莫让家长群变成“害马之群”

日前,江西吉安几位学生家长在家长群里被老师揶揄,“你们是二年级的口算自己都不会呢,还是昨晚赚了几百万?”原因是家长没按老师要求批改孩子作业。家长辩解几句之后,又遭老师诅咒:“你这样将来你的孩子和你一样可悲!”有位家长的亲戚气不过,又不敢去和老师当面理论,于是把微信内容截屏发到了网上,从而引发了网民对于家长群的又一轮挞伐。



家长群本是方便家长和老师联系、减少家校沟通成本的便捷平台,也曾为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做出过贡献,但最近却不时因群成员之间“水火不容”而屡生事端:有家长因受不了群里的阿谀奉迎、攀比炫耀而“愤然出群”,也有家长因质疑老师给孩子排座位、没按老师要求填问卷而被“扫地出群”,甚至有家长因为开跑车送孩子上学而被“踢出群”。

有时候,悲剧是善的冲突,相信家长和老师都是爱孩子的,并都愿为孩子的成长努力和付出。然而教育分工上的不明确、家校衔接上的不顺畅、以及教育方法上的不匹配,让双方共同的美好愿望时常走向反面,酿成彼此的芥蒂,并迅速“传染”到互联网上,引发更多相关的争议。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曾推出一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类纪录片《镜子》,通过3个孩子,3对父母,3个家庭,6天家长学堂,81天基地教育,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最普遍也最残酷的现实:社会上的许多职业都需要上岗证,唯独做父母从来不需要证,很多父母都是无证上岗了一辈子。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但却很少被捅破”的真理:世界上最应该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这一道理置于“我们如何看待家长群”这一命题也适用,家长和老师为了“教育孩子”的目标建立群聊,但自己有没有言行示范的意识与能力?教育不只存在于学校与书本中,网络上的虚拟空间同样是“课堂”。

家长群是家长和老师的交流群,更是“第一任老师”和“灵魂工程师”的精神风貌展示群,从中散发出的任何一点铜臭味、市侩气和庸俗气,都是对孩子的戕害。因此,部分“家长群”沦为老师和家长的“互殴群”,沦为家长和家长的攀比群,沦为“江湖社会”,不仅有辱斯文,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而且有损师道尊严。

孟德斯鸠说: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家长群无疑也是个承载教育功能的“小社会”。因此,我们应当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家长群,它除了辅助教学之外,本身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人际往来的一扇重要窗口。

害群之马不可怕,从马群里剔除去即可。单个家长或老师的矛盾,不能影响家校关系的整体发展。比害群之马更可怕的是“害马之群”,风气不正的“群”即是如此,足以让“好马”变成“劣马”,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日前,青海西宁城西区教育局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山东青岛也有学校开始制定群公约。这是一种积极现象,期待未来各地的成熟经验能够在全国推广,还家长群沟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人文精神的本来面貌。(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