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南下广东的雷州人跟潮汕人,为什么做生意那么厉害?

韬光财富8888888


潮汕人是不能称的,古今结构词不能做为民系文化名。另外,潮汕一词是洋人原创,不是中华传统文化。1883年2月13日,在潮海关呈总税务司文及附件第24号档案,有中文备注“大美钦命驻扎潮汕等处办理本国人民通商事务副领事官”;同年10月23日,潮海关呈税务司文及附件121号档案中,有光绪9年(1883)7月13日有“委办潮汕海口洋务委员同知衔、试用知县葛肇兰禀”。早在1883年,“潮汕”之名就出自洋关的英文文件中文备注。(省档案资料)洋关是由外国人收外国人的税,后来英政府认为赔款征收太慢,洋关的征收范围更扩大至非商埠地区,用于条约赔款,潮汕一词就是这样影响潮州社会活动的,最初三十年,出现潮汕二字的文件和公众场合,都跟洋关和洋关的外国人有关,是外国文化侵犯中华文化的见证。

说所谓的潮汕人是福建蒲田来的那些学者,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潮州府。


幻影千度


莆田人

莆田环山临海,语言区别于南部的闽南话和北部的福州话。从地理上看非常孤立无援。所以莆田人内心充满危机感,心中感到不安全才会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工作、学习,这同时也是莆田人泛神信仰、族群观念极强的原因。

团结力量大,只有族群内部团结一起,神明加以护佑,他们就有了信心在外打拼。成功总是属于愿意努力认真专研的人,危机感令莆田人善于思考,乐于打破规则,而做生意并没有固定的方程式,需要见招拆招、随机应变,正适合他们的性格。

虽然“莆田系”至今不是一个褒义词,但却是福建莆田人被冠以成功生意人的一个标签。

雷州人

雷州人分布在广东南部的雷州半岛上,很多雷州人的祖先是福建莆田人,前述的那些莆田人的习俗都被他们所继承,雷州人自然也是团结的一族。但是恕答主孤陋寡闻,并没有听说雷州人做生意特别厉害。原因是雷州人给人的印象不太好,至于具体怎么不好,大家自行百度。

答主在这里并不是要开地图炮,只是希望大家在做不好的事情之前,想想家乡的父老乡亲,好好考察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他们带来不良影响。毕竟是一个团结的族群,如果把聪明用在对的地方,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潮汕人

“爱拼才会赢”几乎成了潮汕人共同的座右铭。

其实潮汕是个物资相对富饶的地方,但仍然有危机感,原因在于团结的潮汕人始终认为多子多福,所以潮汕家庭一般会尽量多生小孩来壮大家族。于是造成一种“人多地少”的局面,再富饶的物资,分到个人手里也是所剩不多。

所以,潮汕人纷纷外出打工。外出打工之前,乡亲们会送这些打工者一些盘缠,希望他们一路顺风,能够觅得一份好工作养家糊口。这种乡亲情谊无疑是非常淳朴的,潮汕游子在外很辛苦,但每当他们想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就会咬牙坚持下来,坚持下来之后就会渐入佳境,工作顺利之后,他们寻求更高的利润,于是做起了生意。

他们的团结可谓是把“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落实得淋漓尽致,只要身边岗位空缺,他们总是优先考虑同乡的年轻人。久而久之,潮汕商人慢慢崛起,越来越成功。

欢迎关注浮力麻麻,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浮力麻麻


其实湛江人潮汕人福建人温州人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这几个地方都有客家人,

这是这几个地方的共同点。

其次,广西沿海部分,海南,湛江,茂名,潮汕,都是福建闽语系分支。不但这几个地方,整个广东从福建莆田系迁出的估计有百分之四十。

我在茂名,虽然说的是粤语。但我们的陈氏族谱是记载出自福建莆田珠玑港,福建开漳始祖陈元光将军分支,是茂名港口陈支系,港口陈在茂名几百年发展有三十万人口,还有其他姓跟我们一样出自莆田系,湛江更多。茂名现在还剩电白说闽语,湛江雷州,海南,潮汕,所以粤商都有闽人血统,还是闽商强

陈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生于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仪凤二年(677年)继袭父职,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永隆二年(681年),授玉钤卫中郎将(官秩正四品下),并任岭南行军总管。[1]进阶正议大夫,[2] 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出生于颍川望族、开唐功臣门弟、将军世家。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子史。长博通经史,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3]

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

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陈元光后历官岭南行军总管,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兼领漳州刺史。因讨潮寇死事,赠临漳侯,谥忠毅。《潮州诗萃》收录其排律诗三首,后人编有《龙湖集》48首,《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4]


开漳圣王陈元光上图,分支由莆田迁入广东


六皇山脚下


雷州半岛的人跟潮汕人原来可能都是同一族群的人,也都是从福建省迁移来的!因为从日常的语音听起来基本相似,可以彼此交流。

从两个地方人居住的情况看,一个是省头,一个是省尾,都是同属于缺乏可以农耕火种的地方。随着迁入人口的不断增多,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土地远远不足以生活的需求,于是开始有人就做起小买卖,开小作坊谋起生来!由于年长月久的经验积累,他们也从做小生意中得到了利润和体会,认识到做生意确实比做农活赚的钱来得快,也来得比较容易!有句俗话说得好:小小生里会发家,工夫虽大好渡生(意思说打工不如做生意)。所以,潮汕人继承了先祖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

我的回答不知你能否满意!谢谢大家阅读!


圣洁飘香


雷州人跟潮汕人大多都是莆田南下的,语言有七八分相像但相互勾通还是有障碍,民风都很飚捍,习俗习惯都以抱团为主,宗俗观念很强。在做生意方面潮汕人下海比较早基本上从改革开放起,就有大批涌向珠三角做起摆地摊小买卖(广东话走鬼),当时潮汕人下海比较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多地少所以好多人都出去闯。潮汕人在外经过八十,九十年代的十几二十年时间的财富跟人脉积累,很多人都从小买卖转向了批发场跟工厂加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批发场的老板都是潮汕人的原因,也是经商好的重要表面。雷州人情况就有点不一样,因为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一代人因为语言大多不通也加上土地比较多很多人就选择在家务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只靠务农的日子越过越穷,加上七十,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也开始向往外面的生活,于是在90年代后期到2000年后好多雷州的青年都走向了珠三角开始自己的创业,所以现在很多在城中村摆摊的有好多湛江人。。。。。。


只要毒鸡汤


我说潮汕人吧。我是潮汕人,以前国家闭关锁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之后,被迫打开通商口岸。潮汕是其中之一,很早接触了西方贸易思想。战乱时期,潮汕人很多逃到东南亚谋生,做起了生意。出海船只把船头染成红色,以证明是“自己人”,“自己人”所到的地方,无论在全世界哪里,都要互相帮忙。所以,潮汕人团结。潮汕地区,邻里街坊,街头巷尾都是做生意的。所以从小被灌输,不做生意似乎融入不了群体的思想。生意没有只赢不亏,但是潮汕人在跌到的时候会重新站起来。潮汕人知道,如果跌倒了,不是失败了,只是还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