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羽毛球时,球已经飞到背后该怎么处理?

nothingbetter_


不管是高远球还是吊球,击球点都是比较高的,属于主动球。如果选择的击球点比较低,在腰部上下的位置呢?这就需要使用到后场底线抽球。

底线抽球对于后退步法不是很灵敏的选手来说非常实用,没有取得高位击球,用抽球来过渡,不至于让自己陷入被动状态。

- 正手底线抽球 -

底线抽球的动作和平抽球很近似,不一样的是在步法以及肘关节方面。如下图:

↑正手底线抽球动作↑

正手底线抽球的动作中,需要注意的是:步法、击球点和肘关节

1、步法:

还记得在后场步法中我们说过后场步法中除了跳步之外,还有一个跨步击球步法,就是针对后场抽球的,步法动作如下:

↑启动步+后交叉步+跨步↑

在这个步法中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一步,向后跨步时,脚尖是朝向侧后方(击球的位置),而不是朝前。这是唯一和其他后退步法不一样的,也是业余选手经常犯的错误。

↑李宗伟的步法及脚尖方向↑

脚尖朝侧后方的优势:①将击球点放在身体的侧方位,而不是前方,这样就减少了移动的距离,快速到达击球位置;

↑一个交叉步+蹬跨步快速到达击球位置↑

将身体前的空间让开,有更大的角度去击球,可以选择抽斜线或者是抽直线,而不会被自己挡住击球的角度。如下图:

↑底线抽球时的位置↑

2、击球点:

击球位置在身体侧方,击球点的位置就非常重要,尽量与身体平行或靠前,如果靠后不仅发力不畅,而且会限制了回球的角度。

↑击球点靠后,发力和角度都受限制↑

↑击球点与身体平行或在靠前↑

3、肘关节:

正手被动抽球时,肘关节的动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发力的关键所在。试想,如果你直接伸直手臂去击球,只能以后手腕的抖动击球,力量是很小的。

所以,今天我们要详细介绍“引肘”这个概念。引肘分为三个步步骤:

①肘关节后引

肘关节向后引导,强调的是肘关节在前引,而小臂随后移动,有点近似扩胸运动的感觉。动作如下图:

侧身之后,肘关节就抬高并向后移动,使大臂和小臂形成的平面平行与地面。

②小臂后倒、外旋

肘关节向后移动其实属于击球前的准备动作,下一步则是小臂向后倒,自然外旋,将肘关节内侧亮出来,属于引拍动作。手腕由持拍立腕状态,变成伸展状态,方便曲收发力。如下图:

↑小臂后倒外旋,肘关节在前↑

③锁肘击球

小臂的后倒和外旋完成后,肘关节在前,小臂在后,此时锁肘,利用小臂内旋发力带动手腕击球。小臂有外旋状态向内转动,手腕则是有伸展向曲收变化。如下图所示:

↑小臂后倒外旋,然后内旋发力↑

↑手腕有伸展到曲收↑

以上就是“引肘”的动作要领。简单的理解为:①展胸:肘关节向后引;②后倒:小臂后倒,肘关节在前;③锁肘:小臂伸展,内旋发力击球。引肘动作规范正确,是正手后场被动球发力的关键。

※:在后场抽球的时候,有时候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将球回到对方的后场底线,此时我们可以借用

腰腹转动之力。如下图:

↑腰腹转动↑

侧身移动到击球后的转身,腰腹会产生力量,可以借助该力量将球击的更远,增加过渡的时间和难度。

总结:

在正手底线被动抽球时,我们需要做的是:

1、采用向后跨步移动,使前脚尖朝向侧后方;

2、让击球位置在侧身之后的身体前方,而不能太靠后;

3、击球前引肘,利用小臂后倒之后的内旋发力,以及肘关节的曲肘到伸肘的发力,在加上腰腹转动之力,让球的飞的更远。


墨胜羽球


应该说一定要避免被打到身后,一般来说球到了身后是追不上球的。球速在离开球拍时最高时速400多公里,正常击球也有一百七、八十公里的时速,而人体的百米时速一般才45公里。所以球到了身后一般是追不上的。因此打羽毛球要求在球拍触球的一刹那启动,不然很有可能来不及回击。


我的团536


如果是底线球,应侧身快速后退,最后一个大跨步,用正手或反手被动击球法,在低手位击球,可参看戴资颖的两底角回球;如果是近身球,只有靠手上的爆发力在身后硬抽回球,正手球可参看李龙大、郑在成、柳延星的击球手法,如果是反手位,也可以直接手绕到后面去击球,这个动作要求必须要有相当的技术和手感,可参看苏卡和吴蔚升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