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 构建高效课堂

近年来淮滨高中一直在努力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构建“让学习发生”的高效课堂,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革命成效显著,在平时的课堂检查中,很少再有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自我陶醉,下面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上死气沉沉的现象。淮滨高中的课堂基本上都动起来了,当然也有一些教师过于追求“热闹”,课堂上教师激情澎湃,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闹非凡,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

其实,高效课堂是灵性的“动”与深度的“静”之统一,是思维碰撞与心灵静悟的绝妙结合。新课改强调“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是指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于一种活跃状态。表现为教师恰当地引领点拨,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讲解等参与活动,不是学生的浮动、躁动、骚动而是心动、行动、激动。心动,课堂有崇高追求;行动,课堂有切实行为;激动,结果让人开怀。所谓的“静”是指课堂中相对安静的状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凝思感悟,是学生在参与课堂“动”的体验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学生学习即时反思的过程。众所周知,学习就是静思默想、静心钻研、冥思苦想的过程,不经历这样的静心求学的阶段,学习是很难有成就的。

外动是形式,内动是根本。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把握好动静的节点、节奏,尽力做到动而有序,静有所思。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只有平时勤学善思,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巧,才能在课堂中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挥洒自如。

随着课堂教学革命的深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势在必行。在课堂教学中,“动”也好,“静”也罢,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表面现象,不能简单地以动或静来定论课堂优劣,教师只有在正确把握课堂动静艺术的基础上,智慧引领,“动”“静”结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方能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