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星空|大家風範(二十)——沙汀:鄉土作家(一)

沙汀:鄉土作家

1

沙汀是一個有著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鄉鎮為故事背景,採用冷峻、客觀、暴露、諷刺的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藝術氣質描寫現實社會;細緻刻畫人物的典型細節,描繪出一幅幅富有社會風習的畫面。他的小說以極強的幽默感和濃烈的地方色彩著稱。被譽為四川“茶館文化”的展現者和傑出代表。

沙汀,原名楊朝熙,後改名楊只青(或楊子青)。沙汀是他發表作品時的主要筆名,也曾用過筆名尹光。1904年12月19日出生於四川省安縣縣城一個地主家庭。父親是前清的廩生,有弟兄5人,他居長。父親去世後,這個家庭的社會地位逐漸低落,沙汀的幾位叔父經常因經濟問題同他母親發生糾葛。

沙汀母親鄭妙貞生性剛直,性格開朗,是當地有名的女能人,喪夫後不僅獨立經營一百多畝土地,償還全部債務,而且開辦磨面、輾米等業務,在民間遠近聞名。

同時她還資助其兄鄭慕周闖蕩江湖,四海為家,甚而把刀案犯及被追捕的袍哥藏在自己家中,深得遠近袍哥的敬仰。

此時母親只有把希望寄託在膝下的兩個兒子(沙汀和他的哥哥)身上。沙汀七八歲的時候,母親拖錢借債,接老先生在家開館教他們兄弟讀書。母親對沙汀的舅舅鄭慕周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母親只有姐弟二人,因為後母不賢,鄭慕周十多歲的時候就在社會上流浪了。

到辛亥革命爆發時,鄭慕周逐漸在哥老會中有了地位,沙汀的家庭在社會上的處境也逐漸得到改善,不再受親族的欺侮了。

在沙汀十二三歲的時候,鄭慕周因為替一位曾經扶植過他的老頭子報仇,槍殺了一個地方司令官,於是雙方開始武鬥。

鄭慕周拖起二三十人的隊伍,時而在別的縣城鄉鎮,時而在本縣的鄉鎮之間往返回旋,準備隨時應付對方報復以及官府的逮捕。

這時候,沙汀也隨著舅父到處遊蕩,幫著舅父遞送消息,經常出入於縣城、小市鎮和鄉村之間,因此他對於四川農村的反動基層政權和地主豪紳、幫會組織及其他各種社會勢力的情形非常熟悉。

沙汀這種居無定處、卻可同城鄉各社會階層廣泛接近的生活,一直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末他的青年時期。這一段生活對他後來以四川鄉村和小城鎮社會為題材的創作準備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沙汀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結識了大量的社會底層人物和特殊的社會角色,對他們的生活習慣、言行、舉止都異常熟悉,“只要眨眨眼睛,我都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此期間的社會經歷後來直接成為沙汀創作的題材——比如茶館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在其《模範縣長》《老煙的故事》《磁力》等短篇以及《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等長篇中都有許多直接描寫茶館文化的成分。沙汀自己也稱:“沒有茶館便沒有生活,這點道理在四川一個小鎮上尤其顯得正確無誤。”

沙汀在獨特的茶館文化影響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文風,他所寫的四川茶館也真摯而自然。沙汀在《某鎮記事》中記述茶館文化時也異常得心應手:“各人都按老規矩一早起床,於是一路扣著紐上茶館去。等到賣豆芽的來了,就抓上幾錢豆芽,攤在桌上一根根擷著。吃了早飯,又上茶館,而且說著照例的話:‘換一碗!’或者‘花館這拿去!’。他們是懂得一點牌經的,不是參加賭局,便是站在牌客後面給當‘背光’,發揮著參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