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五十三岁又挂帅出征,我如今五十三岁再出门打工

1.

有人不解的是,你一个八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那时不是包分配的吗?怎么混到下岗打工的地步的呢?

可是我也不好回答,那时工作是分配不错,如果你了解北大才子陆步轩的工作分配的经历,你就知道了,分配工作是一个什么样的流程,他的经历差不多代表了很多当时毕业生的分配经历。

那时候,恢复高考已经十年有余,高校已经向社会输送了的不少的人才,大学生已经没有了当初的优越感,已不再是以前的天之骄子了。

那时候,可能好大学的分配要好些,一般的普通大学,有后台有关系的能分到好的单位,否则就随便给你分个地方,你爱去不去。

有机会我要把我毕业分配的经历也写在这里,绝对不亚于今天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

就像北大毕业的陆步轩,费尽周折最后分到一个快要倒闭的柴油机厂,弄得最后不得不到街头卖肉。

这就是流行一时的“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也就是现在的“拼爹”。

我那时分到家乡小县城粮食部门的一个下属企业工作,当时粮食部门还很红火,想进粮食单位很不容易,我也是托人找关系费了好大的劲才进去的。

谁知好景不长,上班几年后,由于政策的变化,单位效益越来越差,苟延残喘了几年终于在下岗潮的冲击下,很多人买断工龄加入了下岗的大军,从此与单位彻底脱离关系成为了自由人。

下岗后,我干过很多工作,在学校当过代课老师,开过汽车美容店,当过几年的职业股民,最后不仅赚来的钱全部吐了回去就连本钱也亏了。

炒股的那几年,每当一天股票下跌亏损了好多钱,我走在路上看到讨饭的,就会想:我还不如人家讨饭的,人家至少一天没亏钱。

后来,作为一个女性在四十大几的年龄独自去北京打工,在饭店洗过碗,在家政公司当过中介,当过小时工,在富人家里当过保姆等。

其间经历过许多奇葩的人和事,哦,在北京的打工经历有机会我也要写出来。

后来,我又和我家老张在北方的另一个城市开过修脚店,在街头摆摊卖治疗灰指甲鸡眼脚气的药,还亲自动手给人点痦子。

这段经历很有写头,以后再写。

摆摊的时候,左边是一个讨饭的,他腿有残疾,面前摆着一个破碗,半天也不见有人给他一块钱;右边是一个女算命的,面前摆着一张八卦图,有时一天有几个找她算命的,有时一天一个也没有。她是东北下岗的女工。

我在他们中间,面前摆着一个牌子,牌子上是用章子怡和陆毅的脸部图像作为招牌,上面各个部位点满了密密麻麻地黑红点点,标记着不同部位痦子的吉凶,吸引过往的人把恶痣点掉。

呵呵,不知到章子怡和陆毅看到会不会告我侵犯肖像权,但我知道的是城管来到把那牌子撕了,把章子怡和陆毅长满痦子的脸都撕烂了。

那是一个制作很精良的牌子呢,让我心痛了好几天.....

2.

时至今日,因为种种原因,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我再次踏上了外出打工的征途。

这可以说是一家食品外包公司,位于省城合肥。

公司的业务是把各种菜品炒熟了做成小包装,每袋200克左右,送到各个大学食堂或者企事业单位的饭店,客人点什么菜就拿这现成的袋装菜在微波炉热一下就好。

没想到一些大学、单位食堂居然不炒菜了,炒菜也可以外包了。

通过朋友介绍,我从家乡县城来到省城的这家食品公司,本来朋友是让我到冷库发货的,工资还比较高,但我有点担心在冷库里每天几个小时地呆着会对身体有影响。毕竟五十多岁的老太婆了,为了多挣几百块钱的工资,再弄个关节炎什么的在身上不划算。

另外,还有三个小伙子应聘这个岗位,那个冷库的负责人明显倾向那三个小伙子,他们都信誓旦旦的说愿意干。

看到这个情况,我主动说,那我到别的岗位去 ,让他们干吧。

朋友是这个单位负责人事的,她是我以前在粮食部门工作的同事,我们同时下岗,她后来和她老公一起到南方打工,开办过企业,后来企业倒闭,他们又回来,两口子四处找工作打工,孩子还在上中学,这个朋友一度非常焦虑,也是一把辛酸泪暂且不提。

因为朋友的老公现在合肥一个单位上班,她在今年孩子高考结束后立即来到合肥找工作,凭着自己二十年前的学历,应聘到这家食品公司,在办公室做人事工作,一个月三、四千多的工资她已经很满足了,因为陪孩子在老家读高中的这几年,她找了好几份工作,工资不到两千还受尽了窝囊气。

朋友知道我最近在家闲着没事,这个公司在招人,问我愿不愿意来干,在冷库当发货员,一个月三千五,包吃住还有四天的休息。

我想着在家闲着也无聊,写作也没有灵感也没有天分写不出什么名堂,不如出来打一份工,既挣了一份工资还能搜集了写作素材,于是我就收拾了行李,一如过去出门打工一样。

既然冷库干不了,我就跟朋友说换一个岗位吧,她就把我安排在配料岗位,这个岗位的工作就是把炒菜用的各种辅料比如油盐酱醋、味精鸡精胡椒大料葱姜辣椒蒜瓣等等按照配方称量好放在一定的容器内,炒菜的师傅直接把这配好的调料倒在炒的菜里。可见现在分工多么细致。

我到配料车间去,加上我共有三个配料人员,一个小伙子也是新来的,他身形单薄满脸稚气,一问才知道他才十六岁,我问他为什么不上学,想到自己一个老大学生不也半生打工,就不再说下去。

除了我们一老一少两个新来的,还有一个女的是老员工也可能是这个工作间的负责人,她带着我们干。

我看到成大箱的油盐酱醋鸡精味精,成大袋的淀粉和糖,成大袋的辣椒大料大蒜各种各样地调料都需要自己搬运到岗位上来,就有些发憷。

巧的是我在老家刚辞掉的工作就是配料,在那个岗位上,我每天搬很多重物胳膊腿腰都累伤了,因此辞职的,我看到这种情形,问那个负责人说:要搬这么多东西啊?

她说是啊,每天下班之前都要到仓库把缺少的东西到仓库提出来备用。

我悠悠地说:我不能搬重东西,我的胳膊都累伤了。

她说,到哪里不搬东西呢?哪个岗位都有东西要搬。

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之间泪水奔流而下,擦都来不及,我只好弯腰趴在桌子上用宽大的白色工作服的衣袖擦拭源源不断滚落的眼泪,以至人家问我,阿姨你是哪里人啊?问了几遍我也没回答她。我想她可能莫名其妙。

好还,这个岗位的一个本来要辞职的员工又回来了,我乐得退出来,到包装车间去。

3.

包装车间就是把大厨房炒好的成品菜分装在专门的袋子里,新来的人按固定工资三千块,第二个月后按计件算,由于工作时间比较长,通常超过十一个小时,所以这里人员流动很大,车间里还只有五六个干了几个月以上的老员工,其余的都是新员工。

公司的大门外一个广告牌,写着“常年招收男女员工”,列举所要招聘的岗位已经岗位待遇,可见公司的人员流动是很大的,网上有文章说,经常招工的公司不是好公司,因为如果这个公司待遇好,老员工是不会辞职的,还会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干,根本轮不到招外边的人,这是有道理的。

听老员工说,包装间有个别老员工一个月可以拿到五千多,但是因为计件,她们水也不敢喝,喝水本身耽误时间不说,还要去上厕所,上厕所很麻烦,还要出来换掉穿脱都很繁琐的工作服,耽误时间。为了多拿工资,经常从早上八点开始干到晚上八九点是常事。

每天早上八点前到车间里,开始是帮助厨房摘菜,大多是茄子、洋葱、海鲜菇等几样菜,既然是计件工资,对于包装车间的人来说,这是义务劳动,不给任何报酬的,员工提出来要求给加班费,管理层的人说,这是包括在计件工资内的,意思是如果不干这个活,都没资格参加计件。

包装是两个人一组配合,一个人站在操作台边称量,称量好了倒在一个固定的漏斗里,另一个人在桌边坐着拿袋子套在漏斗口上接,然后再在小台称上称量一下多了挤出一些菜汤,少了再添加一些,精确到克。

这个工作倒还适应,工序简单,不是那么繁杂,只是工作时间够长,据老员工说,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是正常的。

不管怎么说,既然来了,就要坚持干一段时间,不然,出来一趟,白白花费了路费,再说,家里人都知道我出来打工了,没几天又回去,岂不是打脸?

第一天称量菜,有肉末茄子,湖南小炒,鱼香肉丝,海鲜菇炒肉。

新来的员工不熟悉业务不熟,要一个老员工带着干,组长要我跟一个老员工搭班干,说是老员工,这个女工也才比我早来一周。

根据菜品不同,不同的菜有170克一袋的,有200克一袋的,有210 克一袋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分这么不同的重量,都按200克一袋,称量还方便,价格区分开不行吗?这是人家公司的规定,我一个新来的不要多嘴为好。

带我的师傅开始在台面上称量,我坐在下面拿袋子套住漏斗的下端接菜,这个师傅也是干的时间不长,才一周左右,她称量菜也不快,一称200克,来来回回要反复几次才能称量准确,就是称量准确了,倒在漏斗里,难免碗里和漏斗里粘说黏糊糊的菜,到包装袋里很可能又不准了,只好再舔。

这样大家干得比较慢,只有老员工干得比较快,我看到附近的哪一组两个人,那个称量的人也有五十多岁了,打菜的勺子在她手里就像翻花,速度快极了,那个接菜的也是两手不停,右手先把前面接下来的才快速放到小台秤的盘子里,同时左手从腿上摸出一个空袋子,然后两手同时把袋子口打开迅速套在漏斗口上,左手固定住袋子,右手在操作称量好的那一袋,多了用用手挤出一些菜汤,少了在添加一点菜汤。两只手简直运用灵活,看得我目瞪口呆。

第一天,因为估计不足,炒出来的菜太多了,大家分装不完,领导只好发动其他部门手头没活的员工前来帮忙,为了照顾新来员工的情绪到七点了,班长叫我们几个新来的人先走,其他人继续干。

我们几个新来的出来换衣服,几个人议论说,就算七点下班是,从早上八点开始,也上班十一个小时了,听老员工说,他们经常到八九点能下掉班,要是这样的话,我就不干了,说的三千块一个月,,可是一天干的时间长了。

几个人都符合说,是啊。

我是不管如何也要干一阵子的,出来一趟不能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