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乒乓解说员杨影在解说伊藤美诚的比赛时说伊藤美诚不会拉弧圈,只会拍,你怎么看?

短刀说球


做为专业运动员出身的央视主持人杨影,这种认知和表达,的确不够专业。从大头藤很少负于削球手,便知她的拉球功底相当深厚。只不过对付攻球者时,更倾向于压板形回击,在杨影看来,无非就是拍。但是要拍出质量,拍出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能把国乒主力全拍下去最终夺冠,就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了。日本乒协首脑曾在媒体称:日乒将在东京奥运打败中国夺取冠军!当时听来象是吹嘘,现在看来,这个过程缩短了,时间提前了。伊藤课题考验着国乒的智慧、实力和决心!


海天渔夫


杨影老师说的这句话其实没什么毛病!

说伊藤美诚不会拉弧圈、只会拍,这句话还有一个出处——今年世乒赛团体赛决赛第三场,丁宁vs伊藤美诚的那场比赛。当时的的解说(抱歉我也不知道是谁)在比赛进行中也说了这样的话。她说的原话大概是:日本女乒从福原爱开始正手就是拍……伊藤美诚在摁这个球啊……

丁宁在那场比赛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身高和制造的球的弧线牢牢把伊藤美诚栓死,经常的给她反手然后突然又变到她的正手。因为丁宁的个子高,回来的球又特别的转,所以这个球经常就出现在伊藤美诚肩膀以上的地方,伊藤美诚没办法,只能使劲来拍这个球。(她拉不到)这样,她在领先的时候有好几个球都给拍丟了!

对于伊藤美诚的打法,当时的解说也说到:可能伊藤美诚小时候练习乒乓球正手就是胶粒。

伊藤美诚的技术其实就是把自己的风格经过特殊的练习后,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打法——她的球看着很像凶搏,但其实这就是她的特点。她走了一条与我国乒乓球博大精深、广泛全面相反的路。因为我国乒乓球讲求的是技术全面、没有弱点(比如马龙),而日本乒乓球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只有把乒乓球其中的快、凶、搏、狠发挥到极致后,才能与我国抗衡。



因此,我们看到张本智和、伊藤美诚的打法都非常接近,都是无限的向凶搏靠拢。但张本智和在高手林立的男子赛场打球,他的凶搏打法一旦被对手掌握和熟悉后,他就很难再出成绩。

而伊藤美诚只不过是在反手换上了生胶技术,而这种技术曾一度被认为是落后的技术,所以使用的人比较少(我国的木子反手也是生胶)。但随着伊藤美诚参加比赛次数的增多,她的这种技术一旦被人熟悉和掌握后,那么她很快就会因为技术的不全面、打法有缺陷而逐渐成为赛场上的常败将军!

阅读、点赞、转发我的作品,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和支持!我是北纬评球,期待您的关注。


北纬评球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杨影说没说这句话,个人并不知道,这场球没有看央视转播。如果她说了,那只能说杨老师又突破下限。

伊藤美诚的杀手锏,基本球迷都清楚,就是高质量的勾手发球,台内爆冲!


不会拉弧圈球,只会拍?

根本不可能的事啊,一个能打到世界冠军的球员,一个能打赢国乒的球员,怎么可能不会拉弧圈球,你是侮辱她,还是侮辱我们自己!

随着球变大,有利于进攻型球员,刘诗雯,伊藤,王曼昱,都是受益者。伊藤只不过在比赛中很少使用,能够拍死的,何必要软磨硬泡拉弧圈!

杨老师说这些话,真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国乒输的起,不要再解释了!


小哥聊体育


伊藤美诚不仅会拉弧圈球,而且还会正手拍(扇弧圈球),反手等会弹击弧圈球,时不时的还会使用反手兜拐技术。我倒觉得我们会的人家都会,人家会的我们未必很精通!在技术创新方面,人家并不落后我们,这个是事实,别不服气!比如勾手发球。

杨影作为专业运动员出身的乒乓球解说员,说出这种荒唐话也是没谁了。伊藤美诚作为超一流选手怎么可能不会拉弧圈,再说拉弧圈本身又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技术。第六人作为业余球友也会拉几板前冲弧圈球和加转弧圈球。

伊藤美诚的打法风格(正手反胶,反手生胶)决定了她使用弧圈球的技术频率比较低。众所周知,大球时代速度更吃香,旋转降低了不少,伊藤美诚使用正手大力拍击和反手弹击目的就是牺牲旋转追求速度。

事实证明,在心理强大和预判精准的前提下,她的这两招杀手锏还真奏效。

举个例子,在和丁宁与朱雨玲的比赛中,她面对对方拉过来的强旋转的弧圈球,提前站好位,在那等着拍(扇)这个弧圈球。从结果看,命中率很高,杀伤力很大,丁宁和朱雨玲对这种球很多时候都反应不过来。因此,李隼教练在总结失利的这几场比赛时,她提到伊藤打法技术很先进,人家不是胡博!已经成为超一流选手。



反过来说,如果伊藤美诚频繁的使用弧圈球技术还能赢我们吗?石川佳纯和平野美宇就是个例子!只能说伊藤美诚经过刻苦钻研,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体系(伊式搏杀战术),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非常针对她的办法,这才是可怕之处!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练团队能够研究出降伏大头妹的办法,这不,奥地利公开赛就是试验田,谁能战胜伊藤,答案即将揭晓!


我是第六人,以上是我的看法,认可点赞和关注,有不同见解,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国球第六人


根据各种迹象表明,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逐渐落入了日本人的套路里了,日本采用断层培养法收到了成效,以不惧输球为代价,超前启用年轻选手上阵,使用一些非常规的器材加上博杀型的打法,在国际乒坛上大杀四方,积累经验,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指导队员,输了不惧,赢了狂喜。而中国队仍在坚持所谓的以老带新战略,结果不尽人意。于是乎,也将新人不断地送上赛场,这正中日本人的下怀,通过比赛也充分地了解了中方选手的水平。倭人的意图很明显,大有田忌赛马之意,在与中方老将(所谓的刘丁朱)对阵时,坚决下手,毫不退缩,造成了老将顾此失彼,疲与奔命,最后心态失衡,夺取胜利。取得了心理优势。在与非奥运选手对阵时,大胆使用新技术,输也不要紧,探得我方新手的技术特点为要。这次奥地利赛,日方就可能判断出朱雨玲将卷土重来约战伊藤,于是果断让这厮战略放弃,以保持住心理优势。余认为,日方这些伎俩明眼人一看便知。我方优势仍在,主要是抓好心态,加强对另类胶皮的研究,特别是以王曼昱等新人的使用要更讲策略。年底的总决赛上见!


寒友3


弧圈球不论是进攻型选手还是防守型选手都是必备的技术,像伊藤美诚这种超一流水平的选手是不可能不会的。

而且就在他这次瑞典公开赛上,我们可以回顾视频,她几乎每一局都会使用弧圈球,只是使用的频率没有中国运动员那么多罢了,并不表示她不会,而且这种使用频率未必就不先进。因为在使用新材料球之后,旋转大大降低。颗粒胶的快速击打已经开始复苏,这一次伊藤美诚,一人连战五位高手也说明了她的打法不是乱搏而是先进。


综上所述,我认为伊藤美诚肯定是会弧圈球,而且拉得很好,只是使用起来依然是快攻为主,弧圈为辅罢了,别人是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她是快攻结合弧圈的打法。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同意我观点的可以在下方点赞。您的转发和关注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乒乓社交开球网


杨影的解说,当笑话听就好了,别去较真,她解说的错误实在太多了,而且听起来很烦人。

其实作为运动员来讲,杨影的打球水平还是很专业的,毕竟也是获得过世界冠军的人。但是她的解说,实在是太差了。一方面是关于技术的错误解说,一方面是太带主观情绪的支持或贬低一方球员(在两方球员都是中国队的时候)。

另外,讲个笑话。记不住是几年前的一场比赛了,杨影的解说。当时,发球方一个发球,在自己这边擦边了,然后跳到对面,又在对面擦边了,直接得分。杨影解说那个激动啊!她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大声说到:“这个球是创造了历史,是有史以来距离最长的发球!从发球方的边缘发到了接发球方的边缘!!!”。

当时的我是一脸懵逼的,这是央视直播啊大姐!这样暴露自己的无知真的没有问题吗?难道对角线最长这个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你不知道吗?


乒乓魔


我认为杨影说的不对。

如果对手把球拉到伊藤美诚的正手位置,她一般不反拉弧圈球而是直接拍,她的拍击速度快,力量大,常常形成追身效果,让对方来不及反应。她正手大力拍击球已经用的非常熟练自然,与她反手的快速弹击形成一个组合,也成为了她的杀手锏。


伊藤美诚反手不会拉弧圈球,但是正手肯定会拉弧圈球。她反手生胶以击打为主,正手有拍击,有扣杀,也拉弧圈球,但是拉的比较少。因为伊藤美诚以快治人,一板比一板快才能置人于死地,而拉弧圈球比较慢,与她的整体节奏不配套,所以她很少用。

杨影只是夸张地说一下,为了突出伊藤美诚的拍打能力。

杨影的解说实在不敢恭维,听不到什么感兴趣的事,絮絮叨叨,只是在那里没话找话反复重复着一样的内容 。没什么吸引力,有时还觉得多此一举。



正是这个在杨影看来不会拉弧圈球的伊藤美诚今年屡次三番战胜中国女乒选手,在瑞典公开赛更是连续战胜中国女乒三大主力——把一项技术练到精,用到得心应手,自然就非常厉害!伊藤美诚做到了,她反手生胶的弹击和正手的拍击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是她获胜的关键。

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

关注百姓体育,欢迎一起讨论交流!


百姓体育


杨影的这句话基本上没有什么错,但她想表达的可能是伊藤美诚正手攻球的这一拍的质量,非常的高而且在有绝对机会,甚至不算是绝对机会的时候,能够依靠自己全身协调的发力在,上升期把这个球扣打过去,也就是说不摩擦球,单纯撞击,速度很快。

这样的扣球特点是很难防,因为对方接不到力!朱雨玲和伊藤美诚对阵上看,从头到尾朱雨玲只防住伊藤美诚一个扣杀,以防守著称的小朱都防不住,威力可见不小。

但除了扣杀,伊藤美诚起下旋的时候,有一板低弧线的高吊弧圈,质量也非常的高,只是在相持和衔接的时候很少用到弧圈球,追求的是出手在上升期发挥速度的特点。

所以整体来说,伊藤美诚是一位既能拉,又能扣杀的球员。


乒乓蓝精灵


说实话看乒乓球比赛,听杨影解说,真想把音量关了。这是竞技比赛,不是艺术表演。我能把你“拍”死就够了,没有必要会不会其他技术。就像一位业余选手的大爷和受过专业训练的小女孩,小女孩可能光用搓球就可以赢得比赛。解说乒乓球比赛是要使观众的看球情绪能“嗨”起来,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是那种枯燥无味,太专业性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