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是不是只有大到一定的质量才会发生核聚变成为恒星?

未来探索菌


答:是的!一般情况下,行星质量要大于约80倍木星质量(0.08倍太阳质量),才能彻底点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成为真正的恒星。


恒星和行星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恒星内部进行着剧烈的核聚变反应,而且恒星的表面温度较高,释放强烈的可见光。



天体的质量,基本决定了天体的性质;当质量较小时,就会形成小行星以及地球这样的固态天体;如果质量再大,就会形成木星那样的气态星球;它们的共同点是星球内部没有进行核聚变反应。

如果一个天体的质量大于了13倍木星质量,那么天体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将会点燃氢元素的聚变反应,被称作褐矮星,褐矮星内部虽然进行着核聚变反应,但是反应过程缓慢。


如果褐矮星的质量继续增加,大于约80倍木星质量,那么该天体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将彻底点燃,反应非常剧烈,同时释放大量能量,成为一颗真正的恒星。

比如科学家发现最小的恒星,编号为EBLM J0555-57Ab,距离地球600光年,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8.1%,就已经非常接近理论极限了 。


当然,恒星的质量也是存在极限的,当恒星质量大到一定程度后,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再也无法和引力相抗衡,最后恒星会坍缩成为黑洞。

这个恒星质量上限,大约是300倍太阳质量,对于这个极限值,目前天文学界还存在争议。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这里,喜欢我们答案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恒星不是行星长大后变成的,恒星和行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宇宙天体。

虽然行星真的能够长大到很大就可能变成恒星,但这个长大是很难很难,几乎不可能的。

木星是我们太阳系最大的行星。科学家们在宇宙中发现了几千颗行星,像木星质量这样大的行星也很少很少。理论上讲,木星的质量再长大七十几倍,中心的压力就会点燃核聚变,就会变成一个很小很小的恒星,叫红矮星。


木星质量只是太阳质量的0.1%,它要有太阳质量的约8%才会达到一个最小恒星的要求。但在太阳系灭亡前,它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因为在太阳系,太阳的质量就占有99.86%,其余所有的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尘埃加起来也只有总质量的0.14%,且木星就占有了0.1%,相当于所有其他星体的2.5倍,它把所有星体都吸积到自己身上,也就只有太阳质量的0.14%,离8%还远着呢。

除非它能够把太阳身上的物质拉一部分过来,但这可能吗?


其实行星只是恒星形成过程中剩下的一点渣滓,怎么能够与恒星相比呢?恒星与行星在生成后就定性了,各自出身不同,地位悬殊,这种关系是不可颠覆的。

在宇宙中,所有恒星的形成过程都差不多,是一坨巨大的氢分子云,一般有1到数光年大小,受到一定的外力扰动,比如超新星爆炸、引力波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逐渐向中心聚集,渐渐形成一个巨大旋转的吸积盘,中心引力越来越大,星云不断向中心坍缩,形成恒星核,中心巨大的引力导致了核聚变发生,恒星胚就形成了。

这个恒星胚吸附了整个星云团的绝大部分物质,核聚变点燃后,巨大的能量使整个恒星成为一个等离子体,散发出巨大的光和热,还有强劲的恒星风,把吸积盘残留的星云物质吹向更远的轨道。这些残留物质在旋转中碰撞粘合成一个个行星胚,通过吸积把自己轨道上的物质像滚雪球一样的滚到了自己身上,行星就形成了。

从恒星和行星的生成过程来看,就知道了恒星是恒星,行星是行星,一旦形成就很难相互转化的。

但在宇宙中有很多双星系统和三星系统甚至多星系统,就是在一个恒星系统中,会有多颗恒星存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是在恒星形成过程中,由于原始星云吸积盘比较大而且密度温度都很高,在中心恒星形成的同时,本来吸积盘中形成行星的那个聚集团滚大了,达到了恒星质量的要求,就形成了与中心恒星争锋的另一个或多个恒星。

距离我们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a星系统就是一个三星系统,有两颗和太阳质量差不多的黄矮星,有一颗是红矮星,就是距离我们4.22光年的比邻星。

所以,如果我们的木星在太阳系形成时来个夺嫡之争,多分得一些残羹剩饭,就有可能会成为一颗红矮星。但现在大局已定,就没有机会了。

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在50亿年后,太阳毁灭,变成红巨星,木星若侥幸逃脱毁灭,太阳外围物质飘散后,被木星捕捉吸积到足够多,就有可能变成一颗红矮星。

太阳最终会变成一颗白矮星,这样这个新的恒星系就会成为一颗白矮星和一颗红矮星共存的双星系统,太阳系就天有二日了。

那时如果又有了人类和汉语,就不会有“天无二日”的成语了,而是“天有二日”了,不过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吧。

我们现在这拨人类就没资格享受那个时代了,如果没有毁灭,人类的后代早就离开太阳系移民遥远的星际空间了。

时空通讯观点,欢迎点评讨论。


时空通讯


恒星和行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天体,恒星生来就是恒星,而像木星这样的行星想变成恒星就需要把自身的质量增加80倍才行,除非人为往木星的肚子里塞东西,不然木星一辈子都变不成恒星


恒星是指宇宙中由等离子体构成的可以发光发热的天体,恒星一般都是从星云里诞生出来的,我们的太阳就是46亿年前的一片星云里坍缩而成的,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寿命为100亿年左右,现在已经50亿岁了。

行星是指自身不发光并且围绕着恒星的天体,行星公转方向和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行星都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圆球状天体,不管是固态行星还是气态行星,都是不能像恒星那样进行核聚变反应的。


恒星之所以可以发光发热就是因为它自身巨大的质量导致内部变成了高温高压环境,高温高压下的氢核聚变让恒星变成了一个熊熊燃烧的核火球,质量越大的恒星燃烧的速度越快寿命也就越短,反而是像太阳这样的小质量恒星寿命更长一些,宇宙中寿命最长的恒星是红矮星,寿命可达上千亿年。

理论上来说只要一个行星的质量达到了太阳质量的8%那么它就能点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从此摇身一变成为一颗红矮星。

事实上宇宙中的行星在诞生之初质量就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拿木星来说,木星上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其他所有行星加起来的质量只有木星的40%,木星如此之大想变成恒星也需要把自身质量增加80倍才行,木星又不是一个大活人它上哪儿去找这80倍的质量?

行星变成恒星唯一的阻力就是质量,只要质量足够就能变成恒星,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的质量也达到了太阳质量的8% ,那么他也能变成恒星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宇宙中的星体为什么会分成恒星、行星、小行星等类别呢?简单的说就是犹豫期本身质量的不同造成的,小行星的质量不断增加,就会成为圆球形的行星级别的天体,行星的质量不断增加,也会成为能发光发热的恒星。可以说质量是决定星体类别的最主要标准。

宇宙中发光发热的星体大都是恒星,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太阳是唯一的恒星,也是我们地球生物获取热量的源泉,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像木星的质量比地球大了300多倍,然而它仍然还只是颗行星,那么它有可能会成为恒星吗?从现有的条件来看,它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成为恒星的可能。




这是因为木星的质量距离成为恒星还相距甚远,通常认为恒星的最低质量是太阳的0.08倍,或者说是木星质量的80倍,只有达到这样质量规模的星体才可以引发内部的氢核聚变,从而成为一颗恒星,想一想,木星的质量已经很大了,是地球的318倍,然而最小的恒星也需要80个木星的质量,这需要的物质太多了,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太阳占据了可见物质总量的99.86%,在剩下的0.14%中,木星又占到了0.1%,所以就把其他所有星体的物质加起来也还不到木星质量的一半,所以这整个太阳系中都没有物质可以帮助木星大规模增加质量的,因此木星不可能成为恒星。


木星不但成为不了恒星,连褐矮星也成不了,褐矮星是介乎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天体,其最小质量规模为木星的13倍,最大质量规模为木星的80倍,也就是说要成为褐矮星,也要13个木星加起来才可以,这样就可以点燃星体内部的氘核聚变,不过这种核聚变产生的热量比较小,而且时间比较短,通常都不到1亿年。


人类的方向


以太阳系为例,根据恒星起源的星云理论,在近乎3.15光年直径范围内的稠密星云物质逐渐汇聚到中心,由于动量守恒,开始旋转,由边缘到中心,密度逐渐增大,温度逐渐升高。这里所说的稠密,是相对而言的,其实每立方米范围内的物质差不多只有10-10000个氢分子罢了。


这样庞大的星云物质绝大部分,大约99.%,汇聚到直径只有100万公里的范围内,内部的压力极大,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已经不能够维持,几乎所有物质都呈现单质原子状态,待到温度进一步提高,原子核周围的电子被剥离,原子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压缩,导致内部核心温度极高,终于克服了库仑力的限制,点燃了核聚变,一颗“新星”就这样产生了,核聚变的爆发,产生了巨大的光压,将还没有来的及汇聚到中心的星云物质推移到几千万甚至数亿公里之外,重新汇聚,逐步形成原始行星吸积盘,从而在数亿年内形成大小不等的行星,太阳系中,行星的老大是木星,其它所有7颗行星的质量加起来还不到它的1/4。


在浩瀚宇宙,质量大小是王道,只有质量足够大,才能够形成恒星,也就是赫罗图中央部分的恒星,如果质量稍低,只能够形成褐矮星,红矮星。所有的中央恒星都会占有绝大部份的星云质量,如果原始星云物质实在太大,要么形成蓝巨星,蓝白巨星,数千万年内就会走完全部生命历程,要么会形成第二颗恒星,从而形成双恒星系统。这样的双恒星系统下,绝对不会存在类似木星这样的巨大气态行星,有的只是类似地球这样的娇小的岩态行星,而这样的岩态行星受到双恒星的巨大引力牵扯,轨道混乱,基本游离在碳化学生命宜居带之外。


系统中所有行星所占有的质量总和都不会超过整个恒星系统的0.3%,如果中央是蓝巨星,这个比例还要低数十倍。因此根本不会存在行星质量达到恒星标准。不要妄想行星慢慢发展超过母恒星的宫斗戏会发生在宇宙太空。


行星的归宿基本上有两种,第一种,由于太靠近中央恒星,最终会被暮年的恒星(红巨星阶段,恒星体积会猛增到原来的上亿倍)吞噬,第二种距离稍远的行星,艰难躲过恒星死亡的超新星爆发,成为流浪行星,幸运的话,可能被邻近恒星系捕获,成为外来户,隐匿在太阳系外围柯伊伯带的某些巨大天体,可能就是被这样吸引过来的。

宇宙太空神秘莫测,需要人类勇敢地跨出去才能够加以研究,如果人类仅仅满足于在地球上安逸的生活,是不配称为星际文明的。


诸葛村姑


什么是行星?行星指的是自己本身不会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另外行星的质量要足够大,能够使自身保持球体形状,但是还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聚变反应。

看来行星的定义中的质量很关键,质量一定要大到能够使星体保持球状,又不能发生聚变反应。这么看只要行星的质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发生聚变称为一颗恒星的呢!太阳系就有颗行星被认为有潜力变为一颗恒星的。这就是木星。

木星的质量为1.9×10^29千克是地球的318倍,质量非常的大。而且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和太阳的成分相似,这是核聚变反应的基本材料。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木星质量在增加,温度升高的迹象。是不是未来木星真的会变成一颗恒星呢?理论上讲,像木星这样的气体行星质量增加到太阳质量的7%,就会引发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称为一颗恒星的。

但是实际上,木星似乎永远也没有这一天。为什么呢,在太阳系中,太阳是绝对的老大。它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的99.6%。也就是说除了太阳之外其它太阳系物质只占0.4%。这样的话,木星就是加上土星的质量,海王星、天王星已经太阳系中其它行星的质量都不会到达太阳质量的7%。也就是发生聚变反应的临界值。

看来木星是没有机会变成一颗恒星了。充其量,木星最后也就是一颗失败的恒星——褐矮星。至于像地球这样的岩石星球质量如果只能加到一定程度会变成恒星吗?这个我不是很清楚了,可以有知道答案的朋友留言分享以下哦!


我就是兔斯基


行星和恒星的区别就是,恒星能进行核聚变发出光芒,恒星发生核聚变需要条件,一个是,要有足够的核燃料也就是氢。二是要有足够的质量,质量越大引力越大,星体中心温度也就越高,放在巨大的压力下,温度达到上千万度以上,氢元素就会发生核聚变形成氦元素,这样恒星就诞生了。恒星质量越大,核聚变越激烈,寿命越短,反之越弱,最小的恒星只能放出微弱的光芒,质量只有太阳的百分之十五左右,但却可以发光上千亿年。如果只是质量巨大,却没有核燃料,不能进行聚变发出光芒,也不是恒星。


天高兮云淡


在恒星的势力范围内,以行星较之恒星那弱小的质量来说,根本没有机会增长到足以产生核聚变条件的体量,恒星、行星以及卫星的附属关系早在星系形成之初已经定型。


枫林2308


首先不是所有行星都能成为恒星的,只有气巨星才有机会,比如木星!而且主要成分是氢气才行!

像地球火星这类岩石行星是不可能成为恒星的,因为聚变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太高了!


心意所指


超星系团→星系群→星系→恒星,恒星――核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