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是什么意思?

拥有你一切的爱


问题:"平仄”是什么意思?

……

前言

平,不倾斜 ,平坦的意思;《說文》:平, 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

仄,倾斜,就是不平的意思;《說文》:厠本字,通作側。

一、四声

齐梁时期,沈约谢眺等人研究声韵,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他们依据四声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这是近体诗的先河。

蕭子顯《齊書》雲:“沈約、謝朓、王融,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

二、平仄与四声

1、平

四声中,平,顾名思义就是平。类似于今天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

2、仄

上去入,都是“不平”的意思,我们称为仄。《說文》中解释仄:厠本字,通作側。

上声:马,即今天的三声;去声,骂,类似于今天的四声;入声,福,石,急等字今天分别进入了其他三声,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但是南方的方言里还有。

三、仄与側

唐朝人也把仄称之为“ 侧“,元和 (806-820年)后诗人王睿 ,号炙毂子。他的书《炙毂子诗格》中有记录:

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南溪老翁垂钓归。”上四字全用平声。“秋山人檐翠滴滴”律全用平。“野艇倚槛云依依。”律全用侧。

上四字全用侧声指的是”八月九月“,这三个字都是仄声。八【入声八黠】、月【入声六月】、九【上声二十五有】。

四、诗词中的平仄

近体诗讲究格律,词要依谱填词,都是要求符合平仄要求的。

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

用符号表示就是:○”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例如刘禹锡的词《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

⊙●●○△ ●○○●△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 ○●●○△

词谱里的△表示此处要押平声韵,如果是▲,表示押仄声韵。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由于今天要到项目上审核,所以虽然是周末也是上了一天的班,收到的几个问题邀请都没有来得及回答,此时下班才有空来答题,看到已经有了很多非常棒的回答了,现在就是来凑个热闹!

我记得小时候刚刚接触古诗词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讲,说是古人写诗作词都特别的讲究,要平仄对仗,要押韵,老师还说押韵比较复杂,但是平仄只要记住汉语拼音里的第一和第二声是平音,第三和第四声是仄音,就基本差不多,那时候最初的认知就是这样的。

后来发现有些我认为是平音的字,放在诗词里却变成了仄音,比如:“咸阳古道音尘绝”里的绝,“灞陵伤别”的别,所以单纯的就把一二声作平音,三四声作仄音也是不准确的,只能说绝大部分是可以那么认为的。后来因为毛泽东的一首词里面的一个字,我看来是平音,实际当时作为仄音,特意查了一下原因,原来是古语或方言造成的。

✅如果问问度娘,会有很多内容,说实话看完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




✅前几天看@老街味道发的这个,果断收藏了!



这才是解惑啊!👍👍

如果自己写一首诗,用软件来做个检查,或有如下情况:


所以有时候关于“平仄”真是不太好掌握,学习的道路漫长而悠远,只能慢慢体会,细细研究了!


冰花舞飞扬


汉语是少有的分声调的语言,欧洲的英语法语之类没有声调,只有音,日语韩语也没有。

汉字的发音分两部分,一个是音,一个是调。比如平,音:ping,调:二声(阳平)。古人早就根据汉字的声调将其分为平仄两类。

平者,分阴平和阳平,对应现代汉语就是一声,二声。

仄者,分上声和去声和入声。上声对应现代汉语的三声,去声对应四声。那么入声呢?入声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古时入声字如黑、白、得、息等的发音已经逐渐演变分到了平声、上声、去声里面,所谓入派三声。入声字的特点是发音短促,现在晋语,粤语,闽南语,客家话,吴语中还有保留,保留入声的地区大多因古时山川阻隔,交流不便造成的。


汴地花开


我国汉语的声调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也正因为诗词和对联中运用了汉语的平仄变化,才使诗词和对联朗朗上口。关于平仄,就是汉字的声调,在古代,在汉字的四声中,称上、去、入这三声为仄声。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发音分四个声调,第一声叫阴平,第二声叫阳平,第三声叫上(读音shαng赏)声,第四声叫去声。比如知(第一声阴平),直(第二声阳平),指(第三声上声),志(第四声去声)。新声调规定,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正因为诗词或对联运用了汉语的平仄变化,才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现举一作诗答对或对诗联都能用上的唐诗为例,简要说明平仄如何运用。杜甫巜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一行白鹭上青天(平)。窗含西岭千秋雪(仄),门泊东吴万里船(平)。


张永科38


"平仄",意思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古代的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用它们构成诗文的韵律。

到了现代,普通话的入声,导致原有的“平仄”概念被消失。

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现在,通常把汉语拼音的一声和二声,看作是“平声”;三声和四声,看作是“仄声”。

在对联中,要做到“平仄对应”,即平对仄,仄对平。常规是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

有句俗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计平仄,讲究的是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

在对联中,四言往往是“二/二”分配“平仄”;五言往往是“二/二/一”分配“平仄”;六言往往是“二/二/二”分配“平仄”;七言多数是“二/二/二/一”分配“平仄”。如果出现单字,就单独占一个音节,可以计“平仄”,也可以不计“平仄”。如果出现不能拆分的三个字以上的词语,以最后一个字的音节计“平仄”。仄收句避免最后三个字三仄,平收句避免最后三个字三平。

上述内容,若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我是画大卫,可以关注我。谢谢!


画大卫


普通话的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

七言诗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最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叫替;

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字,要同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反,叫对;

第三句的第二,四,六字,要同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一样,叫粘;

第四句接第三句,同第一句接第二句。

这样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音韵美。

以毛泽东的一首绝句为例。

暮色苍茫看劲松,

色,茫,劲分别为仄平仄;

乱云飞渡仍从容,

云,渡,从分别为平仄平;

天生一个仙人洞,

生,个,人分别为平仄平;

无限风光在险峰,

限,光,险分别为仄平仄。

文字游戏,没事玩玩!


高山流水2247529


最近悟空问答开展的“百城对春联”活动,又引发一轮对联热潮,但不客气讲,很多对联都是“平仄不分”的,其间也有很多朋友问六甲番人“平仄”的知识,那么什么是平仄?对联有什么平仄要求?且听六甲番人简要介绍一二。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汉语诗词对联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平声,“仄”指曲折,是指除了平声之外的其它声调。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而现代普通话则只有平、上、去三种声调,没有了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进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是导致用普通话错判古代诗词对联平仄的根本原因。

二、平仄有什么发音特点?

其实区分平仄并不难,简单地说,不平就是仄,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对于平仄有着形象的论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三、诗词对联为何对平仄有严格要求?

上文提到平仄的发音特点,那么为何诗词对联对平仄有严格的要求?这是由诗词对联的文学体裁特点决定的。诗词对联讲究音律美,讲究抑扬顿挫,所以聪明的古代中国人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初唐,初唐的那些诗人们在对前人所作诗歌进行分析后,总结出一系列平仄格式,包括句式、平仄、粘对、对偶,其中的平仄是主要影响因素。

而对联则是起源于骈文与律诗的对偶文学,据说最早的对联来自五代后蜀主孟昶,其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的基本要求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其中关键还是平仄协调。

四、什么样的句式会失去音律美?

怎么才能让诗词对联具备音律美?这种提法会限制词句文字的运用,也将会让大家无所适从,在六甲番人看来,应该换一种提法,就是:什么样的句式会失去音律美?

六甲番人认为:诗文对联,只要避免拗口的文字排列组合基本就能符合要求了。

举对联为例,经过千年来各代前辈的经验总结,拗口的文字排列组合大体有以下几种:

1、上联平声收尾。平声的发音特点是平直,一副对联有两联,上联用平声收尾,从听觉效果而论,会有“所言已尽”的感觉。

2、下联仄声收尾。下联的尾字是一副对联的结束,用仄声字,则会让人感觉“尚有下文”的感觉。

3、孤平。一般来讲,一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称为孤平,但也有人认为“仄平仄”的组合也是孤平。孤平带来的问题是发音切换太快,容易拗口。

4、三连平或三连仄收尾。连续三字都是平声称三连平,连续三字都是仄声称为三连仄,这两种组合放在句子的最后,也容易拗口。

五、实用的平仄格式:

由于大部分的诗词对联创作者都不是音律专家,所以基本的平仄格式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的,还是举对联为例,实用的平仄格式包括:

1、平仄相对。上下联的相同位置用字分别为一平一仄,叫平仄相对,也就是专业术语“粘对”。但完全按照平仄对应,则会限制意思的表达,反而不美。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联完全做到平仄相对(“粘对”)是很难的,所以又有了对联的一三五字可以不论平仄的说法,但二四六字还是要平仄相对,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失去音律美,又让创作者的用字思路能拓宽。

3、马蹄韵。“平平仄仄平”之类的平仄交错的句式称为马蹄韵,这种句子肯定具有音律美,但也不能拘泥于形式,限制立意死套格式绝对是不行的。

六、如何区分平仄?

由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发音有所差异,也影响了大家对平仄的判断,那么如何准确区分平仄呢?

1、最简单的辨别方法: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是以当代普通话读音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普通话的一、二声可判定为平声,三、四声可判定为仄声。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用中华新韵,必须标注,否则习惯运用古韵的朋友们可能会误判。

2、古韵辨别平仄:平水韵。

“平水韵”是很成熟的韵部参考,其基本依据是唐人用韵,将汉字分为106韵部,是206部《广韵》的略本,大约录有汉字6000多个,大部分的常用字都能查到,所以当代人创作格律诗、词、对联经常实用“平水韵”。

平水韵表在网上可以查到,也有专业网站可以检索大家要用的汉字。

以上是六甲番人关于平仄以及对联平仄运用的思考,敬请大家点评指正,也请您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这么一大堆人的回答没一个靠谱的,每一个人都在解释“平仄”是个什么东西,说实话,这些东西百度上都有,回答这些有什么意思?

一:平仄的含义没那么复杂,平就是第一声,除了第一声之外的另外三声都是仄。另外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理解,平就是四平八稳的意思,意味着你说出这个字的时候是很平稳的,而仄,侧倾也,意味着这个字读音是不是平的。就这么理解。

二:为什么会有平仄这个东西?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凡是讲究平仄的都出现在哪里?对联、律诗、词、赋、曲等这些里面,尤其是对联,在相声里面还有什么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套话。而在其他的比如乐府诗、古文、日常说话中,很少会有人去介意平仄这套东西。那么这是为什么?其实平仄的起源还是在诸子百家时代,那时百家争鸣,各家都想把自己的理论推广出去,那么一张嘴怎么说是最重要的。怎么说的好听?能够说服人家。除了演讲技巧以外,文章怎么写才能出现最大的气势就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平仄理论就用上了。我们现在读《楚辞》中的名篇,就能感受到平仄带来的美感。到了汉朝,赋文的发展为平仄理论树立了第一个高峰。比如贾谊的《过秦论》、班固的《两都赋》基本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讨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隋朝时期,第一次由官方出面,对平仄声调等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及明确。自隋朝以后,历朝历代都会有官方出面对汉字的发音进行明确,这一方面方便了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交往,另一方面也把各个汉字归属于哪一韵都做了规定。这样的书籍有《广韵》、《切韵》、《唐韵》、《康熙字典》等都有涉及。

三:自隋朝以后,诗词曲的发展对于平仄的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严格要求。因此自唐朝以后,诗词曲不是用来读了,而是用来唱了,要想唱的好听,唱的顺,那就必须严格遵守平仄理论。我们现在看欧美的歌曲,虽然不是汉字的单音节,但是也是要符合押韵、声调等一些规律,否则肯定不好听。平仄理论就此确定。

四:明朝以后,八股文的登峰造极,给了平仄理论的运用到了一个最顶峰。我们现在看明清的书籍,发现出现了很多声韵的启蒙教材,翻开这些教材,发现里面都是教小孩子怎么对仗的。这不是因为古人喜欢对仗,而是当时的科举考试就吃这一套,八股文的套路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什么“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濛濛 日下对天中”都是这个阶段出来的。“天对地 雨对风”这几句就出自 清朝李渔的《笠翁对韵》,此外还有什么《四书韵对》、《仄韵声律启蒙》等等书籍,里面全是这一套。

所以讲到这里,就应该明白平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了吧。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我们听外国人说中文,总是觉得阴阳怪气,其实是因为他们很难掌握汉语的“声调”。

现代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读作“赏”)声、去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你有没有发现,这几个声调的名称:阴、阳、上、去本身就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的。

“声调”的变换,使得汉语读起来可以变得抑扬顿挫,具有音律美。

比如我们试着读:今天听他说苏东坡书中诗歌相当忧伤。这句话全是第一声,完全没有声调起伏,听起来和机器人说话一样,虽然很有喜感,但完全不能体现汉语的音律美。

而古代的诗词本来是可以唱出来的,即便后来不唱了,也需要朗诵出来,为了追求唱的时候、朗诵的时候能够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音律变幻,听上去更美。所以就进行硬性规定:在诗歌的哪些字上需要用什么样声调的字,这就是格律诗的平仄。

通俗来讲,“平”就是声调是平的,“仄”就是声调有曲折的。

再通俗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基本可以认为是“平”,第三声和第四声基本可以认为是“仄”。当然有例外情况,后面我们再说。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在这句诗里:第二个字“日”,就是仄声,在这个位置上,是不可以用平声的。你用“夕阳”代替“白日”,就是不符合平仄了。因为“阳”字是平声。

古代汉语里也有四种基本的声调,但是和普通话不一样,分别是: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都算是仄声。

这里面,最难理解的就是“入”这个声调,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例外。入声字是一种发音很短促、很快就结束在喉部的喉塞音。在普通话里是没有这样的发音的。所以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就分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个声调里去了。

比如:

“一”,过去是入声字,但是普通话里是阴平,第一声的。

“毒”,过去是入声字,但是普通话里是阳平,第二声的。

“百”,过去是入声字,但是普通话里是上声,第三声的。

“剧”,过去是入声字,但是普通话里是去声,第四声的。

这就导致了用普通话去对应古代诗词的平仄,有时候会不准,主要就是因为入声字的消失和分化。

但是用南方方言去读这些入声字,还是能读出那种发音短促、结束在喉部的感觉的,使用南方方言的朋友可以试着去读读上面“一”、“毒”、“百”、“剧”这几个字,看看发音有什么相同点。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平仄是中国诗词联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指语音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在不同朝代时期,对平仄声调的界定略有不同。

按照中华新韵规则,拼音声调是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举个例子吧:王(wang),四声是:汪王往望,汪王是一、二声,即平声,往望是三、四声,即仄声。

不妥之处,请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