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孝宗朱佑樘?

武林第一瓢客


是朱祐樘,不是朱佑樘。樘怎么念?与撑同音。

我看过明孝宗朱祐樘的史料多如牛毛。人是好人,皇帝也当的不错。只是所谓的弘治中兴不可夸大。我简单说说:

一是勤政。他按照祖上的各项要求,如期主持朝会,会后还要将几个大臣留下,开小会,研究具体工作。他不知疲倦的工作作风深受文官们喜欢,他还创造了平台召见这个工作末世,就是有事就临时召见大臣,商量工作,这一做法沿用到清朝末年。

二是宽容,在位十八年,没有梃杖过一位大臣,对官员的一些小错误,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政治环境非常宽松。大家有说有笑有打架,朝廷热热闹闹,其乐融融。

三是爱才。他非常熟悉干部,把四品以上的干部履历贴在墙上,经常浏览。弘治朝的人才济济,刘公谋,李公断,谢公尤侃侃,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的事情,刘健、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等等,都是明朝的名臣,他们是朱祐樘的得力助手。

四是温暖。他对大臣好,对老婆孩子也好,只有一个老婆。他对两个小舅子也很好,疼爱有加,有求必应,是做姐夫的表率,给他俩都封了侯。

总的来说,朱祐樘是明朝皇帝的优秀代表,是劳动模范,最后死于过多劳累,死前舌头发热,高烧不退。太勤劳了也不好,英年早逝,才35岁。





坐看东南了


朱佑樘,生于1470年,即明孝宗。17岁登基,在位18年。年号弘治,大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不近声色,勤于政事,在明朝13位皇帝里应该排前在中间位置。 在位期间有史称“弘治中兴”之说。基本上没有重用宦官。后来宠信宦官李广,但是已经是弘治朝末期,但也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家对弘治皇帝评价很高,36岁驾崩。值得一提的朱佑樘封建历史上唯一一对一夫一妻的皇帝。

朱佑樘之所以有着巨大的好名声首先在于两点,第一是他爹和他儿子都是昏君,只要他稍微出色一点,就会视为明君圣主,再就是个操守品德高尚 ,也就是说朱佑樘的行为符合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而就实际而言,朱佑樘真不咋滴。“弘治皇帝愈是谦抑温和,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们就愈是称颂他为有道明君。”——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说的还是比较客气,实际上就是无能。童年坎坷和不幸,造成了朱佑樘性格的软弱。当年生母纪氏偶然被临幸生下了朱佑樘, 由于万贵妃的原因差点死掉,被后宫吃百家饭长到六岁还没有看见过父亲。可以说,幼年的朱佑樘过的很凄惨,至少不快乐。但这也造就登基以后朱佑樘良善的一面。

朱佑樘登基以后,说其消除成化一朝弊政,正本清源。实际上不过是朱佑樘能力不够,放权给内阁而已,但朱佑樘放任张皇后两个弟弟卖官鬻爵。可以说,明朝最跋扈、最缺德的就是这二人,是作恶最多、祸害时间最长的外戚。朱佑樘夫妻恩爱,却纵容了两个混蛋国舅。唯一朱祐樘值得称道就是“宽厚”和“无为”因为他知道,自己能来到这个世界已属难得,又做上皇帝更是幸运。但他的能力又不够,也只有一味地“宽厚”凡事怕麻烦。大有无为而治的意思。但这样却未必治理好这个国家,当朱佑樘驾崩一个月,就遭遇了明朝自土木堡以来最大的败仗,史称“虞台岭之败。边军死伤3千余人,军马6千多匹。国库更是空空。可见所谓的“弘治中兴' 不过是一个虚幻而已。

提及朱元璋、朱棣这两个,都是非常极端的评价,要么是英明之主,要么是残暴之君。但对朱佑樘评价却很不错。这就是他的行为符合“儒家”标准,也就是没有得罪读书人,所以才有个好名声,仅仅是守成而已,根本开创之举。朱佑樘没有大的失误,也没有大的功绩,平庸之主罢了,后世把他评价太高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朱佑樘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其幼年遭遇坎坷,他父亲宠爱的万贵妃既是他的仇人也是他的“恩人”,他从小就在万贵妃的淫威下苟且偷生,出头之日,母亲又遭万贵妃的毒手;万贵妃自己不能生育,就明里暗里害死了其他所有的皇子,算是帮朱佑樘铲除了竞争对手,他就毫无悬念的登上了皇位。

朱佑樘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只是一个破烂不堪的烂摊子,想要整治好就需要花很大的力气,下很大的努力,但他没有放弃。

为了扭转乾坤,朱佑樘只能百倍努力,更加勤奋,他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还加开了午朝,使得君臣能有更大的时间了协商办理政务;这样做似乎还不够,还有些事情处理不完,又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利用早朝、午朝之间的空余时间与群臣切磋治国之道,共商政事,真是分秒必争啊。

在政治上,朱佑樘敢于否定前朝的不合理政策,铲除奸佞在人事安排上来了一次大换血,重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值贤良,严惩贪官,废除苛法,使得宦官、东厂、锦衣卫以及有实权的大臣都不敢乱权专政,而大臣们有不拘礼节,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痛陈时弊,对弘治帝兴利除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方面积极采取轻徭薄赋政策来体恤民生,减轻农民负担,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这些都极大的缓和了社会矛盾和危机,他自己带头节俭,缩减皇宫开支,不大兴土木,在他执政期间,不但没有增加百姓负担,而国家税赋收入反而大大增加,人口也迅速增长,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在人形品德方面朱佑樘更是楷模,他一生就只有一个老婆,使他能免除后宫的烦恼,能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治国理政上。

纵观弘治一朝,既无权臣、宦官及后宫的专权有极少出现弊端,《明史》评价朱佑樘:恭俭有制,亲政爱民。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祖、成祖。甚至能与汉文帝、宋仁宗相提并论。

朱佑樘确实是一个明君,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举措有利于国家、朝廷的发展,但这一切都是他维护皇权的一种方式,他毕竟是守成皇帝,只能对之前的所有政策进行修改、完善,并没有什么开创性的成就。


遗产君


之前的回答基本到位,貼兩張圖看看孝宗長啥樣。





努力做德魯伊的破壞豬


明孝宗之所以可以被称为是明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明孝宗本人非常勤政。勤政,体现的是一个皇帝的态度问题,对于政务的积极性,代表了皇帝本人对于国家大事的重视程度。明孝宗不仅重开了午朝,而且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即在早朝和午朝的间隙,与朝廷大臣商议朝政,其勤政程度可见一斑。而且,明孝宗积极采纳正确的言论,使得这种议政的效率极高。

其二,明孝宗采取了广大明君对待百姓的所有措施,比如轻徭薄赋,比如废除严苛的法律这一系列措施,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又是谁轻徭薄赋,使得农民的负担减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三,严格限制宦官。明朝自从明英宗开始,宦官干政已经非常盛行。而明孝宗一改其父祖的做法,严格限制宦官的权力,信任文官集团,并且知人善用,使得朝堂之上政治清明,有能力的人都能够得到重用。

其四,明孝宗在位时期,吐鲁番三次窃取明朝的哈密卫,朱佑樘三次派兵夺回哈密卫,可见其时军事力量并不是很衰弱。当时,明朝于蒙古的力量,也保持着均势,边境总体而言相对稳定。

美中不足的是,明孝宗在其中期,曾经信任宦官李广,李广受到官员的大肆巴结,孝宗本人对此不置可否,所以导致了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后来,李广死后,明孝宗知道了李广德所作所为,于是再一次励精图治,朝政由恢复了往日的清明。

总体而言,明孝宗在位期间是明朝社会为数不多的稳定繁荣时期,最后,用《明史》里对明孝宗的“赞”,来结束这篇文章

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飘逸红裙子


万历首辅朱国桢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朱国桢这是从“三代以下”(这个三代一般指上古时期,中国古代向来比较神话上古时期的君王)的古今范围来遴选,因此可以说,明孝宗是“千古三帝”。

后来,明末历史学家李维桢更是说:“至于今父老称弘治之盛,虽汉文、宋仁,何以加焉!”李维桢更是认为,明孝宗比汉文帝、宋仁宗还厉害。这完全就是“千古一帝”了。

我认为明孝宗朱佑樘成为一代明君,突出点有三

第一,明孝宗不搞打击报复,避免冤冤相报。

对万贵妃以及时称“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并没有不遗余力的打击,拒绝了灭万贵妃三族的提议,并下旨不得继续议论此事,众多尸位素餐的大臣也只是革职处理,没有扩大打击面。

第二,明孝宗勤政务实,宵衣旰食。

明孝宗上台后,重开午朝,重开经筵侍讲。也就是说,在早朝之后,就开经筵侍讲,和大臣们一起组织学习,开会研讨治国方针政策。吃过午饭后又开午朝。明孝宗一整天都是扑在工作上了。

第三,明孝宗迷途知返,再至中兴。

明孝宗上台后励精图治,实现“弘治中兴”。后来干累了,身体也垮了,开始迷信道教。但是后来,又幡然醒悟,重新开始勤于政事。

如上所述,古今的皇帝能比的,也非常少,实在算得上“千古一帝”。


古文精读


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一生勤政、宽容、遵礼大臣、体恤民生,励精图治,是一位少有的贤明君主,其年号弘治,史称“弘治中兴”。


四季喜乐


明孝宗可以算得上是一位贤君,后代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极高,有人把他和汉文帝宋仁宗并称为,自古以来三代下贤君者。

明孝宗从他父亲手中接的江山,可谓是千疮百孔,但是他励精图治,勤勉执政,不近酒色,开启了弘治中兴。

后来有一段时间,孝宗因为体弱多病,宠幸奸佞之人,李广事件之后,明孝宗恍然大悟,重新勤勉执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皇帝,这种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实不多得。

总的来说,明孝宗还是位好皇帝啦!


趣谈华夏文明


明朝的皇帝整体都不错☞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君王守国门,天子死社稷。

而弘治皇帝做为皇朝中期的君王承上启下,他在位的勤勉遗福给了那个总兵皇帝的儿子。


晓西关


一个好皇帝,一个好丈夫,一个太溺爱儿子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