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去西藏,油箱盖一定要开着吗?去西藏有哪些注意事项?

陆瑶秋


你应该是在网上看到别人说什么“老司机忠告车主,开车去西藏,一定要打开油箱盖,不然可能会没命”,理由是:在高原地区空气较为淡薄,油箱中会呈现空气缺乏的状况,这么的话就会形成熄火的景象。每开30到40公里后,把油箱盖打开一会,这么就不会熄火了。我只能说这是瞎扯淡。

今年9月22日到10月5日,我从广西出发走了一趟川进青出,一共8500公里左右,卡罗拉1.6自然吸气在高原动力减弱严重,由于长时间抵挡爬坡,各种部件和冷却液温度都很高,到观景台每次都得把前盖打开散热到是常事,但是没见谁为防止熄火打开油盖的,一路上也没见谁的车子熄火走不了的。网上的什么打开油箱盖可以救你一命,简直就是瞎扯,你的车子如果上个高原都熄火走不了,那么只能说你的车子需要报废了。

开车去西藏你真正要注意的是:一是尽量开涡轮增压的车子去,自然吸气的车子动力减弱太严重了,上坡基本是三档,高海拔就是二档,去纳木错我一档有时都没什么力。二是有空间的话带上两个全尺寸备胎,去景区的路特别是纳木错,太烂了,你要是被扎破了,那就惨了,其实网上的轮胎还蛮便宜的,我今年进藏换了四个轮胎,网上买的每个319元,跑了一趟下来一点事都没有。三是记得带上铲子,车子泥地打滑,陷泥地都太有用了。四是带上防滑链,你过唐古拉山昆仑山可可西里回来要是与上下雪堵车,真的很需要防滑链,今年我去的时候,就一点点雪,车子起步都打滑得很严重。

唐古拉山附近下雪堵车

在纳木错

出西藏了

在纳木错

在米堆冰川景区大门

在米拉山

在纳木错

在拉乌山

在唐古拉山

在布达拉宫旁停车场

在纳木错

在通麦大桥


自驾爱好者斌


浏览悟空问答,突然看到题主这一脑洞大开太具笑点的提问,我承认,你达到目的了。

接着,把你这一提问发给在西藏当汽车兵的一位小哥哥,你猜他如何回答的?

他说,如果这是必须在西藏遵循的教范要求,那我们汽车团执行任务时,敌对分子完全不需要其他武器,只需要用弹弓把火种朝汽车弹过来,我们就被火烧连团了……

平均海拔4400米的青藏线上,比川藏线气压更低更为缺氧,且堵车是常事。如果都把油箱盖打开驾驶,堵车时大家下车方便随手再点一支香烟也是常态,万一哪个一不小心火种引燃就近没了密封盖的油箱,岂不烧一串车子——这事儿什么时候发生过?勒克儿 摄

题主这一提问,估计是受网上一则传闻:“老司机忠告车主,开车去西藏,一定要打开油箱盖,不然可能会没命”的蛊惑。网上的这一传闻我也曾看见过,其列举的理由是:在高海拔地区气压低、空气中氧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60%,因此油箱也会缺氧,很容易车车儿跑着跑着突然熄火,这如果在超车时对面恰好又有来车,那绝对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因此,救命方法是:每开30—40公里后,车停路边,把油箱盖打开一会儿,这么就不会熄火了……

网上这传闻,是典型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因为无论西藏本地的车还是外地进藏的所有车,没哪个是把油箱盖打开驾驶的,除非他脑壳有毛病。

看清楚哦,看见美景就近停车的美女,车子的油箱盖是盖住并密封的哦。勒克儿 摄

话说,我也算是自驾川藏线的老司机了,川进青出几回,自吸、涡轮增压的,小排量大排量,都开过,不瞒你说,每次加满油,我心特别细:油箱盖拧紧后还特别要回转一下,试试是否盖严实了!这是因为我开的车油箱在右边,如果油箱盖没盖紧,跑一跑的震脱落了,万一超车时旁边的司机正好扔烟头,运气很背时他扔准刚好丢进了油箱,那是什么后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哒,是不是这个理?

咳咳,俺算起来进藏也跑了好几万公里了,港真,的确从没出现过行驶途中突然熄火的问题,当然,也从没见过有车因为没有打开油箱盖而熄火趴窝的。

也许网上的传闻特指的是使用化油器的老旧车。这些老旧车,油泵、化油器、节气门、马达、考尔、火花塞、喷油嘴啥的,现在看来的确都是老掉牙的玩意儿,稍有不慎,就有打不燃或者熄火的问题。但早些年间,我曾在四川省地矿局工作,坐过单位的原苏联嘎斯69吉普、北京212吉普等使用化油器的老旧车,几乎跑遍了四川甘孜阿坝各地的地质勘探工地。而四川甘孜阿坝地区,很多地方的海拔都比西藏地区高,按理气压更低,氧气含量更少,但没亲眼看见、耳朵也没听见过单位车队有哪个司机,跑四川藏区是要把油箱盖打开来跑的。

看清楚哦,右下角老司机的油箱盖是坚守岗位的哦——估计这青藏线的老司机跟前车太近,谁知前车突遇沉降路立马刹车减速,拉油罐的老司机刹车已经来不及,方向一转,把车开下路基,避免了一场事故……勒克儿 摄

题主有这提问,估计也是不了解汽车油箱的构造。

汽车油箱,我们能肉眼看到的只是一个盛油的箱体、加油孔和油箱盖,其实油箱内部,配件还多得很。就我们肉眼所见,以为有密封圈的油箱盖一旦拧紧了,整个油箱就密闭了。其实,这是“一叶障目”——所有车辆的油箱都不可能完全密封,都是有通气口来平衡箱内箱外压力差的。试想,如果油箱是完全密封的,随着车子行驶,油箱的燃油越来越少,密封的油箱真空体积就会越来越大,而压力就会越来越低,压力越低,发动机吸油就越困难,最终,发动机吸不上油,那只有熄火了。

汽车制造商是不允许这样情况出现的——为保证油箱内气压平衡,我们肉眼看到的那个油箱盖,它不仅仅是个有密封圈的盖子,它上面还设置有空气阀和蒸汽阀的(这两种阀门设计实为一体,故又称复合阀),只是我们平时没太注意而已。其工作原理是:当油箱内汽油减少,压力降到一定阈值时,空气阀被大气压开,外界空气通过空气阀进入油箱来平衡箱内真空,以保证油箱向发动机正常供油;当箱内汽油蒸汽压力大于一定阈值时,蒸汽阀又被顶开,泄入油箱内的燃油蒸发控制装置——碳罐(在加油口附近)中。

看清楚哦,自驾到了世界高城—比拉萨海拔高很多的理塘,油箱盖是坚守岗位的哦。勒克儿摄

这个碳罐就是汽车油箱内的一枚特殊装置——因为汽油挥发会产生油气蒸汽(加油时我们能闻到的浓烈汽油味就是它),因此油箱内靠近加油孔附近就设置了一个油气蒸汽回收装置:碳罐——通过一个管道,把油气蒸汽引导到一个装满活性炭的罐子里,一方面让活性炭把油气蒸汽吸附掉(熄火停车时),另一方面,碳罐上还有一根管道连接到发动机进气道,当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碳罐又把油气蒸汽输送给发动机参与燃烧……

明白了油箱的基本构造和油箱盖、碳罐的秘密后,题主可能就不会再问:“开车去西藏,油箱盖一定要开着吗?”这样愚蠢的问题了。

至于开车去西藏有哪些注意事项?

没太多。记住这些足够:

1、行驶途中随时随地都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力集中,千万别分神和大意!

2、转弯一定做好三件事:减速、鸣号、靠右行!

3、千万别弯道超车!

你看这车的油箱盖在做神马?勒克儿 摄

4、爬长坡转弯遇见对面有大卡车下坡时,别在弯道处与它会车,宁愿在直道上停车,等它过来再坡道起步!因为大卡车下长坡时刹车非常软,而且车身长,一般都会侵道,弯道处会车很容易被擦挂,如果紧急时处理不当,很可能大车把你挤下悬崖!

关于大卡车下长坡刹车问题,近日兰海高速兰州南收费站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一辆拉运塔吊的辽宁籍半挂车,经17公里长下坡路段行驶至距兰州南收费站50米处与31辆车连续相撞,15人死亡、44人受伤,就是再现实不过的血淋淋教训!


勒克儿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自驾去藏区几次了,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都走过,从来没有听说过油箱盖需要打开的,此外,自驾圈里的朋友,也没听谁说自驾西藏要打开油箱盖的。

所以,一看到这个说法,还挺好奇的。我上百度搜了一下,发现这种耸人听闻的文章还真不少,核心的理论看如下截图。

看到这些内容,我也是笑喷了。

看到很多所谓的大咖、公众号大V都煞有介事的宣称“自驾进藏一定要打开油箱盖,否则后果很严重”,为了避免更多的朋友被这种错误的观念所误导,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油箱会有气压不足的问题吗?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想一下就知道,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不断消耗燃油,油箱内的汽油会逐渐减少。有点物理学常识的人都应该懂得,如果油箱处于完全密封的状态的话,随着燃油的消耗,油箱内的空间会越来越大,空气密度会越来越低,一个60升的油箱,从加满油到还剩40升燃油的时候,油箱内的空气密度就可能变成常规气压的几十分之一,如果继续烧油,内外气压会越来越大,你的油箱会不会塌缩爆炸呢?

这样的问题,别说在高原,就是在平原上也一定会发生。

所有开车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可能会发生!

二、进藏路上,没有哪个傻帽打开油箱盖开车

我不知道发这些信息的大V们有没有自驾去过西藏,反正我在去西藏的行程中,从来没有见到那台车会打开油箱盖行驶,无论是在川藏线的盘山路上,青藏线的高原上,还是拉萨市区,从来没有见到过哪怕一台车打开油箱盖在路上跑的,如果万一遇见,要么是加完油之后油箱盖没有盖好,要么就是误信这种谎言的傻帽了。

三、油箱的设计有气孔通气,用于平衡内外气压

所有的汽车油箱,都会在油箱盖的边上设计一个通气孔,就是为了平衡内外气压,在燃油消耗的过程中,不断补充空气到油箱内,同时,因为汽油有挥发性,容易导致油箱内气压过高,通气孔同样起到了平衡气压的作用,防止气压过高导致油箱爆炸。

四、高原的气压会影响油箱油泵的正常工作吗?

高原地区的空气密度,大多是平原地区的50-80%左右,油泵的工作是靠电驱动抽取油箱内的汽油送入发动机,只要气压平衡,压差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油泵的工作状态完全不会受到影响,真正影响油泵工作的,是油箱内汽油的余量,如果燃油不足,汽油液面过低,在行驶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油泵吸油口脱离液面,导致吸油失败。

五、打开油箱盖开车有什么问题?

1、灰尘、杂质、砂砾容易进入油箱,对汽油造成污染,进而对油泵、喷油嘴、发动机造成损伤。川藏线和青藏线有的路段修路,灰尘很大,你打开油箱试试看?

2、不安全,汽油的油气会挥发出来,如果刚好有人在边上抽烟,你想想后果?

3、万一忘记盖上,你去吃饭了,怕不怕被偷油或者被人扔石头到你的油箱里面?

六、汽车高反是什么样的?

汽车去高原,主要原因是因为空气密度稀薄,基本上所有的车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的问题发生,根本原因在于汽车的动力性能主要取决于进气口的进气量和氧气密度,高原地区的空气密度和氧气含量通常只有平原地区的60-80%左右,这就导致发动机的进气量不足,燃烧不充分的情况,动力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减,并且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衰减的效果就越明显。

我们当年是几台车组队一起去的西藏,在川藏线翻越大多数4000-5000米的高山垭口的过程中,我们同行的这几台车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高反的症状,我开的汉兰达在运动模式下基本上会要到2500-3000转左右才能保持较为合适的动力保证40左右的爬坡速度,其他几台小排量的轿车基本上都要到3500转以上了才能保持这个速度水平的动力要求,车友反应发动机的轰鸣声让他们都觉得担心,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台车使用的都是不带T的自吸发动机,不过,全程下来,倒也没有那台车出现所谓的开锅的现象,也就是发动机过热,冷却液已经烧开了的情况。

我们在去纳木错的路上,因为要翻越海拔5190的那根拉山口,一路上有很多车排成一字长龙缓慢的爬坡,其中有不少4.0的普拉多、陆巡、路虎等大排量的越野车,也看到有一些车想要尝试爬坡超车,但基本上很少看到超车成功的,估计根本原因还是海拔太高,动力衰减严重,大排量的车也没法超长发挥了。

七、什么样的车子更适合高原?

当然是排量越大的车越有优势,排量=动力。

此外,相比于自然吸气的车型,涡轮增压发动机(带T)的汽车去高原肯定是有优势的,涡轮增压的原理就是将空气增压后推入发动机的进气门,增加空气的浓度和氧气密度,发动机的燃烧效率自然增高,动力也会得到大大的提升,此外,现在川藏线过半数的高山已经建成了贯通隧道,不需要费劲爬长坡翻山了,对于车辆性能的要求更低了。

八、自驾去西藏的注意事项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国道318四川进藏的自驾游主要通道,在每年的6-8月的雨季,这两条主干道所在的地区会发生大量的降雨,由于地质条件的原因,川西地区大量的碎石山和断裂带,暴雨的冲刷很容易导致山体松动、塌方、泥石流不断,经常出现路基被冲毁、山体塌方等情况,导致车辆被砸毁、被泥石流掩埋或冲入河道的车毁人亡事故多有发生,所以在雨季通行川藏线,一定要多留意天气情况,关注官方公告和一些西藏旅游自媒体的新闻,及时了解路况动态,路上要一慢二看三通过。
109国道青藏线的主体都是建设在青藏高原上的,路基几乎都是冻土带,因为常年被大货车来回的碾压、以及冻土层特有的特质,很多路段远远的看着没问题,实际上已经被压出了很多波浪形的大坑,一旦车速过快、躲避不及时,或者和对向的来车的会车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冲出路基、撞车、翻车的重大事故发生,有不少自驾的朋友,在川藏线上都没有出事,反而是回程在青藏线因为麻痹大意、开快车而最后造成了悲剧,这个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在西藏的路上开车,总体来说是安全的,就是特别注意落石、地面碎石、弯道、长下坡的速度控制,注意横穿道路的动物和人,出门在外,安全最重要。

不要疲劳驾驶

自驾西藏的旅程,白天很长的时间都是在路上开车,高原缺氧的环境下,更容易疲劳,一定要注意及时的休息,不用太赶路,藏区的主要道路都有限时限速的要求,设置了很多检查站,会检查你是否提前抵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会罚你原地休息。
川藏线的道路上下起伏、蜿蜒曲折,很多路段都是一侧山崖一侧悬崖,道路视野非常的不好,一旦车速过快、走神、打瞌睡,就极有可能发生撞山、坠崖、撞车的事故,而且有一些西藏、四川等地的车辆,喜欢开快车、超车、别车,一旦遭遇这种事情,千万不能怼回去,一定不能意气用事,必须慢慢开,否则真的危险很大,此类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很高。

行程安排问题

现在川藏线很多高山垭口已经修通了隧道,通行时间大大缩短,但是自驾西藏仍然是一个很辛苦的旅程,建议时间上安排的充裕一些,每天不要忙于赶路,尤其是要避免赶夜路,距离缩短一些,不容易疲劳。
现在川藏线的行程一般是5天左右,如果包含稻城亚丁的话,增加2天左右。
青藏线因为路线的特点,最好是两天走完。

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问题

这几年随着川藏线自驾游的发展,进藏的游客越来越多,沿途各县城的配套服务和治安管理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藏区人民更加富裕了,以前曾听说的一些恶性事件,这几年确实都再也没有听说过了。
川藏线和青藏线沿途要经过多个公安、安全检查站,大量的警察值守,这方面也能够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
每天的行车和住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好车辆和贵重物品的保管工作,车辆尽量停放在停车场或者比较热闹的位置,避免停到特别偏僻的地方,贵重的物品也不要放在前排座椅上,以免被人看到之后引起麻烦。

人身健康、高反的应对措施

健康方面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高原反应了,建议提前10-15天服用红景天、高原安等扛高反药物,提高身体机能和血液的携氧能力。
其次,建议准备止头痛的药品,阿咖酚散、芬必得、阿司匹林这些,在出现头痛的高反整张时,第一时间服用,减缓头痛症状,避免症状加剧诱发其他问题。
准备多一些葡萄糖粉,在出现头晕等类似低血糖症状的时候冲服,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如果有条件,可以携带一两个氧气袋,甚至可以考虑携带一个小型的医用氧气瓶,在以上应对措施没有明显效果的时候,通过吸氧来缓解高反症状。

徒步客搭车的问题

说实话,现在很多徒步进藏的人,挺不招人待见的,不舍得花钱,又没有毅力,走几段路就指望着搭车到达住宿地,然后回去各种炫耀。
有一些搭车客,很不礼貌,坐在车上随意的吃车主的食物,残渣和垃圾扔在车上不清理,一点客气也不讲,很多徒步的都是结伴同行,两三个人一起,如果搭上了车,那种得意,放肆的大声聊天,完全无视车主的感受,很多搭载过这种人的车主都发誓以后再也不搭人了。

我们2015年进藏的时候,同行的朋友搭载了一个男青年,谁知道这家伙偷走了朋友的单反镜头盖,第二天继续联系我朋友说要送过来,顺便再搭一程路,被我朋友怒斥拒绝了。

**************************************************

元宝爸爸:我是两个孩子的全职爸爸,70后花样大叔,喜欢带着孩子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更喜欢分享亲子旅行的话题,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转发我的观点,更欢迎评论发表您的意见,谢谢!


元宝爸爸爱旅行


现在去西藏自驾游,你在哪个车把油箱盖打开,不论是青藏线,新藏线还是滇藏线,这种情况几乎会看不到,至于网上说的那种情况,可能是针对一些老旧车型,使用化油器时代的车,才会出现的。



就是一条过去的经验,针对一些老旧车型,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这种现象几乎不存在,因为现在的汽油油箱盖,都会设置两个孔,一个是出气孔一个是进气孔,当油箱内的压力变大,就会通过出气孔把废气排出去,如果油箱内压力变小,使供油产生困难,这个时候进气孔就会打开,把外面的空气带进来,让油箱内的压力,时刻保持正常。

汽油是挥发性物质,为了防止汽油挥发,汽车油箱内盒设计的一个碳罐,这个车友们都知道,所以这个时候汽油挥发之后,就会进入这个碳罐,把汽油重新的组合,同时,会送进燃烧室,避免浪费,据说去西藏,把油箱盖打开,真的属于多此一举。

去西藏旅行,自驾游,一定要把油箱盖打开,这种说法以前确实有,针对一些旧车,第一代213,一代212,第一代桑塔纳,也就是普桑,这些车去西藏的时候的确要打开邮箱盖,因为这些车的油箱之前设计的过程当中,没有考虑到高原,也没有我们经常理解了碳罐,也没有通风体系,这些车打开油箱盖是正确的,怎么现在的车,到底用不用呢?

答案是,肯定不用,开车的时候就放心开吧!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关于到藏区旅行,还有什么其他的疑问可以随时私信我,我会直言不讳有问必答,最后祝每一位驴友都能够到藏区玩的开心。


川藏自驾游


4.0普拉多,新疆走新藏线进入拉萨,现在拉萨市区,没听说油箱盖要打开跑。。。。第一次听说这个问题,并且车上带着汽油发电机也是拧的很紧











李友财的万里中国行


听谁说的去西藏要打开油箱盖?我没打开油箱盖,照样在西藏呆了一个月,行驶万余公里。在西藏县与县之间往往都隔着一座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下高度差很大,所以行驶中油箱内气压变化也很大,于是有人开始瞎想了,油箱内气压变化会不会引起出油困难?但是他们不知道油箱有一个通向外界的管道,这根油管从油箱出来连接在碳罐上,经过活性炭过滤联通外界大气,汽油箱内的气压通过这根管道和外界达成平衡,并不会发生油箱内气压高于外界或低于外界的情况,所以打开油箱盖完全没有必要。


照妖明镜


几乎每天都在动车跑的话。。我倒是没有开油箱盖哦。

这一路跑了青海,新疆,阿里西藏

全程一万五千公里。54天

给您参考了


车动力方面的高反要注意适应。这个翻山时候很有必要


床车旅行六万里


哈哈!一直开着油岂不是很快挥发完了?😝

但是感觉到车没劲的时候。打开油箱盖透透气还是很管用滴。原因是汽车油路缺氧了,呵呵。

另外也有把空滤去掉的办法、把气门调大的办法等。

我觉得只有打开油箱盖透气最安全省事。

所以两次进藏都用的是这个办法


想行色天下的老汉


正常开,甭听那没用的。我去过两趟西藏,一趟是川进新出,一趟是丙察察进青海出。沿途见油站就加满,什么事都没有。轮胎从北京出发充气是2.6,也没半道放过气,一切都很正常。


知青老插


去年到了稻城亚丁,

中途也经过了几座超4000米高山,

都是有高反的地方,

没有打开油箱盖,

一切正常,

中途在理城和稻城停车吃饭,

启动也正常,

除了半坡起步和行车转速高点,

其他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