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是一种什么刑罚?

迷路的精灵马汉军


凌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手段,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到了五代时期的辽代,才被正式定为法定刑罚。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千刀万剐。



在古代凡是被处以凌迟的犯人绝不是一般犯人,所以每到凌迟处死犯人的这一天,刑场上就会聚集很多老百姓过来看热闹。老百姓的口碑是传的最快的,自然也就有了千刀万剐这个说法。

凌迟是一种及其残忍的刑罚,被列为古代十大酷刑之首。因为它不是让你一刀毙命,也不是分分钟就能搞定的处决方式。而是让你生不如死,慢慢的去死,在痛苦不堪的情况下结束自己的的生命。甚至说三天两天都死不了。这就是凌迟处死的目的。

而凌迟的残忍之处则在于它的刀法,刀法不一样,行刑的时间过程也不一样,被凌迟者的痛苦程度也不一样。我们都知道被凌迟处死的犯人一般最少身上也要割上几百刀,多的上千刀,因此,这就要求刽子手的刀功一定要好,不仅要下刀时不见血,而且还得刀刀见肉,还不准割死犯人,所以说这绝对是一个技术活。

说到这有人问了,凌迟这么残忍恐怖那么行刑者如何能做到让犯人慢慢死去,他是怎么操作的呢?

首先将被凌迟处死的犯人捆绑在一根固定的木棍上面,然后监斩官宣布行刑开始,刽子手们第一步要用手掌拍击一下犯人的心窝处,开刀前这一掌的目的就是让犯人血液循环速度减慢,避免接下来的动刀流血过多。击过一掌后正式开始千刀万剐,第一步为了敬天地,先割犯人的右胸脯奶头部位,需要割下一块大约铜钱般大小的肉,然后刽子手用刀尖挑起,示意给围观的老百姓看。旁边的助手高声报数之后,刽子手将这块肉抛下空中,飞到高处然后落下,这第一刀肉为谢天。

第二刀割犯人左胸脯肉,也是铜钱大小一块。干净利索两块胸脯肉被割下。这块肉则被直接摔在地上,此为谢地。这两块肉寓意钱肉,专门割下来用做拜祭天地的。

接下来的第三刀还是个胸部的肉,这一刀要与之前的两刀刀口界限分明,类似于鱼鳞状,这一刀最关键,如果流血不多,仅仅出现几颗血珠,就证明这个凌迟是个好的开端,所以凌迟对刽子手的刀法要求是相当的高。这一刀依然是割下铜钱大小的肉,这块肉是为了拜祭鬼神的。

三刀之后,天地鬼神都谢完了,刽子手便开始千刀万剐,首先还是接着胸部开始,据说最少要个几十刀。然后割腿部,腹部,五官等部分依次下去。这种情况下,犯人会在疼痛中昏迷然后再被叫醒在昏迷,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据说更可恨的是,他们还时不时的给犯人强行喂食。以保证犯人不会早早死去,为了达到千刀万剐的目的,刽子手们竟然如此嚣张跋扈,冷酷无情。真是惨无人道啊!



就这样经过上千刀如同切猪肉般的慢慢割剐后,犯人被折磨的死去活来的,最后刀数够了,刽子手要补上最后致命的一刀,就是直接一刀戳入犯人的心脏,犯人一命呜呼。至此残忍的凌迟刑罚告一段落。

这就是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酷刑凌迟行刑过程。据说历史上被执行这种刑罚的都是一些名人,看来一般人还是享受不到这种非人的待遇!


任驰赢天下


关于凌迟的一个残忍事实是这样的:老百姓看的不是犯人最后怎么死,而是刽子手怎么割!

古代行刑都要示众,砍头要示众、凌迟要示众,有时候打个屁股都要示众。因为老百姓喜欢看热闹,一旦要“行刑示众”,就会密密麻麻的一大群人,比赶庙会还要热闹。

比如凌迟,非常残忍恐怖,但也非常有观赏性。

当然,现在说是千刀万剐,但是凌迟到的具体刀数并不固定,比如元代120刀,明代3000多刀,清代比较细致一些,有24刀、36刀、72刀,以及120刀几类。

会凌迟的刽子手,都是手上有技术的。能摊上凌迟这一“待遇”的,都不是一般人,要是割上个十刀八刀人就死了,刽子手是要问罪的。所以,必须要苦练技术才行,据说刽子手赶上“淡季”,都会跟着师父去肉铺帮忙,练刀工。

下面直接说说凌迟过程是啥样的。

首先,把犯人绑好之后,刽子手要往犯人的心窝子猛拍一掌,据说这样击打之后,心脏一收缩,血液循环变慢,割的时候出血就不会这么严重的。

第一刀下手要快,拿着刀子在犯人的右胸上轻轻一转,割下一块铜钱大小的肉。刽子手割下这第一块肉之后,要用刀尖扎着肉,高高的举起来,让围观的人看到。

然后,刽子手把手腕一抖,这片肉就被高高的抛起来,然后落下。这是第一刀,谢天。

第二刀,在左胸上同样位置割下一块来,摔在地上,这叫谢地。然后,就边割边报数,还要小心控制着流血。

割几刀之后,就要暂停一下,给犯人灌两口粥,防止提前死掉。

比如说明朝大太监刘瑾被凌迟,割了3357刀。割10刀就会歇一歇,喝点粥续命。第一天就割了357刀,后来一共剐了3天,就是这么细细的割,边续命边割。技术高的总能割到要求的刀数,最后冲着胸口噗嗤一刀,这才算凌迟结束。

所以凌迟的要求很高,不能让犯人中途死了,还要按照规矩一片一片的割,还要顾及围观群众的看热闹需求。刽子手也是不容易,要有耐心,也要有体力。

当然,这技术也不一定能传承的好,毕竟被凌迟的人不多,手艺很难传下去。所以,手艺好的,直接拿刀割。而有些刽子手会拿一张渔网紧紧的蒙在犯人的身上,这样皮肉就从网眼里凸出来,直接拿刀削,简单一些。

还有些讲究的刽子手,会用极小的钩子(类似鱼钩)把犯人皮肉钩起来,每次只割指甲盖大小,慢慢割,血就不会流的多了。

更讲究一些的,还跟做手术一样,旁边的助手端着一个大托盘,里面都是工具。不同的刀不同的钩子,要用在不同的地方,比如胸腹部、腰背部、大腿小腿等等,就要区别对待。这样更细致,更繁琐。

对于围观群众来说,更有观赏性,尤其是屏住呼吸看割肉的那一瞬间。大小均匀、伤口出血少、扔肉的姿势帅……都会赢得一片欢呼。

要是技术不好的话,肯定是一片嘘声。所以有人说,明朝之所以能凌迟3000多刀,那就是从朱元璋时期,严刑峻法,无意中培养了一批优秀刽子手。

清朝统治者也有凌迟,但是远远达不到3000刀。不是不想多割几刀,主要是手艺高的刽子手没有了,才无奈减少刀数的。大家不要争论哪个皇帝更仁慈的事情,不管哪个朝代,只要是凌迟处死,就不存在仁慈了。那是恨到牙痒痒才这样的,技术允许的话,肯定愿意多割几刀。

有野史提到,刽子手会向受刑者家人索要贿赂,让犯人早一点死。这个搁在砍头上是真的,但是凌迟处死,没有刽子手敢这么干。没割到刀数人就死了,轻了那是毁掉自己的前途,重了是要治罪的。

毕竟,除了行刑官坐在旁边看着,还有大片大片的围观老百姓呢,这多少双眼睛就这么瞅着,比看戏还认真,肯定不能瞎糊弄。

所以说,凌迟的恐怖,不仅仅是犯人很痛苦。关键是围观老百姓早已经忘记了犯人的死活,他们是在看表演,看手艺,时不时还要赞叹欢呼一下呢!


七追风


  “凌迟”,最初写作“陵迟”,出自于《荀子·宥坐》:“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意思是三尺的坡因为太陡,车便拉不上去,而百仞高的大山因为坡缓,车反而能拉上去。这里“陵迟”的意思是山丘的缓延的斜坡。“凌迟”取其中的缓慢之义,让人慢速死去,如何才能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古人便想出一刀一刀地割下身上的肉,让肉体受到残酷的痛苦。

  

  “凌迟”作为古代刑罚的一种,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代,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具体的刑罚过程就是肢解身体,然后一道道的割肉。也有说法讲就是要割够3000多刀,或者叫做“千刀万剐”。也有一说讲,行刑人也要保证罪犯在凌迟过程中不会死去,这样才能达到折磨的效果,受刑的人往往要忍受数小时的煎熬,才会真正的断气而亡。

  

  这在古代已经算得上是极刑了,但是每个朝代对于施以极刑这样的事情定刑量刑以及实施都有一定的出入。比如说,有传闻讲“通奸并且谋杀亲夫”的,就要上凌迟刑,谋反篡逆,也会有凌迟之刑。总而言之,一定是在礼仪道德上犯了十恶不赦的重罪的。历史上出名的被实施了凌迟之刑的,就是明朝的太监刘瑾,据说他被割了三天三夜,共有四千七百多刀。到了清朝晚期,这项才被废除了。

  


清朝回忆录


我认为,凌迟是一种极为残酷的酷刑,甚至说很野蛮。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刑罚种类有二十二中之多,主要有凌迟、斩首、腰斩、剥皮、炮烙、宫刑等。从这些刑罚的名字来看,便可知晓,每一种酷刑都非常残忍,而且惨无人道。历史上最残酷、最惨无人道的刑罚,莫过于凌迟这种刑罚。

凌迟原本在史书上写作陵迟,它的本来意思是指山丘缓延的斜坡。先秦大儒荀子先生在《宥坐》一文中曾说: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三尺高的陡坎,拉车很难上去,但几百米高的大山,却很高上去,这是因为高山上有平缓的斜坡,车子可以顺着斜坡到达山顶。后来,古人就将陵迟用作刑罚的名称,意指缓慢之义。也就是说,用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

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下人身上的肉,直到把人身上的肉割完,才把犯人杀死。光看文字描述,就知道这种刑罚的残酷,更别说见到了。

据史书记载,执行凌迟刑罚,有固定的顺序:先割双眉、再是双肩、胸部、两肘……肌肉割净后再割去外生殖器,然后剖心挖肝,枭首。刑具除了快刀之外,还有一个铁钩,先拿钩子从人犯身上钩起一小块肉,然后举刀割下,其痛苦的惨状可见一斑。

看过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的大太监刘瑾,就是被凌迟处死的。当年的刘瑾是明朝正德年间掌管司礼监的大太监,权倾朝野,不可一世。他结党营私,专权擅政,党同伐异,搞得朝局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公元1510年,他被以谋反罪名抓捕,最后被判凌迟三天。也就是说,割肉要割三天,惨状实在是不敢想象。

当然了,明朝历史上,被以凌迟处罚的最惨的,不是刘瑾,当属明朝末年著名的蓟辽督师袁崇焕。由于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为袁大帅是要通敌卖国,就判他凌迟处死。

据相关史料记载,袁崇焕行刑前,身上被缠绕着渔网,渔网裹紧了,身上的肉正好突出,行刑的人更方便下刀,也不必使用钩子,可想而知,那是何等的惨烈。

无独有偶,在满清末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与其他几个王不和,一怒之下,带兵出走,在大渡河被抓捕。他被抓到之后,押赴成都凌迟处死。

因凌迟之刑的灭绝人性和血腥野蛮,一九零五年清末新政时修律大臣沈家本奏请废除凌迟等重刑,清廷准奏,下令将凌迟枭首、戮尸等法永远删除,改成斩立决,至此推行千余年的凌迟之刑从此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欢迎一起探讨,更多精彩,请关注【雄观大历史】


雄观大历史


经常在影视剧里面看到,皇帝下令对重犯凌迟处死,到底何为凌迟处死呢?

凌迟,是一种极为惨烈的刑罚,您如果要了解,建议做好心理准备。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就是要求行刑者在犯人身上割千刀,具体数字是3357刀,直到犯人血肉模糊,但是犯人还能一命呜呼,必须等到最后一刀下去,犯人气绝,这才是真正的凌迟处死,听起来就是非常的惊悚,骇人听闻!

凌迟的过程

凌迟的过程,没有统一的做出规范。可以使用利刃,也可以使用钝刀;身体行刑的部位,可以先从肢体砍断,再到割肉,也可以先割尽肉,再断肢体。每一次用刀割肉,必须记录数字。

女性犯人,会先割下乳房,再割到胸肌,最后生殖器;男性犯人,也是先割下胸肌,再到生殖器。

凌迟的废除

凌迟的刑法,正式定名是在辽代,在金、元、明、清朝代,都把凌迟作为刑罚。一般是对于犯了“十恶不赦”的重刑犯使用。

有记载的是,明朝大太监刘瑾擅权,有叛逆的行为,被明武宗朱厚照下令凌迟处死。明朝大将袁崇焕,由于努尔哈赤实施反间计,被崇祯皇帝朱由校下令凌迟处死。

关于是否废除凌迟之刑,清朝曾经展开过长达几十年的讨论,最后在光绪时期,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凌迟这一惨绝人寰的刑罚。

由于网络图片太过惨烈,就不添加图片。


小灿哥说历史


凌迟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的死刑,起始于五代,定刑名于辽,金、元、明、清都列为法定刑,清末废止。

凌迟就是民间说的千刀万剐,对犯罪的人犯零割碎剐,叫你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肉被一块块的割掉,极其残忍,惨无人道。

各时代的行刑刀数都有区别,有的几十刀,有的几百刀,有的定为3357刀,并且要最后一刀才能叫人犯毙命。

明朝就有两例著名的凌迟处死案例,并且明确记载行刑刀数,一是正德年间的大宦官刘谨,行刑四千二百刀,一是崇祯时的进士邓鄤,行刑三千六百刀。

我描述一下行刑五百刀的过程:第一刀先从右胸开始,旋下右边乳粒,第二刀旋下左边乳粒,抛向空中,落入地下,这叫谢天地。

第三刀胸脯正中割下,也抛向空中,这叫谢鬼神。第四刀至第五十刀要旋尽胸肌,割下第五十片肉时,胸肌刚好旋尽,至此刽子手的任务完成十分之一。

第五十一刀,如是男犯,割下命根,五十二刀、五十三刀各割下一个丸子。

第五十四刀,割下舌头。用二百刀旋尽大腿的肌肉,用五十刀旋尽双臀的肌肉,在用五十刀割掉腹肌,左右再各旋七十刀。

第四百九十五刀割下右耳,四百九十六刀割下右耳。第四百九十七刀、四百九十八刀旋掉左右眼球,第四百九十九刀割下鼻子,第五百刀戳入心脏,一股黑色的暗血涌出,至此,残酷的刑罚结束……

配图太血腥,恐怖 ,为了审核顺利通过就免了吧。


迷路的精灵马汉军


把罪人由专门人士在邢台上必须割满1000还是10000刀片肉,但是这期间必须保证罪人还活着。


这不仅考验行刑人的技术,同时也在折磨着罪人的身体,精神,心理三个毁灭性创伤。

放到现代这是不人道的做法。

这是按我的理解。

谢谢阅读,求关注互粉。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1雪兔1


坦率地说,凌迟并非中国传统刑法。

凌迟最早出于辽国,是契丹贵族用来镇压汉族等非契丹人反抗的。追究其根源,则来自于欧洲的酷刑贝壳剐。

还真别不信。

契丹源自于东胡部落,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于东北地区,此后逐步发展,唐初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北方的重要武装力量,唐末膨胀起来,形成地跨欧亚的游牧民族帝国。

所以,历时千年的契丹,与欧洲有交往不是什么问题。

反之,中国传统历来并不主张残酷刑法,比如宋仁宗就明确禁止将因抗税被判决死刑的农民进行肢解。元代,凌迟被正式列入刑法。明代不过是继承相关刑法规定而已。


四川達州


凌迟就是我们俗称的“千刀万剐”(江南俗语叫做:杀千刀),是一种处置“罪大恶极”之犯人的酷刑。此刑罚将犯人架之闹市,逐次在手、腿、股、胸等多肉处割去犯人皮肉,并有医者帮犯人维持生机,直至刑满指定刀数,最后一刀剜心而死。此刑一般都是公示处置,对以旁观者震慑力极强,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后因过于残酷而在民国时期被废止。


太极寄畅


推荐阅读莫言小说檀香刑,有凌迟500刀的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