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這顆美麗的“綠寶石”是由地震形成的

金沙江的堰塞體終於被衝開了

懸在人們心頭的擔心可以暫時消除了

除了這種滑坡產生的堰塞湖

地震也產生了很多的堰塞湖

有些堰塞湖成為了大自然留給人們的美麗風景

在我國重慶黔江區境內

有一片美麗的湖泊景區——小南海

面積約為30平方公里

是國家4A級風景區

雖地處重慶境內

不過在地圖上可以看到

小南海也恰恰處於湖北與重慶的交界處

小南海因為融集了

山峰、湖水、島嶼、峽谷等多種景觀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山淡水堰塞湖泊風景區

因此有著“深山明珠”、“人間仙境”的美譽

小南海景區風景絕美

就像一塊綠寶石一樣鑲嵌在群山之間

四周秀峰環列、層巒疊嶂

湖邊佈滿了奧陶系的粉砂岩、頁岩巨石

它們或臥或立

小的數噸、大的上萬噸重

巨石形態猙獰

與綠瑩瑩的湖水構成了小南海最獨特的風景

但是誰又能想到……

就是這個如此美麗的地方

卻是在162年前的一次大地震中形成的

因此它也有“地震天池”的美稱

公元1856年6月10日(清咸豐六年五月初八),咸豐、黔江交界之大路壩、後壩一帶,發生了一場61/4級地震。地震山崩10餘里,15裡內民戶皆為齏粉,壓民居300餘家。大山中斷如截,下陷上躍,連山推出數里外,平地湧出小阜十餘。河為山石所壅,水乃逆行,淹沒20餘里,由許家灣、板橋溪抵蛇盤溪一帶皆成湖(即

小南海)。壓死居民千餘人。

摘自《中國歷史強震目錄(公元前23世紀-公元1911年)》

關於這次地震的一些史料記載

據清《黔江縣誌》載“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五月壬子(1856年6月10日),地大震,後壩鄉山崩。先數日,日光暗淡,地所蒸鬱異常,是日彌甚。辰巳間,忽大聲如雷震,屋宇晃搖,勢欲傾倒,屋瓦皆飛,池波湧立,民驚號走出,仆地不能起立。後許家,溪口遂被堵塞。厥後盛夏雨水,溪漲不通,瀦為大澤,延袤20餘里,適浸寺址,四面汪洋,宛如金礁,澤名小瀛海,土人訛為小南海”。

據同治四年《咸豐縣志》載“咸豐六年五月,地大震,大路壩山崩,由梅家彎、板橋溪,抵蛇盤寨三十餘里成湖,壓斃村民以數百計,李姓最多。”

清同治五年《來鳳縣誌》也非常詳盡地記述了這一次大地震:“咸豐六年丙辰夏五月初六辰時地震,屋瓦皆動。同時地震者,環數百里皆然。咸豐黔江之交,地名大路壩者獨甚……”整個記述的文字達200多字,其中特別提到:“山麓故有河,河為山石所壁,水乃逆行,淹沒地方復二十餘里;漲為池,廣約六七里,深不可測。”

1856年6月咸豐大路壩61/4級地震等震線圖

小南海地處渝東鄂西一系列北北東向展布的褶皺斷裂帶體系

地震的發生與黔江斷裂有密切關係

地震導致山體滑塌

崩滑體堆積成一條體積驚人的天然石堤

堵塞近東西流向的老窖溪

流水在此積聚彙集

由此形成地震堰塞湖——小南海現在的景觀面貌

由於遠離城市、人煙稀少

亂石翻滾形成的天然大壩

斷崖絕壁的大小垮巖等地震遺址保存完好

現在仍可以想象當年山崩地裂

亂石翻飛的恐怖情景

這些遺址

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自然實體

科考研究價值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