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一幅墨色灿然的书法作品,一定要用浓墨写吗?有何技巧?

千千千里马


创作一幅墨色灿然的书法作品不一定要用浓墨。

这一“问题”主要涉及“墨法”。因为书法作品是否“墨色灿然”、气韵生动,更多的来自于墨法、取决于墨法。

在中国书法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墨法"为弘扬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广大书法爱好者苦心经营和重点修炼的领域。

黄宾虹是用墨高手。他提出“五笔七墨”学说,为书法创作奠定了理论根基。在他所著的《画法要旨》中精辟的提出了“书画三要素”:章法、笔法和墨法。而墨法有“七要”:浓、淡、破、泼、积、焦、宿。又说:“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运用得度,就能达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至高境界。而且,黄宾虹还具体交待了用墨技巧:“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丰,宜于砚台略为揩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王中秀选编《黄宾虹论艺》)

为了方便叙述"用墨技巧",仅结合自己的实践说说应用方法,敬请方家斧正。

先简述一下准备工作:在笔洗中备足纯净水(或自来水);在砚台内倒入普通墨汁磨墨成浓墨(可减少磨墨的时长);选择好自已常用的应手毛笔;备好吸水强易渗化的生宣纸(忌用熟宣)。

接下来谈谈七种墨法的操作:

1,浓(积)墨法:就是用笔直接蘸浓墨书写,出现墨色如漆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此法在下笔书首字的笔划时出现的粗重笔触即为“积墨”;

2,淡墨法:用浓墨法到笔头墨少且初有分叉之时,就蘸取清水,呈水多墨少状后继续书写,常出“墨淡而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能不谓之润乎”(林散之语);

3,破墨法:就是笔蘸浓墨,书写到笔尖墨竭即快速地点蘸清水,以笔尖之水去破笔肚剩余的浓墨后继续书写,且不用在砚边调笔;

4,泼墨法:毛笔饱蘸浓墨后立即蜻蜓点水般地从笔洗中蘸清水进行书写,中途不停顿,一气呵成至笔枯;这就是黄宾虹讲的“常以浓墨蘸水,以笔调之,使其墨色活泼,饱书于纸上,初虽多呈墨团,但熟视之,则边沿虽行润出,其笔迹毕现,力透纸背,而墨能收敛,故甚古厚,虽存多年,望之尤新”;

5,焦墨法:就是“浓墨枯笔”。当连续书写使笔下线条逐渐变得干枯,出现毛刺、枯藤的飞白笔迹;

6,宿墨法:就是用砚台中的隔夜浓墨书写之法。

结束语:七种墨法在一幅书法作品中不是各自孤立的,必须综合运用;其中关键物介是:清水;墨法的实践基础是笔法,没有相应的书法功底别奢谈墨法。



川北武夫白永庆


创作一幅书法作品,用比较浓的墨来书写会使这幅书法作品看起来更加精神,尤其是在写楷书的时候,用浓墨来书写,笔画会显得更加有力量,更加厚重。我写字就比较喜欢用比较浓的墨来书写。

但是不一定所有的字都用浓墨来创作,有些书法作品用淡墨一样可以写的非常有意境。

同样一幅书法作品,用浓墨和淡墨写出来是两种不同的效果,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效果,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展现的风格不同,风格并没有高下之分。有高下的是写出这种风格的人。

只要你在书法上的功夫够深,那么不管用浓墨还是淡墨、朱墨、金粉,都能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比如明代的董其昌就非常善于用淡墨,并且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我个人比较喜欢用浓墨的主要原因是我平常写楷书、魏碑以及隶书比较多,养成了这样一个用浓墨的习惯,但是如果你善于写非常飘逸的行草书,那么用淡墨其实是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种水墨的感觉,用在书法里其实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有时候能够展现非常美妙的水墨意境,这一点浓墨是做不到的。


不二斋


墨对于书法作品来说,墨色佳,自然对书法增色不少,但更重要的是书法造诣。如果让一个不懂书法的人用浓墨书写,无论如何是么不出真正出色的书法作品的。


墨色灿然,更需要是书写者的书法造诣。特别是题主所说的墨色灿然,其意思不一定就是指的是浓墨书写。就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有未必是用如漆浓墨书就。

仍然是“灿然”四溢,墨色逼人。谈到书法用墨问题,严格来说,用墨要适宜,楷书以浓墨为主,行草书墨可以适当稀一些,甚至采用磨墨和墨汁结合的办法。不过对于初学书法者来说,的确以浓墨为宜,因为浓墨更容易练笔力。翰墨书道曾几何时就是无意中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用加水的淡墨练字,结果用元书纸或报纸临摹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以在宣纸上书写,简直是一塌糊涂,根本九没有书法的样子,要么洇成一片一旦墨略微浓一点点,笔力就不够了,点画斗无法正常书写,后来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努力纠偏,至少用了三年多时间才基本上纠正了过来。所以建议初学者用墨一定要易宜浓不宜淡。笔力练出来了,无论浓淡,则无不如意。




翰墨书道


创作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墨色是很重要的;墨,又分五色,即“干,湿,浓,淡,黑”,再加上空白,就形成了六色,黑色之美,关系着整幅作品的质美。

一幅书法作品,浓墨,尤为是对行、草书,适当出现一些墨团和线条粘连的现象,显得更有厚重感。淡墨,一般整幅作品不太实用,显得少神无采。

书法作品中的墨色以浓、润为主,间以燥淡。

墨色:以浓取神,以淡取韵,以枯取险,以润取合。总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用墨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水天一色梅竹雙清






为龙书法


首先题主的问题的核心是:创作书法作品,是否一定用【浓墨】。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对于用墨的问题,其实古人早就有了一些论述。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人们都是怎么说的。

举个栗子

说墨要黑的

比如宋代苏东坡曾说:“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也。”

意思是:形容墨黑而光清,即像小孩的眼睛一样。


说用墨浓淡的

比如欧阳询《八诀》中说:“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

意思是:墨淡了伤神采,墨浓了阻塞毛笔的笔毫


说用墨燥与润的

比如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意思是:写楷书,研墨很重要,不研墨墨会燥;写行草书,润燥都需要;浓墨阻塞毛笔,这样毛笔容易枯。


发现了吗,其实古人关注用墨的时候,并不只是关注墨本身。

说用墨淡的,浓的,燥的,润的,都有。

所以栗子君认为,一件作品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用【浓墨】
而在于,你的墨色,是否能够让作品协调,甚至增色。


什么叫让作品协调呢?

你用研的墨、浓墨、淡墨、枯墨、润墨、宿墨都可以。

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

墨太淡,伤神;墨太浓,滞笔;墨太枯,干涩;墨太润,无骨。

如果能够浓淡相适、干润相济,在纸上写出节奏与变化来,相信与您想要的效果就会相当接近了。


您好,我是练字栗子君,20年书学经验,一枚毕业于书法专业院校的优质青年。

不定时分享学习书法的体会与经验,欢迎向我提问!


练字栗子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辈目前只有仰望的份。但它的魅力太过巨大,让人魂牵梦绕,总想探視,偷窥一下,略慰芳心罢了。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可见在书法创作中,它们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国家在历史的长河里淘选出的四宝名品,都有它的优点和特色,用起来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我小时用过一得阁的墨,用起来确实感觉不一样,所以好墨在书法创作中可以为创作者增光添彩。

创作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一定要用浓墨,既然书法是艺术,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没有一定之规,可浓,可淡,可枯,可润,可焦,可艳,全在创作者意念控制下的毫毛游走之间,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大家作品也不是我辈评说的了的。那种浓墨的遒劲,那种淡墨的舒雅,那种时而大江东去浪淘尽,那种时而小桥流水现眼前的感觉,全凭书法大家的出神入化的笔墨表达,我们也就看个热闹罢了,因为那是他一生智慧的积累和表达。

要问用墨技巧,无它,勤学苦练,呕心沥血,效法自然之道,尽毕生之力,关键是,也不一定摸得门进去。[偷笑]所以,今天书法大家廖若星辰。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需要继承和发扬,更需静下心来,潜心研习,哪是能和学个技巧,卖个皮毛,急功近利之徒论道的。


登泰山而晓鲁


墨分五色。并不是只能分出五种色阶出来的,而是慨括性地将墨色的浓淡,分到了五种色阶可以了的意思。

至于提问浓墨、什么色阶的墨色进行书写、创作这个也是随作者喜欢与不喜欢的问题了。随各人意了。

但是,中国的祖先非常智慧,创造了墨黑色,白色宣纸,这样产生出了強烈对比度。黑白分明,相当抢眼。给人一种清雅之感觉。

颜色:红、黄、蓝,三原色,按比例对等混合而成就黑色了。就是我们祖先发明了墨。

每一位艺术追求爱好者、艺术专业者的的喜好、习惯、学识、修练程度等等……,通过这些因素而起了作用,可能书写、创作出来的就是他的作品,即产品。再给广大人们欣赏、学习等等。如果硬是要用其他墨色进行创作作品,也是无可非议的,只是看人们欣不欣赏之事了。

总而言之,一件作品,代表了作者整个一切。就是代表其作者本人的第二个内心外貌;也是作者内在修养心迹。


石千石


浓墨写起来酣畅淋漓,看起来耀眼夺目。

以浓墨著名的书家不多,清朝出了个”浓墨宰相”刘墉,即宰相刘罗锅。

画画”墨分五色”,写字则墨分浓淡枯润,用笔用墨是书法两大技巧。

用不同的墨表现的效果更加丰富多彩,一味浓黑就成了”乌方光”的专务醒目的馆阁体、印刷体。

说可以轻松愉快,做就需要专业水平,拿我来说,也还在唯爱浓墨的阶段,总觉得浓墨写字过瘾,这大概也与我只是个写标语的有关。




大悔忆智冰


1一般创作书法有几种墨法,浓墨,淡墨,焦墨宿墨,涨墨,渴墨,湿墨,冲墨。根据书家审美和个人风格追求相互转换。

2浓墨:适合浓墨的书体 篆书、隶书、楷书,馆阁体,正书,以乌黑、方正、光沼、等大,为特点。只有用浓墨才能表现出其力度和精神,浓墨不仅在审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3浓墨要求中锋用笔,力透纸背,结构端正,字体宁静。才可达到墨法的基本要求,古人就有很多浓墨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