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称“不觉得杜嘉班纳这家公司有辱华的动机”,你如何评价?

读剧慧眼


我很有看法

首先对于胡总对人性的认知如此浅薄感到失望。中国有句老话,吃谁喝谁糟蹋谁?。听说过吗胡总。需要我做解释吗?这类型人都是这样,包括美国人,赚中国人的钱一点不手软,但是从内心,就看不上你,时时处处表现出来的是你就是第三世界,恨不能经济殖民你。对于这样的人,做出来这样的事情,您倒是很大度,觉得他没有刻意侮辱你,但是实际上他就是没把你看在眼里。

其次,我真心觉得胡总是不是合适做总编辑。我就想请问一下,您作为老总每天发稿您难道不审稿吗?宣传片对中国屎的比喻难道公司没有审核就播出了吗?如果是环球时报发出来毁三观反正义的稿子你觉得能说是你发行部门的责任吗?

所以我对这次事件全国人民表现出来的行为点赞,从文化层面,我认为国人的文化自觉在觉醒,包括这些明星。从政策层面,三个自信的宣讲普及得到了收效。从经济背面,国人对于品牌的影响力有了自我认知,不再迷信大牌了。倒是胡总,您这个言论代表了什么?是个人还是环球时报?如果是你个人,我们就什么也不说了,毕竟是个人言论,如果是代表了环球时报,那应该质疑环球时报为什幺和外交部共青团等主流声音出现分歧,在贸易战如火如荼的现在,发出来这样的言论驱动是什么?


慕容晓春


杜嘉班纳辱华事件,我支持老胡的观点。

杜嘉班纳辱华事件自11月21日开始,一直发酵到现在。 先是杜嘉班纳宣传片里一组中国元素的内容引发网友热议,然后杜嘉班纳设计师亲自与中国网友争议,并说出中国就是一个屎国的辱华言论,彻底惹怒了中国网友。

为了表示对杜嘉班纳傲慢的愤慨,陈坤,李冰冰,迪丽热巴,王俊凯等一干演艺明星和模特首先表态集体拒绝参加发布会。

紧接着国内天猫、京东、拼多多、苏宁、唯品会等几大电商平台也全部下架杜嘉班纳所有产品。

虽然事后杜嘉班纳主动宣布取消了发布会,又解释说设计师辱华言论是被盗号,已是于事无补。

此次国内民众对杜嘉班纳辱华事件的愤慨和声讨,群情激昂,表现出来的团结,很是让人欣慰。

民众的国家荣誉感越来越强,对外国来华生意却不守中国规矩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外国人可以来华做生意,我们表示欢迎。

但我们也最恨那种端起中国的碗吃饭,放下筷子就骂中国娘的不良企业。

连共青团中央也在官博上表态:

这次官方民间的态度,出奇的一致。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回答外国记者就此次事件提问的时候,也说出:我们不想把此次事件上升为外交问题,但你们也该问问中国民众怎么想。

荡气回肠!


就在民众欢欣鼓舞,终于得到政府层面支持的时候,《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发出了一篇在有些人看来不和谐的文章,给大家泼了一瓢冷水。

老胡文章的观点是:

他不相信杜嘉班纳公司有辱华的动机。

理由是:

1.杜嘉班纳花费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就为了这场时装秀,没有理由为了辱华去砸了自己的场子。

2.所以造成此次事件与此次活动的中方雇员没有话语权或者根本就是二杆子有关。

3.杜嘉班纳的设计师只是个傲慢无知缺少教养的家伙。公司层面巴结中国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去有意辱华砸了自己的饭碗。

冷静想想,老胡说的确认不无道理。

老胡的身份不一样,《环球时报》总编辑,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他的表态实质上也是对时下民众激昂的情绪打了一支镇静剂,间接的也向杜嘉班纳,向意大利释放出我们的善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本人能够理解老胡的想法,也绝对支持他的态度。

遗憾的是,网上出现不少针对老胡的杂音,对老胡冷嘲热讽,极尽挖苦之能。

兄台,这样好么?

即便老胡说的完全与民众的想法背道而驰,我们也应该容许有不同的声音。

百花齐放才更显娇艳。

何况老胡说的还句句在理?

爱国热情值得尊敬和赞扬,但一味的打着爱国旗号鲁莽冲动,就变成了狭隘的民粹。

我们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去绑架老胡的思想。 而且从某种层面上讲,我们的思想深度还远远不如老胡。



中国和意大利就好比一个村子里的两个大户人家,儿孙满堂,人口众多。

突然有一天,意大利家有个小子杜嘉班纳来到我们家串门,顺便做点小生意。

杜嘉班纳的一个手下一不小心说了几句坏话得罪了中国,中国家的小的们群拥而上,一致对付杜嘉班纳。

骂也骂了,生意也不做了,还把杜嘉班纳以前放在我们家的货物丢了出去,不让其上架。

还能怎么样? 总不能为了个杜嘉班纳小子,发射枚东风——26,去轰人家罗马家门口的意大利大炮吧?

小孩子玩归玩,吵归吵,打得头破血流也罢,只要人家不是故意的,不是受家长指使,闹闹也就算了。

大人们这个时候的责任就是拉扯开两家小孩,不让矛盾进一步激化,影响两家关系的长久未来。

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多个朋友多条路。

老胡是大哥,他不可能参与打架,尽管他心里也可能是牙痒痒,恨不得磨拳擦掌。

但他不能动手,不但不能动手,还会给几颗糖粒子给杜嘉班纳小子们吃。 否则就可能会被意大利家认为是中国以大欺小,以多欺少,恃强凌弱。

老胡的职责就是那个劝架的,他说的那番话也是给彼此台阶下。

事情已经开始平息了,大家也就散了吧。

养足精神,各找各的门路,各干各的活。

我们不惹事,我们不怕事,我们也不会得理不饶人,没有原则上的利害冲突,我们会大事化小,小了化了。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只是这次,大家可千万别误会老胡。


70后思维观世界


我看过胡总编的一些视频和文章。曾经澳大利亚反华言论喧嚣尘上的时候环球时报进行了十分客观的报道而且用词强硬甚至引起了澳方的抗议要求道歉。胡总编的其他文章和视频也表现的十分爱国,所以我不认为网上对胡总编的编排是对的。那么我认同胡总编关于DG辱华的观点吗?不!我不认同。首先这件事发生胡总编认为我们反应过于激烈缺乏胸怀。其实不是!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中国人从来不缺少胸怀和宽容,你看看现在满大街的外国人就知道我们一直很热情。之所以这次反应这么大。第一是因为西方一直以来对中国傲慢无礼、理所当然的态度刺痛了我们,近期无论是国内国外充斥着对中国人的无礼。巴黎春天、航班更名、酒店网站还有辱华的国外明星。这些人点燃了我们的怒火。第二就是还从来没有一个在中国市场生存的企业敢如此明目张胆的侮辱中国人。其他那些企业和明星不过是打打擦边球。看看他说的话这像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人说的吗?这像是一个国际企业总裁说的吗?这像是一个知名设计师说的吗?在胡总编受到批评后又发了文章大意是过度反对不利于当前的国际形式和扩大进口的政策。我想说其实DG没有那么大影响力,别说它一个区区时装品牌。三星手机如何?受辱反击和招商引资是两回事,那些不尊重我们,玩弄我们文化的企业我们为什么要让他来中国。我们那么缺钱吗?还是中国的建设少了他们不行。国人的空前团结无论处于主动还是被动都引起了国内外的解读。以后想来世界第一大市场就要了解他、尊重他、爱护他。那些贴了洋标签的地摊货还是滚回去吧,中国已经不进口垃圾了。最后我想说胡总编是是爱国的,我相信!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十分巨大影响力的纸媒体编辑不应该缺乏对自己的自信,为什么没人侮辱美国?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最强大的,这种自信带给他们空前的团结。以中国的巨大市场空间和上升能力任何国际企业想甩了我们都是痴人说梦。到现在为止与胡总编观念相同的只有池子(一个三流脱口秀演员可以忽略)。


我本善良123131879


对于《环球时报》总编辑的文章,笔者认为有些避重就轻。

1.胡总编认为杜嘉班纳(DG)没有辱华动机?笔者提出一些质疑。那么那段《起筷吃饭》的视频是不是有不妥之处?或者说是不是有过失之处呢?胡总编为什么只字不提呢?整个视频我看过了,整个视频看下来让人有些不舒服,因为视频中的三个意大利食品不适合用筷子吃,也确实有讽刺之意。即使文化上有差异,退一万步说最起码是不是犯了“无心之过”呢?既然有过错就道歉改正,这是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很难吗?可他们只是含糊其辞的表示:“GREAT SHOW因故改期,对由此所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看来杜嘉班纳(DG)认为:活动改期比什么都重要。下图为胡主编的文章。




2.既然这个视频影响(讽刺)了他国文化,有些不妥之处,那就道歉认个错就完事了呗。但他们毫无诚意,这难道不是傲慢吗?胡总编你认为:这只是他们不懂中国,很二的公关团队问题?那么一个正规的大公司,会应聘一些很二而却不懂中国的人来做中国公关?请问胡主编:“您会不会用很二不懂编辑的人做编辑呢?完全说不过去嘛,逻辑混乱。

3.胡主编“您”把DG设计师那么严重的辱华言论称作:“脾气坏缺教养”6个字就概括了?这是不是避重就轻呢?而且很离谱的避重就轻。这个说法难以服众啊,还不如你说他帐号真的被盗了呢,最起码还有一点合理性。你说他吧唧中国消费者?这还真有可能,准确的说是吧唧钱。但这和尊不尊重别国的文化是两码事啊?下图就是胡主编所说的:“脾气坏缺教养”?笔者难以接受胡主编的观点,大家来看看。



其实这件事不但国人很愤怒,也有很多同样使用筷子的国家网民表示不满,一些欧美民众也纷纷谴责DG。杜嘉班纳(DG)事件不断发孝,海外媒体也纷纷报道,一些国外网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笔者看了他国的网民评论,更坚信杜嘉班纳那段视频是有严重“过失”的,所以笔者认为胡主编的这篇言论,涉嫌只是为了博眼球之嫌。下图为日本和韩国网民的一些看法。





那么作为《环球时报》总编辑不会没注意到上述的报道吧,那么DG设计师的如此言论,你让国人应该怎么想才对呢?再说了就它们公司的奢侈品,我们普通老百姓也买不起。就算倒闭对我们没任何影响,何况他们还那么傲慢。不知胡主编出于什么心态,说出如此不负责任的言论。我相信胡主编一定看过DG设计师的言论,那些话真的不是“脾气坏缺教养”的问题,那是赤裸裸的歧视与挑衅行为,所以我完全不同意胡主编的观点。不知大家是如何看的呢?


明辨是非123


最早的说法是广告拍的有辱华的嫌疑,嫌疑,嫌疑!网友也只是表达出“有所不妥”的态度。就广告本身而言,辱华的意味真的不是很明显,只是拍的比较无脑,有点博眼球的意味。

如果事情仅仅局限于广告本身,不会产生太大的波澜,发个声明,道个歉,后续整改,这真的不是什么大事情,国人这点包容度还是有的。

可问题是事情没有至此止步啊,有一个“杠精”的设计师,出言不逊,大放厥(pen)词(fen)。在网络上公然辱骂一个国家,然后被曝光......至此,事件才没有了回转的余地。

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管是普通人、明星还是D&G大秀的中国工作者肯定会统一战线,对于D&G进行抵制与口诛笔伐。

这个设计师是这个品牌的创始人之一,当他出现了种族歧视、辱华的行为,那么连带着这家公司也就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因为他是这个品牌的领导人,他的价值观是与公司的价值观直接挂钩的。本来只是嫌疑,通过简单的公关就能解决的问题,被这个设计师的言论直接打入深渊,一发不可收拾。真正的“致命节奏”,是这个设计师,而不是这个广告的本身。

其实也可以这么认为,这个广告事件让这个品牌露出了真面目。以前都是为了赚取钱财,戴上了伪装的面具。当在一件事上出现了分歧,就会主观的以为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别人,根本没有把别人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去考虑。很明显的体现就是那几页的聊天记录,那种趾高气扬的感觉一览无余。没有心机的人会把种族歧视和对一种实物的不喜欢直接表现出来,而有心思的人则会隐藏起来。平时和你笑笑哈哈,到了关键时候给你一击,很显然这个设计师就是这一类人,用中国的话说就是“笑面虎”,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即使被曝光之后,这个D&G设计师仍然不以为然,就这广告不放,却没有提及自己恶俗的言论。潜意识里认为起不了什么风浪,但他忽略了一个国家的自尊心与凝聚力。他这一系列的言论与行为,恰恰反映出了他内心不可一世、目空一切的本质。

平时笑呵呵,赚着你的钱,关键有了问题你还不能说啥......

说一句D&G,拜拜......

不想送它一首《凉凉》,因为它配不上......


影影控


看过杜嘉班纳的那个视频,视频并无太大问题,尽管视频做的比较二,但绝对没有主观故意的辱华,我们也没有必要那么不自信,不能认为一个长的丑的女人用筷子吃披萨和意面,吃的很蹩脚,就认为是辱华的。


这个事件的问题是那个更二设计师,简直比那个二的女人更二。他的言论是辱华的,这才是让这个事件升级的主要原因,客观讲,设计师并不能完全替代公司,因为设计师的问题,而打工司,多少有点不公平,但是公司的问题在于没有重视这个舆情,所以也就是咎由自取了。

公司的公关团队有点“井”,横看竖看都是二,他们第一个回应是,账号被盗,这是我们早就不玩的理由,他们拿出来自然骗不了中国网民与明星。所以舆论用了自取其辱这个词来表达。包括章子怡和共青团。



最后公司认错,但已经是蠢到家了,孩子死了来奶了,于事无补了。

其实,这件事的理想处置是:1、道歉认错,设计师的错,也是公司的错,因为设计师与公司是有关联的。2、割接,应该开除割裂,度过难关,保住公司。3、产品打折。


韩东言


DG为了中国人的钱,的确没有辱华动机。但是,从骨子里看不起中国文化,对其充斥着有色眼镜和各种偏见也是显而易见的。针对一个市场,你连消费者会想什么都不去考虑,还是早日完蛋的好。这次事件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不管广告初衷如何,都是DG自找的。

顺带一提,广告的初衷很可能是代表中国元素的筷子和西方美食做搭配,表现一种西方产品同样适合中国人的意思,不过“用这种小棍子的餐具,品尝我们法国伟大的玛格丽特披萨”这种高人一头的莫名优越感实在是太装x了。广告又烂又装,还是创始人自己说放上去的,说明

1创始人眼光极差,这种公认的烂广告都能上,所以产品对消费者的定位和设计我是存疑的。

2创始人是认同视频里传递的潜在价值观的:我不了解中国,但我就是高高在上,就是用鼻孔看你。

所以这种既不愿了解你,又看不起你,还想着赚你钱,对客户定位和产品设计都让大众存疑的一个品牌,啥时候完蛋呢?

国内大众会不会因为这次事件认识了一个“大牌子”,在风波过后,来一波大采购呢?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西方对中国仍有让人震惊的刻板印象,甚至不屑于了解真实的中国?

这个广告引起的风波,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木头28718711


1.《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称“不觉得杜嘉班纳这家公司有辱华的动机”,你如何评价?

胡锡进是谁?“不觉得杜嘉班纳这家公司有辱华的动机”这话应该是汉奸叛徒说的,胡锡应该属于这类人。还有,个人觉得,不应在这个人前面加上其他一些“编辑”之类的缀词进行修饰,因为这人不配。

世界上那么多张嘴,总会有人说风凉话,杜嘉班纳辱华事件那是全国抵制抗议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卒说杜嘉班纳没有辱华动机就没有辱华动机了?是谁给他的勇气这样说的?我看,胡锡进这人应该是杜嘉班纳公司的一份子,应判于其同样的“辱华罪”。

胡扯淡这时候跑出来蹭热度、蹭流量,民族耻辱、国家尊严都不要了,替人说好话,连一点羞耻之心、民族正义之感都没有,悲哉也!

还有需要说明的是,《环球时报》只是一份普通的市场化报纸而已,莫要被前缀的“环球”二字混淆了视野。另外,胡锡进这人做演讲时曾被抗议,可想其言论有没有代表性!

此人可谓前科累累,曾经还被中央纪委查处违法行为。

胡锡进应改名为“胡蛋,胡扯蛋”,看看杜嘉班纳设计师,这位公然在社交平台上辱华的始作俑者,言论多么偏激!

看看杜嘉班纳在中国拍的宣传照片,这是不是存心在黑中国?

2.观点结论

胡锡进就是个流氓型的小喽喽罢也,其言论完全是鬼话连篇,此人、此言真不值一提!

【以上仅个人观点,若有不同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一木MU


一个意大利公司的缺心眼,不要当成了“九·一八”。对老胡的这个观点,闲看秋风是赞同的。

对于恶意“辱华”事件,比如不久前中国游客到瑞典的夜半惊魂,应该有人出来主持正义,甚至不惜上升至外交层面。

可是,对于某些商业广告,则应该就事论事。因为道理很简单,商家的目的是做生意赚钱,如果事先知道可能会引起公众不满,消费者不高兴,他仍然坚持,是不是有点二呢?

除了极少数恶意辱华行为,而且坚决不道歉不改的以外,恐怕大多数都是因为中西文化不同所产生的摩擦。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现在早就不是清朝末年闭关锁国的年代了,国人应该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避免因为文化的差异诱发互相仇视的事件。

自认为是天朝真命天子的满清皇帝,竟然相信洋人的膝盖天生就不能弯曲;要不然外国使臣觐见陛下时,一定会因为皇家礼节而上升为一场战争。

只有更加开放包容,才能做强做大。中国大多数的消费者自己知道怎么花钱才更合算,什么样的品牌才最物有所值,看疗效,不看广告。


闲看秋风999


如果仅仅发布那几个筷子视频,你倒也可以说是对不同文化理解的差异造成的误会,胡某人的观点倒也能称得上标新立异,中肯客观。但是结合那个什么nana的言论,我觉得只要你是中国人,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中国人,就肯定会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抵制就是抵制,是种内心油然而生的原始想法,既没有什么人刻意操纵,也没有什么盲目跟风,骂你的话就在那,还用得着揣测骂人者骂人时的心理活动以及背景吗?所谓的有没有辱华的动机看似要客观分析问题,无非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的矫情罢了。你喜欢你就买,我觉得我被冒犯了,那我就抵制,没有谁对谁错,也没有谁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分析那些东西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