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部署扎营,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吗?

吴昆华



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能否守住街亭?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马谡字幼常,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侍中马良之弟,他也是诸葛亮最为其中的弟子之一,诸葛亮北伐时,马谡被任命为参军,因才识过人,又好谈论军计,经常和诸葛亮彻夜交谈。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命赵云佯攻郿城,自己亲率大军进攻祁山方向,魏军猝不及防,一时间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归降,蜀军威声大震。魏明帝曹睿惊慌失措,亲自坐镇长安,命大将军曹真抵御赵云,又命名将张郃进攻祁山防御诸葛亮。


诸葛亮知道张郃乃魏之名将,必取街亭,正要派人镇守,参军马谡主动请缨,诸葛亮觉得马谡没有实战经验,但马谡三次请求出战,并主动立下军令状,于是诸葛亮命其镇守街亭。然而马谡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守街亭,致使街亭数日之内就被占领,蜀军被切断退路,诸葛亮安全退回汉中后,将马谡斩首示众。假如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能否守住街亭,笔者认为守不住,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马谡如何失去街亭。马谡达到街亭后,认为自己抱读兵书,完全可以战胜张郃,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即便是赢了张郃,自己也不是很光彩,最主要是马谡建功心切,一心想着扩大战果,歼灭来犯之敌。诸葛亮原本要求马谡将军营安扎在街亭五路总口,马谡却擅自改变了部署,将蜀军全部在山上安营扎寨,并且认为蜀军自上而下攻击,必然势如破竹,如果张郃攻山,就是自取灭亡。


王平竭力苦劝马谡,不要在山上安营扎寨,如果魏军围山将会不战自溃,要求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在险要之处安营扎塞。马谡不听,命黄袭和李胜守住山下水源,确保万无一失,又命王平率本部人马一千,在山下安营扎寨,作为后援。张郃到达街亭后,仰天大笑,大骂马谡不懂兵法,张郃即刻令魏军围山,围而不攻。又命重兵攻击黄袭和李胜,切断蜀军的水源,王平只有一千人马,不敢擅自出击。于是蜀军断水缺粮,第二日不战自乱,投降者不计其数,张郃命魏军功山,马谡率残部突围,街亭失守。



其次分析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为何不能取胜。

其一马谡的人物是坚守待援,为蜀军赢得时间,无论兵力还是战将,马谡都没有优势。马谡守街亭的意义是坚守一个月,为蜀军的集结赢得时间,诸葛亮乘机拿下陇右四郡,切断雍凉和关内的联系,乘机进攻关中。马谡只有两两万兵马,而张郃率领五万兵马,完全碾压马谡。再者张郃乃魏之名将,经历无数次战争,有相当多的实地作战经验,而且非常擅长山地作战。而马谡本人并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只是抱读兵书,完全是一个书生将军,街亭是马谡的第一场战役,也是最后一场。因此从指挥官上说,张郃完全碾压张郃。即便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守街亭,张郃也能找到适当的战机,伺机突破马谡的防线,确切的说马谡根本不是张郃的对手。


其二街亭虽然易守难攻,但地势相对宽阔,两万守军守街亭,确实吃力。街亭最险要的地方便时五路总口,大家可以看下图,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军团作战,四周高中间低,易于埋伏,按照马谡的性格,如果张郃用激将法或者佯败,引诱马谡出战,然后中途设置埋伏,街亭也必然失守,而且张郃完全何以从不同方向进攻蜀军,最主要是大将军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正往街亭方向赶来,最多三五日的时间,因此街亭失守是早晚的事,无论日军事实力,还是马谡的军事素养,都不可能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守住街亭,街亭失守是必然。


再次马谡骄狂自大,没有重用王平。王平是蜀汉名将,又有相当足的战争经验,马谡如果听取王平的建议,也许败的不会那么快,然而马谡都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更不会听取王平的建议,可以说马谡骄傲自大的性格,决定了街亭的命运。王平的战力虽然比不上张郃,但也差不了多少。王平又有自己一千虎贲军,这一千人,每人都拿着飞弩和毒箭,并且还配备有扎马丁,而这个部队隶属于飞虎营,战斗力十分强悍,正是这一千军队成功解救了马谡突围的部队。而马谡一开始就与王平有分歧,根本不会重用王平,这样也就注定了街亭的败局。

你是如何看待马谡失街亭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我替马谡申辩一下。马谡出兵时候是两万兵马,目的守住街亭10日。后分给王平3000左右兵马。马谡自己带着近1万5上了孤山。张合两万头阵,司马懿领军10万跟进。重点是只围不攻,打的是消耗战。坐等蜀军断水断粮。10日期限,明摆着是诸葛亮知道马谡守不住。才定的10日。诸葛亮后无粮草,要的就去跟司马懿决战。为什么不亲摔大军去解救。我估计诸葛亮是错过了或者没看出来这一步与魏军决战的机会。马谡想的很简单,据守山顶撑到10日,诸葛亮必定亲摔大军来救自己。到时候诸葛亮外围集结优势兵力打一帮围山的还不容易么。马谡在背山而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一鼓作气打下去。可惜想法不错,不过让诸葛亮坑了。没人来救援,只能被吊打。有点像粟裕大将打74师的战力。张灵甫跟马谡想法是一样的,可惜党国放弃了他们。要不天下是谁的犹未可知。对马谡的评语我只能说:聪明过头了,他只看到了战机,到没看到战略。


魔化抱抱熊


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是可以守住街亭的。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说一下马谡与陈寿的关系,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在街亭之战后,马谡被杀,陈寿的父亲也受了髡形,所以陈寿对马谡和诸葛亮是有怨言的,毕竟这个对陈寿的影响很大。

晋书陈寿传记载,陈寿是抱有私心的,另外还有与诸葛瞻的关系,陈寿是诸葛瞻的部下,曾经被诸葛瞻所轻视,说诸葛瞻只会画画写字,言过其实,所以很多人都挺看不起陈寿的。

另外,在马谡的问题上,陈寿又说了两件事情。第一件,刘备在临死之前,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像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不能重用,但其实有问题的,因为马谡这个人只是小人物,刘备托孤的时候,只会交待国事与家事,不可能提到马谡的。

第二件事情,当初在先锋的人选上面,很多人都认为应该任用吴懿,或者魏延当先锋,而诸葛亮却选择了马谡这个人做先锋,所以才会大败,这个问题是什么呢,马谡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不能任命,但是每个将领都有其的第一次。

益州人才不多,诸葛亮想培养马谡这个很正常的,另外像钟会,钟会之前也一直是司马昭的参军,也没有带过兵,在魏灭蜀之战,司马昭也是直接交给了钟会十几万大军,这个也是有问题的吗?

从这两个事情,就可以看出陈寿就是因为其父在此次受到牵连,所以就十分的恨马谡,自然就比较不客观了。当然马谡确实是做得不好。

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去做,而且还有名将王平在旁边辅助,那么虽然不见得能够打败张郃,但是能够守住,击退张郃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另外还有诸葛亮的援兵呢。


历史简单说


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三国志》和《三国演技》我都仔仔细细的读过几遍了,《三国演义》更是我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之一,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说的当道下寨我个人认为是可以挡住司马懿而守住街亭的!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诸葛亮并不是说街亭不能丢,而是说只要守住一个月不丢就行!

原文是“当道下寨,令其急切不可通过”按照这样的思想,马谡如果当道下寨的话,挖好工事,马谡在正面,派一只队伍在侧面,形成掎角之势,与司马懿的大军形成两军对垒,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守不住的,但是守个月余问题还是不大的!



第二:司马懿的大军到来以后,看到街亭有驻军,遂赞叹诸葛亮用兵如神,他也分析出来,诸葛亮不可能让屯兵山上!

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在以前肯定探查过街亭的地势,从博望坡之战就能看出,司马昭只是指责马谡,说诸葛亮用这种庸才做将,必会误事的言语中我们看出,如果是当道下寨,司马懿的大军还是很头痛的,这个是从侧面分析,如果当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



第三:街亭失守的重要原因是司马懿决断的马谡的水源!

把山团团围住,围而不打,让将士们都失去了信心,甚至是不敢下山,还没有正面作战就已经溃不成军,说明了马谡的计策是行不通的,那如果是当道下寨还真没准就守得住了呢!



第四:从诸葛亮失守后的防御来看,他不觉得会失守!

从诸葛亮对马谡的问罪里面也可以听出来,诸葛亮反复强调要当道下寨,街亭失守,被迫使用空城计,可以看出当时诸葛亮并没有想到街亭会失守,说明了当道下寨诸葛亮还是有很大把握能够守住街亭的,按照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如果是没有办法守住,他早就自己去,或者直接退回汉中去了,所以按照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守住一个月应该问题不大!



觉得我说的有道理的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觉得我的观点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讨论,我会及时的看评论和一一回复的,喜欢我的可以点个关注!

小小孙说


不能!因为当时的马谡好像失去了理智一样,压根就不会听诸葛亮的嘱咐,如果当时我是副将王平的话,我都会被马谡气得自刎!

我是牛耳历史,今天我为大家解析这段历史。欢迎阅读、关注!下面跟着牛耳一起回到三国诸葛亮北伐时候的街亭之战:(马谡决定不按照诸葛亮部署,自己在山上屯兵)

王平已经好几次提醒马谡不要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但是马谡非但不听,反而是觉得王平看不起他的才能,和王平较劲起来。王平此时已经无力劝说马谡遵循诸葛军师的部署了,再劝说的话,马谡就要以主将的身份压制王平了。于是马谡最终选择了在山上屯兵扎寨,打算往下冲兵,势如破竹!

这时,司马懿引军急进,往街亭而来。司马懿命次子司马昭前去探路。

(司马懿剧照)

司马昭带着探子赶到街亭一看,蜀军早已安好营寨了。司马昭回报司马懿,司马懿一听,不由长叹一声,道:“诸葛亮真是神人啊。我自愧不如。”司马昭哈哈一笑,说::“父亲何故灭了自己的威风呢?照我看来,攻取街亭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司马懿不由一惊。近来次子司马昭给他的印象越来越好,完全盖过了长子司马师。但司马懿仍然不愿意见到儿子高调而张扬,问道:“你怎么敢这样说话?”

司马昭连忙严肃地说道:“我刚才看到,道口并无寨棚,蜀兵都屯扎在旁边的山上。如此布阵,形同虚设。因此我说可以轻松攻取街亭。” ,司马懿大喜,说:“如果蜀兵真的屯扎在山上,那就是天助我也。”尽管如此,司马懿还是不敢相信诸葛亮真的会这样用兵。他心中升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其中有诈,也许诸葛亮早已设好了埋伏,就等着自己上钩呢。

(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嘱咐张郃按兵不动。等到夜色来临之际,司马懿换上了普通士卒的衣服,亲自带着十几个人,向前探看。

这一夜,天青月朗,司马懿在月色下看得分外清楚。蜀兵大军果然屯扎在小山之上,大路朝天,空无一人。司马懿仔细巡看一遍,依然不敢轻易做决定。

司马懿回到自己的大寨,又派人去打听到底是蜀军哪一位将领引兵镇守街亭。过了不久,一位探马来报,说:"蜀军的主将是马良的弟弟马谡。”司马懿悬着的心立即就放下了,呵呵一笑,说:“这不过是个庸才。

诸葛亮这么聪明,怎么会用这么一个无能之人呢?像这样的人都能当主将,怎么能不误事呢?” 尽管如此,司马懿还是没有掉以轻心。他又让张邰去附近查看是否有其他蜀军屯扎。张郃回报说: "离山十里,还有蜀将王平安营。”

都说诸葛亮做事谨慎,司马懿其实比他还要谨慎。在多方查探,确认无疑后,司马懿这才下令,让张郃引兵挡住王平,自己则亲自率兵围住小山,截断了马谡的汲水之道。

马谡的阵法一文不值,士兵纷纷投降,最终失守街亭

(当初信誓旦旦的马谡)

马谡被围之后,急令蜀兵下山出击。但他预料之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当百”的威猛景象却根本没有发生。相反,那些在诸葛亮指挥下,信心百倍,英勇无敌的士卒,在他手下个个变成了缩头乌龟,根本不敢下山与魏兵搏杀。

马谡只知生搬硬套兵书所云,却不知道,要想让士卒们绝地反击,主将必须对部属具备绝对的控制力和威慑力。马谡从未独立领军,到了街亭,他和王平的一番争执,早就让士卒们对他失去了信心。到了危急关头,谁会听这个草包将军的指挥呢?

(马谡与王平)

马谡见号令不行,气得拔剑砍了两个士兵。众军惊惧,这才手忙脚乱冲下山去,却被魏兵挡住去路只得再退回山上。马逻只能困守于山上。到了这个时候,他心慌意乱,读过的兵书卷修浩繁,却一句也想不起来了。

王平得知魏军前来,起兵救援,却被张郃死死挡住。而山上的马谡,被紧紧围住,不断有人下山投降。马谡只能冒死往下冲,司马懿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过马谡,占领了街亭。

(街亭)

驻扎在街亭之后的魏延闻讯来救,却被司马懿团团围住,幸好王平再次杀来,救出了魏延。蜀军大败,一起退往高翔镇守的列柳城。

魏延、高翔、王平三人觉得丢了街亭,无颜回见诸葛亮,一番商议后,决定当晚再去劫魏营,夺回街亭。蜀军兵分三路,前去争夺街享,却又中了司马懿的埋伏。三人死命杀出重围,却被曹真部下的郭淮拦截厮杀,当下死伤无数。

原来,曹真、郭淮屡败于诸葛亮,唯恐司马懿击败诸葛亮,立了全功,不甘在原地把守,也分兵来夺街亭。郭淮将魏延等人杀得打败,趁势要去夺列柳城抢功,不料司马懿早已下手攻占了列柳城。

司马懿审时度势,再一次下令,让张郃走斜谷西道,直取西城。这两城虽小,却是蜀军屯粮之所。如果再夺下西城,就有望收复被诸葛亮攻占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张郃领兵出发,司马懿紧随其后,带着大军,向西城进发。

(诸葛亮)

诸葛亮大骂马谡是第二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再说诸葛亮自从马谡出发之后,一直心神不定。不久后,王平送来了马谡屯营的布阵图。诸葛亮打开一看,顿时浑身冰凉,跺足拍案道:“马谡这个匹夫,坑害我大军!必有长平之祸也!"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只知纸上谈兵,盲目出战秦兵,结果输掉了长平之战,导致赵国四十万精壮士卒被秦军坑杀。诸葛亮看了马谡的屯扎之图,顿时明白马谬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赵括,只知咬文嚼字、纸上谈兵,最多只能做个参谋,绝不能担任主将之职。所以,诸葛亮才会有此一说。

(诸葛亮北伐路线)

诸葛亮正要派人去替回马谡,但随即街亭、列柳城失守的噩耗传回。

诸葛亮顿时懊悔莫急,但却无顾及。因为他知道,街亭一失,大势已去,这一次北伐只能就此结束,如能减少损失,安全退回蜀中,已是上上之选。

诸葛亮只能立即安排善后事宜,他分派诸将,或作疑兵,或备归路,或为断后。然后诸葛亮自引五千军兵,退去西城。(斩马谡)

诸葛亮英明一世,错用马谡为主将镇守街亭,没想到马谡是个好大喜功、纸上谈兵之徒,最终错失街亭!蜀国大败!

我觉得马谡的这个举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人们总是在最需要理性的时候丧失理性。

我是牛耳历史,每天为你解析历史,欢迎关注。


牛耳历史


马谡失街亭有许多疑点,所谓成王败寇,许多人都是以马谡的失败为基础,到处指证马谡的用兵不当之处,这叫马后炮。那么如果马谡依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吗?答案是不一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要守街亭,街亭之战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这一次诸葛亮准备最充分,获得的成果也最大。为什么呢?

自刘备死后,将近六年的时间,蜀汉没有一点针对魏国的军事行动,因此,魏国以为诸葛亮要据险自保。谁知道公元228年,诸葛亮突然发动了伐魏之战,准备之充分,筹备之严密,动静之大令人震惊!

诸葛亮假装从斜谷道进军,派赵云佯攻。实际上率大军往西走,从偏远的陇西地带开始攻击,而且诸葛亮还提前策反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郡吏和陇西的羌族势力。孙权在东边遥相呼应,攻击合肥,魏国震动。

诸葛亮围祁山,攻下天水后就准备派人提前去守住街亭,那么为什么要守街亭呢?看下图,街亭是六盘山上的唯一一道缺口,六盘山以西,陇山以东为陇右地区,六盘山以东为关中地区。也就是说街亭是出陇右进关中的必经之口,易守难攻,因此诸葛亮才未雨绸缪,想抢先占领这个地方。

当时的最佳人选是魏延,可惜魏延此人与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有隔阂,魏延总想着出子午谷,奇袭长安,而诸葛亮则想要稳扎稳打,先占领陇西和陇右再说。于是诸葛亮挑选了自己向来放心的马谡来抢守街亭,战略目标为坚守到蜀军主力到来,一起出陇右,进攻关中。

诸葛亮提前已经给马谡交代好了,于山隘处扎营,据险自守即可。可惜马谡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

马谡此次能够独自领兵,完全是诸葛亮独断的结果。因此马谡觉得自己不能服众,即使成功守住街亭,也只是执行了诸葛亮的安排而已,回去后自己还是被人轻视。于是马谡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即放弃防守,转为进攻,扩大战略意图,歼灭前来进攻的魏军。

后来就发生了这样一幕,马谡率领主力驻扎于南山之上,居高临下,凭险守卫。副将王平提出异议,马谡就让王平率领自己的一千人马驻扎于山下,为掎角之势。王平这一千人马大有来头,什么来头,一会儿再说。

魏国这边反应很迅速,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派张郃领兵五万前去平叛。张郃一看马谡驻扎于山上,于是派兵包围了山头,没有急着进攻山上,而是先去寻找水源。为什么要找水源呢?因为蜀军人多,都驻扎在山上,不易击败。但是人多有人多的坏处,食物和水源一旦发生短缺,不出七日,肯定不战自溃。

那么马谡有那么傻吗?没有,马谡已经提前派黄袭和李胜据守于清水河河岸,保护水源。可惜的是张郃派重兵袭击黄袭和李胜,夺取了水源,然后张郃围而不战,七天后发动进攻,马谡军大败。

这时王平率领的一千人起了大作用,这一千人训练有素,每人手拿飞弩和毒箭,口袋里还带有扎马钉。这只小部队隶属于无当飞军五营,此次出征是试探一下战斗力如何。正当马谡军失败时。王平指挥这一千无当飞军擂鼓呐喊,稳稳的守住了营盘。张郃以为蜀军有埋伏,于是不敢轻易进军。王平趁机收集残兵,以无当飞军断后,保护剩余的大军成功撤离。

那么如果马谡没有上山,而是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扎营于山下,能守住街亭吗?不一定,张郃此次带兵五万人,而马谡带兵两万人左右。首先是兵力悬殊,街亭口不算小,看下图,两万人守卫有些吃力,因此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是防守几天,等大军到来即可。但是张郃善于用兵,不会给马谡机会去拖延。

其次就是两军指挥官的素质之比了,张郃曾经在汉中之战中拒刘备于汉水之北,也曾随曹操平定关中,战斗经验无比丰富。而马谡此次领军是第一次,因此,如果两军在街亭口短兵相接,马谡败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如果马谡能够听王平的建议,驻军于险要之处,用王平的无当飞军奇袭张郃军,两军也许会相持于街亭。因此,马谡不是关键,驻扎在山上或者山下也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王平。

因此后来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诸葛亮处死了马谡和李盛,黄袭被夺了兵权,而王平则升官当了参军。可见王平的重要性。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不一定能够守住街亭。因为张郃的指挥经验要比马谡丰富的多,因此马谡很可能要败于张郃。但是如果马谡能够重用王平,听王平指挥,那么双方有可能战成平手,甚至获胜。最关键的就是王平,而不是马谡或者驻扎在哪里。


每日趣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首先,我们按照《三国演义》来讨论这件事,而非《三国志》来评判此事。

街亭军事要地,但但却无险可守。诸葛亮嘱咐马谡靠山近水路口下寨。其实目的只有一个,拖延时间,并非是真的要阻挡住司马懿的进攻。只要自己帝王主力部队攻取嵋城,直逼祁山兵通渭水,司马懿只有退兵。街亭之围可解。

但马谡之所以没有诸葛亮的部署当道下寨。事因为他误解了诸葛亮的意图,换句话说是,马谡的战术判断出现失误。诸葛亮的目的是让马谡阻止和拖延住司马懿。而马谡的目的则是击败司马懿。这就导致了双方的战术方向彻底南辕北辙。而司马懿兵法大家。见马谡屯兵山上。立即围山而战沿山放火,进而掐断水源。不到一天,街亭失手。


诸葛亮也许预估到了马谡的失败,但败的如此之快,如此之惨是诸葛亮没有想到的,以至于诸葛亮根本没有任何准备和机动部队。迫使诸葛亮空城退敌,如果不是司马懿和诸葛亮心有灵犀。诸葛亮自己脑袋就得掉了。

马谡的失街亭,不仅导致蜀汉的三郡得
而复失。而且让诸葛亮一系列计划破产。诸葛亮处死马谡除了这。政治上的不得已之外。也是真的恨死马谡了。处死马谡也绝对是真心的。


清水空流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做好了一切准备后,率师进行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兵出斜谷,兵贵神速,纪律严明,打的曹魏措手不及,天水、南安等凉州多郡都叛魏归蜀,关中震动,继位没多久的魏帝曹叡大惊。



曹叡于是派张郃率五万大军前去抵御诸葛亮,再命大都督曹真加强防备。而自己则也到了关中长安去稳定军心,曹叡如此重视,可见战事相当吃紧,曹魏形势不容乐观。若再败,等诸葛亮已站稳脚跟,关中必失。

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即奇袭长安,而是打算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先取陇右地区。于是诸葛亮兵分二路,一路是命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守箕谷,抵挡曹魏大都督曹真;一路则是诸葛亮自身亲自率大军攻祁山,并命马谡、王平为先锋,守街亭防张郃,诸葛亮想自己则先取陇右,打完后则赶来支援马谡。

当时的马谡是在守街亭时,放弃水源上山驻扎,不在山下据守城邑,被断了水源,最终兵败。

若他按诸葛亮所说在山下据守城池的话,不作死,肯定是能守住的。因为他只要守住一段时日,又不是一定要胜,他只要谨慎点,吃了小败都不打紧,只要不失,等到诸葛亮打完陇右合兵一处,张郃五万军队基本凉了。


自古以来攻就比守难,张郃有五万军,而蜀军有多少史书无记载,但从诸葛亮后来的战后反思可以推测出。诸葛亮说道:“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军力是最多的一次,不管那路军兵力都是超过了魏军的。而街亭又重要,所以诸葛亮给马谡的军力比张郃只会多不少。

张郃以不比马谡多的兵力去攻打马谡,其实马谡不出错误,想要输还是很难的。但马谡这人在打仗方面没有实战经验,又喜欢标新立异,而刚好对手又是老手张郃,这菜鸡遇到王者,这就输了。如果他听从诸葛亮这个王者的话,好好出装,稳住发育,等到诸葛亮来收割,差不多就赢了。

只要马谡不败的太快,这战仍然有希望,但他输的太快了,在诸葛亮还在死力攻陇右时就凉了。诸葛亮看到街亭失去了,没了前进的根据点,再打下去无意义,就只能全部撤兵了。

其实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不说一定成功吧,但确实是他成功率最高的一次,可惜诸葛亮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因用错了一个马谡,使得满盘皆输,这也是后来诸葛亮因此战一直懊悔、难受的原因。

要是早知道街亭会败,诸葛亮还不如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试呢。


夏目历史君


如果是平原作战,马谡根本就是禁不住张郃司马懿一合之数。关键是街亭位置依孤山傍水,作战空间有限,如果不是被围在孤山之上,而是当道扎寨,隔一段扎一寨,连扎数寨,就算百万大军也不可能轻易吃下马谡的一万多大军。这样本来会战就变成了魏军的攻城拔寨战,没有计策辅助,司马懿就算没日没夜的攻马谡也能守个数月有余。这样只等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击溃曹真主力大军夺取长安,回头夹击司马懿。魏国真就回天乏术了。

有的可能不明白作战空间这个道理,我解释一下冷兵器时代作战多以短兵相接,远距离打击手段比较单一效果也不好。这时候作战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部队的数量取得作战效果受到对战部队的直接接触面积影响,1万人和3万人部队如果在平原交战,接触面积大第一序列交战可能上百人,死伤速度快,正常来说战斗可能数小时就能分出胜负。反之如果在作战空间小的环境下,接触面积小一次也就几十人,死伤速度慢,站在人数少的一方1万人,想想要多久才能死伤完毕,这样人数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算上马谡是守方,可以提前设置营寨等战术手段,攻防就更不容易打了,可能正常两个魏军杀一个蜀君,或者一个杀一个,但是加上防守战术手段,一个蜀军能杀十个魏军。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攻城都以计谋偷袭或者围困,不轻易攻城的原因。


人人的世界1


守不住 但不需要守住 只需要时间 3个月不失 是战略目的

守街亭有三种方法

下策 当道扎营 可以打到目的 但是军队要拼光

中策 半山腰扎营 也可以打到目的 且军队可以保存部分 因为半山腰比较冲击 有地理优势 但是需要不错的武将 比如魏延 不过他要打前锋

上策 守山顶 这种守住三个月可以抱住大多数军队 可以说是大胜 但是没有厉害的武将是做不到的 还需要山下的人跟山上的形成掎角之势互相照应 马谡一个战略官 去指挥军队拿命冲锋 不是他想的简单摇旗呐喊一下人家就拼命的 再加上山下的部队他也指挥不动 不能形成合围以及士兵不肯卖命 没有指挥经验都是他失败的原因 典型的纸上谈兵 没有那个实力想要去秀最高明的打法 山上那个地方 关羽孙坚才能守住

问题是马谡想的是 不光要守住三个月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