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红学”?

lucky小默


首先,很感谢前辈学者们对红楼梦的发掘研究,因为他们的推广与解析,才使得这样一部文学奇书能保存并流传开,并且近百年来持续保持着热度。

红楼梦本来流传于清朝王府,在民国时期才慢慢出现在平民视线内,从胡适到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解析,可以说是各执一词,最终胡适先生胜出,他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代红学家,带动了整个社会对红楼梦的热忱,并培养了一批大师级红楼学者。

在胡适先生多年研究求证下,最终在本书数十名的作者中,得出曹雪芹就是主要创作人的结论。并因此认定,红楼梦此书是曹雪芹自传体小说。

周汝昌先生在这种基础上,再延伸考证出本书批语人之一,脂砚斋是书中人物史湘云的原型,她在丈夫早逝之后,无依无靠时遇上了贫困潦倒宝玉,终将共度完余生。

可以说这种研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爱好此书读者的圆满心理,尽管结局还是悲惨。

但是,整个红学界对曹雪芹就是宝玉这个观点中说不通的地方,采取了回避、假设、硬套的方式愚弄大众,着实让人心酸语噎。

时至今日,红学界及民众,对曹雪芹为宝玉原型这种论断己经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支持率,再想驳议,必须要拿出十足的证据才行。

同时,红学百年,产生了一系列受益群体,比如炒作曹雪芹故居的商家,比如反复在曹家抄家事件上论证的学者……如此种种,都不容人推翻红学研究的结论。

但在这里,我要大声说一句,曹雪芹家史论是错误的,继续下去,只会让这一本奇书永远蒙尘,真相难现,真事无人知。






揽秋实不绝


对《红楼梦》的研究,竟在近一百年来变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许多学富五车的学者以毕生主要精力,用以专职研究一部书,本身就是动荡的中国近现代史给中国文学开的一个善意“玩笑”。

中国近代史上,国家衰败,百年积弱,各行各业无不“以欧美之是为是,以欧美之非为非”,是以欧洲文学以长篇小说为重心,中国近现代文人便也抛弃了经史子集,抛弃了乾嘉学派,抬出《红楼梦》这部优秀长篇小说,成为“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之瑰宝国粹,以为应该得到国家的特别关照和扶植。

即使是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巨擎,同样对《红楼梦》每多褒赞,称誉有加。因此遂有俞平伯先生、周汝昌先生等率先垂范,为“挽救国粹”的“红学”应运而生。

越剧:《红楼梦》

然而,这种文人墨客混杂了小资情怀的朴素情感,既脱离文盲率超过90%的劳苦大众,亦无力对抗侵略者的飞机大炮。多少博学多知的“国学”学者,一路狼狈奔逃到大后方去吃土,一边怀恋在北洋政府治下月薪几百大洋的人上人生活。他们的著述洋洋大言,汗牛充栋,却于国于民无尤。

重庆大轰炸

甚至颇有于“国故”“国粹”如数家珍的国学大师,膝盖一软,便反过来去给侵略者粉饰太平。

抗日战争已经充分证明了,一切依赖情感加持而非自身魅力和感染力的所谓“国粹”,都是违反自然法则的,于国于民并无裨益的,那时候的中国,更需要的是钱学森,是邓稼先,是李四光,是于敏,是他们而不是国学大师们,真正撑起了中国人复兴和强大的脊梁。

笔者虽然是《红楼梦》的忠实爱好者,是曹雪芹曹公的忠实崇拜者,从10岁读得《红楼梦》惊为天人起,翻阅该书何止数十百遍,一字一句了然于胸,著述文风亦深受其影响,偶尔也写一些关于《红楼梦》的心得和感想。

《红楼梦》电视剧

然而我绝不以为自己那些浅显文字,居然是什么“红学”。那么包括那些著作等身的所谓“红学家”,他们那些六经注我、无法证伪的文字,又难道真是什么严谨科学的学问了?

文学艺术所属的社会科学也是广义上的“科学”。科学建立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门槛,有相对严谨的客观证伪标准,不满足这些条件,便不能叫“学”。

众所周知,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奠定了现代英语成型的基础,英国和美国的中学生们都要大量阅读莎士比亚作品,这两国的成年人也绝不乏莎士比亚剧作的爱好者。但这和牛津大学亦或斯坦福大学里,那些专业研究莎士比亚著作和生平的学者们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欧美各国专业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并不会比专业研究理论物理的学者多,甚至少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毕竟理论物理可以造核电站和原子弹,关系一个国家乃至人类的命运前途;

而“莎士比亚研究”则只是人文学者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圈地自萌”,其各种研究成果,诸如“莎士比亚究竟是否确有其人,还只是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化名,甚至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化名,亦或是女王陛下的私生子,也就是所谓“正统派”和“怀疑派”持续百年的争论,对大众的实质影响微乎其微,不过只是聊为八卦谈资罢了。

莎士比亚

同欧美的“莎士比亚学”一样,《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固然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但研究曹雪芹其人家族历史、生平事迹,甚至于曹雪芹究竟是曹寅亲儿子曹頫之子曹天佑,还是曹寅过继子曹顒之子,甚至就是前江宁织造曹頫本人,这些难道就不是红学家们的“圈地自萌”么?

舍本逐末,不外如是。

(本文部分内容,为【韩丁】 原创撰文 | 授权【狐狸晨曦】重新整理发布)

狐狸晨曦


答:所谓的“红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他(她它)不应束之高阁,随着社会的发展,终于走出了“象牙塔”……《红楼梦》是中国人的精神富矿,心灵的殿堂,意识的海洋,是一面“镜子”……前辈和今人俯身锻造着一级级台阶,后来者能否有机会登堂入室,攀上高山,俯看那无限风光……

吴梅村吴伟业是《石头记》最初的作者。《红楼梦》书中有多处暗示,现有一充足理由证明吴伟业是《风月宝鉴》的作者或是《石头记》《情僧录》最初的作者,或换另一种说法:没有吴梅村吴伟业,就没有《红楼梦》的诞生……现就看《红楼梦》的一点体会,分享如下:

《红楼梦》

判词

小鱼儿

“一从二令三人木”→有很多解读,这里提供一个思路:“一从”合起来翻转过来就是一个“业”字,“二令”就是一个“吴”字和一个繁体字“伟”字,“三人木”就是一个“秦”(情)字。多种解读合起来就是:一从二令三人木。这一句话合起来,就是一个繁体字“業”(业)

王熙凤

一:

从:夫

二:

令:通“命”

三:

三木:刑具

人:

注:笑看红楼笑看自己

创建于2018.11.27


田青云瑛海


20世纪80年代,有关专家曾就“红学”这一话题召开过讨论。当年的《文艺报》在第三期上发表了应必诚的文章《也谈什么是红学》。

应文主要针对周汝昌有关红学研究的范围、目的、方向和方法等问题的意见进行商榷。

首先,先看看周汝昌先生的观点,他认为,“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红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一、曹学,二、版本学,三、探佚学,四、脂学。

但应必诚认为,“红学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不能以此来否定对《红楼梦》本身的思想艺术的研究。《红楼梦》本身的研究不仅不应该排除在红学研究之外,相反,它应该是红学的最主要的内容,而且周先生提出的红学四个方面的研究也不能脱离《红楼梦》本身的研究。”

接着,周汝昌先生在《文艺报》第六期发表了题为《“红学”与“红楼梦研究”的良好关系》的答辩文章。他认为,“所谓‘红学’者,是产生于《红楼梦》本身的特殊情况的一种特殊的‘学’;它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专门来试行解决读《红楼梦》这部与众各别的小说时所遇到的特殊困难的一门特殊学问,并不是与一般小说学无所区别、或性质全然一样的。”“不是应该把红学拉往一般化。而是应该有‘红学’和‘红楼梦(作品)研究’两个既关联又有区分的名称和概念。”   

而随后的《文艺报》第八期又发表了赵齐平的《我看红学》一文。文章认为,“《红楼梦》确实是‘有其极大的独特性’的。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艺宝库的人物画廊,它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把我国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就是《红楼梦》的‘极大的独特性’,因此,理所当然地也就是红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还认为,什么是红学“表面上看来是如何给红学下一个确定的界说的问题,其实是牵涉到红学向何处去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可以想象,“红学”曾经在社会上是一个热词。现在,关心和研究文学的人已处于边缘化了。前段时间,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再次把红学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人甚至预言红学这座大厦会轰然倒塌,学界哗然。但真相一步步解开,无稽之谈灰飞烟没。但我认为,这对于普及红学,传承文化不无裨益。


光明大先生


业有专攻,术有所长。社会分工不同,导致每人各有自己适合的领域,才有这世界的丰富多彩!



“红学”的出现,得益于『红楼梦』的伟大,洋洋洒洒七十多万言,字句中隐藏的信息量又极大,因为看不透看不全,力所能及者去自愿做些研究,多好的事儿,为什么不呢?

纵观古今中外,被称为“伟大”作家的比比皆是,被称为“伟大”的作品数不胜数,但哪个作家经得住后人孜孜不倦的研究,哪部作品又经得住几百年时间无数人的推敲?莎士比亚?还是苏格拉底?

俗话说:一百个人读红楼梦有100个宝哥哥,一千个人读红楼梦有1000个林妹妹!这世界自有历史以来,哪部文学作品里的出场人物有这么大的魅力?就现在“红学”研究所得的成果,光全书主旨就有“宝黛爱情说”,“家族兴亡说”,“身世隐喻说”等等立论,且都与原著没有丝毫相悖,且问这世界有过哪一部书可以与之博大丰富的情节故事相提并论?

再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众所周知,红楼梦并不完整,如果不是“红学”的研究,我们这些喜欢红楼的普通读者,是不是都要被后40回骗了一代人又一代人?87版红楼梦电视剧,要不是那些有职业良心的艺术工作者没有遵从流通本而是在“红学”研究的基础上尽量去还原原著,试问我们是不是会在影视历史上错过一部伟大的经典?

“红学”研究,那是有深厚文学修养的人才敢进行的课题,即使不做“红学”,也绝对不会为财米油盐操心发愁,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非得要跑出来指责一通,好像人家吃了他家大米一样!要说这些人沽名钓誉,那么请问胡适,沈从文,刘心武,周汝昌等这些人就真的只有靠研究红楼梦才能出名吗?还有把“红学”研究提到和实际社会意义与生产创造作比较的层面,那么现在的娱乐圈除了毁三观就是毁三观,是不是应该都拉出去枪毙呢?要说他们就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那么请问这些指手画脚的人,你是不是真能读出红楼梦的伟大和传奇来?你们给一个通透且可以服人并配得上这部千古奇书的结论,我保证:“红学”明天马上解散!如何?


一眼看世间一眼看人生


在我的个人公众号上分享一些读《红楼梦》后的读感,朋友圈有人看了,说原来你是“红学”专家呀。这么一说,吓得我都不敢写了。我只好三摇其手,表示本人绝非什么砖家,只不过是多读了几遍,就文本谈一些感悟而已。

红学,简而言之,是关于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这些年似乎很热。之所以会这样,一来是《红楼梦》没有写完(更准确地说我们看不到完本),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悬念,所以才有更多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猜测,推理。我觉得只要是合理的,不是那种为了耸人听闻、一鸣惊人而暴发出来的所谓的重大发现,都可以理解,可以探讨和分析。既然没有结论,不妨就让其有一个开放式的选择,各自去选择想要的答案。

至于我自己,因为喜欢《红楼梦》,读了十多遍,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读书的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悟,是属于个人的私房心得,与所谓的“红学”没有任何关系。你喜欢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不喜欢也勿喷,可以直接略过。文字这东西,本来讲究的就是有缘人的相聚,而这种缘,也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可以共同探索的基础上的。

我是“苏小妮”,喜欢就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苏小妮


《红楼梦》研究已成红学,但红学有真假之分,探究“ 真事隐”里的真事的实为真红学,一件真事都不知道的,只是玩美文赏析的是假红学!一件真事都说不上来的红学是幼儿园水平的红学。“ 假语存”是作者出的题,“ 真事隐”就是题的答案。进考场一道题都不会,打零分交白卷是很丢人的事!


红楼梦真神


跑偏了的红学,不去从文学角度,艺术角度 深入分析《红楼梦》,而是另辟蹊径拉上这个哪那个历史人物胡乱匹配,乱点鸳鸯谱。难道红学时下走火入魔了。很不理解,尤其是刘心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