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司马懿和诸葛亮在用兵上PK,三位名人排个座次吧?

吉祥有福


韩信与诸葛亮和司马懿不是一个时代,不具有可对比性。这就好比讨论卫青、霍去病组合与徐达、常遇春组合谁更厉害,吵上三天三夜也不可能有结果。所以只能说从结果上来看,韩信取得的军事成就比诸葛亮和司马懿都要高出一个档次。但是并不代表韩信到了三国就能横扫诸葛亮和司马懿。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不论是己方还是敌方的实力也不一样,因此不能简单的下结论。



不过诸葛亮和司马懿倒是可以对比,毕竟他们曾经较量过,直接交手就有两次。那么诸葛亮和司马懿较量的结果是什么呢?这里可以直接抛出结论:

第一、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可以打优。他的临战判断力超群,擅长声东击西,善于揣测对方心理,善于出其不意,善于急速进军。具体战例后面细说;

第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加优秀。他在判断力、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方面,都比司马懿略胜一筹。打得一向擅长打闪电战的司马懿不敢决战,变成了龟缩流。可怕的是,奇谋并不是诸葛亮最擅长的。具体战例放在后面再细说。

先说司马懿,抛开《晋书》为了帮他把篡权夺权之事洗白而吹嘘他的记载外(比如劝曹操别迁都,断定孙权不敢来伐,等等显得司马懿很聪明的记载外)。他一共指挥过三次风格明显的大胜仗,分别是:破孟达、破公孙渊、破王凌。

胜仗一、破孟达。具体过程是孟达造反,魏廷委派司马懿平叛,孟达估计司马懿要一个月才能赶到,因而疏忽大意。岂料司马懿在得令后率部急行军,只用了八日便赶到了上庸,打了孟达一个出其不意。司马懿指挥部队将孟达团团围住,导致孟达的部队爆发内乱,最后窝里哄,被司马懿全部解决。



胜仗二、破公孙渊。具体过程是辽东土皇帝公孙渊起兵反魏,司马懿获命平叛。他指挥魏军声东击西,佯攻围堑,吸引公孙渊的注意。但实际上魏军的主力早已经渡过了辽水,直取公孙渊的老巢襄平。魏军将襄平围住后,采取围点打援的办法,先解决了前来救援的叛军,再围攻襄平,最后将盘踞在辽东的公孙一族全部解决掉。

胜仗三、破王凌。具体过程是孙权怕自己死后魏军长驱直入攻吴,便将吴国和魏国交界的一条河给封锁了。镇守扬州,一直对司马懿掌控朝廷不满的王凌以此为借口,向中央请求调兵的虎符,想以教训吴国为名,调动扬州大军发动政变。司马懿知其计,便直接说不行,暗中还调兵遣将,沿水路南下,只用了九天时间就赶到扬州。司马懿先下诏赦免王凌死罪,让王凌放弃抵抗。但是在之后却突然反悔,将王凌毒杀并暴尸三日,所有参与叛乱的人一律诛连三族。(王凌死后没多久,司马懿也死了)

通过这三次胜仗案例可以看出,司马懿打仗的风格就是快!迅疾如雷,声东击西,总是一副老夫早就看穿了一切的感觉。这一点从他发动高平陵之变也可以看到。他先是装病卖萌,接着乘所有人都不注意时,再忽然的发难,接管兵权。最后再让蒋济去劝说曹爽一党,说他自己只要兵权。曹爽果然如他所料,放下武器向他投降,结果最后司马懿出尔反尔,把所有人一锅烩。

有判断力,擅长声东击西,善于揣测对方的心理,善于出其不意,这就是司马懿的特点。并且还心狠手辣,毫无信义可言。



说完司马懿,再说诸葛亮。诸葛亮的其它战例就不多说了,这里只说诸葛亮和司马懿交手的两次战争,都是诸葛亮胜。

第一战:公元231年

当时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迎战。魏军大营中包括了:征西兼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这个阵容不弱吧?!然而司马懿却被诸葛亮遛地位团团转,丢了大脸。具体过程如下。

司马懿听说诸葛亮要来,便赶紧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商议对策。张郃首先发言,他认为应该分兵驻守,抵御蜀军。但是司马懿认为不应该分兵,他想集中兵力打大仗。结果诸葛亮直接绕过了他的大军,一个声东击西就带着蜀兵跑去上邽割麦子了。期间魏军两路人马均被蜀军击败,士气异常低落。司马懿为了扬威,声称自己两天就能赶到。结果他倒是赶到了,诸葛亮也逃走了。

然后司马懿又说诸葛亮好对付,他亲自带兵去追。接着追上了诸葛亮后,但是却莫名其妙的不敢发动进攻,被诸将们戏谑其畏蜀如虎。司马懿恼火不过,率兵出战,被诸葛亮打的惨败而归。之后诸葛亮粮尽退军,张郃追杀,在木门道膝盖中了一箭,最后医治无效而亡。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战在《晋书》、《汉晋春秋》和《三国志》中都有记载。三个本书中的记载,差异性很大,但是有几点是一样的:首先是诸葛亮来犯,张郃劝司马懿分兵拒敌,但是司马懿不听,结果诸葛亮晃过了司马懿,让司马懿很丢人;第二是诸葛亮割走麦子后退兵回去,司马懿带兵去追,但是不敢主动发起进攻,被众将领嘲笑后勉强出战,被打的大败亏输,再次丢人;第三是司马懿龟缩不出,想等诸葛亮粮尽后再去追杀,结果张郃追击,死在卤城东北的木门道。

张郃位列五子良将之一,他战死的损失,相当于蜀汉这边的关羽、张飞、黄忠、马超任何一个人战死的分量。这么一个元老级的将领,居然在司马懿的帐下战死了。换个角度看,如果张飞在诸葛亮帐下战死了,大家会怎么评价诸葛亮?


第二战:公元234年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挑战,司马懿不出。然后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衣服,惹得魏军将士大怒,分分钟要炸营的节奏。司马懿为了平息将领的愤怒,千里请战,给魏明帝曹叡请求出战的旨意。曹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便派天子使节辛毗到大营宣旨,不让出战,违者斩首。最后司马懿表示我也很想打呀,诸葛亮算个鸡儿毛啊?我出去一定能揍死他!但是天子不让我出战,嘿嘿……

对此,诸葛亮一言直戳司马懿的小心机:司马仲达本来就不敢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得过我,何必千里请战?

最终双方对峙了几个月,司马懿这厮就是死守不出,熬死了诸葛亮。然后司马懿还得意洋洋对旁人说,这是我的妙计。

十足的不要碧脸。

再之后,发生了一件搞笑的事。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蜀军退兵,司马懿出兵追杀。然后蜀郡反旗鸣鼓,司马懿被吓一跳,忽然决定“穷寇莫追”,放蜀军走了。

穷寇莫追确实是一个讲得通的道理,但问题是既然穷寇莫追,司马懿干嘛在一开始的时候要追杀出去呢?神经病啊!?后来民间老百姓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那个著名谚语——死诸葛吓走活司马。诸葛亮雕了一个假人,吓得司马懿不敢追击。否则实在无法解释司马懿先追,后又为何放弃。

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晋书·帝纪第一·宣帝纪》



通观这两次战例可以发现,司马懿最擅长的声东击西、预判准确、善于捕捉对手的心理,在诸葛亮身上都不管用。两次作战,诸葛亮都把司马懿给耍了。导致司马懿多次判断错误,最后只能用最蠢,但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我跟你对耗。因为我的实力比你硬的多,我耗得起,但是你诸葛亮耗不起。

尤其是第二次更为明显。为了耗死蜀军,司马懿就是死守不出,还玩出千里求战这种不要碧脸的把戏。等到熬死诸葛亮后,又开始狂吹牛逼,说这是自己的计谋。再到要追杀时,又被蜀军摆了一道,脸面全丢光了。


总结: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能力,我觉得可以用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的一段话做总结: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克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裴松之注《三国志》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魏国强蜀国弱,诸葛亮以弱抗强,硬是打得实力占优,手握精锐,城池牢固的司马懿根本不敢出战,导致诸葛亮北伐如入无人之境。一个大国被小国打得如此被动,俩人之胜负,不用多说了吧?

当然了,有人会说司马懿最终赢了,因为他耗死了诸葛亮。他的死守战术让诸葛亮没有达成战略目的,这就是胜利。

对此,我只能说这个结果是对的,因为无论是恢复中原,还是蚕食陇右,诸葛亮的战略目的都没达到。但是让诸葛亮五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不是司马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魏蜀实力差距造成的。换句话说,即使没有司马懿,换个老成持重点的将领守边,或者牵条土狗在魏营当统帅。只要据战不出,凭借张郃、郭淮等人的领兵能力,魏军也肯定能耗死诸葛亮,让蜀军摸不到长安的大门。

并且最最关键的是,诸葛亮五次北伐,最拿得出手的一次大胜,就是在司马懿身上取得的胜利(第四次北伐)。两相比较,司马懿确实很有本事,但是诸葛亮比他更强。


Mer86


此问题是标准的“关公战秦琼”。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同时代而且交过手,可以比一比。韩信比他们早好几百年,如果比只能猜想了。


司马懿和诸葛亮多次交手,最后结果都是诸葛亮败退。虽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给诸葛亮的败找了诸多原因,但败就是败没有理由可讲。其实司马懿完全可以趁势灭掉蜀国,其实是“养寇自重”,怕被“兔死狗烹”。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完败。

司马懿忍功了得,韩信也不差,当年的胯下之辱可见一斑。在韩信没有来投前,刘邦在与项羽的交战是每战必败,之后经常是以弱胜强,最后逼霸王吴江自刎,帮助刘邦统一天下。此等成就不是了司马懿能比拟的。



我的顺序是韩信、司马懿、诸葛亮。也许很多人会不同意,因为他们的评价带有太多感情色彩。不要太认真,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笑了之。


黄金涛7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但是又很难回答,为什么?韩信在用兵上比司马懿和诸葛亮要强太多,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问题好回答。但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用兵上到底谁更胜一筹,这个就很难回答了。我觉得司马懿比诸葛亮要强,为什么呢?

首先说韩信,虽然《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但是活学活用最好的其实是韩信。韩信几乎是古往今来兵家之翘楚,其用兵之神无人能与之匹敌。兵者,诡道也,韩信将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呢?

韩信随刘邦打的每一仗都是军事战役的范本,第一仗,暗度陈仓。韩信派樊哙、周勃大张旗鼓的抢修栈道,自己却率领主力偷袭陈仓(大散关),使汉军顺利出关,并在半路伏击章邯军,击溃了关中三股势力中最强的一个,随之占据了关中。

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

第二仗,木罂缻渡河。当时魏王豹反叛刘邦,于是刘邦派韩信前去平定魏国。魏王豹派主力据守黄河渡口蒲津渡,企图阻止韩信渡河。韩信派曹参佯装渡河吸引魏军主力,自己亲率汉军主力北行50里来到夏阳渡口,利用木盆(即木罂缻)成功快速渡河,奇袭魏国都城安邑,然后与曹参合击列阵与黄河边的魏军主力,成功击溃魏军,平定了魏国。

第三仗,井陉之战。这一仗韩信打的最为艰难,为什么呢?韩信只有兵力五万,而且这五万兵力还都是新兵,战斗经验堪忧。而赵国则有二十万之众,最难的是赵国据守天险井陉关,此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么韩信是怎么过去了呢?

韩信派两千骑兵长途奔袭绕过太行山,来到赵军营盘旁边的山上埋伏,然后派一部分士兵佯装攻击井陉关,然后故意败退,吸引赵军来追。为了使赵军能倾巢出动,韩信用自己的帅旗做诱饵,成功的吸引赵军主力倾巢出动去追击汉军。这时埋伏的汉军骑兵从山上杀下来冲进赵军营盘,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旗帜。赵军扭头一看,营盘上都是汉军旗帜,以为赵军被端了老巢,于是军心大乱,溃不成军。随后被汉军所掩杀,赵国主力被一战打残。

这一战既有佯攻,又有埋伏,还有心理战,可谓是攻坚战的典范。随后韩信又进行了潍水之战,十面埋伏合围项羽之战,可以说,论用兵十个诸葛亮和司马懿捆起来都比不过韩信,因此,韩信排第一。那么谁排第二呢?我认为是司马懿。为什么呢?

司马懿也极其善于用兵,公元227年,新城太守孟达企图勾结诸葛亮降蜀,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前去平叛,司马懿日夜兼程,本来一个月的路程,他率军八天就赶到了。这时孟达还没有来得及加固城防,于是被司马懿用十五天的时间就攻破城池,随后被斩首。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用兵的特点,那就是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行军到敌军阵地,攻击敌军于不备。后期,司马懿还一直用的这一招。

公元251年,司空王凌企图联合令狐愚扶植楚王曹彪为帝,废掉当时的皇帝曹芳。王凌借口要大举征兵东吴,以求得兵权。这时司马懿看出王凌的鬼主意,于是不动声张的给王凌写信稳住他,然后派水军快速抵达武丘。王凌根本就没有准备,于是乖乖投降。

司马懿当然不止只会这一招,在面临不同敌人时,他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曹叡派司马懿前去平叛。曹叡问司马懿如何用兵,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胸有成竹的回答:如果公孙渊弃城逃跑则为上计,据辽水以拒我军则为中计,据守城池则会被擒杀。我军前去需要一百天,打仗需要一百天,回来需要一百天,这样算来,平定辽东,一年足矣。

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

后公孙渊采用中计,派大将军卑衍、杨祚领军一万人据守辽水,建立围堑,深沟高垒以待魏军。这时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多张旗帜做出攻击围堑的样子,自己则亲率主力偷渡辽水,从后方包围了公孙渊的都城襄平。公孙渊回师救援襄平,被击溃。随后退守襄平,司马懿经过两个个月的攻坚,成功攻克襄平,平定了辽东。

因此,纵观司马懿一生,其用兵诡异多变,持成稳重,不亏为魏国之柱石。那么诸葛亮呢?诸葛亮用兵有《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么神吗?对不起,真的没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用马谡去守街亭,结果马谡被张郃所败,街亭失守。而同时诸葛亮在陇右也遭到巨大阻力,陇西太守游楚率兵据守坚城,蜀军不克。凉州刺史徐邈派参军成功击溃叛军,蜀军节节败退。所以,第一次北伐,不仅仅马谡没守好,诸葛亮自己也没有做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局面呢?

诸葛亮事后对此事有专门的分析,他认为陇右、箕谷的蜀兵在数量上都要多于魏军,但还是打了败仗。因此,胜败不在士兵多寡,而在人谋。今后要减少士兵和将帅,明罚思过,有所变通,否则兵多也没有什么用处!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

既然诸葛亮看到了问题的所在,那么他在以后的军事指挥上有进步了吗?没有。随后诸葛亮又一次北伐,率兵强攻陈仓关。魏将郝昭只带了两千名士兵防守,诸葛亮则有五万多人,即使兵力悬殊如此之大,诸葛亮率军攻击了近两个月,还是没有破城,最后粮尽而退。

随后的套路更是几乎一样,诸葛亮主持北伐,被司马懿所阻,粮尽而退,最后诸葛亮出兵五丈原,病逝!那么能说诸葛亮在军事上就是个庸才吗?不是的。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被《三国演义》过分夸大了,而诸葛亮真正的军事才能属于中等,擅长防守反击,不擅长攻坚。比如诸葛亮在陈仓关攻击不利,但是撤退时却成功的伏击了魏将王双,也算是收获。在卤城之战时,虽然围祁山无所获,但是在撤退时于木门设伏,成功击杀魏国大将张郃。因此,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守比攻要强很多。

诸葛亮还有一项军事才能就是善于治军,其治理下的蜀军进退有序,号令齐名。因此即使诸葛亮攻击不顺利也能全身而退,自身不会遭到大的损失。这一点其实也挺难能可贵的。

总体来说,司马懿和诸葛亮在军事上属于一类人,都善守,但是司马懿更善于进攻。那么为什么司马懿和诸葛亮对阵时战争显得那么乏味呢?就是因为司马懿看不透诸葛亮的用兵,所以也采取了防守的态度。而对阵双方都采取守的态度,使得战争趋于平静,看起来很无聊。而司马懿也落了一个畏敌如虎的罪名,确实有些冤枉!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韩信、司马懿、诸葛亮三者相比,在用兵上韩信一骑绝尘,绝对第一。司马懿攻守兼备位居第二,而诸葛亮擅长防守反击,拙于攻坚,所以位居第三。这就是我的看法,你同意吗?


每日趣评



用兵之道,贵在奇正,以奇伐谋,以正夺势。

诸葛亮屡次进犯中原。取的是攻势。地利、人和皆不占,尚能全身而退。其中。稀乎取了司马懿的性命。所以技高一筹。

司马懿如果去攻诸葛亮,有三不利呀,地利、人和、计谋皆不占优势。(他如果有能力把诸葛亮军事集团消灭。他就可以入主西川,做蜀中王了,不必等到他的孙子司马炎的时候再图天下!毕竟后面的事情有些不可预料。)诸葛亮以逸待劳,很可能将司马懿大将军的人头留下。

大将军韩信有勇有谋是个将才。然而他搞政治斗争是不行的。这一点他连司马懿大将军都不如。如果从军事上说,他确实比司马懿要强。

所以三位的最终排名是。诸葛亮,韩信,司马懿。如果较真评价的话,我想应该,到春秋战国,把军事家孙武请来,做裁判。

但是要是让他们三个人打架来说,顺序应该是:韩信,司马懿,诸葛亮。

谁要是不相信的情况下,你可以喊住他们,比试比试!哈哈!娱乐万岁!


一封家书名店


谢谢出题者!这个问题,看似假设,但是有点意思。我来回答一下。

首先,让不同年代的同行PK一下。谁胜谁负,一目了然。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韩信被后世尊称"兵仙",许多军事战略,用兵战术,都由他首创,比如,暗渡陈仓,背水列阵,十面埋伏,都是经典战例。后代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怎可与他相比,因此,从纯军事而言,三人中韩信排第一。诸葛亮和司马懿不管作出了多大成就,都不能和老师同台竞技。

2,诸葛亮,在学习韩信的基础上,军事成就也很大。他的 隆中对,八阵图,无论战略战术,都不输司马懿。他曾经打的司马懿屁滚尿流,抱头鼠窜,葫芦峪设伏,险将司马懿父子一网打尽。但是,诸葛亮点背,天不佑他,短命,使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充分发挥。如果从军事指挥的角度看,我更看好诸葛亮。虽然,司马懿靠天运,命长,脸皮厚,笑到了最后,但是,我们更尊敬诸葛亮。

3,司马懿,在军事上是有长处的,他的以不变应万变,和随机应变之能,都可圈可点,尤其是他能讲军事行动和国家的政治形势结合,在外战的同时,不忘内斗,隐忍蓄势,把握时机的能力。都给后代同行留下了许多经典。用老奸巨猾来形容他,最为贴切。因此,他当军事小弟不算委屈。

所以,如果三人Pk,结果是,韩信是老师,诸葛亮是大哥,司马懿算老弟。

谢谢你关注我的回答!





续写吾言今生


题主问的是用兵,其他什么政治之类的智谋什么的,这些七七八八的就不要提了,这里单论用兵。

这个问题,论排名,应该是毫无争议的呀!

Top0.韩信

Top2.诸葛亮

Top3.司马懿

注意看,是没有Top1的,因为论用兵,诸葛司马跟韩信比,真的不止是差了一个级别的!



一.诸葛亮指挥过的主要战役:1.南征孟获。2.北伐曹魏。

其他像什么赤壁之战,火烧博望、新野等诸葛亮的表现,都是演义里面才能看到的,肯定不能拿进来说。

南征孟获是赢了的,但是没有演义里面说的那么精彩。而北伐曹魏是失败的。(诸葛亮出汉中失败,而韩信出汉中是成功的)



二.司马懿主要战役:1.抵御诸葛亮北伐。2.平定辽东。

抵御诸葛亮北伐,其实按当时魏国的国力,抵御成功是不难的。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太牛p了。这场战役,虽然以抵御成功告终,但是,其实反而是说明了诸葛亮用兵比司马懿强。

整个北伐,几乎都是诸葛亮进攻,司马懿防守,纯防守。防守不难,难得是防守反击。本身魏国实力强,但是司马懿也没做到反击,(其他人面对诸葛亮失败,就是想着反击,但是司马懿不敢反击)所以,诸葛亮比司马懿略胜一筹。



三.韩信的主要战役:1.陈仓之战。2.井陉之战。3.破代之战。4.胁燕破齐。5.潍水之战。6.彭城之战。7.垓下之战。等等

陈仓之战,是韩信指挥的首场战役,就出汉中成功了。然后一路开挂,以少胜多的战役也不少,最后垓下,四面楚歌破项羽,汉朝成立。(战役太多,写不过来)

“兵仙”称号,实至名归!


话不白说


单单论军事才能,用兵之道,韩信、司马懿、诸葛亮各有所长。

韩信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被称为中国军事思想“谍战”派代表人物,后人成称为“兵仙”、“战神”。无论是以少击多(3万击败20万)的井阱之战,还是暗渡成仓、灭龙且,围项羽,无不体现出超高准的军事水平、用兵能力。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司马懿军事才能在可以直接对比,二人交手次数太多。诸葛亮北伐之战,军事才能尽显,以蜀国小国之力力抗强大曹魏,兵力上也是以少击多。但诸葛亮却是每次主动出击,并且基本取得胜利,每次北伐却常因后勤问题而折返。司马懿能够多次抵御诸葛亮的北伐步伐,也不无军事防御之术,但司马懿率领人数众多且有实力强大的曹魏做后盾却不能攻陷已经处于疲软、元气大伤的蜀国,可见其和诸葛亮来比,仍略逊一筹。再者诸葛亮被配享唐建的武庙,和韩信、白起等并列,而武庙却无司马懿,可见后人对二人军事上的认可度。(三国是元末明初写的)

由此,韩信>诸葛亮>司马懿。


每天学点history


单纯在用兵上来说,第一韩信,第二司马懿,第三是诸葛亮。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江苏省淮阴县)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所以韩信当然第一。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从军事上对抗蜀汉诸葛亮的情况看,司马懿胜诸葛亮,当排第二。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纵观诸葛亮一生在政治上的表现最突出,在军事上就比前面两位差一些了。


今评历史


韩信,后世誉韩信为“兵仙”、“战神”,萧何认为他“国士无双”,韩信自认为带兵“多多益善”;帮刘邦从秦末乱世统一天下,他的对手不简单,有霸王项羽、秦朝章邯、楚江龙且、成安君陈馀等;从韩信的言论和作战特点来看,他确实掌握了 战争的实质,那就是人心;潍水之战韩信的对手是楚将龙且、安邑之战韩信的对手是魏豹、井陉之战韩信的对手是成安君陈馀,都是大仗大兵团作战,最终的成就统一天下;

诸葛亮,以卧龙自居,自比管仲乐毅。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赤壁战后趁乱取荆州四郡、庞统死后帮刘备取四川、同曹操夺汉中、刘备夷陵兵败托孤、南平孟获、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对手就是司马懿,战况是胜多负少,多因为军事外原因而退兵。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司马懿,善用其谋、防御专家,三国后期才有机会带兵抵御诸葛亮,他打了几个漂亮仗,属于奇谋秒杀,那是对手(孟达、马谡)不如他;和诸葛亮的几次对阵,败多胜少,上方谷还差点送了命;他之所以最终耗死诸葛亮,不是赢在用兵上;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秉灯夜读


韩信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与军事有关的成语,例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背水一战,四面楚歌,亥下之围,十面埋伏。当然还有军事之外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和“胯下之辱”。

韩信被称为“兵仙”是名至实归,他从战术到战略,无所不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声东击西的战术;背水一战是怎么样激发士兵战斗力的教课书;四面楚歌是心理战;亥下之围、十面埋伏,是指挥大军团作战能力的体现。

彭城之战,项羽用3万人马,半天之内击败了刘邦的56万人马。而韩信,在通讯条件极不发达的古代,指挥并不熟悉各路人马,在亥下完成了运动中的包围战,全歼了项羽,这种大军团运动战的能力让人叹为观止。“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确不是吹牛,是牛B。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能力不能和韩信比,但他们的政治能力能把韩信甩八条街也不止。诸葛亮跟随刘备以后,虽然一路顺风顺水做到了丞相,但他治国和把持朝政的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而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是在一路怀疑打压之中位极人臣的。所以说司马懿的政治斗争能力超过诸葛亮。

回到军事能力,诸葛亮和司马懿各有千秋。

诸葛亮强在治军能力上,军事科技和军事战术方便超过了司马懿。诸葛弩和八阵图,以及传说中的木牛流马,就是证明。

但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过于严谨,不能出奇致胜。颇有现代西方军事作战的风格,想靠优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战术获胜。而司马懿就是典型的东方风格,水无常势,兵无常道。平定孟达和平定公孙渊都很有针对性,对付诸葛亮也很有针对性,虽然局部的战斗都是输,但是总体战略上却是非常成功的。

军事指挥上,司马懿胜在道,诸葛亮胜在术。术是可以继承的,道没法继承,只能靠悟性,所以论对文明的贡献,诸葛亮胜司马懿。但在具事做事的效果上,道优先于术,所以委屈一下诸葛武侯,在用兵能力排到司马老贼后面。

结论:用兵能力,韩信>司马懿>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