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时举足轻重的邯郸市近代沦落成一个三线城市呢?

李厂长


从历史层面规律来谈,只要有新城市崛起,就有老城市衰落,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例如,宋代之后长安的衰落同时元明清时代北京的崛起,大运河开通之后苏杭一带市镇的崛起而非运河沿岸地区的的衰落。晚清时期直隶省天津的崛起、盛会保定的相对衰落。可见,城市的发展与兴废,既有有政治因素和交通线路的因素,也有地理位置的因素。邯郸市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在传统文献《汉书·地理志下》中说:

邯郸北通燕涿,南自郑卫,漳河之间一都会也。

在先秦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可见邯郸的物产与位置的优越。明代之后,邯郸的城市功能主要是拱卫帝都,保障京师的物资运输和提供人力资源。也就是说,距离京师太近,邯郸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空间。

成为一个特大城市需要历史机遇,也需要很多条件。民国时期,邯郸建立了一系列重工业,类似于铁路网络也逐步完善,以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制造品为主要产业的发展方向开启了新的阶段。但是,周边的城市规模也发展起来,而且交通便利的优势也逐步失去。自然而然,邯郸的发展只能是在地区性范围内进行拓展,而失去了辐射周边大城市的历史机遇。如今,邯郸市风景优美,节奏相对安逸,但也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城市,其实也挺好的。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我猜这位朋友想问,为什么古城邯郸没有像西安,北京,南京这些古城,在现代一样成为大都市。

可能和一些朋友的认知不同。其实今日之邯郸和战国时期的邯郸其实并不能看成是一个城市。现在的邯郸可以说建城的历史比石家庄还年轻。

与北京,西安,南京甚至同省内的保定,邢台这样“城叠城,城压城”的情况不同。古邯郸赵王城其实在现在邯郸西南郊,已经断代了近两千年了。而今日之邯郸,其实是上世纪由邯郸县邯郸镇成长起来的新城。



这幅老地图,是当年邯郸县治所邯郸镇的地图,在鸡毛山东南,平汉铁路以东。实际上和赵国邯郸遗址相距甚远了。邯郸地区有过很多大都市,邺城,大名府等,而近六百年以来,邯郸实际上是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行政单位广平府(永年县)所辖。

平汉铁路通车后,车站附近开始出现一些粮食摊点。民国年间,随着过境邯郸物资量的增多,车站一带成为商贾云集的地方。到日伪时期,才把当时冀南道的治所由永年迁往邯郸,这也是为什么邯郸名为古城,实际上市区内的古迹只有同治年间重建的丛台。因为那些古迹都在永年县广府古城呢。

据日伪本《邯郸县志》记载,新民路由“车站票房之东经太平街直达南关”,“计长二百三十丈,宽四丈五尺”。1942年,日伪政权成立了“都市计划局”,在顾问坂田策划下,制订了“大邯郸建设计划”,并着手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继开辟新民大马路之后,都市计划局大量拆迁车站以东、新民路以南范围内的民房,强占土地,大规模开展城市的规划建设。

据《邯郸市档案史料选编》记载,日伪时期规划面积“共达45公顷之多”,拆毁与侵占街市房基面积“将近2顷,农民耕地2511.8亩”,这是自近代以来邯郸城的第一次大规模扩建。于是,到四十年代前期,邯郸城区开始发生变化,在旧县城之外,经扩建,形成了西起车站,北到沁河桥,南到今陵园路,东至五金街的新城区。新城区内,逐步建成了一些骨干街道,即“新民大马路”,浴新街,西南庄后街,邯山大马路,南关大街,火磨街,新华街等。使新旧城区连在一起,总面积达一平方公里多。在城外还修筑了围城马路(环城公路),邯郸通往各县的公路也由围城马路分道,四通八达。这一时期邯郸形成了以“新民大马路”为中心的商业市场,这里店铺林立,人口数万,工商业聚集。



日伪时期邯郸县的城门,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当时保定府,正定府,广平府(永年),顺德府(邢台)这些地级行政单位的城墙古建要差了档次。

解放战争后,邯郸解放。这才迎来了邯郸的真正腾飞。 《邯郸市大事记》记载:1946年,邯郸市、县分设。邯郸市面积为35平方公里,设车站、南关、南城、北城和张庄桥5个区,人口39212人。   

1953年1月3日,国营邯郸第一棉纺织厂正式投产,这是河北省第一家现代化纺织厂,也是中央政府在全国最早兴建的五个大型棉纺织厂之一。国棉一厂以及随后的国棉二厂、三厂、四厂、印染厂、丝绸厂等棉纺织企业,在给邯郸带来现代工业的同时,也让邯郸主城区面积随之扩大,人口大幅度增加。   

1956年,邯郸市制订了第一份《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在这份规划方案中,邯郸市发展的方向是“建设一个以纺织、造纸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城市规模“人口25万,占地23平方公里”;城市规划范围“京广铁路以东,滏阳河以西,联纺厂以南,仓库区以北”;城市布局“北部是以纺织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区,西南角和国棉一厂以南为地方工业区,干河沟以南为仓库区,北部工业区和仓库区之间为生活居住区”。这份规划中还有道路系统的构想,“道路系统采取棋盘式。道路宽度:主干道30米至40米,次干道25米,支路15米至20米”。

《邯郸市大事记》记载,“1953年12月,邯郸市在普选中进行人口普查。普查结果:至1953年6月30日24时止,邯郸市人口为79111人”。八年之间人口翻了一倍。

而现代的邯郸,处于四省交界,是一座有古城之名的现代化重工业新城。虽不及赵都古邯郸的辉煌,但也是河北区域中心城市。


金缸福禄娃


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古代邯郸为什么举足轻重,这是一个认识前提。

前面已经有回答提到了,今天的邯郸市,有战国时赵国的邯郸,魏国的邺城,唐朝的魏博军,宋的大名府,在古代一直是名城重镇,那么,这持续的“重要”来由是什么?

其实就是一山、一水。

山是太行山,水是黄河水。

在战国时代,今天河北东部地区的很大一部分处于盐卤沼泽之中,河北地区,沟通南北,即河北易县到北京这一块的“燕地”的主干道,实际上是在太行山东麓行进,也只能通过这里行进。

所以,从邺城到邯郸,再到常山(中山国),再到代地和燕地,实际上是一条主干线过去,而邯郸附近又有漳水等支流灌溉,是沿途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有水土方能养人,又有交通枢纽的便利,所以在战国到西汉都是人口7万户的大都会。

但是,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到了三国时期,邺城虽然仍旧是曹魏的统治中心,其自然水系已经极大退化,以至于曹操为了维持邺城的水运要开凿多条人工运河来维持。

这些工程其实一直维持到了北朝的北齐,仍旧让邺城是一大名城。

然而,在隋唐时代,政治上对于关东地区一直有所压制,在邺城被平毁之后,割据河北的窦建德连建都都选在了洺州(今河北永年),而非邺城所在的相州,同期,魏州(今河北大名)崛起,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隋炀帝开掘大运河,永济渠从境内通过。

而永济渠的开掘,实际上意味着河北地区三条南北主干交通线的形成。

即西线延太行山东麓南北向的古道,延永济渠向北的东道,以及经雄州、霸州南下的中道,当然,由于隋唐时代在今天雄安新区的白洋淀东西向是连绵的湖泊和沼泽水系,所以中道在隋唐时代并不繁盛。

一直到了宋代,魏州改名为大名府,成为北宋王朝在河北地区防御的轴心,根本原因即在于其居于控扼上述三条主干线的枢纽位置,所以,仍旧是河北地区的第一名城。

当然,河北北部的幽州,则在辽国手中,北宋随短暂收复为燕山府,也被掳掠一空,实在没法和大名府相比。

真正的大变革在元朝,即修建新的大运河之后。

元朝运河经山东聊城经山东临清再到山东武城县、德州市,直奔河北沧州,完全绕过了邯郸市所辖的诸多历史名城,而元明清三代,运河漕运一直是沟通南北的物资大动脉,可以说,自此之后,黄河水系再也不是中原王朝的经济主血管,那么,依托于黄河水系,由其滋养的邯郸的这一块土地,也就不再像历史上那么举足轻重。

等到了晚清铁路兴起,历史名城更是一个个落地,曾经的锁匙正定被石家庄代替,而今天的邯郸市区也代替了当年的广平府永年县,成为依托平汉铁路新兴的城市。

但是,邯郸在铁路运输位置上的重要性,远远不如德州、石家庄等地,自然就显得越来越边缘化。

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崛起,这个,恐怕只能生于斯长于斯的邯郸人才能回答,不过我相信,只要有这个信念和骄傲,这个未来就是迟早的事情。


刘三解


首先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止历史脚步的发展,发展是必然,变迁也是必然、邯郸是我国两千年来唯一 一座没有换过城市的名称,发展到今天依然还是一座三线城市,想对比之下,河北的邺城已是一座小村庄,洛阳开封这样的都城在古时不比邯郸重要的多,为何现在郑州却是河南的省会,而总不断的有人出来问为什么洛阳和开封不是郑州的省会?所以不能说是邯郸沦落,设想一下国家把重点放在邯郸城看看,又何止三线呢。

说了这么多,不是拿什么城市出来做对比,而是我们在提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要太主观,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时代在改变,社会的需求还有社会中心会不断改变,更新,转移。简单的例子就像河北的省会石家庄,在一百年前,它也不过是一座小村庄,为何在1968年在石家庄成为河北省会之后就步步高升?在短短几十年之间由一座几万人的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那么大家都知道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并且在解放时期为我国做了许多的贡献,成为省会的契机已经成熟。

所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并不能以时间年轮来断定,而是需要一定的契机,在过去几年,邯郸一直以煤炭、钢铁重工业等为经济支柱,只不过最近要顺应环保的大趋势,发展有所滞留,不过雄安新区的特例也告诉了我们,等到了一定的契机,我们就一定能崛起!


保定事儿


邯郸最辉煌的时光,应该是战国时作为赵国的国都,当时和临淄,定陶,宛,大梁等,都是繁华的大都邑。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板块划分中,最重要的板块是关中,河南和河北。

后随着中原文化,经济和人口的扩张,又增加了两淮板块等。

关中板块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当仁不让是西安。

河南板块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洛阳。后东移到开封。

邯郸虽然位于河北板块的中心,但不是孤独求败。周围有强劲的竞争对手环厮。

在殷商时期,河北板块的中心是殷,即现代的安阳。

殷商被西周灭亡后,殷都也被周武王一把火烧了,成为殷墟。

战国时,邯郸在赵国的经营下崛起。

但附近有魏国的边疆重镇邺城。

在隋唐之前,河北板块的政治中心是邺城。

隋文帝在灭掉北齐后,为了报复,也一把火把邺城烧了。把邺城的民众都迁移到附近的安阳。邺城衰落。

这好像就是河北板块政治中心城市的宿命。

但想想,关中板块的西安,河南板块的洛阳,在历史上不也是一次次在兵乱中毁于焚烧中。但西安和洛阳又一次次在原址或附近重建。

北宋时,河北板块的政治中心是北京大名。

从明开始,随着河北板块一分为二,南部一部划入河南,加上河北板块的政治中心北移北京。邯郸由板块的中心变成了板块的边缘,失去了作为区域政治中心支撑的光大腹地。

就像淮河板块的徐州,地理位置重要,但却位于四省的交界处,非常尴尬。

现在邯郸南部的资源向郑州聚集,北部资源向北京以及雄安聚集。

邯郸已经失去再现古代辉煌的时机和条件。

现在好好转型,抓住机遇,发现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和易居的区域中心城市吧。


殷地安书院


自古以来邯郸所在区域一直存在区域或者全国中心城市,比如殷商的朝歌,赵国邯郸,魏国邺城,唐朝的魏博军,宋的大名府。可从明代开始邯郸所在区域就衰落了,清时的大名府作为直录总督所在地,也只是昙花一现。最根本原因在于邯郸以南黄河以北,被割裂出河北板块,导致邯郸或者安阳成为河北和中原的边缘。这也是河北省存在感低下,没有文化向心力,各市互相看不上。以自己南部残存农耕文明和北部游牧文明整合成现在四不像。


阳光smile74645954



老顽童234119556



山中人72


不是说一个城市从建城到现在都存在。比如古巴比伦现在不是已在一片废墟之下,论历史比邯郸早几千年。陕西的凤翔,古时九州的雍州,秦国时做为都城存在294年,现在为一小县城。河北的邺城已变成一个农村的村庄。谁更幸运?起码邯郸还是三线城市,还留下了十几条和邯郸有关的成语,比之前者,邯郸还是不错的。


行云流水1437995


三线怎么了,我们过着一线都羡慕的日子,别的不说,公交费就连北上广有超过我们大邯郸2块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