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尚識食”,當季吃啥魚唱成歌仔給你聽!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傳統社會,潮汕人“耕三漁七”,“討海”掠魚是最為主要的生產方式之一。潮汕漁民掠魚、養魚、醃魚、曬魚、賣魚、吃魚;他們愛魚、歌魚、唱魚,產生了豐富的漁歌。這些唱魚之歌,凝聚著漁民濃郁的魚情結,成就了潮汕豐富的魚文化。

潮汕漁歌最早是由“生於江海,居中於舟楫,隨潮來往,捕魚為生”的疍民所創造。傳統社會的潮汕人,尤其是“討海”人,幾乎是文盲一族。他們沒有機會入書齋,但他們需要知識,也擁有一定的知識,主要是海洋知識。所以,潮汕漁家長年累月創作、歌唱的漁歌,亦是海洋知識之歌。其心意之一,就是將這些知識普及,傳授給自家兒女,乃至社會之人。而在今天,這些潮汕漁歌也可成為潮汕師奶“上市”買魚,和廣大吃貨下館子點菜的指南了。吃啥魚最“當時”,聽捕魚蜀黍的準沒錯!

南澳魚名歌

誰能數得天頂星?誰能數得海魚蝦?

相伴月娘有七星,南辰北斗出秋夜。

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只假金龍。

三月黃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無鱗。

五月好魚馬鮫鯧,六月沙尖上戰場。

七月赤棕穿紅襖,八月紅魚作新娘。

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蠐腳無毛。

十一月墨斗放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

海蜇頭戴大白帽,烏魚夾身上穿烏襖。

巴浪、沙尖、赤棕......這些潮汕人再熟悉不過的魚名,卻讓很多外地食客聽了一頭霧水。除此之外還有“黃牆”、“雞腿”、“迪仔”、“那哥”......下面就來個看圖識魚,咱們潮汕人也瞭解下這些魚的學名是什麼吧。

巴浪 學名:藍圓鯵

沙尖 學名:多鱗鱚

迪仔 學名:綠鰭馬面魨

黃牆 學名:黃鰭鯛

雞腿 學名:馬掌丁魚

那哥 學名:多齒蛇鯔

上面是《南澳魚名歌》,還有一首《潮汕魚名歌》也一起來品一品!

潮汕魚名歌

正月人遊安,銅欽鼓首鬧嗆嗆。

鯉魚懷春去遊玩,烏臍腳後亂咬人。

二月是春天,楊官騎馬去娶妻。

紅魚梳妝待出閣,鞋底嘴企一邊。

三月人踏青,花酥大肚好過象。

烏調生孬卜卜跳,苦初輕浮假食帝。

四月梅落溝,烏魚烏烏免梳頭。

宅魚軟軟全無骨,尖魚尖尖如銘頭。

五月端午時,鯽魚母子落河池。

腳蝦彎腰去迎接,鮐魚目赤唔看伊。

六月谷上埕,鬍鯔落田去尋兄。

尋到鰻魚回家轉,遇著鰻魚同路行。

七月七夕來,帶柳無娘心唔開。

欲娶花挑小娘仔,虎鯊無端起禍災。

八月是中秋,星魚水帕海中泅。

蚶蠔店眯難尋覓,鱉母產卵上沙洲。

九月寒露風,烏雞巴浪上鎮關。

看見金魚貌清彩,害伊二人目圈紅。

十月人收冬,鱗魚帶魚結成雙。

鱸魚暗中去搗亂,松魚罵伊唔肖人。

十一月來冬節天,魷魚墨魚罵軟鱆。

咒罵軟鱆唔正派,亂拖賴哥落水鄉。

十二月北方呼呼叫,皇鱨伴妻去旅行。

花仙娘仔多俊秀,毛蟹看到目孬斜。

三冬去盡是過年,水族聚會唱團圓。

魚蝦蚶蟹成百樣,問君哪樣味新鮮?

這首魚名歌從正月唱起,一直唱到十二月,巧妙地把30多種魚擬人化地唱出來,趣味無窮,而且活靈活現,令人拍案叫好,不得不為潮汕漁民的freestyle創作能力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