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黄巢起义最终导致了王朝覆灭,为何清之太平天国却没有呢?

宋安之


粗略的说一下拙见。

先说黄巢起义,黄巢起义的时间,是晚唐时期。最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藩镇林立,基本上都是名义上听中央的,暗地里都是想着自保。朝廷之内宦官把持朝政,甚至可以废立皇帝。可以说李唐宗室基本成了傀儡。

而黄巢这面,声势浩大,又有王仙芝,朱温等一干猛人。他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席卷了半个唐帝国一度占领唐帝国首都长安。给名存实亡的中央政府重重一击。为了平黄巢,中央只能仰仗各路节度使,还有外族组装(沙陀人)。最后若不是朱温被自己人卖了,降了唐朝,不知道还要打到什么时候。

黄巢起义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太平天国运动,那是清帝国虽然江河日下,但是实力还摆在那里,没有割据势力,中央对下层社会还有较强的控制力。再说太平天国不得人心,自己一味作死,领导阶层目光短浅,有点势力后就开始内斗。

太平天国对于清帝国来说只是一些硬伤并没有伤及要害。而随着国门的进一步洞开,西方的新思想的传播才慢慢吞噬着帝国统治的基础。才有了革命党人武昌的一声枪响。

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结构矛盾的不同,造成了你所说的不同结局。。谢谢!!一点拙见


锦绣时代


因为晚清的时候,太平天国虽然对清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大清还可以向洋人去借钱以维持朝廷的运作。那个时候朝廷有一个重要的财政来源就是关税。大清可以此为抵押去借钱。唐朝可就没这个条件了。唐朝自始至终就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财政体系。你要丈量全国土地,然后从土地开始征税。这项工作唐朝做得很差,税基很小。正经的税收途径来钱比较小,于是从其他各个方面开始找补。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给节度使放权过大。反过来说,是因为中央财政负担不起地方的开支,所以给了个政策,让节度使们自己去解决收入来源。到了晚唐的时候,黄巢起义的发生,就是让这个快倒的房子被踹了一脚,到了。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很多帝国的灭亡最终是财政体系的崩溃。

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是因为赋税过重,引发农民起义。如果你看到的是现代国家,比如说英国。一旦发生战争就会需要大量的财政开支支持战争。钱从哪里来?不需要增加赋税,官逼民反。英国的做法就是发国债。然后按以后的税收慢慢还债。就好比是分期付款一样。一次性举大量的债,然后分期还债。这个现在看来特别普通的现象,在历史上延续了多少国家政权的生命。

不得不感叹现代金融的伟大!现代金融更是把现金流这个玩意儿发挥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

我记得以前人们说为什么苏宁国美的利润率低,还不断的扩张。就是他们不断的开店,就是为了赚取现金流。而这个现金流的成本是很低的。他们拿这些钱去投入到收益率更高的项目上去。


春眠秋梦


黄巢起义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大唐帝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人们没有办法继续生存下去了,为了生存,才被逼无奈,爆发了黄巢起义。

而大清帝国时期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野心家,邪教分子,有计划,有预谋的非法夺权行动,并不是由于大清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到了极点,人民的生活没有办法继续维持下去了,相反,大清帝国在当时仍然还是世界上无比强大的国家。


沈阳杨艺


细节不想多说,唐自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已旁落,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上后期宦官专权,外戚乱政,皇权已名存实亡,加上农民起义,各地方武装都隔岸观火,恨不得朝庭灭亡,最终唐政权在风雨飘摇中寿终正寝。而在太平军起义时,请政府还是一个集权统一的政权,各地军政大权还掌控在朝庭手中,再加上曾李等汉臣甘做奴才,不敢心生二心,朝庭给个高官厚禄他们也就安份守纪了。大平军灭后满清统治还是稳固的,中国还没有出现能有挑战满清朝庭的势力,只是随着时势发展,汉人地方势力逐渐发展壮大,而满清政府也被慈禧太后糟蹋得不成样子了,革命军不懈斗争,给了它致命一击,才彻底推翻了腐朽昏暗的满清王朝。


逸156775599


叛军很多,黄巢只是第一支,结果自己的手下大将朱温投唐,把黄巢消灭掉了,其它叛军各路也在逐渐势微,唐朝后期外患内乱,外患本可以逐渐平定,但内部太监专权,最后宰相出了一个馊主意,请朱温进京来消灭太监,结果被朱温把太监和皇帝一起灭了。垮台原因跟三国的董卓进京比较像。清朝的权力中心并没有出现问题,太平天国和各路叛军的数量也没法比。。。既然提到了董卓朱温就联想到袁崇焕,发两句无关主题的牢骚,后面明朝的袁崇焕进京是不可能让进的了。再一个安外必先攘内说得也很有道理。


表哥如此多情


也没多久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