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清風拂栁


新加坡确实是个弹丸之国。国土面积718.3平方公里,差不多就是武汉的十二分之一;其总人口据去年的统计简报为561万人,约相当武汉的一半。但就是这样一个蕞尔小邦,竟然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泱泱中国学习的榜样,“最称老师”。天朝上国最讲面子,所谓礼失才求诸野,这种反常是三千年历史都没有的。

新加坡能如此民物蕃盛大国向风,当然主要是因为它的台前幕后,有个名为李光耀的高个子男人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于新加坡人而言,李光耀就代表了新加坡”,这不是一句空话。而如何看待这位根自广东大埔高陂镇党溪乡中国矿工之孙,中国人的感觉向来复杂、矛盾且暧昧。他到底是炎黄之光还是华夏孽子,舆论常常两歧。就我自己感想而言,假如能客观地从政治价值和民生福祉的角度去看他,毫无疑问,无论我们怎么看待他和他所执掌的新加坡对中政策,他都属上个世纪东亚最杰出的数位领导人之列。

李光耀其人,还是值得很多国家的领袖去学习和仿效的。而新加坡的治国经验,也还不到我们贬损、批判、清剿、砸烂的时候。永远向强者学习,永远向优秀者讨经,这是李光耀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原人士应该有的广阔心胸。

李光耀一生最大的贡献,当然在于带领百万华人独立建国,脱离殖民统治,并且只用了一代人就将一个没人敢要的贫穷渔村,变为全面意义上的发达国家,身后留下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清廉、社会稳定、秩序井然、风气良好的新加坡。

这是世界政治真正的奇迹和模式。华人不乏海外称王的历史,但也从来没有哪位可以做到如此独步。在《李光耀回忆录》一书里,李先生曾罕见地吐露他的自卑和忧虑,他对人说,“怎么说我们(新加坡)都不过只是福建、广东等地目不识丁、没有田地的农民的后裔,他们(中国)尽是留守中原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的后代”。他说这话时,是1970年前后,新加坡刚被驱逐出马来西亚,他面对的还是一个废墟一样的国度。仅仅10年以后,他父母之邦的领袖——广安邓先生都要诚恳地号召向他学习, “我从未想到,在现实面前会愿意放弃一己之见,甚至还问我要他怎么做。” 李光耀这个人,在险象丛生中,心心念念百万生民,以一人只力驾驭着历史浪潮,蹈过无数的险滩暗礁,让国富民富,且保持民风淳朴,秩序井然,举世称道,实堪称伟人。

美国传奇报人汤姆·普雷特,曾亲访李光耀。在他笔下的新加坡,马路上见不到片张飞舞的废纸、抛掷的杂物,听不到喧嚣的汽车喇叭声,也找不到流浪汉、乞丐,咖啡厅桌下根本摸不到什么口香糖渣,女人可以放心走在深夜的街巷,瘾君子不敢进公园骚扰…… 人类历史上小民寡国的苟安理想,幸运的接合上现代文明政制的彝伦攸叙,就有了新加坡这样恰如其分、偏安海表、天清地宁的太平小康景象。

这是世界历史都难得一现的壮举。中国精英全上古三代以来躺在妓院的床上都会颠倒梦想的理想的道德世界、人间秩序、礼法并举社会,却在这片海外偏安的一隅,借助一个广东老乡民的子孙,开除了郁郁乎文哉之果。不管我们中国人如何看待他,就一点而言,对新加坡数百万生民而言,李光耀足以不朽。

对于中国人而言,李光耀最大的争议大概在于:从血统上看他是纯正华人, 不折不扣广东客家第四代,但一生行事又是妥妥的“香蕉人”。中国人的思维,可以尊重对手,但永远不能原谅“叛徒”。

李光耀的华裔身份,对国人而言,反倒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这一点直接导致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在我们心中形象都非常复杂,也时不时为他错愕,不知道如何定位他的“中国心”:一方面,他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的绝对主宰者,在国际上、在言论上、在道义上、甚至在实际事务上都常常力挺中国、助力中国,因此常使国人有“毕竟血浓于水”的感慨;但是另一方面,夸张的 “中国威胁论”又屡屡出自他口,在新加坡推行去中国化是不争的事实,也因此他每每招致国人的口诛笔伐。

但是,应该说,这一切都不是李氏关心的。新加坡及新加坡人如何生存,才是他念兹在兹的最大问题。他自幼受中国祖父李云龙的言传身教,汉语极其流利,中国古书也读过不少,中国传统的那一套“兵家要略”他并非全然陌生;同时他又深受英式教育的熏陶,就早岁就读的是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那时就深受到导师拉斯基社会主义理论影响,后来又是律师出身,所以那种反殖民、务实、理性等中西结合的理念根深蒂固。

这种人格准则和政策方略,加上罕见的自律精神,不仅让新加坡浴血重生,也奇迹般地得以周边地缘政治中左右逢源。 所以,对于李光耀而言,美也好,中也好,根底都不是他亲谁不亲谁的问题,而是对于新加坡这个国家而言怎样才是最有利的问题。他所有的选择,都是从小国的国家战略考虑出发的,非要说他亲谁的话,可以断言,他从来就不曾亲过中,更未曾亲过美,他亲的肯定是自己的国家,永远是自己的国家。这种行事风格,可以说是所有伟大政治家的共性:凡事都从实务而非概念出发,一如汉代陆贾的主张,“制事者因其则,服药者因其良,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治国安民之方,与小国生存之道,实效大于概念,也不务虚名,如此而已。

几千年骄傲感混搭上近百年的自卑感累积下来,中国人已经很难改掉以中央之国自居与华夷必分的心态,对其他国家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我优越感,对海外华裔也不免有“非我族类其人必诛”的期待和苛责。这是我们至今难以如实评价李光耀的最大障碍。

就我认识而言,李光耀留给世人最大的精神遗产,应该在于竭力强调以宪治国,以制度立国,即便是李氏家族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致力并打造出了一个在平等公平的前提下,富裕、繁荣且清廉的国度。这个遗产和经验,不仅属于新加坡,也属于现代中国。

1959年6月,36岁的李光耀当选新加坡总理。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召开家庭会议,告诫家族中人,“你们不要妄想仗我的权势发财,不要指望任何特殊照顾”,自己的爱孙犯法,也一视同仁处置。他这个做人为官原则,据说是受大埔祖父的影响。这位在英国轮船上任职的爷爷,自小就叮嘱他,无论处在何种位置,“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讲求秩序、实力和效率,还有切不可藐视法律法规”,前律师李光耀铭记终生,并加以贯彻了终身。“最终我得到了什么?一个成功的新加坡;我放弃了什么?我的生活”,晚年的李光耀面对记者,先给自己做了自我论定。更可贵的是,他在身后留下一个必须人人奉行的机制,不至于“人走茶凉”。而今,新加坡的精英们,也几乎从不自吹自擂,自我陶醉,而是更加强调危机意识。

新加坡和李光耀曾经一度是我们最热心向学的“老师”。而这些,都实在是值得我们再度张望的一部“资治通鉴”。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李光耀当然是说不完的,更不是我能说透的。

但是,我也有自觉可以确信的道理:对于任何政治人物而言,他的“伟大”绝对不是让举国吹嘘就可以得来的,也不是自己“雄才大略” 就可以改写后世评判的,一切的依据还是在于,生前他到底给人民带来了什么,死后又给这个国家留下了什么。 秦皇汉武,一切荣华富贵,只能暂留,终归灭迹,到头来全是虚空一片。唯有国民的口碑,和治国的实绩,才是决定他是在史云世海中是否可以超生脱死的唯一通关证明。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谈论新加坡和李光耀,如果有意义,肯定不在家长里短,而是让我们可以借这个前驱的导航可以揣摩,在当代中国依然千茔百冢的山谷里,我们该何去何从。吹牛和瞎嚷,都没用。

唯有自己先遗忘了路,才会被世界遗忘。人和国家同理。

2018,12,8,晚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一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李光耀是汉族客家人。他1923年9月16日出生在新加坡一个职员家庭里。

李光耀自幼聪颖好学。他12岁时,即考入新加坡顶尖的英语学校莱佛士书院。二战结束后,李光耀荣获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赴英留学。他先后在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1949年,他从剑桥大学毕业,并获得双重第一荣誉学位。1950年,他在伦敦获得执业律师资格。

李光耀还是一个非常理性、非常自律的人。他在英国留学期间,需要租房子。有些英国人不愿意把房子租给华裔。由于英国人也有李这个姓氏,他的英语又好,在电话里他常常被误认为是英国人。他在打电话和房东谈租房事宜时,会告诉别人自己姓李,但是是华裔,他宁愿自己麻烦一点,也不愿意让那些不愿意把房子租给华裔的房东由于误解他是英国人而把房子租给他。

李光耀的理性还表现在他处理政务方面。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加坡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新加坡建国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官方语言采用哪一个语种的问题。新加坡的华人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很多人认为新加坡应该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但是考虑到新加坡在东南亚只是一个小国,周围的马来西亚、印尼都是穆斯林国家,对新加坡这个华人国家虎视眈眈,同时为了让新加坡更快地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因此李光耀力主将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语言,将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二语言。


一知


第一,李光耀根本不是中国老朋友,他是坚定的反华斗士。

第二,李光耀虽说有汉人血统,说普通话,写毛笔字。其实李光耀平时说英文多如汉语。李光耀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当然他也不是中国人,准确的说李光耀是新加坡人。

第三,李光耀是三姓家奴。有奶便是娘。他跟中国好,是利用中国。

第四,李光耀根本瞧不起中国。更加否定中华文明。他数典忘祖,背弃祖先。李光耀和新加坡不值得中国人同情。

第五,李光耀的新加坡是西方世界围攻中国的急先锋。跟我们根本不是同路人。对待新加坡,随时随地要留一手。


醉剑书


李光耀于1923年09月16日出生在新加坡,是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的客家人后裔。从小接受英式教育的李光耀在12岁时考入当地顶尖的英式学校莱佛士书院初中部,18岁考入原校的高中部。1942年2月15日对新加坡华人而言本来该是一个开心的日子——因为这天是春节,然而这时的新加坡却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团圆喜庆的氛围,这是因为就在两个月前日本偷袭了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仅仅数小时后日军就开始进攻东南亚。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侵入泰国、马来半岛北部,同时出动17架海军轰炸机突袭新加坡英军机场,成功获得制空权。12月10日英国皇家海军的二艘主力舰“威尔斯王子号”和“驱逐号”被日本轰炸机击沉海底,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制海权此时也落入日本人手中。1942年2月15日近10万英联邦部队向5万日军无条件投降,至此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统治体系分崩离析,作为英属殖民地的新加坡此时也被日军占领。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为报复新加坡华人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于是从1942年2月18日至25日在新加坡进行了大检证,在这一过程中这个弹丸小岛上就有数万人被日军屠杀。

这时19岁的李光耀在新加坡历史上这段最黑暗的岁月时代中断了学业,被迫躲在家中。然而他到底没能躲过日军的搜查——在一个下午日军闯进了他家以抓捕抗日分子的名义将其带走,李光耀的母亲蔡锦娘向日本兵求情:“请皇军开恩,他绝对是顺民”,可无论她如何哀求,日本兵还是将李光耀带走了。蔡锦娘见状急忙把一袋食品和一些钱塞到儿子手里。半路上李光耀用日语向日本兵提出:自己愿为日军效力,请求先放自己回家拿几件衣服。他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中的食品和所有的钱递给日本兵。不能不说李光耀的运气实在太好了——日本兵看在钱的份上竟允许他回家拿衣服,当然他这一走就躲了起来,事后他才知道那次和他一起被日军带走的人没一个人活着回到家里。这时他还丝毫意识不到:他的人生正应了那句老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在李光耀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蔡锦娘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是李家来到新加坡发展的第一代人,李沐文把自己的儿子李云龙送入英文学校接受系统的英式教育。李云龙是一个少年早成之人——当他在16岁那年从英文学校毕业后就开始担任新加坡船务公司的分行代理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在李云龙事业小成之时父亲李沐文在36岁的壮年染病身亡。父亲早逝后李云龙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很快成熟起来,不久就升为船务公司经理。1903年李家在新加坡的第三代李进坤出生了。1922年李进坤和当地华侨后代蔡锦娘结婚,婚后第二年生下了李光耀。从小接受英式教育的祖父李云龙对英国文化极其推崇,因此告诫自己的儿子李进坤:一定要让小李光耀去英文学校学习。李进坤却认为:李家子弟身为华人该先读华文小学,学会华语,然后再受英文教育。然而李进坤也深知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极其固执之人,因此他瞒着父亲把李光耀送进了由当地客家同乡会发动华侨集资所办的东俊源华文小学。李云龙得知此事后和儿子李进坤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时多亏蔡锦娘从中劝解才最终使父子俩达成妥协:先让李光耀接受两年中文教育,然后再进英文学校。20世纪30年代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萧条也波及到英国治下的新加坡,在这一过程中李光耀的祖父李云龙破产,父亲李进坤无力重振家业,反而沉迷赌博。根据多年后李光耀的回忆录我们可以得知:蔡锦娘穷尽一生的精力抚养孩子,让他们受良好的教育,成为自食其力的专业人士。为了孩子们的远大前途,她毅然挺身跟丈夫对抗。身为长子的李光耀很早就跟母亲商量家庭的重要决定,既然父亲指望不上,弟弟妹妹们又小,于是李光耀成为了这个家庭事实上的家长。

二战结束后荣获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的李光耀开始赴英国留学,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后转入剑桥大学攻读法律。1949年李光耀从剑桥大学毕业,1950年6月他在伦敦获得执业律师资格。二战后英国在新加坡的殖民体系已破坏殆尽,1953年底新加坡通过修改宪法获得了较大的自治权。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尽管新加坡已取得自治地位,然而新加坡国土狭小——由60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仅相当于北京的1/23,常住人口只有448万。在这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上各类资源少之又少,连淡水都要从对岸马来亚的柔佛州进口。可以说新加坡人无时无刻不面对着严峻的生存压力。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马来西亚。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公投,最后71%的人投了赞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

然而这场结合从一开始就潜伏下了分家的种子:新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是个多元种族社会——马来人和非马来人(主要为华人和印度人)几乎各占一半。新加坡人口主要由华裔、马来裔和印度裔组成,其中华裔占新加坡总人口的74.2%,一旦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将直接改变马来西亚的种族结构。本来新、马两地之间的种族冲突就比较尖锐,而两地之间的党派矛盾进一步刺激了双方的对立:马来西亚的独立是在东姑阿都拉曼领导的巫统奋斗下实现的,于是巫统成为了独立后的马来西亚的执政党;而新加坡的执政党是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连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一时间在马来西亚国内“马来人至上”和反种族主义两种呼声针锋相对,随后新加坡商人指责马来西亚中央政府没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权利;马来西亚中央政府则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成增加到6成,同时指责新加坡华人暗通中国。此时身为马来西亚首相的东姑阿都拉曼见国内的种族冲突似有加剧的迹象,为维持马来族对国家的统治,于是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并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新加坡就这么被动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事实上新加坡并非对此心甘情愿——李光耀在其回忆录里不无伤感地提到:在新马正式宣布分离那天他感到马来人如休妻般地抛弃了新加坡。

新加坡的独立并不是自主选择,而是被马来西亚排挤的结果。独立之初的新加坡是一块潮湿、混乱,极不安宁的小岛,黑社会势力猖獗、妓娼遍地、毒品泛滥,绝大多数人居住在简易棚或茅草房中,卫生条件极差,教育水平落后,没有统一的文化和语言……当时的新加坡面临着为害甚巨的社会公害:自新加坡开埠以来涌入这里的移民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秘密结社组织,由于当时法律制度的缺失,普通百姓出于生计往往选择依附于这些帮会组织——用行话说叫“拜码头”,这些帮会组织不时会爆发暴力冲突,一时间黑帮组织的暴力犯罪行为成为困扰新加坡社会的首要顽疾。在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的早期移民中男性占据绝对多数,这就导致新加坡一度出现过光棍遍地的现象,这些光棍同样有生理需求,正是这种生理需求催生了拐卖妇女、强迫卖淫的黑市市场。在当时的新加坡抢劫、盗窃、吸毒等犯罪现象也和卖淫一样相当普遍。

早在新加坡独立前的1959年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就对诸如色情业等社会公害进行整治。在整治过程中李光耀及其追随者很快发现了困扰新加坡的症结所在——法治意识的欠缺: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在当时和旧中国一样是一个人情社会而非法治社会,特权阶层形成了官官相护的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种黑道组织纷纷通过向官员行贿的方式取得政治保护伞,事实上在李光耀之前英国殖民时期也曾打击过暴力犯罪、卖淫嫖娼等社会公害,然而由于黑帮和官场之间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导致每次打击都像刮风一样——刮的时候声势浩大,可风头一过就虎头蛇尾了。李光耀下决心将新加坡的发展寄托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之上,严格杜绝一切私人请托行为。1960年春节新加坡的大法官在高等法院致词时向全新加坡表示:“在新加坡没有人可超越法律之上”。新加坡的法律甚至达到了严苛的程度,连李光耀自己也声称:“新加坡的法律在开始时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我们做到了人人平等,因此我们很快成为法律社会的典型。”李光耀要求自己和自己的政府为人民做出表率:新加坡第一夫人柯玉珠管理的法律公司里有一名受雇的会计师因为做假账被发现,依据法律被判6年徒刑。一名新加坡高级警官误入禁猎区射杀了一只鸟,而恰好一位年轻的小警察抓到,结果这名高级警官被送上法庭,还上了报纸。新加坡的鞭刑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为侵犯人权的落后制度,但由于新加坡议会始终坚持保留这一刑罚,因此无论是谁如果被法庭判决鞭刑即使他愿意多赔钱多坐牢也不能使自己免于鞭刑。1993年一名18岁的美国少年在新加坡被判鞭刑,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亲自向新加坡求情,这时的李光耀尽管已不是新加坡总理,但仍对新加坡保持着巨大影响力,他坚持认为:在法律面前任何人都不得搞特殊化,即使是美国总统求情也不能免除这名美国少年的鞭刑,否则对在新加坡被判处鞭刑的其他国家人士是不公平的。

要维护法律的公平执法者自己必须保持高度的廉洁奉公。李光耀在自己上台执政后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上向自己的所有内阁成员发出警告说:“我不敢说今天的内阁政府在任期五年中能不能带领新加坡人民取得辉煌的成绩,但我要求各位要做到廉洁、公正、民主,如果谁在这方面出任何问题,政府是不能宽恕他的……”李光耀执政的第二年新加坡政府修改防止贪污法令并根据法令成立了新加坡贪污调查局。李光耀就任新加坡总理后把自己的父母兄弟都召集到身边告诉他们:从今以后他们不应该指望得到他的特殊照顾,他们应该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要求自己。李光耀的父亲李进坤脑海里还是传统的人情社会那一套——在他看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李光耀却不因为自己成为了一国领袖就让自己的家人获得哪怕一丁点特权,以致于李进坤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没家庭感情可言。1986年11月李光耀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作为他的内阁中最得力的干将的国家发展部长郑章远被国家贪污调查局发现有经济问题。尽管李光耀同郑章远有几十年的私交,尽管李光耀无比欣赏郑章远的实干才能,尽管新加坡需要这样的实干家,但郑章远触犯了法律却是不争的事实,李光耀决定以铁腕手段维护法律的尊严。得知自己求生无望的郑章远不愿站上审判台而使自己一生荣誉毁于一旦,他选择了自杀。在他最后给李光耀的信中写道:“对于发生这次的不幸事件,我应该负全部责任。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东方绅士,我应该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接受最严厉的惩罚。……”接到这封信的李光耀禁不住放声痛哭。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之后在2010 年“透明国际”发布的世界清廉指数排名中新加坡、丹麦和新西兰三国并列第一。

在加强政府内部的廉政建设的同时新加坡在经济民生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改善新加坡人的住房状态新加坡政府强制执行公积金制度——新加坡所有的雇员无论工资高低,每月都要缴纳月薪的5%作为公积金,雇主也需缴纳雇员月薪的5%作为雇员的公积金,这个比例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同时新加坡规定:雇主若不缴纳,公积金局首先通知会员,然后强制雇主缴纳。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近30年,经过10次修改,不断完善,公积金不仅用在住房方面,而且也用在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从中受益良多。许多人由当初的被迫执行公积金制度变为自觉行动。1961年新加坡政府为加快工业化过程、促进经济发展,创建了裕廊工业区。该区的面积为70平方公里,包含了来自各地的跨国公司和本地的高技术制造业公司。新加坡政府也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新加坡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沿海的西南部、裕廊岛和毛广岛等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这一时期正值发达国家将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向外转出的时期,新加坡乘着这一东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84年新加坡政府开始推行医疗储蓄计划:规定每个职工把月薪的6%-8%存入银行,设立个人医疗储蓄户头。这一计划为每个居民预备了一笔即时支付费用,并不足以完全支付重病、大病患者的所有医疗开支。贫困家庭可免交医药费或享受政府其他的医药补贴。病人住政府办的C级医院只需交15%的医药费就行了,完全无支付能力的穷人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或全免。60岁以上的老人在公立医院看病只需交一半的门诊费和药费。  1991年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专项医疗保健基金以帮助低收入者支付医疗费用,从而保证每个新加坡人可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政府最初提供2亿新元,然后每年汇入1亿新元,到1995年已达6亿新元,基金主要用于资助低收入者的医疗费用。若低收入者因重病入院,无力支付医药费,即可向政府申请补助。到1995年为止基金已经为87000位低收入病人提供了2300万新元的资助,99%的申请者获得批准。

尽管在国家制度设计层面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效仿西方制度体系的国家,但李光耀同样珍视传统的东方文化,这或许与他当年受到的中文学校教育有关。李光耀始终认为:西式民主并不适用于任何国家,他一生都始终提倡”亚洲价值观“。所谓”亚洲价值观“用李光耀自己的话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宽容,宗教和谐;实用理性,中和思维;先有经济,后有民主;权利义务,平衡发展;自由虽贵,责任更重;民主目标,良好政府;领袖贤明,政府强大;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政府人民,互尊互信;以法治权,以德治国;法纪严明,井然有序;各尽所能,各取所值;机会平等,扶贫济困;高薪养贤,厚禄养廉;忠孝仁爱,礼义廉耻;重教尊学,克勤克俭。

1990年李光耀辞去总理职务,但仍在新加坡内阁中担任内阁资政一职并对新加坡保持巨大影响力。同时他开始担任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董事长。2010年10月李光耀的夫人柯玉芝辞世,他为妻子写下悼词:“没有她,我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她度过了充满温暖和意义的一生,我应该为她89年的生命感到慰藉。但10月这一天在这个永别的时刻我的心却无比悲痛。”次年5月李光耀正式退出新加坡内阁,退休后的李光耀发表声明称:“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选举后我决定离开内阁,让更年轻的内阁成员团队联系并接触年轻一代,塑造新加坡的未来。”2015年3月23日91岁的李光耀病逝。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开拓进取创新篇


李光耀就是一个地道的西方政治人物,一个以权威来统治国家的人物。

从李光耀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出,他深以华人身份为耻,建国以后让英语为官方用语。他本人也是二十多岁以后才学的汉语。本不想独立,但却被迫独立,成为新加坡开国总理,当新加坡总理近三十年,又退居幕后遥控新加坡十年,最后传位给儿子李显龙。这是一个民主国家的行为吗?其实也是独裁统治,由于亲近西方国家,才有了权威统治的说法。如果他不亲西方,独裁者的帽子一定会带上,无论他的国家多么富有和发达。

亲近西方,依靠西方,警惕中国,防范中国。是李光耀一生的战略准则。是东盟十国里最后与中国建交的,与台湾关系密切。对于中国有一种本能的优越感。以博得西方国家赞美而自豪。依靠马六甲海峡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发达起来,尼克松曾经说过,新加坡不过是替我们管理马六甲而已,一旦爆发战争,新加坡本身都不一定存在,马六甲是谁的还不一定呢。李光耀不过是治理一个几百公里和管理几百万人而已。用比尔盖茨的话说,我的公司比新加坡的人口还多,我所拥有的土地也高于新加坡国土面积,新加坡不过就是一个公司而已。

西方国家之所以认可新加坡,除了李光耀亲西方以外,更多的是冷战需求,冷战结束以后,是为了竖立亲西方样板。达到束缚中国的目的,要不也不会对李光耀的权威统治,父传子。不加指责。李光耀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西方人,和中国人没有任何关系。新加坡模式根本也不适合中国,,新加坡也不会亲近中国新加坡宁可给西方国家当狗,也不愿意和中国做朋友。

李光耀永远都以华人为耻,这是他最大的悲哀,也是他最让人诟病的地方,至于治理国家的水平和经验,其实也就是个大公司的CEO。仅此而已。


清水空流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把一个贫瘠,荒凉,没有任何资源的国家,治理成一个高效,、廉洁,充满生机,美丽的城市花园国家,并把新加坡打造成了世人瞩目的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他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不得不令世人发出由衷的赞叹与钦佩。这个被东方视为西方民主典范的成功者,又被西方诟病为专制独裁主义者的政治家,如何取得了如此瞩目成就。小编认为,李光耀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文化战略“的成功运用“,把东西方文化成功的融合,揉捏,并整合完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里面既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儒,老,法,孙子等学派学术思想的精髓,又蕴含了西方“马基雅维利主义”统治术的精华。如:李光耀的崇拜的“马氏主义”中的:“如果没有人害怕我,我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等等”。小编下面来论述下李光耀的”文化战略”:

”一”:新加坡国防政策采用全面防御的战略政策,其军费支出占GDP的6%。高军费的支出,境外练兵的方式,境外决战的理念,使弹丸之地的新加坡打造了一支军事实力在东南亚地区位列前茅的武装力量,特别是在东盟国家,据有着无可争议的实力优势。拥有东南亚最先进的空军和潜艇部队,掌握了周边350海里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能独立作战近一个月的时间,等待美国,澳大利亚的军事救援。新加坡如此重视国防力量的建设,也正是反映了中传统的儒家,兵法家思想。、如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孙子曰:“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之察也。

二:新加坡的国际战略准则和外交事务处理,就体现了浓厚的“马氏主义,”如马氏学说:“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或为达到一个高尚的目的,可以使用卑鄙的手段。以及:“君主应当不受任何道德标准束缚,是否需考虑效果是否有利,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有害。即可外示仁慈,内怀奸诈,亦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如,我们可以从现在新加坡也采购俄式装备,再追溯到以前。如在冷战时期,新加坡是摇摆于美,苏两超级大国之间,来谋取战略上的平衡,并获取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冷战结束后,新加坡又紧紧追随美国的战略,和台湾的李登辉和陈水扁之流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来配合着美国的遏制我国战略。通过台湾和大陆的对抗,来突出自己的战略重心,制造出了一种双方都要倚重和依靠的战略态势。从中实现了战略平衡的同时,又达到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李光耀认为,两岸统一,中国崛起的势头必然不可阻挡,由于担心新加坡的战略位置边缘化,希望美国日本,甚至印度来制衡中国的崛起。还有就是李光耀为了平衡自己和印尼,马来西亚,台湾等周边大国和地区关系,成为了在东盟各国中与我国建交最晚的国家。正是国人无法理解李光耀父子敌视并仇恨母国的做法,成为国人痛恨李光耀父子和喜欢英拉兄妹的主要原因。在新加坡摆脱英殖民统治获得自治地位后,“反共”的李光耀利和用“马共”的合作,自己领导的人民行动党成为立法院一大党后,开始在与马来西亚的合并过程中,利用马来西亚政府的势力,清除了“马共”在新加坡的影响力与势力,发生了1961年以李光耀为首的反共份子与马共的决裂。李光耀这一手法的运用,也正是反映了“马氏主义”统治术的核心思想。

三:李光耀崇信“马氏主义”核心思想:“军队和法律是权力的基础的同时,更是特别注重中国传统“法家”思想中,、所反映出的:“以法为教,以法为本,依法治国,改革图治”。.如,他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并提倡喂养鸽子等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讲粗话,并且制定严格的法律标准,法律要求。他还强烈的推行,他最为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在李光耀推行的这一系列法规里面,就蕴含着法家和老子的思想。如法家重要人物韩非子:“圣人之治民,民度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以及:“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静而贵静,不复变法。故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李光耀利用《法家”传统的:”施行就是爱民”的思想,和以法为教强制的手段,来达到了老子思想中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并在实现“无为而治”中过程中,达到了老子思想中所追求的那种大同世界。如,今天的新加坡人,人人都能自觉尊守法律,法规。有素质,有教养,并且在大街上很少看到警察。

虽然李光耀穷一生之力,打造了一个繁荣富强的新加坡,又极尽哀荣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小编却始终被一个问题使终深深的困扰,就是:“李光耀家族发生分裂式“内哄”和人民行动党越来越低的支持率,会把新加坡带向何方?是继续的辉煌,还是明天衰弱的开始,必竟国际秩序是由由大国来制定,书写,而不是由小国所能左右和改变的。”


相忘江湖71941665


新加坡做为南亚地区,1965年才从马来西亚分离岀独立的一个城市型小国。面积仅719平方公里,人口仅4O0万。(华人占77%)



至今已发展成,以货贸、金融、旅游文化为主打的花园城市型国家。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GDP5.8万美元,遥遥领先于亚洲。这些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新加坡开国最高领导人一一李光耀总理。



李光耀,(1923一2O15),是祖籍广东梅州的客属新加坡华人。他长期在总理位置上执政,至晚年才改为内阁资政,被世人称为一一新加坡之父。

一,他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不乏聪明才智。他以得天独厚的马六甲水道,使新加坡成为了世界贸转运集散地。他以儒家包容的理念,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使众多优秀的不同肤色信仰的各类人材在新加坡云集。以整洁卫生的花园式国家经营方式及包容的多元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使旅游业成为新加坡重要支柱之一。

二,小国大外交,
凸显了其政治智慧。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连很多中等国家都难以企及。1993年的汪辜会,著名的香格里拉峰会,尤其世界著目的金特会都选在新加坡举办,可见其外交地位和能力。

三,李光耀有鲜明的反共思维,长期与在台的蒋氏父子关系甚密。故迟止199O年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四,游走于大国之间,玩走钢丝般的平衡术,在他这里得到充分演绎。

但几年前,阿桑奇的维基揭密的惊天爆料,使李光耀的颜面扫地,尴尬无比。原来一直向中国示好的李光耀,背地里一直鼓燥美国要全面遏制中国,防其崛起。才有了后来美国战略大调整,重返亚大,6o%以上军力布署亚太,以自由航行的幌子搅乱南海。在经济上以TPP孤立中国。

黄皮肤的不一定是中国人,华人中也会出现只为居住国利益考虑,哪管祖根、祖国的利益所在。

这是值得我们清醒和警觉的。


晚亭与落霞同晖


李光耀是优秀的华人政治家,亲手缔造新加坡这个国家,并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优美富裕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现在新加坡人均GDP五万多美元,是世界级的发达国家;虽然面积只有七百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五百多万,但具有良好的国际影响力。这是李光耀的成就。

诟病李光耀的说辞是新加坡建国以来,李光耀的独裁统治。这与事实不符。新加坡是议会制共和国,只要人民行动党在议会选举中占据优势,人民行动党党魁就担任总理,因此李光耀执政时间特别长。

新加坡取得经济建设伟大成就,有多方面:首先国家是法制国家,任何公权力都受法律约束,国家有秩序;其次,人民民主切实得到落实,人民的创造力得到释放,人民的监督避免腐败,人民的选举具有鞭策力;第三,人民的福利(公租房普遍、各种政府保险落实到位)良好,每个人都自尊自爱,按照马斯洛五层需求理论,人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就进入自我实现的阶段——就是特别有创造力的精神状态,新加坡做到了!这要感谢李光耀打下的国家制度基础。


透视线


李光耀这个人,是一个少 见的明白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他都明确知道自己需要的是 什么,以及如何得到它。到治国的时候,他也非常明白新加坡需 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得到它。 李光耀去英国念书接触的是拉 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接触过费边主义,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和毛 泽东著作。按照李光耀自己的回忆,他从拉斯基那里学到了资本 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外“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从费边主义那里 汲取了殖民地争取独立和经济平等的重要性,从毛那里学到了政 治斗争的技巧。也在这个时期,他对列宁式共产主义的憎恶扎下 了根。

剑桥毕业后,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当选议员。59 年,新加坡 成为自治邦,63 年,新加坡与马来亚一道以马来西亚联邦的形式 独立。64 年新 加坡接连爆发种族冲突,65 年马来西亚踢开新加坡,新加坡被迫 独立。当时李光耀在电视上一度失态,记者会中止 20 分钟。 当时的新加坡就是一片渔村,第三世界水平,国内还有华人、 马来人、各种来自英国和荷兰殖民地的移民,国际上与印尼关系 不好,马来人还要抢回他们贸易中转地的位臵。所有人都不看好 这个没有希望的国家。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李光耀开始超神。 李光耀的第一个举措,是练兵。

为了招商,李光耀提出第二个举措,那就是动用群众组织,把新加坡打造成一个在公共安全、个人安全、教育、服务方面能 跟第一世界相比的国家,为投资者服务。李光耀把新加坡搞成全心全意为投资者服务的天堂后,吸引 了一大批美资企业。到裕廊工业园区设立,新加坡就此开始走上 腾飞道路。 李光耀是把新加坡打造成金融中心。 李光耀对谁都不卑不亢。形势逼人的时候,他可以默默忍受, 但从不低头屈服。 新加坡是个小国,周围所有国家都会下意识用大国心态来看 他。不管李光耀怎么成功,他都改变不了新加坡不可能成为大国 的事实。

看看李光耀的奋斗史,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不是一个政治家的 成功史,这是一个企业家的成功史。李光耀的故事基本上跟马云 一样励志。 我认为这才是对李光耀的正确理解:他是用管理企业的方式 管理国家。 李光耀 74 年的时候成立淡马锡控股公司,这家公司到 13 年 投资组合价值大概 1690 亿美元,年盈利 83 亿美元,比腾讯高 10 亿美元。这家公司全面控股新加坡的银行、报业等机构,规模比 东南亚其他地区华人银行资本加起来还要大。 这家公司的 CEO 是李光耀的儿媳妇何晶。 新加坡还有一家更神秘的公司,就叫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控制的资产超过 3000 亿美元,甚至还持有盛大 12%的股份。 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就是李光耀。 这两家银行加起来,能够掌控新加坡绝大部分的不动产、金 融、媒体行业。所以新加坡的事,李家人在饭桌上就能决定。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大资本为底气,新加坡才能成功地搞公 积金制度和居者有其屋制度。新加坡人想要有房,基本都能有 房。

李光耀在评价新加坡福利制度时说,我们不搞施舍,不学欧 洲那一套。新加坡不养懒汉。 当然了!如果你从企业高管的角度出发,你肯定不愿意雇懒 汉!新加坡人在李光耀眼中,就是他的员工李光耀不卑不亢的作风能使他赢得周围大国的尊重。 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国父,没有他,就没有新加坡的繁荣。也正因为他的离开,新加坡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