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柴荣多疑好杀武将,为何放过赵匡胤家族?

小丸子的囧事儿


1.言源

周世宗柴荣多疑好杀这事还是宋太祖赵匡胤亲口爆出来的猛料

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受禅之初,颇好微行,或谏其轻出。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也”。~《宋史》卷三.太祖三

赵匡胤受禅后仍然不改喜欢到处闲逛的爱好,有人劝他,局势不稳,人心未定,尽量别出门。赵匡胤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当年周世宗柴荣只要见到手下哪位将领长了一幅方面大耳的相貌便会找个机会杀掉,这么多年来,也只有我是个例外”

这事还不是孤证

上既即位,欲阴察众情向背,颇为微行。或谏曰:“陛下新得天下,人心未安,今数轻出,万一有不虞之变,其可悔乎”!上笑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求之亦不可得,拒之亦不能止。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然我亦终日侍侧,不能害我。若应为天下主,谁能图之?不应为天下主,虽闭户深居何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

赵匡胤很自信地对劝他不要轻易外出的人说,周世宗杀了那么多方面大耳的将领,我每天都在他面前晃着大耳朵,他也没有杀我。可见由谁做皇帝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事

赵匡胤无疑的确这样说过,但是事情真的如赵匡胤所说,周世宗柴荣手下将领除了赵匡胤外,其他都是一幅尖嘴猴腮没长相?

2.看相

柴荣手下战将如云,柴宗训被赵匡胤清盘后,这些将领便成为赵匡胤的手下,部分人在《宋史》中有传,这部分人中又有部分人的传记有关于相貌的描述,随便举几个例子

武行德:身长九尺,材貌奇伟。(世宗时后周邢国公,保大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宋史252)

药元福:元福虽老,筋骨不衰,人言其气貌益壮。(世宗时后周检校太尉,定、庐、曹三镇节度,宋史254)

赵晁:身长七尺,仪貌雄伟。(世宗时后周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孟、怀等州观察使。宋史254)

向拱:状貌雄伟。(世宗时后周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山南东道节度,西南面水陆发运招讨使,宋史255)

当然,如果非得把“雄伟”、“奇伟”理解加大版的尖嘴猴腮或留了胡子的花美男……这、随你

3.高平之战

周显德元年二月,北汉趁后周新丧柴荣刚即位时,联合契丹大举入寇,柴荣率军亲征。三月癸巳(十九日),在周军后军未至的情况下,双方在高平展开一场大战

众心危惧,而帝志气益锐,命白重赞与侍卫马步都虞侯李重进将左军居西,樊爱能、何徽将右军居东,向训、史彦超将精骑居中央,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将禁兵卫帝

樊爱能时为马军都指挥使,何徽为步军都指挥使,这二位也算是后周老资格将领,柴荣对他俩寄予重托,没想到

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

刚开打,两人带着骑兵就跑路了,留下腿短的步兵一千多人降了北汉

柴荣见局面危急,便冒着箭雨亲自带领亲兵督战,把宿卫将赵匡胤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

赵匡胤与张永德分别率兵反击,在禁军将领夏津、马仁瑀、马全X等人舍命配合下,周军反败为胜,杀了北汉骁将张元徽,吓得契丹军“畏周兵之强,不敢救,全军而退”,跑了

樊爱能和何徽打仗不行,打劫自己人倒是一把好手

樊爱能、何徽引数千骑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辎重,役徒惊走,失亡甚多

柴荣派人带着诏书去制止也没用,使者反而还被两人杀了。直到听说周军连胜数阵,北汉军被打垮,契丹人被吓跑的消息,两人才带着部队施施然归队

4.柴荣杀人

临阵脱逃,抢劫军需,公然抗旨,斩杀御使……樊爱能和何徽死十次都够资格。然而,柴荣还在考虑给不给二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

柴宗便向张永德征求意见,张永德说

“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

张永德的一番话使柴荣下定决心,杀掉了樊爱能等七十多名首恶,看在何徽曾经守晋州有功的份上,本想免他一死,却“法不可废,一并诛之”

一次性砍了七十多颗脑袋,这可能是柴荣最最最“残暴”的一次了。然而,写完这一段,司马光评价道

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貌似以司马大牛为代表的宋朝士大夫对此评价很高。这恐怕是赵匡胤没有想到的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

5.评价

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

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可是,司马老爷子,你这样写,考虑过太祖皇帝的感受吗?


为国钓鱼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周世宗不是一个残忍好杀武将之人,可能大家有这个印象多是源于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杀了七十二个不听号令的将校的缘故,而在这之后周世宗基本比较杀武将了。

而这场高平之战后周世宗为何要杀这么多武将,其中是有缘故的。

首先,高平之战是北汉和辽国见周世宗刚即位,欺他立足未稳想直接灭了后周而发动的,这场战役无论对后周还是对他柴荣都是生死存亡之战。然后也是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后周军队还有不少不听号令,甚至自动退兵的将校,弄得后周军队阵脚大乱,最后还是柴荣顶住压力反败为胜才击退北汉和辽国的联军。大胜之后,柴荣如何能不恨这些将校,立刻秋后算账,杀了了事。

而与这些将校相比,赵匡胤的表现极为抢眼,也是在这之后,柴荣极为器重赵匡胤,谈不上柴荣要放过赵匡胤的家族。

可以说,高平之战成就了柴荣的声势,也成就了赵匡胤的未来。


金道人


两个错误,第一,谁说柴荣多疑好杀武将?第二,即使要杀也是赵匡胤和义社十兄弟,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不过是一个供奉官都知而已。所以,所谓的杀赵匡胤家族,不知从何而来?柴荣确实有过一个时间段里,集中处死,惩罚了一大批武将的事例,这是因为柴荣要整肃军纪,提高效率,减轻百姓的负担,以及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因五代以来的混乱,多有骄梗,贪财惜命的将士,导致战斗力不高。刚继位不久的柴荣,就是遇到这种情况,差点一败涂地。而且,周世宗从底层出身,早就对这些骄兵堕将的德行很了解,所以决心要处理一批将领,来整顿军务。



这个契机就是周世宗成名之战,高平之战。当时,契丹北汉联军来袭,周世宗御驾亲征,和敌人的四万骑兵对阵在高平。周世宗让侍卫军大将李重进,滑州节度使白重赞据西边,侍卫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据东边,向训,史彦超领着精锐骑兵居中,张永德率部保卫周世宗。大战一开始,东边的樊爱能,何徽就开始后退了,导致军心大乱,一大批后周兵投降了北汉兵。眼看后周快败局已定,关键时刻,还是得周世宗亲自应敌,赵匡胤此时也骁勇起来,杀入敌军前锋。还有一个关键将领马仁瑀大叫着“主辱臣死”,连续射杀几十名骑兵,然后杀入阵中,扭转了局势。高平一战,杀得北汉,契丹联军十分狼狈,北汉的大将张元徽,张晖,王延嗣等都被斩杀。



此战后,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将校被周世宗处死,以正军纪。表现出的赵匡胤,马仁瑀等人后得到升迁。柴荣本来还想保全何徽的,后来终是不饶,就是为了后周的战斗力。不久后,周世宗开始彻底整顿军务。泽州刺史李彦崇被贬官,因为高平之战,他本守在野猪岭,却擅自退走,导致刘崇逃掉。右屯卫将领薛训被除名流放,因为贪财,纵容盘剥百姓。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被赐死,因为征税时,多收耗余。然后柴荣又进行精选士兵,淘汰冗员,减轻百姓负担。正是这一系列的整顿,后周才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南面吊打南唐,北面威震北汉契丹。所以,自从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泽别说处死大批将领的事迹,甚至连处死一人的事例也不多,因为不需要了。



至于说到周世宗的多疑,无非是指执政后期,出现了“点检做”的“木牌之疑”的事情。(《五代史》记载“点检做”。而《宋史》是“点检做天子”。)这事本身就带着诡异,有人陷害张永德或者是后人添加的故事,这都有可能。但是,即使有人陷害当时的都点检张永德,柴荣也只是调他的职,也没有杀他。只是柴荣也不是神,没想到英年早逝,更没想到接任都点检的赵匡胤会“黄袍加身”。


大飞熊ヽ骑士


柴荣所处的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就直接说了,天子算什么?谁拳头大谁就是天子,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实际也是如此,五代的梁唐晋汉周,除了后梁,其他都是出自一系的,都是武将造反改朝换代的,五代54年,八姓十四帝,所以大多都是非正常死亡,一个太平天子的在位时间都超过了五代,比如康熙、乾隆、汉武帝。

武将是从“安史之乱”开始,就不听朝廷调遣了,一个不高兴就能发动兵变,不是造节度使的反,就是造皇帝的反,喜欢玩下克上,郭威、赵匡胤都是黄袍加身的人,

所以,还没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就开始削蕃了,唐肃宗之后,每个皇帝都在削蕃,都在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怎么能叫杀武将呢?

武将是什么?是刀,皇帝是持刀人,如果有一天,皇帝发现刀子会自己动,你说你怕不怕?

武将和军队,是执行机构,他们是不能参政,不能决策的,如果他们可以调兵,皇帝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的。

五代的更替,就是皇帝削蕃,于是武将就造反,就改朝换代了,石敬瑭也是造反时,为了取得契丹的支持,才出卖幽云十六州的,

有人说,皇帝如果不削蕃,就不会造反了,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赵匡胤算怎么回事呢?

至于说为什么没杀赵匡胤,那么多武将,他能杀几个?总有没杀的啊,即使杀了赵匡胤,还有别人造反啊,又有什么用呢?

你这是典型的鸿门宴式思维,杀了赵匡胤就可以改变历史,杀了赵匡胤,只要军权问题没有解决,还是有人会造反的,如果改变了权力问题,不杀赵匡胤,也能解决问题。

宋朝“杯酒释兵权”后,再也没有武将造反了,难道是他们都成了忠臣?显然不是,只是他们没有实力造反了,才不得不忠于皇帝。


南朝四百八十寺


周世宗所处的时代政变篡位的事情经常发生,后周的政权也是这么来的。

周世宗当权后,也最忌惮被别人篡位。周世宗还是非常迷信的,他相信真龙天子必须得有帝王之相,无帝王之相想篡位做皇帝是很难的。而周世宗所认为的帝王之相就是“方脸大耳”,所以,身边凡是长得“方脸大耳”的文臣武将,几乎都被他杀了。

可不巧,唯独有一个“方脸大耳”之人没有杀,就是赵匡胤。而恰恰是这个漏杀之人篡了他柴家的皇位。

不杀赵匡胤的理由有很多。但我想之所以连他最为忌惮的具有帝王相的人也不杀,一定是舍不得杀了。因为其一赵匡胤表现的好,他非常骁勇善战,战功赫赫,有着雄心壮志的周世宗想要开疆拓土实现自己的报复实在少不了这样一位人物;其二赵匡胤表演的好,在周世宗面前表现的非常忠诚,绝对是一位值得信赖的臣子,如果杀了赵匡胤,恐怕再很难找到如此“忠心不二”的心腹了;其三周世宗对自己非常自信,自信自己能够完全掌握局面,把控住赵匡胤,的确周世宗在世时,赵匡胤任劳任怨看不出丝毫野心,但周世宗想不到自己死得这样早,还没来得及做好权力的移交传承工作就病死了。

以上就是赵匡胤得以在周世宗的统治下得以保全的原因吧。


佟江书院斋长


柴荣掌权的时候,赵匡胤还没有什么势力,柴荣铲除的主要是郭威手下的势力,赵匡胤是在柴荣手上才发展起来的,其实当时能够与他分庭抗礼的大将有好几位


飞凡看历史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使中华大地多少生灵免于涂炭,算得上是大功一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