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步枪跟三八大盖哪个厉害?

逃禅仙吏GJF


中正式步枪,也就是过去国民革命军的官方正式用枪,也是最近很火的98K步枪的同门兄弟,是在1924年毛瑟公司在Gew 98步枪基础上推出的“标准款毛瑟步枪”的基础上仿制而来的,是德国毛瑟步枪的国产版本;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原型则是35式海军步枪和30式步枪,而更巧的是,日本30式步枪也是在仿制德国毛瑟步枪的基础上弄出来的,所以,中正式和三八大盖可以说是师出同门了(同出德国毛瑟公司)。


▲中正式步枪

至于哪把枪更厉害一点,其实各有优缺点,中正式的口径更大,使用7.92mm的全威力步枪弹,所以射程和杀伤力都要大于使用6.5mm子弹的三八大盖,而且三八大盖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膛线的缠度过于密集导致子弹旋转速度过快,在击中目标的时候停止力不行,容易产生贯穿伤,极大的降低了子弹的杀伤力(子弹杀伤力主要在于空腔效应和弹头的翻滚、碎裂,这方面三八大盖没有中正式的7.92mm步枪弹效果好),如果不是击中要害的话,可能不能一击致死。


▲三八大盖

不过三八大盖这种特性也意味着在中远距离的交战上有着更好的精度(然而没什么卵用,毕竟步兵交战的最佳距离是在400米内),不过要说到三八大概最大的优点,那就是枪身长度,这个中正式比不了,中正式全枪长1100mm,而三八大盖则是1280mm,加上刺刀的话,总长度都有一米七了,用来拼刺刀能占很大的便宜,所以,三八大盖能这么出名(在亚洲)完全是中国战场成就了这把枪的名声,因为我们当时的国情是怎样的想必大家也清楚,很多时候真的刺刀拼出来的胜利,而日本矮子们,使用比他们还要高的步枪,在拼刺刀的时候就能弥补自己身高的不足!

因此,真要说到性能,三八大概比起中正式真的说不上能好到哪里去,火力上还比不上中正式呢,唯一的优势就是枪长,当然,可能质量上三八大盖也要强上很多(1905年服役,到1945年还在用),但是三八大盖算不上一把多厉害的步枪,前面说了,完全是中国战场成就了这把枪的名气(我们当时的医疗条件差,即使是贯穿伤可能也会导致损员,而且我们缺少子弹,打到一定程度就白刃战了,然后鬼子用这把枪比我们的大刀要有优势),要是去欧洲战场试试,绝对被打出翔,人家用的都是各种冲锋枪等自动武器,小日本你用拉大栓怎么打?


哨兵ZH


中正式步枪和三八大盖,是抗日战争战场上,中日两方军队各自使用的主要步枪。回答这个问题,先说一下这两种枪的来历吧。

中正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淘汰和多余的各式枪械大多被卖到了中国,加上国内各军阀派系控制下的军工厂自产武器,使得当时国内使用的枪械庞杂,口径互不相同。

1928年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式步枪定为制式步枪,该枪使用7.92×57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在德国尚只有小量生产,是当时最新型的步枪。

经过一番购买谈判达成协议后,巩县兵工厂在1935年7月开始试产这种步枪,因1935年是民国二十四年,此枪原定名为“二四式”步枪,也叫1924年式短式毛瑟枪。在筹备试产过程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暨夫人宋美龄,曾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并对“二四式”提出改进意见。蒋介石认为毛瑟枪的枪长是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而中国士兵比欧洲士兵身高矮,建议将枪托略微缩短。为表示对其尊重,1935年8月,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枪匣上的印记也改为“中正式”三字。“中正式”枪身短了,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为了在拼刺刀时不吃亏,把刺刀加长了。

中正式步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于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产。当时巩县兵工厂一年有生产四万多枝步枪的能力。

三八式

比起中正式步枪,三八式步枪的年纪要大得多。日军侵华战争中轻武器的标准配备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一向俗称为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三八式步枪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枪,仿造自德国毛瑟步枪,于1897年进行制式化生产,并于1903年完成日本全军装备。

1904年至1905年,日军在中国东北战场上使用三十年式步枪,暴露出一种问题,沙尘容易进入操作机关内,导致操作不良。日本设计师为此进行了改进,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改动。改进后的枪以明治天皇年号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到了明治43年(1910年),三八式步枪全面装备了日本陆军。

中正式至少不比三八式差

从这个产生过程其实也可以看出,中正式步枪系出名门,设计生产的年代比三八式晚很多,因此综合性能上没有比三八式差的道理。具体来说:

中正式步枪采用7.92×57毫米尖头弹,三八式步枪采用6.5×50毫米枪弹,前者比后者大不少,杀伤威力也大得多。中正式弹头打到人的躯干部位不死也是重伤,而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往往是贯穿伤。

中正式步枪枪身短,便于携带,符合枪械发展潮流。三八式步枪大约是二战中枪身最长的一种步枪,这显然不是什么优势。

当然,三八式步枪瞄准基线长,枪弹口径小,射击时后座力小、易于控制,因此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度,所以射击精度较好。从射速上来看,三八式步枪也优于中正式步枪。

综合来看,两种枪虽然各有千秋,但中正式步枪绝不比三八大盖差。

但必须说,中正式步枪在抗战爆发前不到两年才正式生产,生产能力严重不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正式步枪的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为了躲避战火,巩县兵工厂多次搬迁,生产时断时续,加之造枪材料短缺和质量控制不过关,该枪产量始终上不去。直到1943年,才又有两家兵工厂同步生产中正式。即便如此,中正式步枪从1935年到抗战结束时总产量也只有40万支左右,显然无法满足中国军队的装备需求。所以,比起日本军队清一色的三八大盖,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枪械仍不能统一,只有部分军队配备了中正式,汉阳造等旧式武器还要大量使用,再加上军队训练不足,重武器装备差距太大,所以战场上的败退也就不奇怪了。

小资料
中正式步枪:
口径:7.92 枪长:1110mm 射程:500m 全枪质量:4.00kg 供弹方式:5发弹仓
三八式步枪:
口径:6.50 枪长:1280mm 射程:460m 全枪质量:3.95kg 供弹方式:5发弹仓

烽火连三月,点赞抵万金。如果加关注,万金抵不住。


洪良


大家好,我是南黎。这次给大家来比较一下国军的中正式和小鬼子的三八式

中正式

口径:7.92毫米

枪身全长:1.110米

枪身总重:4千克

枪管长:600毫米

弹药:7.92×57毫米

装弹具式样:桥夹

装弹具装弹数:5发

刺刀全长:575.5毫米

加装刺刀总长:1.685毫米

初速:810米/秒

有效射程:200米

三八式


口径: 6.5毫米

全枪长:1275毫米

枪管长度: 797毫米

加装刺刀总长 :接近1700毫米

装弹具样式:桥夹

全枪重 :4.1千克

弹匣容弹量 :5发

有效射程 :460米

弹药 :6.5×50mm 有坂步枪弹

子弹初速 :765米/秒

(以上数据来自环球军事)

我们从数据可以看到,三八式的射程,穿透性和精度是强于中正式的。但是子弹初速,威力是弱于中正式的。而且中正式也比较轻。

中正式的缺点

中正式射程近的这个大缺点无疑是致命的。比方说两军在开阔平原进行战斗,鬼子离国军460米即可射击杀伤国军,而国军则必须在200米内才能有效杀伤鬼子。包括日本二战时使用的狙击枪97式(可以理解为装了倍镜的三八大盖)在460米进行狙击的话,国军的中正式就算发现了鬼子狙击手也奈何不了,中正式在射程方面无疑是吃了大亏。



中正式的优点

它的优点也就是初速快,伤害高。日本三八式步枪使用的是6.5mm子弹,虽然穿透性方面甚至可以一次穿透两棵树还有杀伤力,但是直接打人的话就显得鸡肋了,也会穿透。所以它造成的伤口相对较小,通常是对穿的两个小洞,不击中要害几乎没事。而中正式它使用的是7.92mm的子弹,这样穿透力虽弱了一些,但是威力上却有着大幅度提升,几乎可以一击致死。伤害比鬼子太平洋上的九九式还高(7.7mm子弹)。所以中正式在这方面是优于三八式的



拼刺刀

中正式比三八大盖还轻一些,这样灵活性就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刺刀较三八式稍长,这样捅的更深,伤害更大。枪身稍短便于携带,而且三八式和中正式的长度差不多,所以中正式拼刺方面还是有优势的。


中正式当时的中国军队也没有大量的装备,多数还是汉阳造。所以说我们的抗日先烈们就是拿着那种武器与日寇较量的,可见先烈们的英勇与智慧。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里,感谢大家阅读,我是南黎


南黎233


中正式步枪是旧中国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仿制德国一九二四式毛瑟步枪的口径为7.92毫米的大威力步枪,是一款精度绝佳的半自动加强型高精度步枪,该型号枪在二战时经过德军方多处改进,主要是加装了8倍的刘波尔光学管瞄准镜,在加厚和加长了高精度的枪管后,被德军和毛瑟k98一起列装为狙击型步枪使用。但是标准型的原装德国一九二四式毛瑟步枪却换下了一战就开始装备德军的98k步枪而正式作为德军的第二代军用步枪。一

当时国民党政府二三十年代正是在强大军队,扩充武器,统一步枪口径和大力列装精锐单兵装备主力步枪的时候,曾经财政部专门武装了一个税务总团,上至军官,下至士兵全部德式装备,整个加强团三万多人,相当于现在我军的一个野战集团军,这批半兵半警的部队装备比老蒋的五大主力的配置还要精锐,最后和鬼子交战,在保卫南京和上海全部阵亡,可惜了,当时的战斗力身据国军第一☝️!

随着日军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件的开始,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步伐,随着战事加紧,国军在对几款德制步枪,包括,1898德国委员会步枪在内的几种枪械对比后,选定了德国一九二四年式毛瑟步枪作为仿制对象,来作为国军三军的主力标配武器。

我们再来看中国称呼的三八式步枪在日本官方和军队专业称为九九式步枪,口径为7.7毫米口径,全尺寸型号,它要比中正式步枪长是在枪管的尺寸上,中正式短步枪在射程上是要输于三八式步枪的,我军曾经用缴获的三大大盖在距敌方二千多米精度射击,打死了一名日军的小队长指挥官,而且是一枪爆头,可见一斑:三八式步抢的远程精度单射是相当精准的。

从两支枪诸元一一各项综合的指标来比较,中正式的口径比三八式步枪略大一点7.92比7.7毫米。但是枪管要短九九式很多,这本不是仿制国的失误,而是德国在生产毛瑟一九二四型时,把此枪就定义为多功能性能,既可作为马骑枪,也可兼据步兵和步骑枪功能,所以牺牲了枪管的长度,来加强了使用者的方便,所以在精度上和初速上,中正式要略逊于三八大盖,但是在停止作用和浸彻杀伤力上,在四佰米中距上,中正式短步枪要优于三八式的杀伤力効果,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三八式步枪由于枪管长,来福线(膛线)缠距长,子弹头在出膛的动能方旋转度相当的快,在三四佰米正是弹头平衡飞行状态的初中速,应该在最距杀伤力的六百多米左右,还没有释放出最大的动能,所以有时候在三佰米内外击中人体,它释放的旋转浸彻功能,还没有达到弹进侧旋拉横向,把空腔伤害度放得更大,所以看到三八式弹孔的穿透伤是子弹进去有好大的孔,穿出的孔也不会放大,和前伤孔受伤的口径一致,所以造成不了好大的杀伤効果,那么意味着停止作用也就不够,所以只要三八式步枪不击中要害比如大小脑,心肺脏正中,不伤及大动脉,造成失血性心肺功能衰竭死亡,一般身上贯穿伤都要不了命。

虽然中正式的初速并不是三八式的对手,但是在中距离杀伤効果更高,是在三四佰米正是7.92弹头释放能量的颠峰,在高速旋转的弹头进入体内后,动能造成的横切翻滚,把空腔伤害拉得更大,所以如果是四百米距造成的贯穿伤,子弹进入身体的弹孔和子弹的口径差不多大,但是子弹拉出后的弹孔有些如小碗口直径一样大,那么造成的伤害就是直接失去行动能力,或者是快速死亡。

小结,最后总结这两支枪的各自优劣度为:

中正式步枪虽然在射程范围要弱于三八式步枪,而且在精确的瞄准度上指标也要低于九九式步枪,但是在中距离的杀伤効果和停止作用要优于九九式步枪,而且中正式由于枪管短,在使用和携带方便度上也比三八式要占据上风,总的来说,在中距离上和三八式对射,中正式步枪要占据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在600以外的远距离上,三八式步枪可以说是远射之王,超过600米距离外,中正式也就发挥不出远距离的最大动能,也就谈不上杀伤力和精确度了。

所以一句话,远距端九九,中近据中正。这也是对这两支二战时期的老枪最客观的评价!呵呵😄不喜勿喷!个人观点。🙏🙏🙏😄😄😄


空一体


先来一组数据,用事实说话

中正式步枪:

口径:7.92 枪长:1110mm 射程:500m 全枪质量:4.00kg 供弹方式:5发弹仓

三八式步枪:

口径:6.50 枪长:1280mm 射程:460m 全枪质量:3.95kg 供弹方式:5发弹仓

可见二者主要区别在两点:长度和口径。

中正式步枪为德国毛瑟步枪的国产版,其优点:枪身紧凑,弹药口径大,7.92mm枪弹在射入人体后易翻滚,对肌肉组织破坏性强,在引进时对枪长加以控制,符合东方人使用特点。

缺点:枪长较三八式短,在近距离刺刀战时缺乏长度优势,虽然通过加长刺刀来稍作弥补,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另外受限于当时的加工水平,该枪普遍构件质量差,导致故障率相对较高,同时由于材料不过关容易出现精度下降。

三八式步枪是二战期间日军主力武器,优点是:结构简单性能可靠,防尘盖可以有效保护枪膛。膛线高达四条使得子弹飞行极为稳定,提高了射击精度。另外该枪后坐力不大,相较于中正式更适合东方人的体格。

缺点:全枪过长,对于身材矮小的日军来说略显笨重。该枪过分注重射击的精确性,导致子弹稳定性好,意外后果是 这种子弹打中人体后,不会翻滚往往是贯穿伤,而且创口不大,治疗相对简单。

总的来看,使用性上中正式枪身紧凑,更适合亚洲人使用。精度上,三八式更胜一筹。杀伤力上由于三八式子弹口径小不易翻滚,导致杀伤力偏低。近距离作战中三八式更长,有利于近距离拼刺。质量,也是衡量一款武器最重要的方面,受制于国情,中正式品质不稳定,是一大劣势。

综合说起来,还是三八式略胜一筹,但战争不仅仅是一款武器能够决定的。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诸多因素,如国家工业实力,部队战斗意志等。国军战力弱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战斗意志不坚决,武器产能跟不上,以及兵员素质差等因素。


武器装备秀


武器这个东西并不能直接说谁比谁厉害,更适合什么样的战场才是最重要的

纵横对枪支火炮也很感兴趣,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武器这属于“因材施教”,在越南自卫反击战中,中国步兵使用的主要枪械都是56式,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轻机枪,但是在越南战场因为是热带雨林气候,空气极为潮湿,56式的枪几天不擦就生锈,损耗了太大,而AK47为主体,基本不生锈,所以,AK更适合越南战场。

尽管AK47后坐力大,枪的准确度不高,在热带雨林中一般都是短兵相接,反而是AK47火力压制上很猛。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在来分析分析中正步枪和三八大盖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制式步枪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种制式步枪,中正式步枪是德国1924年毛瑟步枪(俗称98K)的中国改良版,相对于毛瑟步枪,中正式步枪更接中国地气的地方是更短了一点,也比原来轻了一点,相对于原来的汉阳造,中正式进步了很多。

从1935年开始量产,由于抗战爆发制造中正式步枪的巩县兵工厂没有生产几把,工厂几经搬迁,在加上生产资料不足,在抗战中只生产了六七十万只左右,根本无法满足当时国防的步兵需求。

从参数上来看,中正式步枪口径7.92毫米,弹仓容量5发,弹药7.92*57毫米,全重8斤,有效射程500米。

当然,由于工厂几经搬迁,制造工艺差了点,性能不太稳定,有一些枪只能打三百到四百米远,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一个学生兵拿的可能就是中正式步枪,卡壳了。

日本的步兵的标配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是三八式步枪,从1907年成为日本的制式武器,1910年部队基本就普及了该种枪支,一直到二战结束,三八大盖都是日军最基本的武器。

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三八大盖可以说是日本的骄傲,中日步兵之间的对抗,中国的汉阳造被三八大盖打的是遍体鳞伤,中国士兵也很喜欢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号称二战中最长的步枪,在当时世界机械化作战思想风靡的情况下,所有的制式枪都采取了缩短和减重的理念,像中正式步枪也是这种思想,但是日本认为在未来日本的主要战场,还是以碉堡等防御工事进行步兵对抗依然是主流方式,以及最后肉搏的长步枪,所以,三八大盖是二战中最长的步枪。

从参数上来说,三八大盖口径6.5毫米,枪重8.2斤,弹匣容弹量5发,子弹6.5*50毫米,有效射程460米。

中正式步枪与三八大盖的对比

从参数上来说,中正式步枪更符合世界步枪的发展趋势,从口径上来说,杀伤性更大一些,也更有力,并且灵活轻便,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卿在收容站跟大家说中正式步枪比三八大盖更好,其实纯粹是扯淡,按照正常来说,中正式步枪作为后出现的产品,1935年量产的,仿制的对象也是1924年毛瑟枪,远比1907年日本装备的三八大盖要先进。

中正式步枪的缺点是虽然有劲,但是不稳定,精准度上也不如三八大盖,三八大盖因为枪长且口径比较小,弹道比较稳定,因此打的也比较准,缺点也有,就是一打就透,有的时候不是致命伤。

如果从更适合中国战场的角度来说的话,其实还是三八大盖,在中国的战场基本就是构筑工地进行阵地战,缺乏坦克大炮等重火力攻坚,这样的话三八式稳定的性能就体现出来了。

小日本最缺德的地方是,他知道中国缺乏药品,即使是擦伤,弄不好也得恶化腐烂,所以三八式步枪的贯穿伤实际上是对中国缺医少药的部队的一种意志上的考验,本来拿点药就能救活的事,但是你就是没有药,让你眼睁睁的看着同伴的伤口恶化,腐烂,最终整个人都烂了,最后你的意志也逐渐被消磨掉。

所以,在日本人看来,三八大盖更适合中国战场。


史论纵横


中正步枪他这个是仿自德国的毛瑟步枪,具体他仿的应该是毛瑟g98,也就是98k步枪的原型,不过最让人迷糊的就是中正式比g98还有个改短的设计,这就有点难说是仿了。不过单从设计上看这个中正步枪实际上跟98k可以说也沾点亲戚,两者在设计上都是由g98而来,而且也都有改短的设计,甚至有的抗战老兵战后见到98k的时候以为这是枪栓坏了的中正步枪。

单从设计上来讲由于血统原因中正式还是个不错的步枪,可靠性高,精准度也不错,比之汉阳造之流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最主要的是这恐怕也是1937年往后中国唯一能自己大量生产的步枪,其配用的7.92mm毛瑟步枪弹在汉阳造时期就有,在1937年的中国几乎哪都可以补充,地方民团都能给你搞些。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中正式对于中国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

相比于三八式步枪而言中正式的优点是口径比三八式步枪的6.5mm大一些,而且弹道也不是像三八式步枪那么平,不会有打进去就一个小眼进去多大眼出去也多大眼这种情况出现。

而缺点也有,首先是中正式的枪长因为蒋当年的建议而改短了部分,这确实有利于携带和行军,相比于三八式步枪的长度中正式在拼刺中实在不占优势。其次,其7.92mm口径的子弹后坐力对欧洲人来说并不难控制,然而对于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军队而言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浩汉防务论坛


简单来说这两种型号的步枪性能上差不多,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较差,所以制造出来的步枪比较粗糙,精准度远远达不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中正式步枪兵没有大规模的装备国军,国军手中的中正式是存在一定瑕疵的。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之后,国民政府便开始了下一代步枪的选择,当时就决定同德国合作,因为那时候中德两国关系不错,德国愿意为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相反的中国也乐于用矿产资源来换取德国的军事技术和装备。所以一拍即合,国民政府同德国进行了交流,最后根据当时的国情选中了1924式步枪为仿制对象。

德国派遣了军事技术人员岛中国,对中国的一些军事工业进行了升级,使得组装1924式步枪不是问题,但是产量却十分少,只得由中国慢慢的来消化,不过好在有了这些工业,否则中国的抗战将艰难的多。抗战时期唱主角的步枪就是中正式,子弹生产也是管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才使得战略相持阶段的国军可以扛下来。

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国的东北兵工厂,东北兵工厂在当时已经可以生产捷克式轻机枪,产量也十分可观,并且东北兵工厂是用的英法技术,制造出来的步枪也是性能非常不错的。所以一直有个遗憾就是当时军阀混战,没能把东北兵工厂的技术复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兵工厂,如果当时可以,我军将士何至于拿着不可靠的武器打仗。


小司马迁论史


最主要的是射程和精准度没说中正式有效射程800米精准射程450米

三八式步枪有效射程1650米精准射程1200米

就这两点相差太多没办法比,只能他打你追着你跑,腿慢了只能挨揍,再有只能近战或打伏击别无选择

还有当时国军单兵作战配发步枪子弹十发手榴弹两枚 机枪一个排一挺 加强排两挺步枪子弹每个人十五发手留弹五枚迫击炮两门炮弹二十枚

日本鬼子单兵作战配置三八式步枪一只步枪子弹200发 田瓜手雷十枚 急救包一套步兵铁锹一把 木盒一个

就单兵作战配置高的不是一个级别


棋如人生54449701


这两种步枪都是手动步枪,性能差不多,不过说起来,中正式属于一战后出现的短步枪,就是把原来步枪的枪管截短一些,方便携带和出入堑壕。而三八式步枪应该和中正式的前身毛瑟98属于一个时代的产物,这两种步枪的长度差不多,加上刺刀都差不多有1.7米长,发射全威力步枪弹,有效射程都在500米以上。

中正式的主要指标和毛瑟98属于同一个水平,不过由于全枪长比较短,而且配用的刺刀也是短刺刀,在和三八式步枪进行白刃战的时候有点吃亏,后来中国制造出来加长刺刀来弥补这个缺陷,但是这种加长刺刀装备的数量并不充分。

对于这两种步枪来说,中正式的优点是威力大,便于携带,而且精度不错,而三八式步枪由于配用的枪弹后座力小,更适合东亚人种的身体条件,所以更适合中国战场。

至于三八式的有效射程远这种说法并不可信,两者发射的弹药都可以保证在800米的距离上有足够的动能和精度,当时中国大量装备的汉阳造由于还是使用老式的圆头弹,所以在远距离精度方面要比三八式差,但是中正式没有这个问题。顺便说一句,800米的距离上用肉眼能看见什么?大家可以找个宽阔的地方自己去看看,没有望远镜一类的光学器材辅助,用肉眼不用说800米,就是500米的距离上,人体已经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了,瞄准起来还没有准心宽呢,能打到要看人品了。

对于游击战来说,中正式更加适合,长度短,便于携带,其实游击队更喜欢日军的三八式马枪,那个长度更短,而威力什么的不差。不过中正式也不错了。三八式步枪性能不错,就是太长不方便携带,尤其是在诸如地道一类的狭窄空间内,活动并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