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汉玉器有的有刻刀痕,有的没有刻刀痕迹?

黑皮玉猪龙


战汉是我国玉器发展的高峰期,其玉器有的有刻刀痕,有的没有刻刀痕迹,这是因为:

一.铁质治玉工具的出现.从战国开始治玉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之前所用铊具等治玉工具为铜质,带动解玉砂琢玉,但铜质铊具较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完全抛光打磨掉刻刀痕的能力有限,同时还会留下细密的抛光打磨痕迹,且费工费时,战国时期铁器的应用,由于铁质工具的硬度和韧度均高于铜质,大大促进了制玉技术的进步,使得玉器装饰图案线条婉转流畅,一些难度较大的雕刻技法,如精度抛光打磨、浅浮雕、透雕、高浮雕及圆雕等开始被采用。特别是抛光打磨的水平大大提升,其精细的抛光打磨痕迹肉眼几乎不见.

《玉作图说》插图铁质铊具.《玉作图说》为清代画家李澄渊作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一组彩绘图册,由一十二幅图画和一十三说的文字组成。描绘和说明了清代玉器作坊制造玉器的情形。

随着汉代冶铁技术的成熟,铁器的使用已在手工业中普及,琢玉工具为铁制,而且在硬度和韧性上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从汉代玉器的成型及纹饰来观察,砣子、管钻和桯钻是当时的主要琢玉工具。汉墓中出土的一些玉璧纹饰的阴刻线上尚可看出砣子琢刻的痕迹。这些阴刻线条流畅、舒展,说明砣子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这与当时已经使用齿轮、轴承等较高效率的轮轴机械是分不开的。战汉时期由于铁质治玉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同时其治玉的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其精细抛光打磨技术,削除刻刀痕迹技术,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高的水平.

工匠用传统铁质铊具制作玉器

二.玉料多为硬度很高的新疆玉料.战国时,随着铁质工具广泛应用,并用来制作琢玉工具,使其劳动对象(玉料)的范围得到了质的拓展,硬度高的玉料普遍得以开发,那些硬度较低的玉料,如蛇纹石类材料多被淘汰,剩下的就只有透闪石——阳起石一类,即昆仑山系硬度较高的玉料了。这种用料的变化,不仅见诸大量的文献,而且在考古发掘的玉器和传世玉器中90%以上均用新疆和田玉等玉料做成,即为证明。

青玉兔,商,高140px,宽77.5px,厚5px。地方玉质硬度不高.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普遍重视玉料选择,尤其崇尚硬度较高的和田白玉,大一统的汉代有能力保障大量和田玉进入中原,为汉代玉雕奠定了物质基础。汉代玉器既有清逸脱俗、自由奔放的特点,同时具有典型的雄浑豪放、气势昂扬的特征。春秋之前玉料多为地方玉,硬度较低,无意识的阴刻线痕迹易刻留在在玉器上,且不好削除掉;随着战汉玉料硬度的提高,使得玉器质量大大提高,无意识的阴刻线痕迹不易出现在玉器上,且削除掉不需要的阴刻线痕迹的生产力水平已大大提高.

玉螭凤云纹璧,战国,宽355px,璧径287.5px。此璧为硬度较高新疆和田白玉制。璧两面各饰勾云纹6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阴线成形。璧孔内雕一螭龙,兽身,独角,身侧似有翼,尾长并饰绳纹。璧两侧各雕一凤,长身,头顶出长翎,身下长尾卷垂。此玉璧不仅螭龙、凤鸟造型生动,璧表面的纹饰也不同于一般作品,没有采用常见的谷纹、蒲纹、乳丁纹,而是采用了勾云纹,使其与螭龙、凤鸟的搭配更为和谐,且加工精致。目前所见的战国玉璧中此件玉璧最为精致。从样式上判断,此器应是佩挂于人身的大型组佩中部的主要饰件,佩带者应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撰稿人:张广文 故宫博物院藏

三.琢玉工艺水平提高,纹饰质量精益求精.

战国时铁质治玉工具的大量使用,玉雕利用铁质金属薄壁管钻镂空,在纹饰外廓先管钻打好孔,再用无齿线锯从孔中穿过,一边加“解玉砂”一边锼空。战国时期的透雕技法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战国晚期玉器的加工技艺,更加精湛,战国玉器棱角刚劲明确,线条清晰利落,同时镂空技法的使用较春秋更加普遍,并且技艺格外精湛细致,就连楼空之外的内壁也琢磨的光洁明亮,一丝不苟,玉器地子打磨得光滑如镜.抛光技艺精益求精。镂空玉雕加工方法更加多样化。一改几千年来的单纯简练和一味追求形似的古朴作风,转而以精雕细刻、纹饰求满、生动传神的造型为其特点。特别是那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刚健遭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镂空、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可以说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佩玉料细润,工艺精湛,通体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和田白玉镂雕螭虎纹剑珌,汉,高135px,宽117.5px,厚17.5px。清宫旧藏。故宫博物院藏 其表面基本不见刻划刀痕,但边缘局部仍残留刻划刀痕迹 

大一统的汉代继承了战国以来的先进生产力,特别是治玉工具开始全方位运用当时最先进的铁质工具,战国治玉技术和艺术审美在汉代得到了更深广的发展和提升.汉代玉器纹饰的琢制技法有阴线刻、剔地浅浮雕、透雕、高浮雕和圆雕等。汉玉多以阴线勾勒,线条纤细优美,画面舒畅大方。阴线刻使用很普遍,普遍采用隐起和镂空工艺,技术非常娴熟,见于各种平雕和圆雕作品的表面,用于表现器物的主题纹饰、装衬纹饰或人物、兽类等的细部。玉器设计打破对称等传统风格,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内容丰富多样。粗细线条并用是汉代玉雕特征,由阴线刻演变成游丝毛雕是汉代玉雕的重要标志。古人赞扬汉代玉雕“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剔地浅浮雕多见于璧、璜等的涡纹及一些剑饰上的纹饰等。透雕主要见于平雕玉器中的各种佩饰,表现人物或兽类的轮廓。高浮雕常见于玉剑饰和东汉的大型佩饰上。圆雕作品通常是一些工艺美术品,有人物和动物等。需要指出的是,这几种琢刻技法在使用上常常不是单一的,一件玉器上的纹饰往往需要几种不同的刻法来表现出来。玉器的抛光是制玉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汉代抛光技术达到很高水平,玉衣片等玉器表面打磨光洁如镜。从满城汉墓的玉衣片抛光情况来看,当时的抛光技术是很高的,能把玉片表面磨得像玻璃一样光滑,闪闪照人,增加了玉质感。

和田白玉兽面纹剑璏,汉,玉器表面经抛光打磨出玻璃光 高200px,宽60px,厚35px。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玉雕作品中大量采用镶嵌技术,有金镶玉、玉镶金等。金缕、银缕玉衣的工艺水平令人惊叹不已。纹饰主要有几何纹和动物纹,几何纹有谷纹、蒲纹、涡纹、去雷纹、丝束纹等;动物纹有龙纹、凤纹、兽面纹等。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出现驱除凶邪和反映羽化成仙题材的玉雕作品。战汉玉器在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基础上,纹饰质量越发精益求精,玉器的主要功能开始转向帝王用玉,贵族用玉,当时一件完工的高档的玉器表面是不能留存不必要的刻刀痕迹的.


极速鉴宝故事汇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一般藏友或没上手过战汉古玉的玩家根本看不到也提不出这样的问题。

先说砣刻与刻刀的区别,砣刻在战汉玉器大多使用在粗阴线上面,一般在玉璧常见,蒲纹璧中间的粗阴线底子就是砣带动解玉砂琢磨的。下面我会上图让大家看看。

刻刀痕是做细阴线时使用较多的,我们以前听说过锟铻刀的传说吗,实际上是把锟铻刀神话了,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大家听说过吗,实际就是用硬度和玉器差不多的尖石用力刻划雕琢阴线的。

为什么有的用砣刀,有的用手刻呢?有两种说法,1:因为战汉玉器如玉璧、玉戈之类都是礼器,用手刻划以视对天地敬畏,如同我们现在手拿佛珠手捻一样,捻一珠念一句阿弥陀福一个道理,刻一刀对上天感恩一次。2:工具的局限性,当时工具制作困难,一些细阴线用砣刻反而没有用刻刀刻划方便。

看完高老师的讲解,明白没有,希望多了解相关古玉知识可以关注“”高老师谈古玉“”,下面再看看砣刻及刻刀制作的玉器线条,找找看那一件是砣刻,那一件是刻刀刻划。可以在下方留言呀。





高老师谈古玉






老沈说玉


嗯~的确是没有(>﹏

金城芝麻开门


各师傅各做工,古代用玉有非常严格的用玉制度,最原始时期是用来祭天地,测未来,求雨水,定天下的神物。原始的加工都是用它山之石来攻玉,多是手工磨制纹饰,所有采用游丝毛雕的玉器都是宫廷专做,或者说是宫廷玉雕。后期金属工具的使用,减少了制玉的时间,在发达地区流行了水櫈磨削。


快乐人生152056287


古代玉器还是看玉种,一等玉一级工匠,二等玉二级匠,古人会看玉特好薄皮有天生图案就修,工匠会聚一起研究,商量决定后才开始刻什么题材,非常认真,籽料比如有像形龙,人物像他们就说成神意,真的,古人太利害,了不起,工匠当然也有等级制……


GW65916


古时匠人,很多都是传承的方式。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流派,使用工具结合的不同,玉面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如果是出土玉,尚能保持原有的工艺特征,传承玉很难判定传承过程中,有没有后加工。


hhh140212101


所有古玉因工艺的原因或多或少都用刀痕或者叫工痕,只是粗细不同而已。所以工痕也是古玉断代的一个依据和参考。


承跃


战汉玉器有留有刻刀痕,是雕刻者特意留下的吗?作为铭记,以区别其它雕刻?就象当今的字画一样,最好有实物图片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