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说的是什么?

谈美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一次深刻反思,所谓纯粹理性是相对于实践理性而言的,这两个都是康德独创的概念(纯粹理性主要指认识理性,而实践理性则主要指意志理性),批判就是反思的意思,总的讲就是对人的认识理性进行反思之意。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探讨:究竟有没有独立于经验之外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认为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人的认识中都含有先天认识形式,它们既不是生理现象也不是心理现象,而是完全先于经验的(先验)。借助它们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但受制于它们我们又只能认识表象世界,无法认识“物自体”,所以与其说主观符合客观,勿宁说客观符合主观。康德的纯批建构了一个大厦,一层层严密论证了这些思想。可以说,纯批创造了一个梦幻世界,完美的解释了人的认识,对后来的哲学发展意义重大。


爱智者之舟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先说说康德其人。

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美学家,自然科学家。



《纯粹理性批判》(1)创作背景:康德为何要写《纯粹理性批判》,这实际上是有原因的。德国哲学家大卫.休莫曾提出著名的休莫之问,休莫质疑因果联系存在的客观性,休莫向当时哲学界提出挑战,要求用理论的方式来证明因果联系存在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不能实践方式解决。休莫之问挑战整个哲学界,当时无人能解。马克思后来也看到这个问题,认为,用实践很好解决,理论上很难。康德当时也看到了,他沉默了,沉默了十年,十年之后,《纯粹理性批判》诞生。也就是说《纯粹理性批判》诞生是回答休莫之问的,同时还有一个目的建立新的形而上学。

(2)《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说了什么呢。《纯粹理性批判》刚刚发表时候,震惊当时哲学界,很多人看不懂,包括康德好友都是哲学家也看不懂。康德没办法写一个简化版的,还是没人能看懂。康德没觉得自己写得有多难,反而觉得当时人们水平太低了。

《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几百年来的确以晦涩,难懂著称。纯粹理性批判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将这个总问题分解四个:数学知识如何可能?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纯粹理性批判》里有一个重要概念“先验”,先验论是康德哲学重要思想。先验,一种先天就存在的,独立于任何经验甚至独立一切感官印象知识。这与来源于经验知识相区别。康德把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像的,不如说是一般地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认识方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


谈美


康德在那个时代两种哲学理论(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极致,就是唯理论只相信理性,越来越忽略经验。经验论只相信经验,越来越忽略理性。经验论得大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即归纳没有必然性,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归纳推理上,所以也没有必然性。例如我们物理规律是建立在某次实验室的实验结果,推导出全部物质都有这个规律。从而归纳问题否定了整个科学体系和形而上学体系。康德基于此,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主要是关于认识论的,并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学说,把它们综合起来。

康德认为认得理性重要,经验也重要,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方。他在此书中提出了三种命题,先天分析命题,后天综合命题,先天综合命题。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是先天综合命题,另外两个休谟也提出过。

先天综合命题是说人之所以能够认识事物,是因为人有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就是人所有的先天直观形式,即时间和空间。就是人在没有接触到感觉经验之前,就有认识能力,这是一种形式,没有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感觉经验就是质料,是具体的内容,形式结合上具体的经验内容构成认识。例如,一个石头经常收到风吹雨打,但是他接受这些经验并没有认识风雨,因为他没有认识能力,没有先天直观形式。

在感性认识中,经验是质料,时间个空间是形式,在理性或者知性认识中 重点介绍了图型论,感性认识到的成型的感觉材料成了质料。特殊要说明一下的是,康德的认识论是在认识自在之物也有叫物自体产生的现象,那个客观的自在之物我们是无法认识的,所以有的教科书说康德是唯心主义我觉得也有点不妥,康德的本体论就是自在之物,而且他认为这个是客观的。但是这个我们无法真正的认识,我们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产生的现象。如果要去认识自在之物,就会发生矛盾,比如休谟问题。 他也是不可知论者,但是某些书写的也有点片面,他是为了应对休谟问题,从而区分自在之物和现象,这样我们的科学理论在现象界是成立的,并且有因果关系的。他是认为可以认识现象的,所以也不能算一个纯粹的不可知论者,休谟全是比较纯粹的不可知论者,即除了感觉经验一切都不可靠,很多理论我们无法确定。

上面是康德的一些思想,我个人认为休谟问题解决不了,我自己倾向于一种约定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科学命题。


长风追梦晌欢愉


康德,永远的康德,难以理解、领悟的康德哲学。1.一般康德哲学解释者认为,康德哲学通过证明“四个如何可能”,言说“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规定理性的边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是知识适应对象,而是对象适应知识”。2.提出物自体概念,将世界一分为三,划分为不可知、可感知与可理性把握的世界,对应于人的理性能力,分别是感性、知性、理性。3.提出纯粹理性进行判断及把握概念、范畴的方法。即十二个判断表、十二范畴表。也即菱形结构逻辑表,言说纯粹理性判断、把握事物的辩证逻辑是进行数量、质量、关系、模态来判断、把握事物。4.归根接底,一书,是要回答人是什么,人能怎么样。5.老夫阅读数年,阅读中外哲学史及许多哲学专著,期望能很好理解和把握康德哲学,很遗憾,自己还走在阅读康德哲学的路上。6.如果说可以用两句话概括阅读康德哲学的心得,那么一是:“人,是其所是,能其所能,为其所为”。二是“世界的属人性及人的世界化”。7.不邀自答,只是因为对康德哲学的膜拜,水平有限,谢绝拍砖。


陕西董云峰


纯粹理性批判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围绕认识论展开了争论,谁也不能说服谁。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别争了,你们双方都是对的,但又都是错的,双方都有局限性,还是让我来吧!这个人就是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他是一个宅男、单身狗,终身未婚。他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己那个小小的家乡,从不出远门,生活方式极其刻板,几近迂腐,作息非常规律,每天准时准点出门散步,雷打不动,以至于镇上的人只要看到康德散步,就知道现在是几点几分了,如同报时鸟一般精准。康德把毕生都献给了理论上的追求,献给了哲学,从而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康德是通过三本书来构建他的批判哲学的,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他的批判哲学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号称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涉及到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真善美,即人类的认知活动、道德意志活动和情感审美活动。


许多人都认为康德哲学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确实,德语系的哲学家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他们的写作非常喜欢用一些晦涩的词语,还喜欢生造一些词语和概念,写作风格也是极度抽象、刻板、乏味的。总之,就是让人阅读起来非常难受,一点都不通俗。康德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再加上他本身哲学体系的复杂与庞大,就更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

康德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早年他几乎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出色的建树。从1760年至1770年,康德受到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先是洛克,而后是休谟,他们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休谟,康德曾说过,休谟“把我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

到了1770年,康德已经有了使他闻名于世的哲学立足点,并将之表述在拉丁文论文中。后来他又花了十年功夫发展它。他的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于1781年出版,随后又出版了一系列著作,迎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

近现代的哲学起源于对人类心灵获取知识的力量的一种信念,问题在于,用什么方法获得知识?知识的界限伸展到何处?也就是说,认识论在近现代哲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地位也很高。


围绕着认识论的问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作出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他们都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但是二者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有人用批判的精神来检查和审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然后提出新的观点与综合。这个工作是由康德来完成的。

对于曾经的偶像休谟,康德也开始批判了。对他来说,休谟“怀疑论式”的经验论是令人无法容忍的,道德和自然科学这两者的基础都被休谟破坏掉了。这可怎么行?

康德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证明伦理学和自然科学中存在着某种东西,是由我们的理性承认为严格必然的、普遍有效的。这就是康德的出发点。

他想要表明的是,理性在休谟思想中所具有的地位太过于寒酸了,与此同时,康德并没有回到古典唯理论中去,他所探索的是第三条道路。而这个道路就在他的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中表述,这是一个关于认识论的新看法、新观点。

康德设法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建立某种综合,办法就是,要避免在他看来经验论所具有的怀疑论,以及唯理论所具有的独断论。他吸取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长,把它们糅合在一起。

理性主义片面强调了人类理性的作用,认为唯有理性才是通往确定知识的道路。而经验主义则认为人类心灵是一块白板,在没有经验之前,我们的头脑里不可能有什么概念。康德的哲学把它们两者的片面性消除,并统一起来,这是人类认识论的飞跃。

康德通过他天才的思辨,对人类的理性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批判,终于发现一大秘密,康德为人类的理性划定了界限!也就是说,纯粹的理性不是无所不能的,它是有界限的,出了界限之外的事情,纯粹的理性是管不了的。

打个比方,我们如果戴上一个有色的眼镜来看世界,比如红色眼镜。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一片红色的。我们会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原貌,而昏昏然忘记了架在我们眼前的这副眼镜。

这副眼镜就是康德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知性范畴。这就是康德引进的一个“先验的”洞见,所以他的哲学也称为“先验哲学”。

人为自然立法!并不是我们去适应客观世界,而是客观世界来适应我们的先天认知结构。

时间和空间就是康德所说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这是先验的。先验就是先于经验的意思,我们在没有经验这个世界之前就有了时空概念。另外,他还列出了一个先天知性范畴表,其中包括因果观念、整体与部分、全称和特称,等等。这些都是先验的。

康德构造了一个复杂的认识论模型,他定义了知识的类型。首先,一个判断要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也就是一个不依赖于经验,另一个依赖于经验的意思。然后一个判断还要分为“分析的”和“综合的”,接着就是将它们相互组合起来。

比如说,先天的分析判断是“单身汉是未婚男子”,先天的综合判断是“凡事皆有原因”。后天的综合判断是“这个房子是绿的”,后天的分析判断是没有的。


康德认为,存在“先天的综合判断”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个关键点。

换句话说,“先天的分析判断”对应于唯理论和经验论那里的关于概念之间的关系,而“后天的综合判断”对应于唯理论和经验论那里所说的“经验”。那么,唯理论和经验论都缺了另一条,这也就是康德找到的第三条道路,即“先天综合判断”。

意思就是说,有一些命题,它既是独立于经验的(先天的),又是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不同部分的事物或现象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比如“凡事皆有原因”就是一例。这就与经验主义针锋相对了。特别是休谟对于因果观念的批判,认为凡事皆有原因不是天经地义的。

康德主张,在“凡事”这个概念中,并没有分析地给出凡事“皆有原因”,而我们为了知道“皆有原因”不需要去考察经验,因为对因果性的认识是内在于我们的思想形式之中的。因此,“凡事皆有原因”这个陈述就属于像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一样的,康德认为这些原理是普遍有效的、必然的。

理性是有界限的,我们不能超越理性的界限去认识超验的东西,比如上帝存在还是不存在?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此之类的命题。但是,理性往往有强烈的冲动想去搞清楚这些终极问题,于是就会陷入“二律背反”之中。

二律背反的意思大致是说,从两个相反的角度出发,都能得出肯定的结论,而这又是自相矛盾的,所以就非常尴尬了。也就是说,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皆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只在于我们的选择。

因此,信仰的问题、伦理的问题,应该归为人类的实践理性,而不是纯粹理性。使用纯粹理性,我们是根本无法知道上帝存在还是不存在的。

正因为我们都是带着一幅有色眼镜来看世界的,因此,我们根本无法把握“物自体”。我们看到的东西只能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身!这是经过我们的先天认知结构过滤后的世界图像,并非“物自体”。

“物自体”是康德创造的一个词,意思是指事物自身存在的本体,或者说是指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所以,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哥白尼革命”呢?就是因为他把主客体的关系颠倒过来了,这是一种思维角度的转换,视角的反转正是哥白尼式革命的含义。康德主张,客体是受到主体影响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客体是由主体的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的,这就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核心。

康德哲学的目的,是确立人类自身各种能力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的先决条件。通过对先验的反思,给人类理性划定界限。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并不意味着人的意识可以创造出经验对象,也不意味着“物自体”可以被还原为人的意识构造。先验理性的积极功能,是使形而上学成为可能。


假寶玉爱零待遇


我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基督教从神学哲学向理性哲学的转折点,神造人,所以人是否有神人二向性?人有理性动物没有,所以理性必然是神启的,反推,必然可以通过理性证明神性,进而证明上帝存在。

科学又是理性之产物,那,科学就将证明上帝存在。休谟之问实际是打到了佛教的七寸,在佛教哲学的四次变迁里,核心的缘起论就是因果律的客观性,这就是世亲之问,陈那作答,传中国的唯识宗的唯识无境。

康德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是经验,而获得知识的主观结构是“先验原则”,既纯粹理性。包括时空,质量,实体,因果等。人正是通过先验的主管能力总结了现象的经验而产生了知识。

现象之外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

上帝,自由意志,灵魂不朽这些观念既不是经验现象,也不是先验原则。所以就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也不是可以通过纯粹理性可以证明的!

康德绕了那么大一个圈子,最重大的表达是,既然是理性之外的,所以上帝和自由意志不能被证真同样也不能被证伪,这就是康德的“二律背反”。

这说明康德是要说上帝是不存在的吗?恰恰相反,康德揭示了宗教属于信仰范畴,科学属于理性范畴,把人类情感和理性提到同一高度。打开了纠缠千年的科学和神学死结,终于解开了科学在近代狂奔的神学束缚。

而顺着康德的道路走下去,黑格尔把武器全部准备好,尼采最终把矛刺向了上帝,因为上帝死,人类终于掌握了自己情感的命运,所以上帝生。

两大宗教从此同归。


闲者知无涯


《纯理性批判》整本书不管中文版英文版德文版都没看完,实在看不下去。但关于康德十二范畴还是有些少理解。大家可以上wikipedia.org查category(kant)词条。

康德认为存在分为12种,每一种都来源于对应的一种判断力,因此有两个对应的表格。

第一大类:数量(quantity),分为三小类,分别对应汉语的三个词类:代词,数词,量词,三者组合在一起修饰名词,比如:这一本书。大家可以结合中英文来理解这三个小分类的意思:这(particular,unity),每(universal,plurality),整(singular,totality)。西方语言没有量词,而汉语正巧如同康德思考的那样,将数量分解为三个成分。比如说英语“this”等于汉语的“这一个”。

第二大类:质量(quality),分为三小类,分别对应汉语的三个词类:副词,定词,分词,三者通过组合修饰形容词。副词(infinite,Limitation),比如“很”;定词(Affirmative,Reality)就是“的”字;分词(negative,netation)就是“有无是非已未”这样的字。分词这个概念不是标准的现代汉语语法概念,因为现代汉语语法是基于西方语言框架的根本不适合于描述汉语的语法规则,所以笔者自定义了这个词类,用于修饰形容词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区分状态。笔者认为,汉语最早根本没有形容词,所谓形容词往往来源于动词,即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V-ed,动词+的,的字省略)。另外,形容词可分为形词和容词,形词可以用分词修饰,类似于状态形容词,容词可以用副词修饰,类似于性质形容词。

第三类:关系(relation),分为三小类,分别对应汉语的三个词类:系词,介词,连词。这个系词指的是表示从属关系的“的”,如:我的父亲。介词用于表示因果等关系,包括因,以,为等,以及一些祈使句中的动词,实际上介词来源于动词,如我叫父亲先回去。连词往往表示并列结构,如:和(我和父亲),也(你走我也走)。三种关系词分别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内部的连接词或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词,往往修饰谓词(predication)。

第四类:情态(modality),分为三小类,分别对应汉语中的三种引导词:的,地,得。分别修饰动词。这个有点难理解,一个个说。“地”引导状语,表示方式(manner),对应康德的possibility;“得”引导补语,表示路径(path),对应康德的neccesity;“的”引导主语,表示因果(agent or patient),对应康德的actuality。


总结一下,我们一共提及了12+4=16种“词性”,是的,名词,形容词,谓词,动词。汉语里谓词往往省略,如“是”字。


迷途中的玖伍贰柒


,早晚的关张。

说的是要仔细考察我们的理性。理性是先天的,理性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至少在时间、空间等方面偷偷地做了“手脚”,使得我们必须通过反复的科学实验才能够在感官感觉和理性知识之间建立起诸如“E/m=1/2v²”这样的联系。一旦我们知道了理性是如何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做的手脚,也就是我们掌握了“理性给自然所立的法”,我们的认识能力将获得重大的提升,但这都依赖于哲学们能够成功地发展出“未来任何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出自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导论的名称),遗憾的是,康德后来的哲学家们仅仅是在康德眼花缭乱论述中的对某些具体环节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并没有应康德的号召,就理性去发现某种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说起《纯粹理性批判》讲的是什么,人们可以拉出他的一大堆论点,尽管有人会列出他倡导的形而上学,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更没有人去实践它,哪怕是尝试性的“试图”去实践它。


老堪69294438688


看书名!全书就是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弄清楚人类理性的认识界限,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

为什么要对理性进行批判?因为我们的理性有时会陷入混乱。尤其是在形而上学上,我们的理性总是会陷入矛盾冲突中。康德在书中论述四个‘二律背反’。所谓‘二律背反’就是同一个命题,如世界有无开端,正反答案都能被证明。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为什么会这样?康德认为我们的理性不能确定回答超出经验外的问题。也就说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对于经验之外的东西,我们不能认识,也无法验证。

与此同时,我们有一些具有确定性的知识。比如数学,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一定等于180度。还有自然科学,也具有因果规律。那么这些知识的确定性如何而来?

康德认为知识的确定性不是来至于经验,而是来至于理性中的先验知识和先天形式。也就是人向自然立法!全书主要就是阐明理性的中的先验形式。

康德把理性(广义)分为三个过程,感性、知性和理性(侠义)。全书分先天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先天感性论中讲述了感性的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数学的确定性来自于此。先验逻辑讨论知性和理性部分。知性部分又有先验分析论(概念)和原理分析论(判断)。自然科学的因果规律来自于此。最后就是先验辩证论,也称先验幻想。四个二律背反命题,说明理性对超出经验的东西无法认识。

总结:全书说的就是理性不能认识超出经验之外的东西。同时知识来至于经验,但经验必须在先天形式和先验逻辑下才可能。


笑看星空


你看了这班引经据典的家伙的回答,还是一头雾水吧?哈哈!我来告诉你吧,简单地说,就是批判所谓的纯粹理性一一人类的终极认知能力、判断力。理性不是绝对可靠的,不是万能的一一尤其在对世界和真理的认识方面。还有先验、经验、直觉等等方面需要考量。在当时以及相当一段时间,理性是被无比推崇的,比如黑格尔就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康德反对将理性能力极端化,对启蒙运动时兴起的理性主义进行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