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nancywu_43689974


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一支上千万人的军队里出现个把傻逼指挥官,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肯定不会是战争中的普遍现象。在已经发明了机枪火炮等杀伤力强大的武器的时代,只会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人海冲锋的一方最后能打赢战争,则是不可思议的。就算苏军人数再多,能比德军的子弹还多吗?

尤其在斯大林格勒城市战场内,坚守城内的苏军62,64两个集团军,总兵力人数(哪怕加上渡过伏尔加河来的援兵在内)其实也并不高于进攻的德军第6集团军。如果在兵力火力都逊于对方的情况下,还会在大白天开阔地搞缺乏火力支援的密集队形冲锋,那两个集团军怎么可能在这个地狱熔炉坚守那么久?

至于《登陆之日》,则是bug铺天盖地的神作,简直堪称影视界的钓鱼文了。别的都不说,就说城市冲锋的那一段。首先难道编剧没听说过共产主义国家参军还有政审这个东西吗?一群敌国的俘虏兵,在没有经过任何政治审查的情况下,苏联居然会直接放心大胆地把枪支弹药发给他们?编剧对苏联的政治体制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此外这部片子开头几个朝鲜人因“参与暴乱”被日本法院判决参军也是雷出天际的神展开。在二战时的日本帝国这个如此讲究政治的国家,居然会把政治犯安插到军队里去?这是何等难以置信的作死精神?其次编剧对当时军人在日本的地位、整个日本社会对军人的尊敬程度是否也存在严重误解?把犯人送到军队里去,这是惩罚还是奖赏?编剧以为二战时的日本帝国是宋朝时的中国?以为“充军”是一种刑罚?)


唐律疏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登陆之日没看过,兵临城下反应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一部分的现实,但有所偏差。

第一,苏军督战队是客观存在的,大量屠杀自己人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斯大林格勒,苏军督战队枪毙了1个师的苏军自己人。

苏联内务部队NKVD总共处决了13500名军官和士兵,罪名是叛国!——国防人民委员270号命令在1941年8月16日发布,规定所有红军官兵必须战斗到最后,但凡被敌军俘虏,无论事前曾否做过抵抗,事后都将被作为叛国者惩治,连同眷属在内被送往劳改营。

至于1942年7月28日发布的227号命令,则是命令“绝不许后退一步”,官兵撤退者一律处死。

直到10月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政治部门才感到可以向莫斯科报告“失败主义情绪基本被消除,叛国事件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阵前当场执行与法庭审判后执行的处决案例共计13500件,表明苏维埃政权对自己的战士象对敌人一样绝不宽恕。包括未经许可撤退,自伤,逃亡(开小差),投敌,腐败以及反苏行为等等所有罪行,均被政治委员们定义为“非常事件”。如果看到自己的战友准备逃跑或向敌人投降而没有马上向他们开火,也会被判有罪。

第二,斯大林格勒苏军缺少武器也客观存在

兵临城下电影,反应的是近卫13师。

该师到达斯大林格勒前线集结地当天,仍然缺少一千左右的步枪。

第二天冲锋之前,指挥官报告全部补齐,但究竟有没有补全只有天知道。

前线苏军武器不足,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主要是伤亡过于巨大,即便二线武器充足,也无法如此大规模的运输到前线补充。

所以,苏军一线士兵缺少武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还是以近卫13师为例。

9月16日,近卫第13师夺回了马马耶夫岗。到9月19日,在与德军的反复拉锯战中,近卫第13师原有一万人只剩下2700人,损失了绝大部分。

因为有死伤,死者和伤员遗留下数千支枪,完全可以补充给没有武器的士兵用。

以13师为例,即便缺少数百支步枪,也不算什么,不过是十几分之一而已。

确实可能存在一些连队,部分士兵没有武器,只有手榴弹的情况。

这是拍电影,导演刻意放大了局部现场而已。


另外,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士兵进入城内以后,生存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绝大部分士兵,生存不过24小时。


萨沙


这个事件的原型,我曾经在一本军事杂志看过,细节记不得了,事发地点也实在没印象了。此事件来源于德军士兵的回忆,因为涉及此事件的苏军本来就人数不多,而且无人生还。所以苏联方面并没有类似的记录。事件的大概经过是,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击溃苏军,并且追击苏军溃兵。一有支苏军陷入了绝境,遂向德军发动反冲锋,这只苏军就是发动的决死冲锋。前排人持枪冲锋并漫射,后排人没有步枪,拿的是手枪,手榴弹,工兵铲代替步枪。前排被打倒后,后排的苏军会捡起步枪继续冲锋。直到所有人被德军打死在冲锋的路上。事后观察战场,反冲锋的苏军不全是作战部队有一部是辅助部队,本来就没有像样的武器。也是逼急了,无路可逃,孤注一掷才发动决死反冲锋,以图绝处逢生,但没成功。


维克多崔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非常巧,这两部电影我都看过。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两部电影:

《登陆之日》是由韩国和美国合拍的一部战争片,韩国导演姜帝圭执导,张东健、小田切让、范冰冰等主演,2012年上映。影片说的是出身悬殊的两名日本军人因长跑结怨,在战场上互相伤害,被苏军俘虏后又相互支持,结下深厚友谊,最终一人死亡,另一人替他完成意愿的故事。范冰冰在该影片中饰演一名日本狙击手,用一支步枪一颗子弹干掉一架战斗机,最后秒死。豆瓣评分6.8。

《兵临城下》是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裘德·洛、雷切尔·薇姿主演,讲述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其中贯穿了瓦西里与政委丹尼洛夫和美女狙击手塔妮娅之间的爱恨情仇。豆瓣评分8.2。

如果从一个观影者的角度来看,两部电影无论在场景设置、电影情节、人物表演等各方面应该是不错的作品,可以说是引人入胜。

但是,两部电影都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两部电影都以二战中的苏联为背景,但是,两部电影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没有苏联人参与,全是旁观者在拍摄他国的电影,而且,无论是法国还是美国的盟友韩国,都对二战时的苏联存在偏见,所以,影片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让苏联人不高兴的镜头,或者是与历史事实不想符合的情节。

两部电影中都描述了二战中的苏联武器装备严重不足,《兵临城下》是这样的。猎手瓦西里到达前沿阵地领取枪支,前面的人领了一支枪,而他只发了五发子弹,发放武器的人冲他大喊,枪支不够,两个人一支枪,你跟着前面的人,他死了,你用他的枪。真够悲壮的,后面的战友就像死神一样跟着自己,想一想都后怕。

战士们一窝蜂的向前冲,最终被德军像打靶一样轻松收割,回头跑的人又被己方的督战团机枪狂扫,没有死的还要被德军的战场清理队补刀,瓦西里前面的战友如愿死了,但是枪被别人抢走了,瓦西里还是两手空空,只好躺在死人堆里装死。

第一个话题,二战的苏军真的穷的两个人一支步枪吗?

据《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一书记载:在苏军的两次战略防御战役的过程中,德国武装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1942年夏秋在斯大林格勒的争夺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死伤近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两千多门,坦克和强击炮一千多辆,以及战斗机和运输机一千四百多架。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防御阶段的浴血奋战也招致了人员方面的巨大损失,都整的激烈程度和长期性要求大量消耗物质技术器材,总共消耗步枪子弹一亿七千二百二十万发,炮击炮弹三百八十万发,地面炮兵炮弹三百多万发和高射炮炮弹五十万发以上,在这段时间内运送到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光是弹药就有五千五百四十节车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斯大林格勒会战防御阶段其实就是弹药消耗战,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不间断的提供支援,怎么会脑残到只堆人不堆武器弹药的程度呢。

这是一张苏联主要武器装备产量、各时间节点保有量、损失量,从中可见,苏军装备的武器数量是相当庞大的。

数据显示,1942年1月1日,苏军共装备轻武器:左轮手枪和手枪93万把、步枪和卡宾枪376万支、冲锋枪10万支、轻机枪8.1万挺、中性机枪3万挺,重机枪2200挺。

装备这么多武器,不发到战士手中,难道藏到仓库里当柴烧吗?明显不符合常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二战中的苏联是欧洲第一工业大国,具有强大的军事工业,陆战武器装备门类齐全,数量庞大,根本不存在不够用的问题;2、苏军也不是全员配枪,个别军兵种就不需要配枪,这一点全世界的军队基本都一样;3、多读书,少轻信电影,少凭感觉,少脑补。

第二个话题:苏联真的像电影中那样对后退的战士当场射杀吗?

在《兵临城下》里,刚上战场的新兵面对德军的疯狂扫着,只能后退,而自己阵地的机枪也向他们开火,后退就意味着背叛,必须处决。

第一次看时,对苏联现场处决后退战士的做法非常愤慨,但是,仔细想一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绞肉战中,双方最缺的就是士兵,怎么会做出自绝后路的事情呢。

仔细翻阅资料,我们就能发现,这就是法国导演对苏联的高级黑。

其实这个梗的来源主要是1942年苏军颁布的227号命令。


这是227号命令的影印件,全是俄文,我们直接下面推出翻译。

仔细阅读第一和第二部分,不难发现,所谓的督战队(也有翻译成“护卫队”“阻拦队”)只是单独给临阵脱逃的军官和政委而组成的“惩戒营”而设立的,并不像电影中那样随便向普通士兵开火,指令中只是说明“处决”制造恐慌者和懦夫,并没有说拿枪突突。

对于临阵脱逃的士兵,并没有和军官及政委一起被抓到惩戒营,而是分配到“戴罪立功连”,督战队只负责监督惩戒营,没有权利处决戴罪立功连里面的士兵。

而且,就连督战队这个编制,也在227号指令颁布三个月后的1942年10月悄悄废除了。原因很简单,这项措施除了打垮自己帮助德军外没有任何好处。

而且苏军军官也不是傻子,各个部队都需要兵员,谁会向自己的士兵开枪?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发布的斯大林格勒行动报告显示,1942年8月1日至10月15日,反撤退小分队共拦截了140775名从前线撤退的士兵,其中3980人被逮捕,1189人被执行枪决,2961人送往惩戒营,131094人被遣返回部队和中转营地。

护卫队拦截逃兵画面截图

看到了吗,人家只是把吓破胆的士兵赶回前线而已!

战场上的逃兵就是现在,不就地枪毙,也得上军事法庭,可以说,227号命令改变了红军的无组织无命令擅自撤退的现象,激发了红军的战斗勇气。


为了把问题解释清楚,写的有点长,希望大家谅解!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看精彩历史!


葛大小姐


有网友问,二战苏军是好像电影《兵临城下》和《登陆之日》那样,找一大堆新兵,2、3个人一把枪去送死式的冲锋吗?

其实这2个电影都表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和反攻阶段,苏军阵亡47.7万,负伤64万,合计伤亡111万,德军和仆从军伤亡80万,被俘20万 。其实双方的伤亡是一样的。

根本不存在苏军好像傻瓜一样冲锋,然后德军拿着机枪割韭菜的事情。苏军从来都不缺乏轻武器,在战争初期,苏军正规军损失太大,造成部队里大部分都是新兵,而步枪生产成本高、速度慢,新兵又没有时间去慢慢练习枪法。

因此,苏联从194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波波沙1941式71发弹鼓式冲锋枪,平均月产15万把以上,光是在42年7月到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就已经生产了120万把波波沙1941式冲锋枪。

反而是苏军在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的冲锋枪,苏军是二战唯一整个部队大批量配备冲锋枪的国家。原因主要有3个,第一是方便训练,可以快速训练出成批的新兵,反正冲锋枪也不是玩精确射击的。

第2就是苏联和欧洲城镇多,近战多,适合冲锋枪,第3个就是苏军有大量机械化装甲部队。大批量冲锋枪手的主要任务是扫荡德军反坦克手和火箭筒,主要任务是保护坦克和自行火炮。


深度军事


这就是纯粹的抹黑了。真要像电影那样演的,苏联士兵不如德军,枪不如德军就连子弹都缺乏的话,那苏联是如何赢得战争的?靠喊口号把德军吓跑的吗?苏联的优势到底是那些呢?苏联的优势就是火力优势和士兵数量比德军多。苏联好歹是当年欧洲工业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质量比不上德国)。由于前期苏联大量的军队被围歼,招募的新兵蛋子训练时间严重不足但只能仓促上战场对阵精锐德军。指望只培训几天的新兵立即变成神枪手根本就不现实,而事实就连新兵能否打准敌人前线指挥官都持悲观态度。既然质量不行那只能数量来凑了,步枪射击精度不如德军,苏军高层就直接给新兵配发波波沙冲锋枪,一梭子子弹总能蒙中几个倒霉鬼吧呵呵。所以前线士兵手中波波沙很多。苏联的火炮一直比德军强,不管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至于坦克我就不多说了,只能说苏联坦克海终于战胜了元首的动物园。不过苏联士兵的军事素养比德军差太多,所以一场仗下来苏军损失要大于德军。但是苏军还是凭借着比德军多不到两倍的人员物资力量赢得了这场战争。


月夜的光


这个是真实并且有官方记录的,这些士兵是临时征召,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去当炮灰。一般是两到三人一个小组,一支步枪,一人一抓子弹。吹着哨子喊着口号就充上去了。

但是苏联人这么干,其实也是迫不得已。无关他们的军事长官残暴不仁。毕竟苏联当时是地广人稀,他们的人口和大城市基本上都集中在西部国土。所以说,苏联整个国家的支撑点也就是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几个大型城市。这几个大型城市一旦被拿下,他们基本上就完蛋了。可以说,苏联的情况我们当然抗日战争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的国军被打败了可以后退逐级抵抗,他们就不行。

苏联人只有拼了老命,把德国人拖进高加索的寒冬,才有可能取得胜利。这是一场用生命换取时间的消耗战,苏联人在历次国土防御战中屡试不爽。拿破仑如此希特勒也是如此,全是败在高加索凛冽的寒风里。

因此,退一万步说,就是你是不给他们两人一支枪,而是两人一把锄头,估计苏联人都会一边吹着伏特加,一边流着眼泪嗷嗷叫着往前冲吧。


佛心大苏


这个实际上就是在黑老毛子。

据我了解,整个苏德战场苏军督战队直接射击溃逃部队的案例并不多,更多是对溃逃部队的头顶或队伍前的地面射击,像电影里那种射杀逃兵的场景并不多,至于都是在哪些战役执行的不了解,有知道的可以给我补充一下。

更何况有很多苏军督战队队员不愿意向自己人射击,比如说苏军督战队当中的爱沙尼亚官兵就非常消极的执行277号命令,甚至拒绝射杀逃兵。有一个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军老兵就回忆说,他们的的部队被打垮,他以为要被督战队枪决的时候,督战队的军官一把捞起他说,你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并没有剥夺他的生命。

后来,随着苏军转入反攻,督战队就被取消了,因为督战队变成了胆小鬼多藏的的地方而被诟病,苏军高层也顺应形势取消了督战队这个藏污纳垢的编制。

不过,在苏德战场确实初期有部分部队缺乏轻武器,这也是因为扩军太快造成的结果,不过随着苏联工业转入军事生产,这个缺乏就已经成为历史了。


北洋海军炮手






兵临城下是法国导演,因此对苏联红军进行了刻意的丑化,比方督战队,政委等。在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确实有一个277号命令(应该是这个数字,看过很多年了),不过并不是针对普通士兵的,专门针对军官,如果临阵脱逃,可以枪毙。而对于脱逃的普通士兵,并不是就地处决,而是送进惩戒营。在电影中的那一幕是西方人对苏联政府的恶意丑化而已。

至于两个人一条枪,确实有过,但也只是一个师的装备没有运到,所以没办法,只好给这些军人每人配备了一些手榴弹,送上了战场,为此,相关人员后来也受到了处理。

大家想想,就算有督战队的存在,在面临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存亡之际,是个人的生命重要还是民族国家的存亡重要呢?如果没有铁的军纪,打起仗来一哄而散,苏联早就灭亡了。在二战中,苏联红军军官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政治委员的死亡率同样如此,他们都是带头冲锋的,甚至师长军长也是如此。

美军德军也都有类似督战人员,临阵脱逃处理起来也是很残酷的,美国在英国法国就失踪了几万士兵,都是临阵脱逃了,把做假护照的人狠狠地成全了一把!


好评一麻袋


本来不想多谈,但是某些人的回答,实在让人无语,为避免问道于盲,我来说几句。

二战期间,苏联并不缺乏轻武器,也不缺乏子弹,他们缺乏的是运输的车辆。在美援卡车进入以后,这些情况得到改观。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轻武器的补充从未间断过,甚至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在所有的谎言中,用人消耗对方的子弹一说,最为荒谬。生产一发子弹不需要一分钟,一个人走上战场需要十多年。拥有先进装备德军,巴不得对方飞蛾扑火。

而且在斯大林格勒之后,苏联发现自己面临人力危机,在消耗下去也得亡国。随即提高技术兵种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