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洋芋土豆馬鈴薯


洋芋,也叫土豆,官方名稱馬鈴薯。

在我們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種植土豆,種植規模大小不一,有的農民朋友種的多,有的農民朋友種的少。土豆對我們農民來說可是一年四季的重要糧食了,10天的家常便飯中幾乎9天都有土豆或者土豆相關的飯菜。不但如此,土豆還是我們農村不可缺少的經濟作物,每到秋收季節,剛從地裡挖出來的土豆一部分就會拉回家屯在洋芋窖裡(在牆角底下挖的洞,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為了保存土豆,使得土豆一年四季不會變質,新鮮如初,我們就叫它洋芋窖),另一部分就會直接拉到市場賣成錢留作他用了。

在我們農村,家家戶戶都備了兩至三個洋芋窖,因為地裡挖出的土豆會分成大土豆和小土豆兩類,分別屯在兩個洋芋窖裡面。大土豆市場價格相對較高,農民朋友只留下自己一年四季夠吃的和來年夠種的後,將會把剩下的全部變賣了。小土豆如果多的話就會變賣一部分,如果不多的話農民朋友就會全部留下來餵豬了。年年如此,秋天洋芋收回來以後,就開始用洋芋餵豬了。因為用洋芋餵豬,不僅催肥效果好,而且肉質要比用飼料喂的豬肉好的多。為什麼每逢過年之際,我們老家的豬肉賣的那麼快,價格還要比市場價格高,這就是根本原因。當然了,用土豆餵豬,我們也不是直接拿去喂,而是把土豆煮熟後揉碎,然後跟豬料混合攪勻即可。

在我們大西北的黃土高原上,由於地理條件限制,土豆每年的產量也時好時壞。因為我們老家的地都是山地,也叫旱地,人們常說的“靠天吃飯”說的就是我們大山裡的山地了。逢個風調雨順年還勞有所得,如遇大災年(一年中老天幾乎不降雨)就白忙碌了。這不像人家的水地,啥時候需要啥時候供水,產量也遠遠低於人家水地種植的。不過,我們旱地種的土豆要比水地種的好吃,做飯的時候熟透的快,吃起來相對黏。如果你要做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土豆絲之類的菜,那麼像我們旱地裡種的土豆就不是最佳的選擇了。

土豆的種植一般都在五一節左右,秋收一般在國慶節左右。在我們那裡長大的孩子,想必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覺,就是五一節放假回家種洋芋,國慶節放假回家挖洋芋,年年如此,這個情節一直伴隨著山裡的孩子完成9年義務教育,感覺這兩個節日好像是為生產洋芋而準備的。現在走出去的人都很懷念那時候的感覺,雖然累,卻很充實。

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那裡種土豆和挖土豆都已經機械化了,“二牛抬槓”的時代早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我們的土豆都是塑料膜種植,這也大大的提高了土豆的產量。再加上國家給我們農民朋友提供種植技術和優良品種,雖然是“靠天吃飯”,但一年比一年的產量都高,這不但給農民朋友提高了經濟效益,還增強了農民朋友的種植興趣,有的人開始大規模的種植,成立種植合作社,帶動附近村民富起來,奔向小康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