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为清朝打下半壁江山,为何被乾隆骂为“贰臣甲等”?

可爱365


洪承畴本是崇祯朝的大将,深受崇祯皇帝朱由检赏识。朱由检万万想不到这位深受国之大恩的名将会最后变节。洪承畴投降满清后,为清朝平定四方,也是立下赫赫战功的。乾隆命人编纂《明季贰臣传》,将洪承畴说成贰臣甲等。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其一,满汉有别。从清朝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再到乾隆皇帝。他们个个标榜满汉平等一家。真正做到了吗?没有,清朝配享太庙的大臣中,26个功臣中只有一个汉臣张廷玉。诸如范文程、周培公、刘墉、纪晓岚这些汉族名臣一个也没有,他们也只是清朝皇帝驾驭万方的棋子而已。再看民间,满清宗亲贵族侵占汉人田地,掠夺欺压汉人比比皆是。在清朝满汉根本不可能平等,更何况是一个变节投降的洪承畴。

其二,气节问题。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朝历代都以儒家为统治思想。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文化的重要思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文死谏,武死战。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些都是统治者教化臣民的,臣民则需要谨记而行,才能受君父认可。崇祯都准备以王候规制祭奠洪承畴了,结果发现洪承畴没死,变节投降了。这对帝王来说,不论是崇祯还是乾隆,都是不认同的,是没有气节的。


其三,乾隆性格决定。乾隆登基后,威加海内,万邦来朝,遂有"康乾盛世"。乾隆自以为天朝上国,自己又是登峰造极,他连雍正的重臣三朝元老张廷玉都瞧不上,更何况一个变节投降的洪承畴。将洪承畴设为贰臣甲等,在乾隆眼里已经是洪天大的福分,已经算是够给面子了。

洪承畴进《贰臣传》原因如此,各位看官以为如何呢?欢迎分享。


风雪梦不逝


明朝松山一战,洪承畴被清军活捉,当时洪承畴是抱定必死之心的。或许一些原因没能自尽,传说跟清朝的孝庄太后有莫大关系。

可以说洪承畴投降后,为满清统一全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他比谁都知道明朝官僚士绅的述求,他对江南士绅的威压和笼络帮助满清完整的接收了江南财赋重地,为后来满清和南明的长期拉锯战中奠定了物质基础。差点割据福建的郑芝龙也是他劝降的,所以他被称为“开清第一功”确实不为过。

洪承畴的确是能臣,但很显然他不是忠臣。洪承畴是被列入《贰臣传》甲编的官员,符合乾隆帝的编书体制。他是原明朝官员,在明朝时先后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等职。洪承畴是有将帅之才的明朝官员,否则也不会受到如此重用,将明朝的军权赋予之。洪承畴是镇压明朝农民起义、抵抗清朝入侵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洪承畴是属于虽然有才,但最后关头没有坚守气节的人。在被俘后降清,因为其卓越的才能被满清重用,先后担任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等职务,为清朝的建立立下卓越功勋。

乾隆意在褒扬忠义,以正视听。靠儒家的思想统治天下。许多明朝誓死抵抗清朝遇难的官员,因此在身后也受到清朝皇帝的褒奖。乾隆帝正确地评价他,将他列为《贰臣传》甲编人员,这是对他合理的盖棺论定。无论哪个朝代都不喜欢变节的能臣,朝代兴替需要的是臣子的绝对忠心。





博陵牛仔


说洪承畴为清朝打下半壁江山,有些过了。我估计清朝的统治者(包括当时及之后)是不会认的。

至于被乾隆皇帝骂为“贰臣甲等”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的统治者政治需要和立场。借用清宫剧的台词,属于“贱人就是矫情”。时势变化,之后相似际遇的施琅,则功成名就,当然也是却留争议三百年。康熙给洪承畴的谥号是文襄,看重的是其文;给施琅的谥号是襄壮,看重的是其武。此外,洪承畴被乾隆皇帝评为“贰臣甲等”跟洪承畴死的不是时候也有很大关系。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对他有所防范,不受重用。受到重用和建功的,主要是多尔衮和顺治主政时期。如果洪承畴死于顺治驾崩之前,其死后政治待遇肯定会更高,受此影响,乾隆皇帝可能难以将洪承畴列入“贰臣”。

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而复杂人物,功过是非争议始终很大。我认为,分析评价洪承畴应当分三个阶段:

第一段:仕明之时,当得起救亡之臣的称号。从崇祯元年开始,洪承畴历任陕西督粮参政、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之后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改杨鹤的“边剿边抚”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全力围剿流寇,效果显著。崇祯十一年,与孙传庭率军入卫京师;崇祯十二年初,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崇祯十四年,与清兵会战于松锦。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在崇祯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况下,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被清军截断明军松、杏联系及切断粮道之后,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而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集议背山突围。最后十数万人土崩瓦解,洪承畴被俘。崇祯十一年,洪承畴如果不是被调入卫京师,围剿流寇可能就成功了,那之后明亡的结局可能就会改写。关键在于,洪承畴仕明之时,一直都是忠心王事,听从调遣,没有异心(从行为上看,袁崇焕、毛文龙等人肯定是起了异心的),最后也没有主动叛明投降,而是被俘后投降。

第二段:仕清之时,安定南方、献计建制有大功。清军占领江南后,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与围剿流寇时相反),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洪承畴主张汉化和完善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献计甚多,大多被顺治采纳,加以推行。

第三段:后世评价之时,功过毁誉集于一身。许多政治家和史学家,对洪承畴评价不一,争议巨大。有针对气节的,视为汉奸、贰臣;有针对促使清朝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的,认为于国家于民族有益。孙中山:“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评价(《洪承畴传》):“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看,洪承畴之所以成为明朝的重臣,是从镇压农民起义军发家的,不值得称颂;而他降清以后,成为清初的开国功臣,在促使清朝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于国家于民族有益的,是应该肯定的。”这是什么“历史主义的观点”? “洪承畴之所以成为明朝的重臣,是从镇压农民起义军发家的,不值得称颂”,莫名其妙!在改革开放之前,这样说说可以理解,现在还这样说,是什么道理?难道还要鼓励支持起义造反?国家大臣奉命围剿流寇还有错,难道要支持加入农民起义军才值得称颂?岂有此理!

我的观点是,评价洪承畴,仕明之时与投清之后,应当一分为二分开评价;建功于清朝与保护汉族之实,也应当一分为二分开评价。本就是复杂人物,就应当复杂点来评价。


花开时节当读史


🐶汉jian,🐶做得再好还是🐶。

没有谁内心看得起那些背叛了国家、民族的人。一个连自己民族、国家都背叛的,连狗都不如。

金国会佩服岳飞,绝看不起秦桧,谁都不想自己阵营出现背叛者。


安静的池塘


此一时彼一时。


60絮语


乾隆说得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