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史上的北伐,只有兩次成功?

淡定來了


翻看歷史,會發現分裂存在著很長的時間,為了一統,很多政權會展開一系列的征戰,比如北伐。盤點歷代北伐,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大多數的北伐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都走向失敗,莫不是有什麼宿命所在?

先來看一下有哪些著名的北伐。說起這個詞,大家最為熟悉的估計就是蜀漢的北伐了。建興六年(228年)開始,諸葛亮動用接近10萬的大軍,歷時6年,北伐次數達5次,最終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5次北伐皆無功而返,以失敗告終。此後,姜維繼承了事業,繼續九次北伐,同樣的走向失敗,還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兩宋時期,也有過北伐。一次是雍熙北伐,此次戰爭的結果就是宋軍一路潰退,楊業被俘,他的兒子則戰死,宋朝的第一次北伐就這樣結束了。另一次則是岳飛率領軍隊北伐。在過程中,取得了郾城、朱仙鎮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就在“直搗黃龍”之際,卻被宋廷召回,無奈,這一次北伐只能草草的結束了。

除了這兩次北伐之外,東晉時期也有過好幾次的北伐。比如祖逖、桓溫、劉裕等人都進行過北伐。

祖逖,可謂是教科書的常客了,他曾私募軍隊組成了2000人左右,一路北進,不幸的是,他有著高超的軍事才能,卻因缺乏糧草,朝廷內部不穩,最終失敗,自己也病逝在途中。祖逖之後,又有了桓溫的北伐。和其他的北伐一樣,也由於各種原因這一次也最終沒能取得勝利。

說了幾次北伐,難道古代就沒有成功過的北伐嗎?有,那就是劉裕的北伐和明朝對元朝的北伐。不過,後人對劉裕的北伐是否成功有過爭議,我們暫且認為是勝利的吧。為何,只有這兩次北伐才是成功而其他的幾次北伐都是失敗的呢?

其實可從外部和內部來看。外部方面,這兩次北伐都是因為北方地區混亂,大家都相互鬥爭。其次,內部矛盾都已得到解決或者沒有內部矛盾,再一個就是正確的策略。

這兩次北伐能夠成功都是因為很好地利用了歷史背景,簡單來說就是北方的不穩定。其他北伐的失敗無非就是內部不穩定,北方局勢也相對穩定。

總體來說,北伐的失敗是歷史原因和地理原因造成的。從歷史來看,中國曆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一直在北方,北方能擁有更好的基礎,直到宋朝時期經濟局面才有所改變。從地理方面來看,北方地區以平原為主,這更利於訓練士兵;其次,北方地區氣候較為寒冷,物質資源較為差,他們的禦寒能力非常強,每到物質缺乏的時候,便南下掠奪農耕政權,這也鍛鍊了他們的軍事能力,所以,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一個很大的威脅。而南方地區天然條件比較好,水草豐美,糧草充足,不必為生存問題而像北方人一樣從小就要懂得戰爭。另外,南方深入北方,北方人不斷後退,南方的補給線就要拉長,就會出現補給不足的問題,諸葛亮北伐中就吃了好幾次這樣的虧,基本上每次都是因為糧草不足而退兵。南方人深入北方,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一旦天氣變冷,戰鬥力就會下降,太平天國的北伐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以上就是一些拙見,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觀點,歡迎一起交流。


協虎戰爭史


宋武帝劉裕可以說是在曹操以後、楊堅以前軍事成就最高的漢族皇帝。他所領導的東晉北伐成為後世文人口口相傳的盛事。辛棄疾贊曰:“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了不起,洪武北伐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自南向北完成的大一統,更改變了五代以來漢族在面對遊牧民族進攻時展現出的萎靡不振的狀態,證明了農耕文明同樣可以戰勝強悍的蒙古鐵騎。

中國歷史上的北伐多如牛毛,比較出名的有東晉的祖逖北伐、桓溫北伐,南朝的元嘉(宋文帝)北伐、陳慶之北伐、太建(陳宣帝)北伐等等不可勝數。為什麼數千年來,僅有劉裕北伐和洪武(明太祖)北伐才得以成功呢?


劉裕為什麼能夠北伐成功?

第一、北方的局勢混亂不堪,沒有凝聚足夠力量抵禦東晉。(當時的北魏、南燕、北燕、後涼、西秦各自為政,相互傾軋)。

第二、東晉的進攻井然有序,得益於劉裕的軍事能力。他儘量巧妙避開強敵,採用各個擊破(南燕、後秦)的策略。

第三、劉裕鎮壓了東晉內部的叛亂以後,東晉的軍事力量達到巔峰時期,北伐的合適時機到來。


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北伐成功?

第一、元朝末年,南方的人口比例和經濟水平已經超越北方。(宋代以前,僅有劉裕北伐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南北的力量對比懸殊,劉裕也是趁北方內亂的機會出兵)

第二、元朝內部的蒙古貴族相互鬥爭,朱元璋利用北軍的相互牽制實行了北伐。(掌兵的李思齊、王保保、納哈出等人相互不和)

第三、明朝正確的北伐策略。(朱元璋晚年回憶說自己能夠成功,在於先取山東,後平川陝,於是諸路皆平)

第四、元末的農民大暴動摧毀了元朝的國本,而朱元璋坐觀群雄鬥爭,巧妙地保存了自身的實力。(高築牆、廣積糧、緩稱帝)


歷史的荒野


天氣飲食吧,

北方人到南方,只不是太熱的天,影響不是太大,畢竟夏天高溫時,北方也怪熱的。溫度太高,南方人一樣受不了。但是南方人一想到北方零下十幾二十度天氣,想著就害怕,這讓人咋活。

南方人跑到北方,糧食要從南方運到北方,如果本地徵集,或買或搶,也只有麵食,我是從南方跑到北方,頭幾個月啃大饃實在咽不下去,只能開水泡大饃。菜湯泡饃,吃著就頭暈。別說打仗了,還在乎吃啥,常言道,吃飽了不想家,吃的不爽,想著老婆兒子熱坑頭,那個時代的人沒啥祖國統一的政治覺悟的,北方跑南方,吃南方的米飯也不舒服,或者多加點水,煮爛一點,或者腸胃不大舒服,不管怎麼說,都還能嚥到肚子去是吧。


書劍漂零




首先,政治、經濟中心決定了政權的實力。秦漢時期,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在關中地區,就是現在陝西等地,後來東漢定都洛陽,政治中心有向東的趨勢,但到隋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再次回到西部,長安成為當時世界最繁華的城市。宋朝開始,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開始真正的東移。南宋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過度到南方。南宋後,中國的政治中心依舊在北方,但是經濟中心已經完全為南方所佔據。

所以,掌握了中國政治、經濟中心的的北方政權將更加強大,更有實力戰勝盤踞在南方的政權。



如果單純的從地理的角度講,北方天險更多,可攻可守,北側有山西高原,西側有關隴平原,東側有山東丘陵,南側和南方政權共享江淮天塹;而對於南方來說,只有一道長江天險可以憑藉組織防禦。北方主動進攻南方,可以多路出擊,翻越秦嶺進攻巴蜀,佔據長江上游,南出南陽經襄樊進攻長江中游,直接由淮河南下,橫渡長江佔領長江下游,幾千裡的大江要求南方不僅要處處分兵,面對北方的騎兵部隊,還要將防線北移之淮河沿線。而在中國的歷史上,長江下游江面從秦漢時的四十里寬到明清之際的八里寬,早已經失去的“天塹”的作用。

反觀南方進攻北方的歷次“北伐”,北上渡過長江後,面對的是一馬平川的江淮平原,因為南方政權喪失了關隴地區的軍馬產地,南方的步兵很難戰勝北方衝擊力極大的騎兵部隊。只能攻城苦戰,而北方往往會進行戰略收縮,憑藉函谷關,井陘關等從容組織防守,等到南方佔據了整個江淮平原,不僅師老兵疲,北方的騎兵軍團無論是從山西高原、還是從關隴地區,都能對其盡情衝擊,如同摧枯拉朽,在北方沒有內亂的情況下,南方很難取勝。


夏商周三朝基本都活動於現在的黃河流域,都屬於北方,當時南方還屬於蠻慌之地,直到周朝後才分封了幾個南方的國家:楚國、吳國、越國等。而且中國真正的統一應當是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始。

1、 秦始皇統一天下,西北方向的秦國,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一舉統一中國,典型的北方統一南方。

2、 秦末農民戰爭,風煙起於南方,但最後的勝利者劉邦卻是從北方開始征戰的。劉邦,沛縣人,也就上一現在的徐州人士,徐州,地處淮河以北,地地道道的北方。說實話,這一次統一進程有一點混亂,不好說究竟是南方政權統一北方,還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這一問題不是很明確,我們把他做為一個特例!

3、 漢朝滅亡後,三分天下,最終,北方政權內亂之後,西晉取代魏,西晉先滅蜀再滅吳,沒有爭議,北方統一南方。

4、 西晉短暫統一後,中國陷入了最長時間的分裂,但最終,北方的隋朝滅掉南方的陳,中國再度統一,依然是北方統一南方。唐取代隋也是先在北方奪取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逐步取得全國政權的。


5、 五代十國,宋取代後周後,依然是從北方開始逐步消滅了盤踞在南方的諸多政權,最後完成國家統一的。


6、 北宋被來自北方的金國所滅,南宋則被依然來自北方的元所滅,北方的元再次統一了中國。

7、 接下來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情況,盤踞於南方的明政權,經過長年的準備後,只用了十個月就推翻了北方的元,這是一次典型的南方統一北方。

8、 明朝被來自北方的清所滅,清由北向南掃清了統一道路上所有的障礙!

9、 清的滅亡,並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只是一次爆發於武昌的起義點燃了這個帝國滅亡的導火索,這個帝國隨即就像被蛀空的大樹一樣轟然倒地了。

10、 清滅亡後,事實上中國又進入了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面,只到北閥戰爭,以及後來的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南方開始向北推進,最終從形式上統一了中國,這也可以勉強算做一次南方統一北方吧。


貓眼歷史


真要說這個事情,跟中國歷史上的國家傳統結構關係很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中心都在北方,所以歷朝歷代的國都也大多在北方。南方建都的地方相對較少,緯度最低的都城恐怕要算杭州了,還只有吳越(五代十國)、南宋兩個王朝,都是同北方強國並立的。

因此,歷史上中國國家的重心就在北方,所以北方征服南方相對容易,南方北伐相對困難。在唐朝以前,北方的人口一直多於南方,綜合實力也一直遠強於南方,南方北伐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北方政局不穩,各種政權林立。劉裕北伐的歷史背景就是這樣。當時北方再淝水之戰結束後,先後出現了大大小小十多個割據政權,劉裕北伐的目標,是其中距離南方較近的兩個:南燕(在今山東省)和後秦(在今陝西關中平原、河南一部分和山西西南部)。當時南方地區基本統一(割據四川的譙縱在公元411年被劉裕滅亡),東晉國力強大,而且是西晉滅亡後的正統政權,有條件從事北伐大業。劉裕滅南燕在公元409年,滅後秦在公元418年,前後時間相隔較久,而且都是乘這兩個政權內外交困之際出兵北伐,阻力相對較小。當時後秦在北方國力較強,而且與割據今河北、山西的北魏政權聯姻,劉裕進軍關中其實有不小的風險。但是,劉裕做好了同時打敗後秦、北魏兩國的軍事準備,乘後秦皇帝姚興病死的機會,出兵北伐,短短一年就擊敗兩國,俘虜了年僅二十歲的後秦新任皇帝姚泓,成功佔領了關中!可惜後來因為心腹劉穆之突然死去,劉裕在半年之內便匆匆撤出關中回到建康,北伐功虧一簣!

唐朝以後,南方的人口、經濟漸漸超過北方,但是傳統的中心並沒有變,還是在北方。五代時期,地處北方黃河中下游的割據政權就被認為是“中原正統”,得到南方很多割據勢力的臣服,而南方的政權始終缺乏強有力的正統地位,沒有大規模北伐的理論基礎。最強大的南唐政權在五代末年被周世宗柴榮打垮,南方也就失去了北伐的機會。其實南唐全盛時期的國力,比起北方的中原政權也不差得太遠,後漢極盛時期只據有 88 個州,很多州的人口也非常少,而南唐極盛時期佔有的州達到 50 個,總人口不會比後漢差得太多。可惜當時南唐沒有像周世宗那樣雄才大略的明君,又在福建、湖南的地方戰爭中被絆住,最後失去了北伐的機會!

至於歷史上的第二次北伐,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這是唯一一次以南方為大本營而統一全國的北伐。這次北伐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是個人認為,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北方長期以來被少數民族割據,北方人民也心向漢族正統政權!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幾十年的腐敗統治之後徹底失去了民心,朱元璋又有著一個偉大君主的雄才大略,起兵後十餘年南征北戰,威孚天下,最後一統南方,北伐中原,直取大都,再統一全國!這次北伐的成功,創建了長達277年的大明王朝,是中國近古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南京,也是歷史上統一政權定都於南方的唯一一次,可以說是中國古代以南方統治北方絕無僅有的例子了。

綜上所述,歷史上中國的傳統中心一直在北方,所以南方政權北伐缺少理論基礎、實力支持,很難真正成功。成功的兩次也都有各自的歷史背景,當時的北方政權內部問題嚴重,給了南方政權北伐成功的重大歷史時機。說到底還是歷史背景的問題。


同飲江水19177759415


古代的時候,北方經濟強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玩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孫權雖然佔領南方很大面積的地盤,但是實力遠不及曹操,這就是最大影響因素。原來的南方不像現在,是非常不適合生存的,因為古代水稻還沒有大規模種植,很多地方都沒有開墾下來,經濟及其落後,完全沒有實力支撐一個強大的政權。魏晉以後,開始衣冠南渡,隋唐開始發展,到宋朝以後南方的經濟才真正強大起來。

所以後來便有了朱元璋統一了南方便能夠大敗元朝。因為經濟實力已經發生了改變了。

古代北方強大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北方能夠產馬,可以量產強大的騎兵,這在軍事中有著重大意義,所以一直有茶馬交易。


歷史是什麼


既然沒有統一全國的劉裕北伐在題主看來都算成功。

那麼,按照題主的標準,古代成功的北伐並不止兩次,還有:

吳王夫差北上擊敗齊國,與晉國爭霸於黃池;

項羽、劉邦北伐滅秦;

綠林軍北伐滅王莽


雨夜一燈明


古代歷史上,北方出現更多的政權。

作為政權的建立,北方比南方更合適建立一個政權。

南方一般比較富庶,大部分人小富即安,沒有太大的進取心。

而北方古代多遊牧民族,他們要獲得更多的資源就必須南征,所以歷史上南征遠遠多於北伐,而且成功率上,南征也遠遠高於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