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皇權更替時政局不穩,為何皇帝不提前幾年退位來幫助新帝穩定政局?

9eN7y_sky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知道在古代社會權力的重要性。

實際上,在古代社會,權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我們在進入帝國時代之後,國家成為了一元體制的國家,中央集權越來越集中,得到了最高權力,也就是成為皇帝,就得到了一切,而退位,就意味著會失去一切。

我們平叛歷史人物,不能站在局外來平叛,研究歷史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回到當事人所在的時代,按照當事人的視角考慮問題,只有這樣,很多我們看起來匪夷所思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現在我們就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來看一看這個問題。之所以絕大多數皇帝不願意退位,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是權力能夠使人上癮。人性有自私的一面,而高度集權的體制下,激發的只有人的自私面,在擁有了最高權力以後,就等於擁有了一切,可以隨意的生殺予奪,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當一個人處在這個位置的時候,自私貪婪的一面容易被激發出來,貪戀權力,貪戀這種權力帶來的快感,使得絕大多數皇帝不願意捨棄,直到自己死的時候。每次坐上朝堂,群眾向你山呼萬歲,無論到哪裡都是前擁後促,無數人捧著你,無數妃子討好你,這種感覺,誰會願意放棄呢?這種滿足感,這種榮耀感,是很容易讓人迷戀的。

二是失去權力就會失去一切。在一個權力社會,擁有了權力就擁有了安全感,沒有最高的權力,哪怕你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哪怕你是皇太子,也沒有完全的安全感,因為還有一個最高權力壓著你,隨時會剝奪你的一切。為了保住你的地位,至少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唯一的辦法就只有不斷地獲得權力,直到獲得最高權力。比如趙武靈王,哪怕是一代雄主,當他讓位之後,竟然死於非命,死的時候還是被困於行宮,活活餓死的;失去權力的唐玄宗在成為太上皇之後,實際上晚景淒涼,身邊的人被一個一個地調走,最後連伺候他幾十年的最信任的高力士也被調走,孤苦伶仃;對於許多傀儡皇帝來說,等於是一個被人擺佈的小丑,如漢獻帝,一生都被董卓、曹操之類的玩弄於鼓掌,最後晚年還被迫禪讓。西漢的第二個皇帝劉盈在他死後他的六個兒子中有兩個先後被立為皇帝,但先後死於非命,被殺,最為悽慘的是,劉盈的六個兒子全部死於非命。所以為了安全感,為了至少能夠活命,生在帝王家,就只能拿到最高權力了,很多時候一句話說的也很好,就是崇禎臨終時對他的孩子們說的“不幸你們生在帝王家”。

三是為了完成自己未競的事業。也有些有著雄心壯志的皇帝為了完成自己的事業,終生不願意放棄權力,或許為了千古留名,或許為了開疆拓土,或許為了改革社會,所以要抓住權力,推動政策的施行,也就把權力抓到自己死為止了。

當然,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退位的皇帝,但是退位也分兩種,主動退位和被迫退位的,我們先看一下主動退位的情況。

主動退位,按照結果分,分為主動退位後大權在握和主動退位後大權旁落兩種類型。

1、主動退位大權在握型。這種情況最典型的就是乾隆了,在乾隆當了60年的皇帝后,他宣佈退位,因為他認為執政的時間不能超過聖祖康熙,於是退位,當了4年的太上皇。雖然乾隆是太上皇,但是仍然大權在握,嘉慶皇帝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都要向乾隆請示,尤其是大政方針,從來不敢擅自做主。直到當了4年的皇帝后,乾隆去世,才真正地做起了皇帝,首先就殺了乾隆最寵愛的大臣,和珅。

2、主動退位大權旁落型。這種類型的退位一般是比較良性的,就是前任皇帝確實不想幹了,主動交出了所有的權力,安享晚年,而新任的皇帝也不會為難這個太上皇,儘量安排好他的衣食起居,如宋高宗就是屬於這種類型。

一般來說,被迫退位的下場一般不好。

被迫退位,基本都是權力被兒子奪去了,想不退位都難。不過這種情況也有下場不錯的,也有下場悽慘的。

下場不錯的有唐高祖李淵,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他先是讓李世民當了太子,然後就乾脆退位,當了太上皇,把權力都交給了李世民。退位後的李淵當了9年的太上皇,期間李世民儘量滿足了他的生活要求,還給他送了美女,可以說李淵的晚年生活還是挺滋潤的。

一般來說,被迫退位的皇帝下場都不太好,一是因為權力被人奪去了,之前萬人擁戴的場面不會再有,幾乎所有人都會棄他而去,追尋新的主子;二是因為新任的皇帝對他也有所忌憚,對他時刻防範。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太子李亨主動當上皇帝,自己被迫成為太上皇后,不但身邊的人被調走,就連要改善下生活條件都要看李亨的臉色,這種日子實在是不好受。不過唐玄宗還算好些的,不好的就很多了,如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俘虜到了北方,南方的高宗趙構當了皇帝,他們就被迫退位了。很多時候,尤其是宋欽宗,實際上對宋高宗已經沒有威脅了,他多次向高宗表示自己只要能回來,哪怕是出家都願意,但是這樣的要求都沒有得到滿足,最後他們都悽慘地死在了北方。

總的來說,我國的帝國時代,國家基本都是一元結構,為適合古代農耕文明的國家體系,權力只能集中,這種集中帶來的後果就是權力只能集中於一人,那就是皇帝,身為皇帝,也只能一直把住權力不鬆手,一旦鬆手,基本都沒有好的結局。所以古代社會實際上很少出現皇帝主動退位的情況,平時哪怕是大臣建議皇帝立太子或是立某個皇子做太子都是禁忌,更不要說要他退位了。


老威觀史


從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總感覺古代帝王在傳位的時候,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是老皇帝去世以後新皇帝才繼位,這種做法,常常會引起一些動盪。

於是,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難道古代的皇帝不可以提前幾年退休。把皇位讓出來讓給新皇帝,扶他走一程嗎?這樣一來,權力不是可以完成平穩交接,國家的動亂變得很少嗎?

(趙武靈王)

這個主意,看起來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主意。不過說起來,在古代卻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

最重要一點。就是皇權具有極大的獨裁性。這種獨裁性,是一種為所欲為的特性,它決定著任何人都不願意把這種權力交給別人,就算是交給自己的親兒子,也不行。

不過,退一萬步說,就算皇帝願意把權力交出來,其實這種方式也是不太現實的。為什麼說不太現實呢?

其一,皇帝無法掌控自己什麼時候死。

皇帝如果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他提前兩三年退下來,讓新皇帝幹,他再扶持一下,也是可能的。兩三年的時間,完全可以讓一個新皇帝熟悉皇帝的各種事務。

但是,皇帝並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死啊。

如果老皇帝把權力交給新皇帝以後,過了兩三年,過了四五年,他還活著,這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因為那時候,萬一他還想幹,那可怎麼辦呢?

歷史上真的就有這樣的事情。趙武靈王就提前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但是後來,他又想幹了。但又把權力奪不回來。於是,他就攛掇他的另一個兒子,和這個國君兒子鬥,他想漁翁得利。不過最終的結果是,由此引得趙國的朝廷一片混亂,而他也落得一個活活餓死的悲劇。

(乾隆畫像)

其二,皇帝不能平穩地把權力交出去。

為什麼說皇帝不能平穩地把權力交出去呢?首先,皇帝自己不願意交出去。因為皇權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儘管老皇帝可以把新皇帝扶起來,但是他不願意把權力交給新皇帝,因此對新皇帝就沒有培養意義。

比如乾隆就提前把皇位給了嘉慶,但實際上他不願意把權力交出來。這樣嘉慶也就沒有得到培養。那時候,在整個朝堂上,嘉慶完全是看乾隆的臉色行事,乾隆笑,他才敢笑。乾隆把眉頭皺起來,他也必須表現出思考的樣子。否則的話,乾隆會懷疑嘉慶覬覦權力,隨時隨地都可以廢掉他。

其次,老皇帝不容易把權力交出來。之所以說不容易,是因為老皇帝身邊有一幫大臣,他們會圍著老皇帝轉,不願意老皇帝把權力交出去。有人可能會說,這些人去圍著新皇帝轉不就好了嗎?但這是不行的。古代對於“忠誠”有個概念,就是“從一而終”。如果你本身忠誠於老皇帝,而老皇帝還沒死的情況下,你又去忠誠於新皇帝。這樣,老皇帝就會認為你的心地不純淨,是“貳臣”。

和坤就是一個切實的例子。和珅那麼聰明的人,他為什麼不提前巴結嘉慶呢?如果他提前巴結嘉慶,不是就不會被處死了嗎?

但實際上,他沒有這種可能。

其三,皇帝無法扶新皇帝一程。

古代皇帝其實是很注意培養儲君的。他們在處理政務的時候,一般都會讓儲君站在旁邊,認真學習。

不過這種學習,其實對儲君的培養,沒有太大的用處。為什麼呢?因為儲君根本就不敢做主。儲君要做主,就得擴大自己的勢力培植自己的親信。他有了自己的勢力和親信,自然就有威信,權力自然就大了,地位自然就穩固了。

但如果儲君這樣做,又會遭到皇帝的猜忌,皇帝會覺得儲君在提前奪權。所以,儲君實際上啥也不敢做,那還培養什麼呢?

其四,皇帝來不及把新皇帝扶一程。

當皇帝去世以後,新皇帝的權威往往會受到威脅,保不住,一般情況,這是新皇帝的年紀比較小。

古代有非常多新皇帝的年紀都比較小。新皇帝的年紀比較小,原因主要是古代的醫藥條件不好,再加上皇子又是在錦衣玉食中長大,因此壽命都比較短。

另外,皇帝因為縱慾,因此他的生育能力不強。往往是老皇帝就要去世了,新皇帝還沒有長大。

如果是這種情況,老皇帝也不可能把皇位傳給那麼小的兒子。扶他一程,就是一句空話。

從以上四點分析就可以看出,雖然我們的想法是不錯的,但是在古代,真的無法實現。


張生全精彩歷史


你覺得老皇帝應該在活著的時候提前退位,帶一帶新帝,把最初這幾年平穩過渡,就可以解決政局不穩的問題。想法是好的,但實際上不可能實現。


理由很簡單的,皇權是排他性的。

有句話說的好,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兩個權力中心是辦不成事的。

朝裡這麼多大臣,拉幫結派,你爭我奪,只有一個權力中心的存在,才能把他們暫時聚攏在一起。結果這下出來兩個皇帝,一個老皇一個新帝,你讓他們聽誰的?



所謂的大臣都算不上政治家,頂多算是一個政客,他們的政治信仰就是投機,換句話說叫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面對兩個皇帝同時存在的局面,那就要開始站隊了。

支持老皇帝的說,新皇帝的權力不也是老皇帝給的嗎?再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一旦新皇帝掌了權,我不就完蛋了嗎?所以說啥也得抱著老皇帝的大腿,這樣才安全。

支持新皇帝的又說了,老皇帝老了,他遲早又一天得死,新皇帝遲早要乾綱獨斷。現在不站在新皇帝一邊,等以後老皇帝死了再投靠,人家才不會待見你。所以說啥也得抱著新皇帝的大腿,這樣才有前途。



你們大臣之間打來打去的不說,朝廷的事還要不要做了?別看皇帝坐在上頭一言九鼎,但其實還是要靠各級官員的配合和捧場,否則皇帝什麼事都做不成。所以,為什麼歷朝歷代的皇帝都那麼痛恨黨爭?一方面,拉幫結夥,皇權不易滲透;另一方面,黨爭加劇了內耗,致使朝局動盪,大家都專注於鬥爭,無人為朝廷和國家辦實事了。

但是皇帝有辦法啊,皇帝可以兩邊利用,互相制衡,這樣朝局穩定,大家也可以做些事。不過現在的新情況是,連皇權都分裂了,兩個皇帝搞起黨爭來,又怎麼能讓大臣們不繼續爭下去,所以也就沒人辦事了。



更何況,從個人情感上來說,誰也不希望自己大權旁落。老皇帝幾十年一言九鼎慣了,這下一退位,有事還要跟新帝商量著辦。新帝也是一樣,既然您退位了,我就是皇帝了,我得掌握實權,否則也憋屈。

時間一長,老皇新帝遲早火併,無論誰勝,都會導致朝局更加動盪,想要再穩定下來,那就更難了。

而且在歷史上,即便不是新帝,就算只是個太子,皇帝都要刻意提防他培植自己的勢力。但太子要辦事,自然會有自己的勢力,雙方關係一般都非常微妙和緊張,往往不是太子幹掉皇帝,就是皇帝幹掉太子。所以說,皇帝提前退位替新帝穩定政局這事兒根本不靠譜。


達摩說


首先,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主動禪位,幫助新帝穩固政權的帝王,那就是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除此之外,再無主動讓出皇權的帝王,對此種情況的出現,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1、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的帝王對於皇權維護、皇帝權威的保持和維護是最為關注和最為不惜手段的。為了皇權,皇帝們不惜動手處死親生子女,不顧親情、感情、友情,將“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展現的淋漓盡致。在當時,皇權是不容挑戰和褻瀆的,哪怕是身體條件已經不再允許,哪怕皇帝年事已高,無法行駛皇帝權力。主動退位,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主動退位。當然,乾隆皇帝是一個例外。

2、從歷史經驗看,除了主動禪位,依然手握朝政大權的乾隆皇帝,中國歷史上所有被迫退位或者被逼成為太上皇的皇帝們不是被圈禁就是被百般凌辱,下場無一例外都不得善終。作為一代帝王,皇帝們對於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再熟悉不過,他們知道如果主動讓位後,等待自己的就是悲慘、淒涼的下場,所以寧願冒著死後被“篡位奪權”的風險,也斷不會主動讓位。

3、皇帝主動退位,真就能對新皇有好處嗎?如果皇帝主動退位,也會像乾隆皇帝那樣牢牢地掌控朝政大權,也會繼續對自己的寵臣仰賴和信任,這也間接的導致了朝中黨派勢力的養成和對新皇權威的嚴重挑戰。朝臣們也要在太上皇和新皇帝之間選擇站位和政治倒向,選擇好了還行,如果選擇不當,定會造成朝局動盪甚至皇帝手下無人可用,無人可信的尷尬局面。這對於新皇帝把控朝政和掌握朝廷局面並沒有任何好處,從乾隆皇帝主動退位後,乾隆皇帝寵臣和珅被稱為“二皇帝”就能看出端倪。

綜上所述,皇帝不會選擇主動退位,哪怕已經無法正常行使皇權,這對於皇帝而言關乎皇權、威望和對朝局的理性考慮。


正說清代十二朝


縱觀兩千餘年的封建史,很少有皇帝主動退位的情況發生,只有極個別的幾個,唐高祖李淵(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脅迫)。武周皇帝武則天(神龍政變大臣脅迫)。宋高宗趙構(退位後大權在握)。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後被監禁)。清乾隆(退位後大權在握)。

皇帝這個位子充滿了意外,大部分皇帝不到死的那天不會放下手中的權力,而且在任中突然病逝的也不在少數。比如秦始皇東巡路上突然駕崩,趙高李斯矯詔立胡亥為皇帝,賜死長子扶蘇,將軍蒙恬。再比如明朝武宗正德帝落水感染風寒突發疾病駕崩,太后下詔命興獻王子朱厚熜即位,明光宗泰昌帝即位十天後突發疾病,內侍崔文升開了方子,皇帝服用後大瀉不止,昏迷不醒,鴻臚寺卿李可灼進獻仙丹,皇帝服後迴光返照,第二次服用後一命嗚呼(這就是明末紅丸案)。

還有明太祖培養的接班人太子朱標,竟在皇帝之前病逝,悲傷不已的洪武帝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帝殯天之後燕王靖難攻佔南京城即位大統。

終其原因,皇帝是孤家寡人,是不可能在活著的時候放棄手中的權力,有的時候又突發事變去世,天家無親情。


叫我李白把丶


因為即便是皇帝提前退位的作用並不大,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對於一個在位多年的皇帝來說。底下的臣子對他自然是畢恭畢敬,也不敢有什麼太多的想法,但是一旦皇位發生了變動,老臣對新皇帝就會或多或少有些種不服氣,這不利於新皇帝的統治,所以在老皇帝準備交接位置的時候,通常會把那些老臣殺掉或者罷官,從而讓新帝提拔新人,組成新皇帝的政治班子。

其次對於新皇帝的大臣,如果老皇帝有所準備得話,肯定會準備一些大臣讓他們在新帝的手下這些大臣往往會在老皇帝死之前被下放,然後在由新帝提拔。從而保證這些大臣會對新皇帝忠心。

而題主說的提前退位,這種方法之所以沒有皇帝採用,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皇位更迭不只是位置的更換,還有權力的交接,而權力對人的誘惑普通人是抵抗不了的,更何況皇權。所以老皇帝多不願意放權,這是第一點。

第二,那就是文武百官的態度,如果老皇帝禪位又放權,那麼為了保證自己以後的路子,文武百官必然會擁護新帝,冷落太上皇。而歷史上太上皇雖然好聽,但是過的並不去皇帝好。這導致的結果就是新帝擔心自己將來退位後會過的如此悽慘,也就不會主動放權。如果老皇帝讓位不讓權,那結果就和乾隆退位給嘉慶一樣,繼位的新皇帝不爽,退位的老皇帝過的也不爽。雖然看上去乾隆為嘉慶鋪了路子,但是除了一個錢罐子和珅以外,一個顧命大臣都沒給嘉慶留下,導致嘉慶不能也沒有能力和雍正一樣改革乾隆留下的爛攤子。


寫遊戲同人的小阿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上有諸多王朝在更迭之時,都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動亂叛變,謀權篡位,等諸多事宜,這些事情難道都不可避免嗎?為什麼很多皇上不提前退下皇位,來幫助自己的繼承人穩固皇位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的是封建王朝中,所有的皇帝權利集中在手中,可以說是天下之下自己最大,所有的世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而不是神仙,身為帝王,一夜之間就從高高的皇位下來,退居幕後,難免會不適應的。況且這個時候,皇帝往往還處於觀望狀態,畢竟皇帝想把天下傳給自己最喜愛的孩子,和最有能力的孩子。畢竟是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或是繼承祖輩的江山,沒有一個皇上想要就這樣把自己的天下拱手相讓。


在著又說,天下這個時候不在自己手中,手握大權的後輩難免會在有些事情上去自己不和,甚至背道而馳,這個時候曾經的皇上因該怎麼辦呢,發動自己曾經的權臣讓太子下位嗎,這樣也不合適,所以所有的太子小的時候都有太子傅來教導,然後皇上從眾多的皇子中挑選賢能,按理來說是立嫡長子為太子的,但是有的皇上立長立賢也是可以的。從種種原因來看,凡事有利都有弊。


不管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後輩的原因,既然歷史是這樣發展的,那麼就一定有其道理,我們在這也只能是根據歷史進行猜測,諸位是如何看待的?


江上孤舟


有一位因為政局不穩,而撒潑打滾要提前退位的皇帝,看看他的下場。

這位皇帝叫趙佶,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徽宗皇帝。

靖康元年,宋徽宗撒潑打滾,裝病耍賴要把皇位傳給兒子趙恆,趙恆無奈接位,是為宋欽宗。



我們知道,宋欽宗繼位沒多久,就和徽宗皇帝被擄去了五國城。

但是即使繼位只不到一年的時間,作為皇帝的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之間圍繞權力也有很多牴牾,父子間互相猜疑,欽宗皇帝對宋徽宗各種不放心。

外敵圍城,金國撤了沒多久,父子間就開始各種暗戰,大宋都危如累卵了,還在爭奪大宋扛把子的主導權。

如果和平時期,皇帝讓位,爭位的大戲大約會更加劇烈一些。

比如,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到四川,唐肅宗在靈武繼位,唐軍收復長安後,迎回了玄宗天子,曾經英雄一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生活的小心翼翼,父子間關係很微妙。



唐玄宗晚年生活的未必快樂,一個是思念楊玉環,另一個原因是過的謹小慎微,連太監李輔國都能變著法的欺負他,玄宗只能忍讓,無力反抗。

落架的鳳凰不如雞,失去權力的皇帝也不再是真龍,只是一條盤著的蟲。

失去皇帝之位,過的比較好的大約是唐高祖李淵了吧,因為他失去權力失去的很徹底,導致他乾脆不再想這事兒了,後半輩子只幹一件事,生孩子。

這種需要,作為兒子的唐太宗還是能滿足的,所以李淵失去權力後,盡情玩耍,在生孩子這方面,產量還不錯。

失去皇位,或者即將失去皇帝位,對皇帝來說意味著失去了對當前局勢的掌控,這種失去,遠不是他退休讓位就能挽回的。

古代皇帝對危局失去掌控,意味著他即使退位,他的後代或者繼位者也不能在短時間內撥亂反正,讓朝政回到正規上來。

當然如果危如累卵的朝廷格局是他的繼位者故意所為,那就另當別論了。



比如唐朝初年李世民奪位,皇帝李淵看著很危險,被尉遲恭困到船上,似乎局面隨時可能失控,但是,那是李世民和他手下的故意所為,當雙方談好條件後,李世民就跪到爸爸腳下,吸吮爸爸乳頭了。

所為危局,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同的危局在宋朝初年又重演了一遍,趙二奪趙大的皇帝位,趙大提前退休就能避免死的不明不白嗎?

未必。

如果趙大提前退休,大概率會死的更早。

如果皇帝提前退位,扶新皇帝上馬再送一程,在帝國時代只有兩個結果,太上皇會被架空,後半場生活的很尷尬,看似風光無限,但是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縱觀歷史,退了位,結局很好的的太上皇,只有一個,那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這個太上皇當的太舒服了,其實他這太上皇乾的還是皇帝的事,嘉慶雖然繼承皇帝位,但是他扮演的是太上皇的角色。

嘉慶有點像讓出皇位的唐玄宗一樣,每天上朝小心翼翼,臉上看似雲淡風輕,卻寫滿了倆字:尷尬。

皇帝要想穩定朝局,遠不是讓出皇帝位就能辦到的,他的辦法其實只有,韓非用兩個字總結:制衡。

只有讓大臣們互相掐架,讓皇子們對皇帝位展開爭奪,皇帝才是安全的,朝局看似危機重重,其實所有危機都在皇帝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



薛白袍


這是一種極其典型的,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歷史的做法。

在現代人看來,之所以會出現新舊政權更替時政局不穩的問題,原因全都出在了舊皇帝沒有提前退位,而是等到去世才退位。

雖說老皇帝去世以後才退位的確為政局不穩埋下了禍患,但老皇帝真的能提前退位,將皇位交給自己的兒子,並且在退位以後,幫助太子穩住局勢,最後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嗎?當然是不可能的。

雖然古代很少有老皇帝提前將皇位讓出去的例子,但大部分老皇帝在退位以前,也都會慢慢的栽培太子,將朝中的一些相關事務交給太子,並且培植太子的個人勢力,讓太子接手自己的小團體,或者是讓太子組建自己的小團體,以便在太子登基以後能夠迅速穩住局勢。

可以說,老皇帝雖然沒有提前退位,但也經常有幫助新皇帝穩住局勢的,儘管很少有皇帝禪位,但實際上,禪位能夠達到的效果,很多時候,老皇帝也都提前做到了。

再者,皇權具備唯一性,皇帝就是天下的共主,天下人可以不拜太子,但不能不拜皇帝,皇帝也絕不會容許任何人權勢超過自己。

其實政局不穩只是一個說法,很多時候,真正導致政局混亂的反而是新皇帝與久皇帝之間的矛盾,新皇帝想要登基上位,而舊皇帝必然也會貪戀權勢,這可不像許多工作,幹久了可以退休,當皇帝更多的是享受,站在權力巔峰的感覺也不是每個人說放手就能放手的。

像是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曾經就因為巫蠱之禍親自派遣大軍討伐了自己的太子劉據,劉據死的很冤枉,看似兩人之間是因為受到了挑撥,但真正引起禍患的原因,難道不是漢武帝與劉據關於權力的矛盾嗎?若是劉據已經能夠與漢武帝平起平坐,也不會生出巫蠱之禍。

歷朝歷代都有類似的例子,太子為何換了一個又一個?正是因為太子的廢立全憑皇帝一人作主,太子能否登上皇位也得仰仗皇帝。

在這樣的情況下,每一位太子,即使是父子情深,也會不自覺的防備皇帝,而皇帝也是同理,為了防止太子篡位,需要時刻防備太子,更逞論將皇位直接交給太子了。

老皇帝即使是將皇位交給了太子,父子間的矛盾也不一定就真的消失了,乾隆在位六十年,禪位以後,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做太上皇的時候,乾隆難道就開始一心養老了嗎?雖然嘉慶帝已經登基上位,但掌握實權的依舊是乾隆,父子之防甚是嚴重,一直到乾隆去世,嘉慶才從乾隆那裡奪到了實權。

況且自古人有多少壽命都不可能是自己能算到的,老皇帝也不可能知道自己什麼時間會去世,就像乾隆,自己都沒想到自己能活到八十多歲,這樣的情況下,又有誰會選擇禪位做太上皇呢?這種現代人思維的做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卻根本無法實施。


魏青衣


古代進行政權更替,為什麼皇帝不提前退位,扶新帝上馬走一程,以維持政局的穩定呢?

新老皇帝的衝突

古代皇權更替時,常常出現政局動盪,但這些動盪,很多就是由新帝和老皇帝之間引起的。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了。

李世民為了登基稱帝,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為太上皇,自己成為了後來的唐太宗。還有類似的南北朝時宋文帝劉義隆被太子所殺,西漢時衛太子劉據的失敗兵變等等。這些都是新帝或者說準新帝和皇帝之間的衝突,而這些發生在兩者之間的衝突會引發的政局變動,就算新上來的皇帝能夠尊稱老皇帝為太上皇,但此時的太上皇再也不會碰觸到權利,否則就會是景泰帝尊稱明英宗為太上皇,但沒多久就被太上皇趕下臺,爆發奪門之變,最終成為一個悲劇了。

這是不正常的權力交接情況。雖然新帝上位,老皇帝退位,但因為兩者之間的政治對立,所以老皇帝不會幫助新帝穩定政局,相反老皇帝已經成為新帝的一個政治隱患,新帝還要防著老皇帝,以免被老皇帝趕下臺。

權利的唯一性

權利這種東西,決定了一個集團只能有一個統治中心,老皇帝退位幫助新帝穩定政局這種情況就是兩個中心了,這是違背規律的。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有過慘痛教訓,後來的皇帝也就不會這麼做了。

話說戰國中期,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將趙國變為當時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時間長了,趙武靈王感覺有點分身乏術,就想到了讓太子即位主政,自己專心軍事對外擴張的主意,他讓趙惠文王即位,自己稱主父。時間過得很快,不出幾年,趙惠文王乾的很好,趙國政壇上的臣子都圍繞著趙惠文王轉,趙武靈王自感失去權利,就挑撥之前的廢太子公子章挑戰趙惠文王的權利,自己想漁翁得利,重回權利中心。結果就是公子章和趙惠文王鬥法失敗,趙武靈王自己被圍直至餓死。

出現了這一鮮活的案例,後續的君主對於當太上皇這件事就比較謹慎了。清朝時乾隆皇帝以不能超越康熙為由退位為太上皇,但此時的乾隆仍然掌握大權。在一次接見外國使臣時,乾隆曾說自己雖然退居為太上皇,已經讓位於皇帝,但對大事還是擁有決定權。

無奈退位

還有一種就是老皇帝已經無法再繼續坐穩江山,只能退位的。

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長安被攻破,唐玄宗倉皇逃竄,在馬嵬坡,唐玄宗無奈賜死楊貴妃,楊國忠也被殺。此時的唐玄宗大失人心,不得已李隆基只能退位,自稱太上皇,立自己的兒子為唐肅宗。

唐玄宗這種無奈退位的,雖然和新帝之間沒有衝突,但已經沒有了執政根基,對於新帝穩定政局自然也沒有了幫助。

主動退位安分守己

還有一種就是像宋高宗、宋孝宗一樣主動退位的。

宋高宗趙構雖然膝蓋軟,任用秦檜,殺岳飛,但在受到金人多次南侵的驚嚇後,宣佈“倦政”退位為太上皇,立養子為宋孝宗並一直安享晚年。趙構有沒有幫助宋孝宗穩定政局不知道,但宋孝宗平凡岳飛冤案,宋高宗卻沒有反對。而宋孝宗在趙構死後不久,也主動退位,直至病逝。

可見歷史上成為太上皇的皇帝往往要麼是被逼無奈,要麼是繼續掌握權利。而這兩種情況並不會幫助新帝穩定政局,反而會使新帝執政的隱患。而退位後不沾染權利的,往往不會對新帝執政產生什麼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