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后大多数纳粹残余都逃亡到阿根廷?阿根廷政府对他们有什么庇护吗?

东边墙头西边草


二战后,大多数的纳粹余孽都纷纷逃亡到了南美小国阿根廷。这些纳粹余孽中不乏纳粹高官以及杀人魔头,为何阿根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接受及帮助这些纳粹余孽逃亡?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时美苏等国家明明知道阿根廷的行为,还听之任之,无可奈何,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



二战后,阿根廷之所以大量接受纳粹余孽,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当时的阿根廷,其大部分人口是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德国后裔,其中意大利和德国后裔就占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在二战期间,阿根廷就与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关系紧密,并且希特勒还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扶持阿根廷国内的法西斯势力,其最大的法西斯组织“民主主义联盟”的会员一度有30多万人。当时的阿根廷总统胡安·庇隆就是意大利的后裔,甚至有传言他是纳粹的间谍。因此,当时的阿根廷俨然成为了欧洲纳粹组织的第二基地。

二是金钱驱动,纳粹的领导人从犹太人中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他们为了逃亡到阿根廷愿意给阿根廷政府付出巨额的买命钱。当时的阿根廷政府非常乐意做这样的买卖,只要这些纳粹人出的钱足够多,阿根廷直接邮寄护照,甚至派飞机帮助这些纳粹余孽逃跑,可谓服务到家。

在二战后,正是由于阿根廷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接待纳粹余孽,让大量的纳粹余孽通过“老鼠路线”而逍遥法外。例如纳粹高官如约瑟夫·门格勒(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医生,人称为“死亡天使”,用毒气谋杀犹太人)、种族清洗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阿道夫·艾希曼等人都在战后逃到了阿根廷。甚至有传闻当时希特勒并没有死,也逃到了阿根廷。总之,在二战后,阿根廷曾一度成为纳粹余孽们逃避审判的天堂。

实际上,对于阿根廷接受纳粹余孽的事情,美、苏、英等国家都知道,但他们也只是谴责而已,并非过多的干涉。他们之所以如此表现,主要是因为二战后,美苏争霸,阿根廷成为双方阵营的拉拢的对象,特别是美国不希望阿根廷投入苏联的怀抱,因此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不了了之了。

二战后,这些纳粹余孽逃到阿根廷后,大部分融入阿根廷社会,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后来,也有一部分人被以色列通过各种手段弄到以色列接受审判,例如1960年艾希曼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从家中绑架并送到以色列接受审判,最终判处绞刑。


密探零零发


二战后,阿根廷接收纳粹要员,明码标价:每人5万美金,不但可以得到全套阿根廷政府颁发的合法文件,其中一部分人,还可以享受由政府提供的从德国逃往南美的航空和海运服务,当然,交通和食宿费用另算。正是靠这种方法,加上贸易获利和纳粹分子的政治献金,庇隆夫妇敛财不少。

二战期间,阿根廷表面中立。那时庇隆还没有当上国家元首,但也是阿根廷极具权势的人物,影响着政策的走向。作为民粹主义军事领袖,庇隆从不掩饰他对墨索里尼、希特勒和佛朗哥的崇拜,视他们为自己的政治教父。他1940年代初多次访德,与里宾特洛甫过从甚密。

他从德国人手中购买军火,也请德国军官为他训练部队。阿根廷的德国移民本来就不少,庇隆一直得到这些德裔寡头、富翁、政治领袖的支持。因此,当德国战败几乎已成定局之时,在庇隆的命令或支持下,阿根廷为大量接收纳粹要人、科学家、支持者作好了准备。

1947年,庇隆夫人前往欧洲巡访,获得极大成功,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彩虹之旅”。她的欧洲之行不为人知的一面是,帮助前纳粹分子到阿根廷定居。她在西班牙会见了纳粹特种部队创建人斯科尔兹内,并协助他建起了帮助纳粹高官逃亡的组织“蜘蛛”。

她还将西班牙、梵蒂冈、瑞士政府和金融家中支持纳粹的势力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网络。据说这是她和教皇皮乌斯十二世、瑞士外交部长及银行家们秘密讨论的议题之一。当时阿根廷驻欧洲一些国家大使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为纳粹分子提供庇护中,建立隐密的商业链条,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瑞士伯尔尼市场街49号的移民事务所,3名负责人长期与瑞士外交部和银行业合作,帮助把纳粹资产转移到阿根廷,也帮助纳粹高官逃到南美洲国家。据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调查,二战末期和二战以后,阿根廷政府向纳粹分子及其支持者颁发的护照,高达10多万个。其中多少是经庇隆夫人之手,不得而知。

由于受到庇隆毫不迟疑的保护,阿根廷成为二战纳粹分子们的天堂。他们不但因此逃避了法庭审判,还在遥远的南美洲重建起美好生活和商业帝国。有历史学家认为,庇隆得以三次担任阿根廷总统,阿根廷籍德国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世界真的很大


先看看战后纳粹们的几种结局。

第一种,直接被逮捕,受到审判。这个就不多赘述。

第二种,纳粹党员科学家。二战期间,美国有个“回形针计划”,旨在吸收德国纳粹科学家,通过争夺,将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及高阶研究人员转移至美国。只要你足够优秀,不用改名换姓的东躲西藏,自有八抬大轿去抬。

最有名的是德国“火箭之父”党卫军少校冯.布劳恩,相当的被纳粹党器重,战后又被美国花大价钱请走,不但没受到审判,还主持了土星五号等大工程,成了美国航天之父和阿波罗登月设计师,还担任过美国航天局的副局长。

上图——被德国国防军簇拥的“德国火箭之父”——党卫军少校冯.布劳恩

下图——与美国总统相谈甚欢的“美国民族英雄”校冯.布劳恩局长

第三种,虽然算不上科学家或者工程师,但是有一技之长。他们大多隐姓埋名,逃往南美洲、少部分去了中东、西亚和北非。阿根廷是他们的首选。

下图,2017年6月,阿根廷联邦警察发现了有史以来找到的最大的一个纳粹仓库。这个仓库里有75件与纳粹分子有关的物品。经过鉴定,这些原属二战时期的德国高官所有。


更有甚者,有媒体报道,一个128岁的阿根廷老人自称自己就是希特勒,这个估计是老糊涂了。是不是做个基因检测就真相大白了,但貌似官方都不屑于检测.....

再回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的阿根廷是南美唯一保持中立的国家,地理上与欧洲正好是个对角线,属于天高皇帝远,对方鞭长莫及的位置。与炎热的中东或者其他南美国家比,自然环境和气候与欧洲更为接近。

此外,与其他血统混杂的拉美国家不同,阿根廷是个白人为主的移民国家。二战前,国内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德国和意大利裔居民,很多村镇都有德语学校、发行德语书刊。如此庞大的数量当中自然不乏纳粹的支持者。纳粹德国也一直刻意拉拢阿根廷政府。

战前阿根廷就活跃着大量法西斯团体,还组织了一些法西斯党派。这些法西斯团体的人数在巅峰时期达三十万之多,德国驻阿根廷使馆还给他们发津贴,供给活动经费。整个30-40年代,这些团体大量发行法西斯报刊来,还利用广播、电影等“新媒体”为自己宣传造势,不少阿根廷群众被成功“洗脑”,对纳粹产生了明显的亲切感。

下图,30年代,阿根廷的法西斯团体集会。

二战中,英国与德国互为敌人,而因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问题,阿根廷和英国也互相看不顺眼,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此时,阿根廷的官方政府虽然保持中立,但已经明显在朝着纳粹德国倾斜。

因此,阿根廷被认为是纳粹藏身的理想目的地,既有政府欢迎,还有民众基础。

二战后期到结束后这段时间,阿根廷政府曾把数百本空白护照寄给德国,供逃离欧洲的纳粹分子使用。当然,是付费的,据说是每人5万美金起,包括路费、伙食和行李等等,是个套餐。在二战中后期,许多纳粹分子疯狂敛财,一部分进了阿根廷政府的腰包,再往后就去给贝隆夫人(下图)买貂、花裙子、鞋鞋和各色口红珠宝了。

贝隆夫人的头发本身是深棕色的,为了迎合当时主流审美(与纳粹的金发碧眼有共通之处),给漂染成的淡淡的金黄色,频繁的染发也可能也是她33岁就患子宫癌去世的一个诱因。

90年代之前,阿根廷的政府基本是文官和军政府通过政变轮流执政。

1946年,胡安·多明戈·贝隆政变成功,当了阿根廷总统,27岁的伊娃·贝隆成了第一夫人。
贝隆夫妇比前届总统更亲纳粹,阿根廷开始接受大量有一技之长的纳粹党员(注意,必须得有过人之处,比如科学家、医生、政客等等)。

1947年,贝隆夫人访欧被时代周刊称为“彩虹之旅”(大型个人时装秀),但其暗中旨在帮助纳粹分子到阿根廷定居。她将西班牙、梵蒂冈、中东(埃及为主)中支持纳粹的势力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为纳粹分子提供庇护和逃亡服务“套餐”,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又进一步的丰富了自己的衣帽间。再谈一个题外话,虽然贝隆夫人高调奢侈,但阿根廷的工人阶级很是崇拜她。底层出身的贝隆人在出任劳工部长期间,打击了亲英美的富裕阶层,为劳动人民谋了不少福利。结果在她去世不久,没了第一夫人的胡安·裴隆就在一次军事政变被推翻,流亡国外。

在阿根廷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协助下,这些纳粹余党带着家私繁荣了阿根廷的消费市场,在各行各业继续发挥“余热”。

逃亡的德国纳粹在阿根廷、智利等国的军政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南美这些国家的军装还保持着德意志第三帝国遗风(下图),比如,有鲜明识别特征的M35钢盔、修身的野战灰军装制服,还有德式的大盖帽等等。

此时,动荡的阿根廷需要大量治国、治军和其他方面的技术型人才。二战后,一度非常低调,甚至有点与世隔绝的南美洲国家军队建设和训练水平在这些“高人”指导下突飞猛进,比如80年代初的马尔维纳斯战争,阿根廷空军超高的作战素质,硬是把装备一流的英军打的一愣一愣的。
下图,1982年,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的超级军旗携带飞鱼导弹,击沉了造价高达2亿美元的英国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

最后,给说个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尊严殖民地》,描述了1973年智利政变时期,一对年轻的德国夫妇丹尼尔与莱娜反抗智利军政府统领、独裁者皮诺切特的故事。

二战后,除了阿根廷以外,智利也是纳粹们逃亡拉美的主要目的地。
丹尼尔被绑架到一个为“尊严殖民地”的秘密基地。那儿正是前德国纳粹分子在智利的聚集地,在政府武装保护下,俨然成了国中之国,进行着大量的刑讯工作与秘密人体实验,被绑架的人从来没有一个曾活着逃出“殖民地”。丹尼尔的妻子莱娜找到了基地所在,混了进去,不惜代价要救出丈夫。然而,在两口子历尽艰辛,成功逃出魔爪,进入外国大使馆寻求保护,竟然发现,使馆竟然也布满了纳粹余孽的眼线和天罗地网.....可见纳粹势力在战后的几十年仍旧强大,还有当地政府做后台,提供庇护和支持。

电影中,那个“大魔头”的原型就是保罗.舍费尔(下图)。

此人是前纳粹德国士官,通过金钱疏通、亲纳粹宣传和散布“共产主义威胁”等办法来说服当时的智利政要,串联了混迹于南美的前纳粹分子和右翼德国移民,建立了一个准国家形式的“尊严殖民地”,并在纳粹理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邪教信仰。

在政府支持和金钱+人脉的疏通下,舍费尔将这块“殖民地”发展成了袖珍型的“纳粹德国”。这个“尊严殖民地”一度占地137平方公里,拥有300多“子民”,包括德国移民和智利本地人。当时的智利军政府赋予庄园特权,给予其慈善组织地位。既不纳税,也不允许智利军警进入,还有自己的武装警卫队,警卫队成员穿着仿二战德国军装,庄园里面有军火库,有机枪岗哨、火箭筒、半自动步枪,更夸张的是居然还有坦克,俨然成了智利的“国中之国”。

保罗舍费尔钻研了希特勒的演说技术,把自己吹成了大神,对他的“子民”进行洗脑。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劳动、赚钱。只有他自己有所谓的外交权,“子民们”不许和外界有任何接触,他还禁止婚姻关系,分“男营”和“女营”(有点太平天国的味道啊),并且规定这块地上的女性都属于自己,甚至不放过孩子,尤其是男童。不从的就拿去做人体实验,然后就被“消失”了......
这个保罗.舍费尔在自己的“袖珍纳粹王国”中当了小半个世纪的“元首”,从战后逍遥到了到1997年,他的后台——智利军政府被推翻,保罗.舍费尔开始了第二次逃亡生涯,直到2005年才被抓获,判了20年。

现在,“尊严殖民地”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下图),据说那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俨然一个世外桃源。加上关于此地恐怖而神秘的故事,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年的门票收入相当可观。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纳粹德国和阿根廷那会眉来眼去的关系多了去了

很多方面,比如阿根廷建国以来一直被美国和英国敲竹杠,和这两大佬都不对付。而且阿根廷卖农产品给德国,德国提供军工技术支持。

另外阿根廷人在南美人里面算白了,特别瞧不起巴西智利之类的巧克力皮。特别民族主义,和纳粹似的,理念上也接近。

还有阿根廷人口当时属于轴心国的德裔、意裔约有1/5,西班牙裔就更多了,你们得知道二战虽然西班牙没干啥大事儿,但也是亲轴的。这就给德国渗透阿根廷有了机会,二战之前纳粹就在阿根廷办了很多企业,而且资本用于支持出版社啊,广播站之类的提供纳粹宣传,阿根廷亲纳粹也就可以理解了。


疯狗的轻武


原因:有浓厚反犹太情绪

二战期间有600多万犹太人惨遭屠戮,仅在波兰和匈牙利纳粹集中营里被残杀的犹太人就有60余万。在战争结束前几个月,德国情报机构开始策划被称为“老鼠路线”的纳粹战犯逃亡计划,将一些纳粹分子分别送到西班牙、埃及、黎巴嫩和阿根廷等国。当时的阿根廷是南美唯一保持中立的国家,由于在地理上与欧洲天各一方,自然条件优越,被认为是纳粹藏身的理想境地。当时的阿根廷政府曾把数百本空白护照寄给德国,供逃离欧洲的纳粹分子使用。

据有关材料揭露,从1945年起至50年代初,至少有150名纳粹分子潜入阿根廷,其中包括罪恶累累的纳粹战犯艾奇曼、库茨奇曼、斯奇瓦伯格、门格尔,以及至今尚未查清的纳粹第二号头目马丁·波尔曼等等。数十年来,这些战犯有的已经被捉拿归案,引渡回欧洲,受到了应得的惩处;有的已经自然死亡,但也有不少改名换姓、藏得很深的纳粹分子尚未暴露身份而仍然在逍遥法外。1998年5月,在阿根廷隐居了50余年的纳粹战犯丁科·沙基奇夫妇自现原形并落入法网之后,阿根廷司法部门成立了一个专门侦查纳粹战犯和新纳粹集团的机构,准备彻底清洗掉阿根廷过去曾被称为“纳粹战犯的天堂”这一不光彩历史。

二战期间拉美地区共有20个独立的共和国,截止到1943年1月20日,有19个国家和轴心国断绝了外交关系,阿根廷成为唯一直到大战末期依然和德国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1945年3月27日,阿根廷对德国宣战,而此时大战已经接近尾声,由此可见阿根廷在二战期间的外交有亲德国的色彩,但我们却不能说阿根廷就是一个法西斯国家,公允地说阿根廷应该是一个亲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的中立国。二战期间阿根廷和美国的步调不太一致,在很多会议特别是美洲内部会议上和美国的意见差别很大。

二战末期的阿根廷总统贝隆在二战以前是意大利部队的军官,并访问过德国,对两国及其政治制度都有好感,加上贝隆自己也是意大利后裔,遂亲于轴心国。二战接近尾声时迫于盟军压力阿根廷才想轴心国宣战,但已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 战后,贝隆收留了一些德国战犯和一些党卫军军官(比如斯科尔兹尼)。


敬历史


为什么二战后有很多纳粹残余逃亡到了阿根廷?阿根廷政府对他们有什么庇护吗?二战结束之后确实有大量纳粹残余逃亡到了南美洲,主要是阿根廷,他们的逃亡路线在欧洲语言里甚至有个专门的名称,叫ratlines,翻译过来就是“老鼠路线”,那么阿根廷为什么要为这些人提供庇护呢?它不怕受到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惩罚吗?

“老鼠路线”的建立

其实“老鼠路线”的建立初衷或者说公开目的可以说并不是为了纳粹逃亡,而是在梵蒂冈的罗马教廷为了在南美开辟欧洲天主教徒移民新大陆的便捷通道而建立的。早在1942年,来自德意两国的一些高级教士就曾经联系阿根廷政府,商讨在欧洲大陆和阿根廷之间建立天主教徒移民“快捷通道”的事宜。

(一名纳粹余党通过“老鼠路线”逃亡的过程)

之后不久,来自德国的教士安东·韦伯就亲自从德国通过西班牙和葡萄牙来到南美,之后以他此行的路线为基础,开辟了第一条“老鼠路线”,即“西班牙老鼠线”。而之后因为天主教会和阿根廷政府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不同教会人员和阿根廷政府人员之间往来密切,所以后来通过其他教会人员的沟通,又建立起了其它好几条“老鼠路线”,主要是通过意大利前往南美,因此这些人员通道又被称为“罗马老鼠线”。


(逃亡的纳粹余党在罗马获得的假证件)

而因为在战时梵蒂冈是德意两国的盟友,或者说是被德意所控制的,所以这些路线在战后也就成为了纳粹余党逃亡的路线,其中得到利用最多的是由克罗地亚的方济各天主教会所建立的“圣吉罗拉莫老鼠线”了。这条线路早期是为二战时纳粹德国所扶植的克罗地亚傀儡政权官员逃亡所建立的,后来则成为了所有纳粹余党逃亡的主要路线。当时这些克罗地亚教士在意大利罗马的圣吉罗拉莫大学设立了运营线路的总部,从奥地利到意大利热那亚一路都有他们的人接应纳粹逃亡者,形成了完整的逃亡产业链。


阿根廷为什么愿意接收纳粹余党?

而纳粹余党能够逃亡,除了因为有这些老鼠路线之外,阿根廷政府愿意接收自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阿根廷政府为什么愿意接收这些人呢?这里面首先是历史原因,因为阿根廷从公元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成为了继美国之外欧洲人主要的移民目的地之一。而且来阿根廷的移民,主要都是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的中南欧天主教地区,所以传统上阿根廷和轴心国各国始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双方之间的政府关系也很好。

其次是当时的阿根廷贝隆政府,特别是贝隆本人对纳粹的理念有相当程度的同情,阿根廷政府在当时也曾推行反犹太人政策。同时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还和阿根廷政府有密切往来,并许诺在战后给阿根廷提供大量贸易机会。

(阿根廷总统贝隆,他在接纳纳粹余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阿根廷通过这接收纳粹余党能够获得大量经济收入。本身这些逃亡到南美的纳粹余党多数都是身居高位的,在二战期间又通过屠杀富有的犹太人和入侵其它国家攫取了巨量财富,所以接收他们能给阿根廷带来相当数量的经济收益。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跟当时阿根廷政府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有关。因为二战结束之后,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抗局面迅速显现,包括贝隆本人在内阿根廷政府许多要员都认为,美苏两个阵营之间会很快重启战事,他们甚至一度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在1948年爆发。而且他们认为,到时阿根廷所代表的“第三势力”会对战局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到时阿根廷接收的这些纳粹余党也将能重新成为阿根廷在国际舞台的棋子,那些人甚至能够变成阿根廷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工具。

阿根廷为什么敢于接收纳粹余党?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说,阿根廷政府算盘打得挺美,他们就不怕反法西斯阵营的惩罚吗?他们还真不怕,因为当时欧洲战后的局势,其实确实挺复杂。首先虽然德意战败了,但在二战期间名义上中立,实则为轴心国提供了不少帮助的西班牙和瑞士等国都还存在,西班牙甚至也还在奉行法西斯主义。它们在战后其实仍然拥有相当的实力,而美苏等国在经过多年战争之后,也无意对这些对自己没有直接威胁的国家再起战争。而阿根廷的情况与西班牙等类似,所以在二战之后,其实它虽然做着帮助纳粹余党的事,但处境还是比较安全的。

(纳粹官员霍斯特·瓦格纳,他先被盟军拘捕,后来又神秘地成功从监狱出逃,最后逃到了阿根廷,图1的逃亡路线就是他的逃亡路线)

除此之外,当时欧洲的情况也确实如阿根廷政府的预测,很快东西两个阵营就形成了对峙,而在西方阵营的战俘营里囚禁了大量东方国家认定的战犯,他们在二战期间在德国入侵东欧和苏联地区的过程中犯下了大量罪行。但因为东西方对峙已经形成,所以西方阵营不愿意把这些人引渡给东方阵营,自己也不愿意再费劲对他们进行大规模审判,甚至还想利用其中的科学家和其它类型的“人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他们的逃亡。根据一些报道,美国人曾默许他们通过前面提到的“圣吉罗拉莫老鼠线”来到罗马,利用假身份逃到阿根廷,然后再通过各种手段将其收编,为己所用。


(逃到阿根廷,最后又被以色列抓走处决的阿道夫·埃克曼)

所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量纳粹余党逃到了阿根廷。但阿根廷人的如意算盘也没成功,因为虽然东西方确实出现了对峙,却没有形成他们预期中的三战,相反却演化成了以和平状态为主的冷战,使阿根廷借三战成为超级大国的愿望落了空。而几年之后,贝隆政权也被推翻,新政府不再庇护贝隆时期接收的纳粹余党,许多纳粹余党又相继逃亡到了天主教会势力也很大的南美其它国家。有个别人在失去庇护之后还被以色列特工抓走,比如设计了纳粹针对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的阿道夫·埃克曼,最终在以色列罪有应得地被处死。其它人也基本都隐姓埋名,尽量低调地度过了余生。


桃花石杂谈


二战时候买张船票可以去很多国家,有没有什么指纹技术人脸识别,南美国家传统上白人都有欧洲血统,政府管理也比较简单,混进去也容易。


青山老铁


阿根廷也反对犹太人,和美英有矛盾。当时中立国地位。当时和德国走得近,为德国提供农产品。德国为阿根廷提供军事援助,二战后期给德国提供几百份空白护照。使一批战犯在其生活了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