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带了哪些猛将?

宜川—李大大


刘备东征孙吴没有带著名的猛将,时黄忠早已年迈病逝,张飞遇刺,马超病重于刘备东征同年死去。赵云反对刘备出征,被留在江州统领后方部队。魏延坐镇汉中,庲降都督李恢坐镇南方,位置也很重要。

由于蜀汉的史料缺失,我们对其余将领没法有深入认识,若是以有限记载而论,刘备东征的部队里是一员猛将都没有。相对陆逊部队里,有朱然、潘璋、徐盛、孙桓、韩当一批悍将,刘备军的将领质量不如陆逊军。

这里解释一下,黄忠、甘宁在历史上已经死了,他们参战的故事是《三国演义》所虚构。小说里武勇的关兴、张苞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事迹,亦没参与这场战役。

刘备东征阵容如下

中军编制

吴班,领军。与大督冯习率军为前锋,率陈式等走水军进军。吴班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与魏延、高翔一同击败司马懿,斩首三千余人,是诸葛亮时期的蜀汉名将。吴班和冯习是当时级别最高的将领,相当于取代了张飞、马超原来的作战位置。

陈式,将军。于汉中之战时与十余位不知名将领跟徐晃交战,虽非名将却也深得刘备信任。他与吴班率水军出战。


冯习,领军身份出任大督。是刘备在荆州收服的嫡系将领之一。冯习和吴班同为先锋,但他应该是率步兵进军。后陆逊火攻,先攻破冯习军营,使蜀军溃败,具有不少责任。

张南,担任前部督,隶属冯习部队,同为荆州将领。他与冯习率步兵出战。


各路别督有:廖化、赵融、辅匡、傅肜,根据记载以辅匡资历最高,随刘备平定益州,曾任巴郡太守。后期升任镇南将军,与镇东将军赵云地位相若。廖化本是关羽的主簿,对荆州形势颇为熟悉,但不是什么猛将。赵融、傅肜事迹不详,只知道傅肜宁死不降吴军,愤然战死。


向宠,牙门将。这是君主身边亲近将领,负责统领亲兵,赵云、魏延都曾担任过刘备的牙门将。向宠统领严整,败而不乱,确是一位将才,但他当时的资历还不足够统率主力部队。


杜路、刘宁,蜀军将领。级别应该不太高,在陆逊火攻后被逼入窘迫,向吴军投降。


沙摩柯,五溪蛮王。受马良游说投靠刘备,被编入冯习、张南部队,一同战死。

参谋部

马良,侍中。原荆州从事,对当地情形熟悉,为刘备劝降了五溪蛮夷。侍中是皇帝近臣,负责出谋划策与劝谏等事务。当时曹丕的侍中就有刘晔、辛毗、董昭这等谋臣,可见马良的作用非常重要。

廖立,侍中。(没有随军记载,但侍中要跟在皇帝身边。)

程畿,从事祭酒。忠义之士,刘备战败后,他亲身持戟与敌人战斗直到阵亡。

李朝,别驾从事。益州名士李氏三龙之一。

王甫,议曹从事。益州名士,被调往荆州辅佐关羽,对荆州情形熟悉。

北军编制

黄权,镇北将军。都督江北诸军,相当于第二军团长,级别高于吴班、冯习。刘备攻占汉中,人们都知道是法正的功劳,却不知道有许多计策是黄权提出,这次黄权就取代了法正的作用。

庞林,治中从事。庞统之弟,兼任黄权的参军。

北军编制不明,可能廖化、赵融、辅匡、傅肜等有人在北军,按常理这些部队应该都随黄权投降魏国了。


后军编制

费观,以巴郡太守领江州都督。费观为人能干,文武双全,极为受刘备重用。早前他担任李严的参军,一同在绵竹抵抗刘备进军成都。

赵云,翊军将军,留督江州。费观和赵云谁是当时江州都督,说法各异,有说赵云只是留督部队,但不是都督。赵云留督部队,费观后来才正式转任都督这一职位,此前没有江州都督,赵云是临时统领。

陈到,此人于夷陵之战去向不明,有可能留在江州。

宗预,此人时任参军、右中郎将,但没有参战记录。


苏沉船


你说的是夷陵之战吧,刘备称帝后三个月,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不顾诸葛亮和群臣的反对讨伐东吴。

结果被东吴的大都督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夷陵之战以刘备的战败而告终,过了不久就病逝了,所以才有了“白帝城托孤”一说。

当时,刘备的五虎上将(关羽 张飞 赵云 马超 黄忠)关羽和张飞已经去世了,而赵云是不赞同刘备攻打东吴的,马超正在北边驻守。

所以带了张苞(张飞儿子)关兴(关羽儿子)黄忠和黄权 傅彤等人,张苞和关兴立功,刘备说了句“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

黄忠不服气出战东吴的潘璋,后被埋伏中箭而亡,黄权后路被断投降曹魏,然后陆逊火烧刘备七百里联营,刘备大败,赵云前来救驾。

最后,刘备逃跑到白帝城,诸葛亮摆下八阵图困住陆逊,被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指点得以出阵,陆逊方才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决定不再追击刘备。




听我说典故


先驳斥一下那个说带黄忠的,不要看了几本《三国演义》就乱说,黄忠早在刘备没有称帝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带的是黄忠的棺椁吗?

说完了,再来看看刘备到底带来了哪些人——

首先很遗憾地表示,五虎上将(实际没有赵云),刘备一个也没带去。有三个是带不走的(关羽、张飞和黄忠),因为都死了;赵云因为反对东征,被留后当预备队;马超没去原因不详,但是结合他次年去世的情况来看,可能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东征了。

除了这五个以外,魏延也没去,因为他要镇守汉中,这是对魏国的核心防线,走不开。这么一算,其实蜀汉的那些名将就基本全部缺席了这次大战。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出现在这次大战中的蜀汉将领共有:

吴班、冯习、陈式、许交、马良、黄权、张南、沙摩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