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追捕“康有为、梁启超”一事,为什么一点也不上心?

忠肝义胆岳老三


追踪康有为、梁启超并加以逮捕,一直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必须面对的任务。早在李鸿章被任命为“商务大臣”时,他即“面奉懿旨”,要捉拿康有为。作为某种折中的办法,李鸿章做得最多的,就是说服英美驱逐康有为,使其无立身之所。

一、康有为的行踪为何扑朔迷离

当李鸿章到达广州时,康有为正隐匿在香港。香港属于英国租界,李鸿章只能通过驻英公使罗丰禄与英使、港督交涉。英方袒护康有为,要求中方提出可靠罪证,否则拒绝驱逐康。其实这不过是借口。好不容易说服英国外务大臣了,康的行踪却扑朔迷离,一会儿说他将赴暹罗曼谷,—会儿说他仍在香港,—会儿又说他奔赴檀香山、旧金山……康有为行踪扑朔迷离,李鸿章也只能一一釆取相应措施:听闻康将前往檀香山、旧金山,李连忙联系驻美公使伍廷芳,希望能趁机抓获。结果却白布置了一番,康根本就没走,仍在香港待着。—直到光绪二十六年二月,李鸿章才确定康在新加坡。

二、为何没有刨毁康有为的祖坟?

为了躲避风头,康有为假装己乘搭英国轮船离开新加坡,但实际藏匿在新加坡华侨邱菽园的家中。李鸿章只能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谴责英国外务部,并继续要求驱逐康有为。这些交涉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敷衍了事。此时,总署发来电报,查实平毁康有为祖坟一事,李鸿章告以恐怕“激则生变”,请求缓办。

这番理由,当然不能入慈禧之耳,换得的是朝廷的另一道严旨,指责李如果再借故推拖,“惟李鸿章是问”,亲友也都劝李早点落实这件事。

三、康有为、梁启超的反击

面对李鸿章的攻势,康梁自然不会坐以待鋳。梁启超一度认为必须除掉李鸿章,才能推进新党勤王的“大业”。可能是李鸿章抗旨请求缓毁康坟一事博得了康党的感激,最后康党把矛头对准了刘学询。梁启超在给友人的信中道:

豚子不宰,我辈终无着手之地,此义人人知之,人人有同心……

豚子,即刘学询。观此信件可知,梁启超认为应不惜千金,置刘学询于死地。于是,4月24日,刘学询在广州被枪击。李鸿章为刘学询受伤而“大为震怒”,并高价悬赏捉拿凶手。

四、对于捉拿康梁一事,李鸿章为何不上心?

表面上,李鸿章对康梁穷追不舍,甚至要购买“死士”暗杀康梁。而这显然是做给慈禧看的。李私下对康梁的“倦倦之意”,连当事人梁启超也“不知何故”。

从康梁同一时期的信件中,又可窥知康李有通信来往。梁启超感其在危难之时的再三存问。狂妄如康有为,在致李鸿章的公开信中,也以很能理解的口吻说:“私知公无相仇之心”

对于捉拿康梁一事,李鸿章并不上心,只是敷衍了事。既然身为地方总督,自然要担起地方之责。两广民风彪悍,会匪众多,整顿治安是当务之急,时南海县令裴景福就称李在两广时“首重捕匪”。又因为地处南疆,是欧洲东来的首冲,中西交涉繁琐,前任谭钟麟因与广州湾事件与法国交涉未竟,李须得迅速处理有所交代,财政是李的心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