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巴锡率部东归祖国后,留在俄罗斯的土尔扈特部是什么命运?

大东北的小豆包


1771年,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就是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东归,重返祖国。这个伟大的壮举当时轰动世界,被世人称道,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土尔扈特部当时为什么要西迁?又为何要东归?土尔扈特部的后代如今又在哪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重温一下那段激荡的历史。

土尔扈特是我国一个比较古老的蒙古族部落,是四卫拉特(清朝称厄鲁特)之一。部落祖上曾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卫拉特在明朝时被称为瓦剌,明朝对鞑靼用兵,瓦剌崛起,到也先时势力一度达到极盛,曾大举进攻明朝,发动让明朝大伤元气的土木堡之变,后被于谦击退。

也先死后,瓦剌逐渐衰落,迁移至我国西北的新疆地区。至明末清初时,卫拉特蒙古有四个大的部落:土尔扈特、和硕特、杜尔伯特,另一个是后来让康熙很头疼的准噶尔部。准噶尔部实力最强,逐步统一其他部落,土尔扈特部迫于准噶尔部的压力,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

当时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尚未被沙俄占领,土尔扈特部在那水草丰美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建立了国家---土尔扈特汗国。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幸福地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沙俄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沙俄政府认为土尔扈特汗国是个威胁,因为土尔扈特汗国强盛时期曾是和俄国平起平坐的。但是后来沙俄强大以后,最想要削弱、控制的就是土尔扈特汗国,毕竟东方游牧民族(成吉思汗)对俄来说曾经是场噩梦。

1761年,年仅19岁的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继位,沙俄强行控制土尔扈特汗国权利机构,扶植傀儡,对土尔扈特分化瓦解,削弱渥巴锡汗。同时,逼迫信奉佛教的土尔扈特人该信东正教,对土尔扈特人进行迫害。这还不算完,沙俄又指使哥萨克人疯狂抢夺土尔扈特的地盘,碾压土尔扈特人的生存空间。

为了进一步的削弱土尔扈特,大肆征用土尔扈特青壮年,让他们去土耳其的战场上当炮灰。每次作战,土尔扈特骑兵十万就有八九万死在战场上。关键是不是一两次,而是一次一次又一次,沙俄和土耳其打了二十多年,土尔扈特人再多也不够沙俄填坑的。土尔扈特强盛时期有7万帐,到18世纪60年代,只剩下4万帐左右。沙俄铁了心地把土尔扈特往残废里整,如此下去不被灭绝也差不多了。

打又打不过,只剩下一条路就是回归了。1770年,首领渥巴锡召开绝密会议,决定返回祖国。1771年,渥巴锡动员全体土尔扈特人东归,结果消息走漏,不得不提前行动,伏尔加河西岸的一万多户,因未能渡河而只好留下。渥巴锡率领东岸的部众三万多户约17万人,离开生活了140多年的伏尔加河流域,开始了艰难的东归之旅。

沙俄为阻止土尔扈特人东归,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一路围追堵截,因为土尔扈特人拖家带口,赶着牛羊骆马,行进比较缓慢。途中不断的和沙俄、哥萨克、哈萨克兵进行战斗,造成大量伤亡,另外由于严寒、疾病、饥饿等因素,而失去大量的部众。

但是在首领渥巴锡的鼓励下,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克服重重困难一往无前地向着祖国的方向行进。历经半年多,跋涉万里,等回到祖国时,只剩下三万五千多人,和出发时相比,十成只剩两成。

好在清廷得知消息后,乾隆皇帝顶住沙俄的压力,坚决对一心东归的土尔扈特部进行了接纳并按东、西、南、北四路进行分盟安置。渥巴锡所领的南路土尔扈特人后代生活在如今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硕县。

和静县、和硕县汉朝时属于焉耆国,地处天山中段南麓,是新疆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如今南疆铁路纵穿南北,国道216、217、218以及省道206、301、305、321等线路从境内穿过。在和静县城的满汗王府就是土尔扈特部第二十七世汗王满楚克扎布的居所。

东、西、北三路的土尔扈特后代生活在乌苏,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以及富蕴县、青河县。

而未能和渥巴锡汗一起东归的土尔扈特人,如今生活在高加索山脉北边的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境内,成为卡尔梅克人。他们原本生活在伏尔加河沿岸,但在大部队东归之后,留下的这些备受哥萨克和沙俄人的欺压,最终迁移到埃利斯塔一带。

埃利斯塔是欧洲唯一的佛教城市,被称为欧洲小拉萨。二战期间,卡尔梅克人因被怀疑和德国有牵连,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58年平反后才迁回并恢复卡尔梅克共和国。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1771年正月,位于沙俄伏尔加河南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汗的带领下,开始了东归故土的伟大“长征”,等到他们回到中国伊犁时,出发时的十七万人,只剩下了七八万人,一路整整损失了十来万人。乾隆帝亲切会见了渥巴锡,后来派员四处考察水草丰美之地,最终使他们得到了较为“妥善”的分拆安置。

当年冬天适逢暖冬,伏尔加河久不结冰,本来已经说好随从渥巴锡一同回归的伏尔加河左岸的土尔扈特部和其他两个蒙古部族,没有得到右岸部落启程的消息,等到得知以后就晚了,沙俄已经派兵阻断了他们回归之路。

留下来的土尔扈特部和其他两个蒙古部族(被统称为卡尔梅克人)被沙俄取消了原有“汗”位,但是他们也趁机进行了小规模的东归运动,在普加乔夫农民起义时还联合起义者的队伍,共同反抗沙俄,起义失败后自然也受到了打击,沙俄收紧了对卡尔梅克地区的控制。

这一境遇直到十月革命后,卡尔梅克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阵营后才得以改观,为了报答卡尔梅克骑兵团在苏维埃革命中的贡献,苏联批准成立了卡尔梅克共和国,卡尔梅克人的民族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好景不长,卡尔梅克人的天性就不太服管,后来苏联的民族政策也有倒退,也激起了卡尔梅克人的反抗,这种反抗在德国入侵苏联后变的公开化,很多卡尔梅克人就此加入了德国的阵营,向苏联境内的很多少数民族一样,开始倒戈回击苏联。

二战结束后,尽管在卫国战争时期也有同样为数不少的卡尔梅克人参与了卫国战争,并为之流尽了鲜血,但苏联还是搞了一刀切,撤销了卡尔梅克共和国,并把卡尔梅克人强制迁移到西伯利亚等地,毫无疑问,整个过程也是十分悲惨。

1958年,在卡尔梅克人不停的抗争下,苏联为卡尔梅克人平反,卡尔梅克人得以重返伏尔加河流域的家园,卡尔梅克共和国得以重新恢复,直到今天。

当年参加德国阵营的卡尔梅克战士们很多不敢回到苏联,后来,瑞典和美国分别安置了几千人,他们的后裔目前在瑞典和美国加州都生活的还不错,绝大部分都把藏传佛教的信仰保留了下来,没有受到所在国的干涉。还有零散的人员流向了土耳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

当然,在中国,目前也有几十万人的土尔扈特部后裔生活在内蒙、新疆等地,在民族团结的大背景下,他们也享受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历来现实


土尔扈特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自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从蒙元手中收复燕京之后蒙元势力就退回北方草原,然而脆弱的游牧经济已无法支撑元朝仿照汉制建立起来的统一帝国,于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复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到明末清初蒙古各部大体分为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漠西卫拉特蒙古(今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部属于漠西卫拉特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主要由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共同组成,其中和硕特部长期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因受到日渐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的排挤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后受到统治当地的沙俄的压迫,但在这一时期土尔扈特尚有一定实力——通过和沙俄合作征讨土耳其人以拱卫俄国南疆,从而换取了俄国对土尔扈特内政的尽量不干预,因此在这一时期土尔扈特同中国仍保持着联系:阿玉奇汗曾接待过康熙皇帝派出的图理琛使团。同时为遏制沙俄的吞并野心阿玉奇汗率领部众积极支持巴什基尔人的起义以牵制沙俄的力量。到了18世纪随着俄国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女皇的两次改革后国力的提升已越来越不满足于土尔扈特仅仅只是缴纳贡赋和配合作战,但内政仍实行自治的局面,这时的俄国已打算直接彻底吞并土尔扈特人的土地。1771年1月5日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展开了他们东归故国的旅程。启程之时一共有3万多户17万余人踏上这场旅程,到当年6月底7月初进入中国新疆境内时由于经历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俄军的围追堵截只剩下一半人。

而在土尔扈特人踏上东归旅途时由于伏尔加河一直没有封冻,所以没能及时把回归祖国的消息传给西岸的部族。当时在伏尔加河西岸生活着4700帐蒙古部落:其中有杜尔伯特部落10000多人、土尔扈特部落8000多人、和硕特部落3000多人。东岸的土尔扈特人走后俄军包围了西岸的蒙古各部,这一围就是十多年,在此期间他们被限制在伏尔加河畔不得自由行动。不过此后直到1775年有2000多人小规模的、分散的利用游牧方式回到祖国并得到安置。1775年以后俄国政府对留居的人严禁四处游牧,使这批卫拉特人至今留居俄国演化成为今天的卡尔梅克人。事实上当卡尔梅克人得知东岸的土尔扈特人已东返故国后也开始酝酿东归计划,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防止他们东归成立了卡尔梅克管理处,由阿斯特拉罕省务厅直辖管理,省长作为最高监督,选派了一大批俄国警官去卡尔梅克部维持治安。

1772年阿斯特拉罕卡尔梅克管理处又下设了札尔固法庭,由3个主要部落——土尔扈特部落、和硕特部落和杜尔伯特部落推选3名代表组成,按古代的卡尔梅克人法典和法规审理,法庭裁决由省长批准。又把鼓动群众回归的3大部落的领袖:杜尔伯特的台吉策伯克乌巴什、和硕特的台吉杨德克、土尔扈特的台吉阿沙尔瑚召集到彼得堡,女皇用各种宴请规劝并耐心说服他们。但这3位台吉软禁威胁不了,好言利诱哄骗不了。“1774年4月俄国政府的官员将杨德克和阿沙尔瑚在一次聚会上毒死了,策伯克乌巴什侥幸逃脱。”至此卡尔梅克人的东归计划被强行镇压下去,但却激起了卡尔梅克人更大的不满。

1774年伏尔加河地区爆发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奴起义,俄军要求卡尔梅克人出兵协助俄军镇压起义,然而卡尔梅克人却选择站到起义军一边同沙俄政府作对。普加乔夫起义被镇压后俄国官员追问卡尔梅克首领和普加乔夫共同进攻俄军的原因,卡尔梅克首领以“诈降”的原因搪塞过去,使沙俄政府毫无办法。

1786年阿斯特拉罕总督下令撤消了阿斯特拉罕的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和卡尔梅克管理处,卡尔梅克人的诉讼案件转交县级法庭处理。另外在阿斯特拉罕设立了卡尔梅克军需处负责征收赋税和征兵。这一机构由一名俄国政府官员任主要负责人,还有3名卡尔梅克领导和3名宰桑(蒙古官名)为办事员。军需处的设置遭到卡尔梅克人的激烈抵制,最终俄国政府不得不撤销这一机构。然而在军需处撤销后不甘心的沙俄政府又设立了卡尔梅克办事处,再次遭到卡尔梅克人的抵制,这次沙俄故技重施于1797年将卡尔梅克办事处而改成卡尔梅克公署。1801年10月26日沙俄任命杜尔伯特部首领丘切伊·通杜托夫为卡尔梅克公署的总督并赐给了旗子、马刀、铠甲、貂皮大衣和帽子,与此同时任命索宾为卡尔梅克人首席喇嘛,恢复了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俄国此举的目的是想将卡尔梅克贵族和宗教领袖吸纳进入自己设立的卡尔梅克公署,拉拢他们一起实现统治卡尔梅克人的目的。与此同时俄罗斯人也被大量安插在卡尔梅克公署,他们主要负责当地的警务治安工作,他们被要求尊重卡尔梅克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免激起反抗,但暗中不断强化对卡尔梅克地区的控制力度。

随着沙俄政府对卡尔梅克地区的控制力的加强当地的俄罗斯官员越来越不把尊重卡尔梅克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当回事了——他们开始直接插手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依据俄国法律治理当地,而卡尔梅克人则坚决要求按自己的法律审理案件。1822年3月20日卡尔梅克人在阿斯特拉罕以南一百俄里的里海岸边津齐林村召开会议制定了一部法规。3月31日土尔扈特领主阿木哈、氏族首领翰齐尔,兀鲁思首领莫库先、喇嘛根库藏巴格素尔、宰桑佐德巴、藏巴和巴克萨尔德木奇、和硕特王爷车尔贝丘缅涅夫、宰桑巴图尔、杜尔伯特领主额尔得尼台吉、宰桑巴德巴、杨德克、兀鲁思女领主纳德木特、额尔德尼巴克夏喇嘛、宰桑乌巴什等卡尔梅克王公贵族和宗教领袖在《津齐林法规》上正式签字、按手印、盖图章。然而这一法规遭到土尔扈特青年领主策凌乌巴什和杜尔伯特领主翰齐尔·哈布楚科夫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应当彻底恢复《卫拉特法典》和《敦多克达什法规》,而《津齐林法规》是在沙俄警务总长的压力下通过的。俄国警务总长随即出演辱骂这两位青年首领的母亲巴克乌什是“行为放荡的女领主“(策凌乌巴什的岳母是翰齐尔·哈布楚科夫的生母)。1822年10月愤怒巴克乌什带领一千多人袭击了警务总长——不仅洗劫了他的办事处,还把警务总长本人抓起来打了一顿。打完之后巴克乌什将警务总长移交给沙俄的阿斯特拉罕总督,总督赞扬了这位卡尔梅克女士捍卫自己及部族尊严的行为并向俄国中央政府请求撤掉警务总长卡哈诺夫的职务以平息卡尔梅克人的愤怒。消息传回草原后令卡尔梅克人士气大振,而警务总长卡哈诺夫则向沙俄中央政府申诉总督”偏袒行为“。最终沙俄朝廷同意了总督的意见——撤销警务总长卡哈诺夫的职务并继续沿用卡尔梅克人传统的卫拉特法典治理当地。

1917年俄国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革命迅速蔓延到了卡尔梅克人生活的伏尔加河流域的草原地带——这一时期卡尔梅克人参加了苏俄红军并组建了卡尔梅克骑兵团。就是这支由卡尔梅克蒙古人组成的骑兵团在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的领导下3次打退了盘踞顿河地区的克拉斯诺夫白匪军对交通枢纽察里津的围攻。1920年卡尔梅克骑兵团解散,官兵回乡放牧。也是在这一年卡尔梅克自治州成立,1935年卡尔梅克自治州改为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卡尔梅克人被战争分裂了:由两万多卡尔梅克子弟组成的骑兵团参加了基辅保卫战——这场战役中有1万多卡尔梅克人为保卫苏维埃国家战死沙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高加索战役、第聂伯河战役中卡尔梅克人民积极支援红军,送去无数的牛羊、毡靴、粮食,为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出过不少力。同时卡尔梅克人在克里木、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配合苏联红军正规不对打击纳粹德军的补给线。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和俄罗斯人积累的民族矛盾以及敌人的威胁蛊惑有3位卡尔梅克的主要领导人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投降德国并组织了伪政府,有两千多卡尔梅克人在同德军的战斗中被俘并被迫沦为伪军。战后视战俘为叛徒的苏联政府给全体卡尔梅克族人扣上了通敌叛国的罪名,包括很多在二战中曾加入苏联红军浴血奋战的老战士及其家属也因此被关押乃至处决,对此不服的卡尔梅克人纷纷起诉、上访、控告。在国际上中国、美国、德国的许多反法西斯的老战士和知名人士也站出来为卡尔梅克人作证。1958年5月苏联政府为卡尔梅克人正式平反,被流放在外的卡尔梅克人得以返回伏尔加河两岸的原籍。1958年11月7日重新建立了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改称卡尔梅克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之一。如今的卡尔梅克共和国主要由53.3%的信奉藏传佛教的卡尔梅克人和33.5%俄罗斯人以及其他一些小民族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卡尔梅克人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土尔扈特人,而是由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和硕特、杜尔伯特几个蒙古部落共同构成的。1978年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曾进行过一次人口统计:卡尔梅克总人口为174000人,其中土尔扈特人65000人。他们的后裔讲蒙语,使用中国的蒙文托忒文,少数人信仰东正教(希腊正教),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有自己的喇嘛庙,多数人已经不从事畜牧业,而是从事石油、铁路、机器制造业。

目前土尔扈特蒙古人除了在中、俄两国有分布之外,蒙古国也是土尔扈特蒙古人的聚居地之一。1911年11月30日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趁辛亥革命后的乱局在沙俄支持下宣布独立并派人前往内蒙古和新疆天山以北的漠西卫拉特蒙古各部中煽动,在这一过程中有4000多土尔扈特人被外蒙古当局裹挟而走。1913年5月16日被外蒙当局裹挟的土尔扈特人发动起义逃回2000多人。除此之外土尔扈特人在法国、瑞典、美国、土耳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均有一定分布。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所谓“东归英雄”,是蒙古西侵期间就在当地的蒙古部落。像南宋被蒙古灭亡后汉人沦为奴隶一样,当地各民族也沦为蒙古奴隶。由于凶残、血腥统治,蒙古人变成了当地各民族的公敌,逐步由统治者沦为被统治者,进而沦为清算和复仇对象,甚至有的蒙古人被作为奴隶卖到了北非和欧洲。如此这般,蒙古人在当地实在混不下去了,多次恳求中国收容他们。清政府考虑到用蒙古人制约汉人的需要,决定把部分无路可逃的蒙古人安置在了准格尔被灭后留下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这就是蒙古人吹嘘的”东归英雄”。这些被中国收容的蒙古人,原本是应该感恩的,可是我们看到,他们毫无感恩之心,甚至狼子野心暴露无遗。


仅史最酒21125


他们最后变成了今天俄罗斯的卡尔梅克人,命运是非常惨的。

因为准噶尔蒙古的崛起和部族人口增长,草原不够使用,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了今天的伏尔加河流域,但是沙俄很快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带领下控制了这块区域。

这位女沙皇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英勇善战的蒙古骑兵就成了她最好的先锋,也可以说是炮灰。

土尔扈特部王公对替俄国打仗这事应该是有怨言,但也可以忍受的,毕竟打胜了也是有好处的。不过他们忍不了的是俄国强行任命部族首领,又加之渥巴锡听说清朝把准噶尔灭了,渥巴锡认为他东归既能脱离俄国的控制,又能继承准噶尔的草原。

渥巴锡汗召开秘密会议说:如果不反抗,不脱离俄国,他们将沦为奴隶种族。当时的计划是等到冬天上冻,让对岸的部族越过伏尔加河,大家一起回家。

因为叛徒的出卖,渥巴锡不得不将计划提前,对岸的部族就被迫留在了俄国。这部分人承受了俄国对渥巴锡的所有怒气。卡尔梅克汗国被随取消后,他们被纳入俄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俄国每次出征都从他们这里大量征兵,致使他们人口始终无法增长。为了防止再有东归的现象出现,叶卡捷琳娜转而用宗教控制他们,说沙皇是佛爷转世,自己是佛教中的白度母等等,还强迫他们使用俄语等等。

总之殖民地的一切悲惨都在他们身上上演,但除了少部分人皈依了东正教外,大部分卡尔梅克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民族信仰,为欧洲保留了最后一支纯正的蒙古民族。

沙俄对卡尔梅克人的高压一直持续到十月革命,因为不堪忍受压迫,卡尔梅克人果断加入红军,从此翻身做了主人。


史料不辑


肯定就比较惨了,受到了悲惨的民族压迫!根据历史课本上的描述,土尔扈特出于爱过情怀,在沙俄哥萨克骑兵的追击下,最终不远万里,历尽千难万阻,最终成功回归祖国怀抱,而剩下的,则是替罪羊,沙皇俄国迁怒于土尔扈特部的不驯服,将罪责全都归到了余下的部众身上!(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土尔扈特部不举足搬迁,而是要留一部分族众在哪里?如果说人多行动不便,显然不成立,因为归国的土尔扈特人。

据后来的统计口径,启程将近17万人,而最终胜利来到中国的仅剩7万人,剩下的10万人,要么被恶劣的自然条件夺取了生命,要么就是在抵抗沙俄哥萨克骑兵的过程中战死了。

因此,从土尔扈特部的迁移规模上来说,并不存在人多人少的问题,其实这跟土尔扈特人当时在沙俄伏尔加河的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土尔扈特人大约在明末的1628年迁居到水草丰美的伏尔加河流域,并开始在此定居,游牧为生。


很快沙俄势力发展到这一带,刚过了几年安稳日子的土尔扈特部重新面临着威胁,导致人口迅速减少,有灭族的危险,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反抗之后,于1771年举族回迁。

但是,回迁的时候是夏季,南北走向的伏尔加河,将土尔扈特部分为东西两部分,两岸大规模的人员往来主要是在冬季时河面结冰进行。

已经起义的土尔扈特部并没有太多的停留时间,如果贻误时机,哥萨克骑兵完成合围,屠族的惨案很可能发生。而且伏尔加河西岸的族众人数并不多,约有二万余,4700个帐篷的人口。

等东岸的土尔扈特人成功迁走后,西岸的土尔扈特人自然落不着好,遭到沙皇俄国的报复性措施,不过经过长久的反抗。


西岸的土尔扈特人逐渐在沙皇俄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俄罗斯西北部稳住阵脚,成为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卡里梅克共和国。

目前人口30多万,是欧洲唯一的信仰藏传佛教国家。


历史三日谈


渥巴锡汗万里东归,是中华民族史册光彩照人一页。1771年初,土尔扈特部落反俄东归,其时久经策划,不得不为。而伏尔加河居然隆冬未冻,西岸留下数千帐两万余蒙古人。这些人并不完全是土尔扈特部,此后数年,游牧者逐水草而居,既不会真被困死,想东归的也有数千人回到中国,被清庭安置。

西伯利亚有大量的亚洲民族,蒙古族只是其中之一。土尔扈特东归很壮烈很传奇,留在今天俄罗斯境内的也有自己的曲折发展。这就是卡尔梅克人。

二战期间,有几十个小民族被有意识的驱离原居住地,后来随着苏联的政治动荡、解体,这些小民族重归俄罗斯故土,这是卡尔梅克人的又一次磨难。

今天的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有三百万人口,其中一半多一些是蒙古人,这些蒙古人以土尔扈特为主,融合了其他蒙古部落,是欧陆惟一信奉佛教的地区。

(全文完)


李牧


留在俄罗斯境内的土尔扈特人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他们的经历还确实比较曲折,值得好好说说。

土尔扈特的西迁与东归

土尔扈特部的祖先曾经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近卫军,而土尔扈特这个部族名字的意思就是“近卫军”的意思。土尔扈特部在明末生活在今天新疆西北部和哈萨克斯坦地区,但因为和当时不断崛起的准噶尔部交恶,大部土尔扈特被迫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建立了自己的汗国。

20世纪初的传统土尔扈特马队

此时恰逢俄罗斯崛起之时,正在和伏尔加流域以及高加索附近的各个突厥化蒙古汗国进行战争。而这些蒙古汗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因此跟信仰藏传佛教的土尔扈特汗国也互相敌视。因此在俄罗斯征服突厥化蒙古汗国过程中,得到了土尔扈特汗国的全力配合,最终成功征服之后,土尔扈特也并入俄罗斯帝国,并得到了优待。

但后来俄罗斯人却开始强迫土尔扈特人放弃藏传佛教,改信基督教,并越来越多地插入土尔扈特人的内部事物,还让哥萨克人迁居到土尔扈特部生活的区域,和土尔扈特人争夺牧场。此外俄罗斯在和奥斯曼帝国漫长的战争中,大量征调土尔扈特人去作战,导致土尔扈特人伤亡惨重。当时的土尔扈特大汗渥巴锡感觉无法忍受,因此决定东归。

没能东归的土尔扈特人

但当时土尔扈特人生活在伏尔加河两岸,渥巴锡原计划在伏尔加河结冰之后,两岸土尔扈特人一同行动,共同东归。但其计划被俄罗斯人提前发现,因此渥巴锡决定提前行动,只带东岸的部众东归,而西岸的部众则没能与其一同出发,被留在了俄罗斯境内。

传统的土尔扈特蒙古包

这些没有东归的土尔扈特人则继续受到俄罗斯人的欺压,期间他们曾一度加入哥萨克人普加乔夫发动的农奴大起义,反抗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的统治。但在这次起义被镇压之后,叶卡捷琳娜为了报复土尔扈特人,将其对周边蒙古部众的领导权剥夺,转移到杜尔伯特部。后来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等部族一同融合成了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

(18世纪俄罗斯油画里的卡尔梅克少女

在十月革命之后,许多卡尔梅克人又加入了白军,和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作战,许多被征入红军的卡尔梅克人也在后来背叛并加入了白军,这导致卡尔梅克人在苏联建立之后仍然处在了比较不利的境地。而白军中的一些卡尔梅克人则在内战失败之后途经土耳其移民到了英法等国。1935年,卡尔梅克人在苏联境内获得自治地位。


后来在二战期间,许多卡尔梅克人又和入侵的德军合作,并加入德军之中。这招致了苏联政府的严厉惩罚,将原本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人举族迁移到了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才准许其回归伏尔加河故地。而那些加入德军的卡尔梅克人则大多被调往西线与美英军队作战,后来都投降美军。战后一部分人移民美国,使美国也形成了人数不多的卡尔梅克人社区。

卡尔梅克共和国的位置

战后回归故地的卡尔梅克人重建了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现在是俄罗斯的85个联邦主体之一,同时也是欧洲唯一一个佛教徒占据人口主体的地区。


桃花石杂谈


土尔扈特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明末清初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汗国。康熙时期,该部和清朝还有往来,但随着沙俄的迅速崛起,土尔扈特部沦为沙俄的附庸,领地被蚕食,部众受到奴役,还要为沙俄当炮灰,日子过得非常凄惨。

1771年1月,继任汗位的渥巴锡决定改变部族的命运,他想率领部众东归,摆脱沙俄的压迫,回到曾经的故乡。由于消息泄露和伏尔加河未能封冻,留在西岸2万多人没有成行,渥巴锡率领17万人踏上了东归的行程。

渥巴锡回家的路异常艰难,除了要应对恶劣的自然气候,渥巴锡还要面对亲俄哥萨克人的进攻。1771年4月,渥巴锡冲破重重围堵终于达到伊犁地区,而此时他的部众只剩下不到6万人,近10万人倒在了回家的路上。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受到清朝的热情款待,乾隆皇帝把他们分为两部安置在天山南北,过上了平静富足的生活。

但留下来的2万多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俄国人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了他们身上。

沙俄人取消了土尔扈特汗国,降低了他们的地位,把他们称作“卡尔梅克”人(俄语“留下来的人”之意),派出大批警察对他们进行严密监控。十月革命时,卡尔梅克人组建骑兵团,参加了红色革命,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浴血奋战,赢得了尊重。1920年,卡尔梅克建立自治州,1935年又升为卡尔梅克共和国,这是卡尔梅克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但在苏俄集体化农庄的运动中,卡尔梅克人因拒绝交出马匹充公,受到残酷镇压。二战时,苏联节节败退,卡尔梅克被德军占领,德军强迫卡尔梅克人对抗苏联。1943年,苏联又夺回了这里,但卡尔梅克人被扣上了奸细、叛国的罪名,共和国被取消,许多人被枪杀或者流放到西伯利亚。卡尔梅克人不甘忍受冤屈,他们经过长期的走访、上告终于在15年后获得平反。1958年,绝大多数被流放、关押的卡尔梅克人回到了故乡,并重新恢复了自治共和国地位。苏联解体后,卡尔梅克成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

现在的卡尔梅克共和国,面积76,100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首府埃利斯塔,被称为国际象棋之城。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卡尔梅克人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生活习俗,保留着佛教信仰,说着祖先流传下来的卫拉特方言。


石头说历史


土尔扈特部是漠西蒙古的一部分,属于卫拉特蒙古,他们在明末清初迁入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生活了一百多年后不堪沙俄压榨,毅然东归故国。1771年渥巴锡汗率领17万族人东归,居住在伏尔加河西岸的族人没有收到消息,故留在了俄国,成为了目前的卡尔梅克人。卡尔梅克人目前组成了一个国家,名为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加盟国。

漠西卫拉特蒙古共有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个部落,后来准噶尔部变得十分强大,意图吞并其它三部,于是另外三部远迁欧洲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在欧洲打下了一片领土,但是沙俄的强大让他们不得不臣服于沙俄,接受其统治。当时沙俄正在与奥斯曼土耳其争夺地盘,因为蒙古人善战,故不断的向土尔扈特诸部征兵,不少蒙古人都死在了战场之上。不堪兵役之苦的蒙古诸部秘密集结,意图东归故士接受清朝的统治。因为当时伏尔加河没有结冰,故在西谙的蒙古诸部没有能回到故士。

沙俄得知土尔扈特部东归后,派出重兵追击他们,17万人只有4.3万人成功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沙俄同时将没有东归的蒙古诸部包围起来,严禁他们东归,不允许他们放牧超过伏尔加河,并称他们为卡尔梅克人,包围他们长达十多年之久。十月革命后,卡尔梅克人成立了自治共和国,后来又改为自治州,最终恢复成自治共和国。卡尔梅克占地约7.6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以农业、畜牧业为主。

由于历史的原因,卡尔梅克人与俄国的关系并不好,他们被课以重税,征以兵役,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清朝时期陆续有好几支卡尔梅克人以游牧的形式回归清朝,尽管数量不多,但是清朝都对他们进行了妥善安置。二战期间斯大林强征十多万卡尔梅克人入军,因为指挥官的失误,导致3万人卡尔梅克人被俘投降德军。斯大林趁机迫害卡尔梅克人,流放数十万人至中亚地区。部分卡尔梅克人加入纳粹军队,意图借助德军的力量恢复自由,战败后他们逃亡海外。如今卡尔梅克共和国是俄罗斯的一个联邦,信仰佛教,生活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