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在必行!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的三種辦法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指土壤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機化合物,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對土壤的理化性狀及肥力因素具有較大的影響。近年來,由於大量施用化肥,少施或不施用有機肥,嚴重影響了養分對農作物的有效供給,糧食產量難以提高。因此,提升土壤有機質勢在必行。

增施有機肥。有機肥是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的基礎,它既能熟化土壤,保持土壤的良好結構,又能增強土壤的保肥供肥和緩衝能力,不斷供給作物生長需要的養分,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推廣以小麥、向日葵、玉米等秸稈還田及噴施腐化劑技術,既能有效地利用有機肥資源,又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肥供肥性能,節約化肥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1、增施有機肥料

農民素有施用有機肥的習慣,而且施用的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如:糞肥、堆肥、廄肥、青草、幼嫩枝葉、餅肥、魚肥等,其中糞肥和廄肥是普遍使用的主要有機肥。這就應該在大力發展畜牧業的同時,鼓勵農民大力發展有機肥。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多使用微生物菌劑改善土壤環境,解決土壤板結、鹽漬化、酸化問題,提高土壤肥力,保水能力。

2、秸稈還田,秸稈直接還田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提高作物產量的一項有效措施

作物秸稈含纖維素、木質素較多,在腐解過程中,腐殖化作用比豆科植物進行慢,但能形成較多的腐殖質。對於含氮較多的土壤,秸稈還田的效果較好。採用秸稈還田時,應適當施入速效性氮肥,否則會產生秸稈分解遲緩或雖分解而作物卻產生黃苗缺氮的現象。在秸稈還田時,最好採用禾本科植物的秸稈或廄肥等混合使用,這樣可以加速殘體分解、多積累腐殖質及防止作物缺氮的發生,比單用禾本科秸稈或豆科秸稈的增產效果為好。

3、種植綠肥作物

種植綠肥、實行綠肥與糧食作物輪種,歷來是我國農業生產中用以補給土壤有機質的一種重要肥源。綠肥產量高,有機物質質量分數高,養分豐富, 分解也較快,形成腐殖質較迅速,可不斷地更新土壤腐殖質。

與單一作物連作相比,實行綠肥或牧草與作物輪作可顯著提高土壤有機質的質量分數。據全國綠肥試驗網在16個省(區)進行的定位試驗結果表明,無論是我國的南方或北方,旱地或水田,連續5年翻壓綠肥,土壤有機質均有明顯提高。而在肥力高的土壤上,綠肥一般只能起到維持土壤有機質水平的作用;而肥力低的土壤上,綠肥則有明顯增加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的良好效果。

增加有機質的途徑,要因地制宜。例如,以牧業為主的地區可採用糧草輪作:在山區應結合山區綜合治理,發展林業和畜牧業;在平原地區,除發展綠肥外,應積極發展林業,使秸科還田的數量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