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漫谈(一):中小学国学教育应该正规化系统化

我听到过公交车上五六岁的小孩儿用清朗的童声去朗诵“道可道,非常道";我也听过某国学幼儿园里稚嫩的声音在朗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朗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也就罢了,竟然读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

我曾对公交车上背诵《老子》的那位小朋友说,小朋友你很牛啊,你给伯伯讲讲“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意思,行吗?天真的脸上自然是一片茫然。我问孩子的妈妈,得知孩子原来是暑期的国学班儿里学的。我也曾向前文提到的某国学幼儿园的老师询问什么叫“天地之正”“六气之变”,老师也答不上来。一两个老师答不上来一两个问题也不说明什么,关键是那位老师还要振振有词:小孩儿记忆力好,不用管理解不理解,先记下来,再说以后会理解的。

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国学教育就是这样搞吗?

搞国学教育,首先要知道国学是什么吧。

国学是什么?我们中国虽然老早就有了“国学”这个名词,但它不是现在的含义。在西学东渐之后,因为西学这个概念的出现,相对而言,才有了国学这个概念的

那什么是西学呢?

西学这个名称,是从十六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当时的传教士来自西方。自称来自“太西”或“泰西”。利玛窦先生在他的《天主实义》中也常常用“西儒”“西士”“西哲”等名称来称呼基督教神学家或西方哲学家。就这样,中国人就把他们的学说包括神学、哲学、科学等统称“西学”。

所以国学自然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

可见,国学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无法像其他学科那样下出一个精确的定义。我们只能笼统的确认它的范围。

又因为我们知道它相对西学而言的,上文谈到,西学实际上是统称或者说是一个系统,因此我们知道国学也是一个系统。

既然是一个系统,就有它的核心。

有人认为,国学的根基是以先秦诸子,那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过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彼此无主无从。这个说法看似也有道理,但既然讲中国传统文化,就要联系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无疑在漫长的中华历史发展中,儒学处在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具体地说,孔孟思想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的核心。这是我持有的观点。

为什么我这里强调是孔孟思想?既然讲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传统就有一个源流的问题。而中华传统文化确实存在着清源而浊流的问题。一提到儒家思想,一提到孔孟,就会令人想到 “孔孟之道”“封建礼教”等等令人讨厌词语。我用 “孔孟思想”这个概念,就是特意把他和这些词语区别开来。

我们上溯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去看孔孟思想,你会看到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具有着先进精神的思想体系,而不是我们在传说的如一潭烂泥的腐朽说教。这个问题留到我们以后详谈。

今天费劲巴力的厘清这个问题,就是想说国学教育应该有他的重点,也应该有他自己的体系,而不是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

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其重点应该是儒家的仁爱思想以此形成的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核心,和儒家认识世界的朴素唯物辩证的基本观念。

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也应该由浅入深,而不应该眉毛胡子一把抓,逮到什么是什么。我们进行教育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学国学,也应该先从最简易的东西入手。也不是不能背》《逍遥游》,背就背到“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就行了。

像这样,不管什么先胡乱的塞给孩子,要么是教育的外行,要么就是一个字:懒。

说白了,就是搞教学,连基本的备课都没有。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小学国学教育也应该有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应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