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女生707分录取北大:贫穷,真没什么好感谢的

阿妈爱叨叨

王小波说:“人是一种善于欺骗自己的动物。吃了许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寒门女生录取北大后写文感谢贫穷,令无数人感动,这背后是对苦难的感恩,但贫穷本身真的值得感谢吗?

来源 | 阿呀妈呀 | 作者 | 巫笛

前阵子,一个名叫王心仪的女生上了热搜。

这个出生寒门的女孩,凭着坚毅和勤奋,以707分的高考成绩被北大录取,完成华丽逆袭,然而她却写下一封信,说要“感谢贫穷”。

她在信中写道: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夺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这封信令无数人感动。

然而,我想要说的是,贫穷真没什么好感谢的。

1、真正的贫穷,令人窒息

豆瓣网友@民谣大师兄曾发过一个帖子,记录自己去大凉山美姑县一所最偏僻的小学捐助物资,车子开到泥泞的山路上差点打滑侧翻,几公里的路,整整走了十几个小时。

美姑县藏在大凉山深处,这是一个贫穷得令人倒吸凉气的地方。高海拔的地势,物资极度匮乏,许多地方只能赖以双足和攀岩的绳索、天梯行进。

交通的不便利,加剧了这里的贫困,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生活条件又极其艰苦。

因为贫困,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

网友@民谣大师兄写道:大凉山的孩子,让人每看一眼都是心酸。

这里教育条件极其简陋,山路崎岖,许多孩子上学要翻越好几座山,学校的屋顶一到雨天就漏雨,书本只有三年级和六年级,几张简易的凳子摆摆,就是孩子们的教室。

每所学校有两位支教老师,这已经是最好的配备了。

因为贫苦,优质的师资留不住,许多孩子没上几天学,就又辍学回家干活了。

贫穷,不仅将他们的身体困在这座山里,也一并将思想困在了这儿。

放羊娃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了解。

一位记者采访放羊娃,问他为何放羊,放羊娃说赚钱,记者问赚钱干嘛,放羊娃说娶媳妇,记者再次问娶媳妇干嘛,放羊娃说娶媳妇生娃,生娃再放羊……

这是个死循环。

放羊娃的世界里,再没有别的追求,更看不到这片山坡之外的绮丽风光。

贫穷,间接造就了精神世界的贫瘠和眼界的狭隘。

2、富贵尚且无常,贫困何时慈悲

安徽芜湖8岁的脑瘫女童璇璇,被亲生父亲和爷爷一把推入河中,溺亡在南京的句容河里,尸体被发现时,书包内被塞满了砖块。

就在两个月前,一直负责带璇璇的奶奶郭芳被确诊直肠癌,晚期。本想把孩子送去爷爷和父亲身边照顾,而老杨却不忍这个孩子再拖家人后腿,一狠心就下了毒手。

璇璇父亲杨响舍不得,哭了。但想到母亲得了癌症,原本不富裕的家,因这个女儿的出生,更加贫穷,璇璇的状况,可能一辈子都离不开人照顾,他最终还是默许了父亲的做法。

于是,一个无辜的生命,死于自己的亲生父亲和爷爷手里。

璇璇尸体被发现时,脖子上还挂着姑姑送的玉佛,代表着吉祥平安的美好祝福。

难以想象,这个脑瘫女孩,曾经也是一家人幸福快乐的源泉,在确诊患病前,璇璇是沐浴在亲人的爱中长大的。

有人说,从溺爱到溺杀,生一场病就够了。

可是,除了令人绝望的疾病,贫困才是杀人不眨眼的利器。

璇璇的奶奶郭芳说,一家人也曾努力治疗孩子,为此孩子父母花光了家中大部分积蓄,每月还有房贷要还,经济越来越紧张,夫妇俩争吵不断,最后离了婚,孩子归父亲杨响抚养。

这些年璇璇奶奶一直四处奔走,带孩子寻医问药,只要有钱赚,她什么活都干。

别的老人到了这个年纪都在安享晚年,可她不敢休息,甚至不敢死。

璇璇的爷爷老杨一直视这个孩子为“耻辱”,老伴患病后,老杨更加认为璇璇是个累赘。假如带着孩子,儿子下辈子也就完了,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璇璇推到河里,一了百了。

有人说,孩子是无辜的,自己生的就有责任照顾。

说这句话的人,不懂养一个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的孩子有多难。

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或许不过是请个保姆,花点钱。可对于原本贫穷的人家,牺牲了时间去照顾病人,也就等于没了经济来源。

此后长达几十年,看病买药,每一日都是雪上加霜。

有人说,贫穷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在绝望中逐渐消磨掉人最后的理智和善。

湘潭的的一位母亲,把12岁的智障孩子用铁链锁在家里,一锁就是18年。媒体和政府曾帮助过这个家庭,但随后也就不了了之。

母亲不可能不出去工作,这样就断了经济来源,为此,她只能狠下心把孩子像动物一样囚禁起来。

甘肃康乐县的一位母亲,因家境贫穷,抚养不起4个孩子,先后强迫年幼的孩子和年纪较大的两个孩子喝下农药,自己也服毒自尽。

她的丈夫在葬礼结束后,随手拿起一瓶农药饮尽。

贫穷的土壤,连滋生出来的残忍,都含着深重的悲苦。

3、教育,是一场长远的博弈

知乎上曾经有个话题: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吗?

底下许多人列出了近几年被清华录取的学生的共同特点:绝大部分都出自中产家庭、父母不是教师就是公务员、高中就有游学经历、每年至少外出旅游一次等等。

一项调查显示:在清华的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答案印证了近几年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

央视有一部记录片《高考》,真实地展现了两个出身不同阶层的女孩的高考人生:何飞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刘云昊则是标准的城市新中产子女。

何飞复读的学校,是安徽省六安市的毛坦厂中学,复读的教室内贴满各种激励的口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像疯狗一样学习数理化”、“累死我一个,幸福一家人”等等。

与其说学校,这儿更像一所“工厂”,学生们埋头死记硬背,剩下时间都在题海中消磨时间,素质教育在这里显得有些奢侈。

而对于何飞来说,她的全部梦想,就是利用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冲击一个好二本。

刘云昊就读于人大附中,与何飞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她早早就给自己定下出国的目标,小学五年级时,就背完了托福单词,还学了西班牙语和法语。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她还去参加演讲比赛。

高考对刘云昊来说,并不是个必然的选择,尽管她没有考取耶鲁大学,但选择了美国名校西北大学。

何飞最后考上了一所三本大学,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惘,但已无力再复读。

普通家庭的孩子,往往把人生幸福乃至家庭幸福,全都押在一场高考上。

为此,他们放弃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弃去看更多学习之外的精彩世界,只能无条件接受学校的应试教育。

因为无从选择,所以只能像一台机器一样逼迫自己飞速运转。

富人和中产阶级的子女,他们不光手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而且拥有更多选择权。

而教育从来不是短期投入,而是一场长远的博弈。

能否笑到最后,不仅仅取决于上了一所怎样的大学,考了一个怎样的分数,而是持续不断的财富、精力、时间的投入。

4、感谢贫穷,不如感谢自己

寒门女孩王心仪家境贫困,以707分考上北大,与其感谢贫穷,不如感谢自己。

贫穷是无从选择的悲哀和无奈,如果可以选择,谁会愿意选择贫穷。

贫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会轻易带来自卑和阴影。

因为贫穷,王心仪坦言,自己童年时期曾经饱受嘲讽,班级里的同学嘲笑她磨坏的鞋子、老气的衣服、奇怪的搭配,她清晰地记得初一时被男生嘲弄身上的一件并不合身的旧棉袄。

这些嘲讽,都令她记忆深刻。

有研究发现,在自卑的阴影里生活过的人,即使将来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内心的匮乏感依然会伴随良久,甚至是一生。

贫穷不仅给人带去自卑和长久的阴影,也能让骨肉离散,徒增遗憾。

王心仪回忆自己8岁那年,姥姥被确诊乳腺癌,一家人焦急万分,却无法从拮据的手头挤出钱来救命。

贫穷让她目睹了至亲被病魔无情带走,却无能为力。

感谢贫穷,不如感谢自己,感谢在苦难中对自己不离不弃的人。

当王心仪被同学嘲笑,妈妈的一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让她及时停止悲伤,坚定了走自己的路,不过分关注外人的看法。

心仪妈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没有轻视自己,也维护了女儿娇弱的自尊心,更让她懂得了人终究需要一个人走完人生的路。

她在信中写道:

“何必纠结于俗人的评论,那不过是基于你的外表与穿着,若他无法看到内里的自我,不睬他也罢。人生的路毕竟不是走给别人看的。那件衣服我穿了初中三年,那句话我也记到现在。”

妈妈让她明白了,人生的路始终需要自己走,有时候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假使外表和内在的丰盛只能得一样,那当然是选择做一个内在更丰盛的自己。

贫穷给王心仪带来了卑微,但她透过这贫穷,早早领略了世间的无常冷暖,无论路上的风景怎样,只有不畏惧,向前看,才有希望。

面对令人窒息的贫穷,王心仪选择勇敢前行,冲破贫穷阻挡在她面前的障碍。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份勇气和毅力,有这般幸运。

绝大多数人在贫穷面前,还是被许多身不由己所束缚,被扼住咽喉、不得动弹。

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没能被贫穷的生活所摧毁,迎难而上、化艰苦为力量,最终取得不错的成绩,我想说这并不是贫穷带来的,而是她在贫穷面前选择克服一切障碍,付出双倍以上的努力,最终带来的幸运结局。

我们需要传播的不是感谢贫穷,而是迎难而上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