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人们都是怎么生活的?

wangfuan


伊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65%波斯人,16%阿塞拜疆人,7-10%库尔德人,2%阿拉伯人等),人口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为27岁,70%的伊朗人未达到25岁。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的生活成本和食品价格。

由于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生活成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

主要是因为伊朗的货币(里亚尔),其价值在不断下降。不断增长的生活成本只能导致一点:贫穷。

在通往德黑兰最大的墓地的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许多小孩子在卖鲜花,也在十字路口卖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在大城市,贫富之间的鸿沟显而易见:

一方面,你看到街上的孩子们必须努力工作,

另一方面,有很多富人拥有昂贵的房屋和汽车,很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看到保时捷,宝马,奔驰等豪车。

伊朗失业率较高,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年轻人也很难找到工作。年轻人的失业率约为30%。

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教育意味着贫穷。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年轻的伊朗人追求获得大学学位以增加高薪工作的机会。

学校和大学都非常重视:

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让他们在特殊学校上课,以确保他们在学校表现最好。

每个人都希望被最好的大学和那些能够离开这个国家去接受更好教育的人所接受。

除此之外,伊朗人特别强调家庭,尊重和礼貌。

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所有家庭成员都必须互相支持。

所以很少有人将老人送到养老院之后离开。





走进伊拉克


伊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人们都是怎么生活的?

我的一个朋友国庆期间去了伊朗,我请她从一个旅游者的视角,写了当时的所见所闻。这次我们在伊朗呆了十天九晚,走的是常规路线:德黑兰(Tehran)、卡尚(Kashan)、亚兹德(Yazd),设拉子(Shiraz)和伊斯法罕(Esfahan)。总的感觉是,这是一个超出我们想象的国家。安全、稳定(除了货币)、友好、热情,旅游基础设施成熟。

由于制裁,伊朗的旅游预订不太方便,通过朋友推荐找到了一个靠谱的伊朗导游Moj负责安排我们的食宿和行程,全程包了一辆面包车跟随,相当舒适方便。

一、女性入境时没有头巾怎么办?

从乌鲁木齐飞德黑兰的南航CZ6025航班在夜空中平静地飞过一片片灯火辉煌的大城市(好像是中亚几国的首都),围坐在空客320最后两排的我们却越来越激动。

想到今后10天将滴酒不沾,平时不怎么喝酒的我们频频向空姐讨要法国红酒,代价就是填写了六张乘客调查表。这个航班提供各种酒类!我看到的有红酒,白葡萄酒还有啤酒,而且还非常好喝。

四个多小时的飞行转瞬即逝,直到空姐开始披上美丽的黑色头巾,我们三个女生才顿时惊叫起来:我们的头巾都托运了!怎么办,怎么办,不带头巾下飞机会被立即遣返吧?

空姐微笑地告诉我们:你们这种情形我见的不少,用外衣裹住脑袋,也是可以过海关的。

于是,在等候入境的时候,我便看见了好几个像我们一样裹着奇怪头巾的女生。还有一个女生的长裙没有过脚踝,跨出机舱门,就被当地一位工作人员威胁要遣返回去,后来看她也用外衣裹住脚部,姿势奇怪地挪动到入境口,好像最后也让她入境了。

德黑兰自由塔

二、一路被热情的伊朗人拉着合影

其实一开始,我们是想低调地做个安静的旅行者。旅行经验丰富的我总是提醒队友们出门不要太招摇,箱子要用破旧的,衣服也不要过于鲜艳,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

可是,伊朗人民如火的热情立即融化了我们的行为准则。不论是在首都还是古城,一行六人感同身受到明星的“烦恼”,一路上挥手致意到手软,逛个街吃个饭喝个咖啡都有可爱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当地人前来搭讪求合影。

Moj说,伊朗人的热情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旅游景点之一。

很奇怪,打招呼的人基本都能猜出我们是中国人,对着我们“Chin”、“Chin”喊个不停。 也有猜我们是韩国人的,Moj说伊朗人也很喜欢看韩剧。

我们发现,伊朗年轻人挺喜欢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小学生都会用“Hello”、“How are you”等简单的英语大方地和我们打招呼。

在卡尚我们还参观了一所小型的英语培训学校,与十几位女中学生进行了友好而热烈的交谈。整所学校只有一间能容纳十几人的小教室,生意也好的不得了,每个学生40美元一学期,大约上30节课。

伊朗学校的英语教育据说很烂,所以基本上有条件的学生都要额外花钱上补习班。毕竟再封锁也有解禁的一天,伊朗将重新回到世界的怀抱,年轻人都在为未来做准备。

三、和伊朗帅哥喝茶

看别人的游记里写独身旅行者容易被伊朗人邀请到家里去吃饭,可能我们一大群人太多,别人不好邀请,这种好事我们没有遇上。

但是,我们在伊朗的第一天就被帅哥请去喝茶了。我们在德黑兰一家银行闲坐等导游存钱,同行的一个姐姐按捺不住好奇,举起大相机就对着银行内部一阵拍,立刻引来一位酷似基努里维斯的大堂经理。伊朗基努柔声细语地用标准的英语询问她为什么拍银行,解释之后经理也没再追究什么就离开了。在我们女生还沉浸在伊朗基努迷人的酒窝中的时候,他又返回来了,邀请我们上楼去喝茶。

在银行二楼的员工休息室里,在帅哥的招待下,我们享用了红茶、姜汁饼干和巧克力,银行总经理也过来和我们打招呼,邀请与我们去他办公室合影,仿佛我们是中国来的大客户。

我们趁机简单了解了一下伊朗的金融业。伊朗有28家银行,有私有的,有国有的,也有公私合营的。这家私有的Bank of Mellat应该是第二大银行。由于欧美的经济制裁,伊朗通过卖石油给中国获得一些外汇,然后再通过中国购买商品,中石油开的昆仑银行在伊朗就有业务。

不过,这几年伊朗通货膨胀很厉害,每年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递增,Moj说银行现在的存款利率高到30%以上,但是钱放在银行还是贬值得很快,三年前一美元能买10公升汽油,现在只能买到3公升。

四、夜市里卖的中国货比淘宝还便宜

由于这个国家没有啥娱乐项目,我们经常在各种时段(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看到人们在空旷的地方(广场、草坪、清真寺等公共场所)上铺开毯子席地而坐,三三两两地喝茶吃东西,或者是深更半夜地逛夜市。

注意观察了一下,似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移动mini bar:一个手提塑料篮筐,里面放着一个双体气压保温瓶(小时候我们家里用的那种用手压出水的热水瓶)、咖啡茶糖罐、若干一次性纸杯,还有各种零食,包括瓜子。连我们的面包车上也有,下车休息的时候,司机Ali就提着篮子为我们来了一次茶会。

清真寺前席地而坐的人们

在设拉子,夜市从晚上10点才开始,热闹非凡,小孩子也不睡觉,跟着大人在外面玩。卖的东西目测都是中国货,很多衣服价格居然比淘宝还便宜。Moj说,这是因为中国商人在波斯湾的船上制作衣服,然后偷偷运到伊朗卖,大大减低了物流费用和偷逃了税费, 所以价格不可思议地便宜。我还看到了卖美国大片盗版碟的老爷爷,一张碟约2美元。

卖盗版碟的老爷爷

路边的报刊亭内容也很丰富,各种报刊杂志,还有英文报纸,有《伊朗日报》和《德黑兰时报》,都是对开的大报,版面设计比较国际化。Moj说,虽然伊朗对媒体管控严格,但是只要符合规定,私人都可以办报。

五、吸毒的人,唱歌的人,和道德警察

不过,在阴暗的路边,也有一些猥琐的人奇怪地蹲在地上,好像在乞讨,也好像什么也没有做。Moj说那些人都是吸毒的,在这么严格控制的社会里,伊朗仍有超过一百万吸毒的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伊斯法罕桥洞下唱歌的男人们。约莫六七点钟的时候,天麻麻黑了,我们来到了郝久桥(Khaju Bridge),我觉得比著名的三十三孔桥漂亮多了,游人也少,似乎是当地人的热门休闲地。

桥边有一群人,男女老少都有,围坐在一起听一位老人唱歌,中间还烧了一壶茶,看不出是什么群体。走到一个桥洞下,发现有几十个当地男人聚在一起轻轻地哼唱着伊朗民歌,一人唱罢,立即就有另一个人接上,大多数人也就是静静地听歌拍着手。

伊斯法罕桥洞里唱歌的男人们

其实,伊朗的公共场合是不允许有人唱歌跳舞的,但是道德警察(也称宗教警察)对于群众的合理娱乐需求会网开一面,像这种桥洞歌会不会扰乱什么社会秩序,一般都不会干涉。

六、现代化的酒店和购物中心

不要以为伊朗是个落后的地方,我们在卡尚古城住的Manouchehri House精品酒店,是Lonely Planet罕有的满分酒店,绝对不输给欧美同业。这家只有九个房间的酒店2011年开业,由传统的大宅改建而成,装修和服务水平都国际一流,不过目测住店客人有近一半是中国人。

卡尚Manouchehri House酒店

因为看到《纽约时报》上一篇讲购物中心在伊朗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报道,其中还说色拉子的波斯湾购物中心(Persian Gulf Complex)按占地面积算是“世界第四大购物中心”(不信,完全不信),让我们萌生了想去逛逛的想法。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用Google Maps找了一下,离市区很远,开车得40多分钟。我们好说歹说劝Moj改变了行程带我们去商场。他是一个有原则的导游,虽然是我们请他为我们服务,但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总觉得我们应该像其他欧洲游客一样热爱学习波斯文化历史,参观每个重要的清真寺。

伊朗这种超大型的购物中心都修在近郊,没有公共交通,服务的都是有车的中产阶级。伊朗每个大城市都有富人区,德黑兰的在城市北部,色拉子的在城市南部,开车去商场的路上就明显感觉不一样:安静,整洁,绿树成荫。

这家波斯湾购物中心真心不小,四五层楼高,占地很广,外墙最显要的位置是四个字母:Zara。由于制裁,伊朗看不到任何欧美大牌商店,Zara估计是购物中心里面最大牌的专卖店了。此外还有一个Hyperstar Market,完全是家乐福这一类大超市的经营模式。


一天一条


常驻出差伊朗,现一直在伊朗生活,就我在伊朗的生活和伊朗人当地生活比

饮食:

我一直都是自己做饭吃,外面的吃不惯,伊朗人喜欢吃薄荷叶,只有adaspro我能吃点,饭里面有葡萄干和豆子,最常见的食物就是卡巴,烧烤的牛肉,并且他们什么都喜欢烧烤,西红柿,辣椒都不例外

夜生活:

伊朗人喜欢夜里出去玩,经常到某个朋友家开party,因为在外面是不准唱歌的,什么广场舞,那是想都不能想。周末喜欢驾着车,拉着床单等等去找个位置席地而坐吃点东西

特殊节日:

最值得一提的当属斋月了,一个月里,白天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很多店都关门的,到晚上8点40开始吃东西,在外面除了走路,什么都不能干,哈哈

禁忌:

相信禁酒大家都知道,但有些小店也可以买到酒,不过是伊朗人自身酿的,不好喝,他们难买到好喝的真酒,但很多人都会在家里偷喝,有客户就跑到我们家里和我们一起喝酒。扑克牌也是买不到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哪天看到路边有人兜售,赶紧买2盒藏起来吧,哈哈

还有好多好多各方面饮食文化风俗等等值得说的,这里就不赘述了,网上也有一些,可以查查看


皮卡兵乒乓


提到伊朗你会想到什么?女性因受宗教影响而无法“正常”生活,因研制核武器而受到西方制裁,还是天天对外喊打喊杀?

对于伊朗的印象,我们似乎都被西方的政治新闻局限了,普通的伊朗人民是怎么生活的呢?我们来看看居住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年轻人的生活日常吧:

他们穿着时尚,发型前卫,说着流利的英语,乍一看,这一群伊朗年轻人和追逐流行的纽约、伦敦同龄人没什么差别。

“我们很享受生活,”一个年轻女孩说到,“朋友们相约出来,开心地笑,开心地玩。”她们坐在一个公园里休息,周围有年轻的家庭和成群的朋友享受着温暖的天气,时而自拍,看不出西方媒体口中伊朗的黩武形象。

伊朗的生活在近几年发生了变化,与两个朋友走出博物馆的索拉布·萨利赫说道。

经济“变得越来越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得到改善,我希望一切会变得更好。”他说。

他对伊朗的未来很乐观,认为伊朗经历了很多困难,他们年轻一代有责任对国家抱有希望。

伊朗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可能非常不同”,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与其他国家的一样,与朋友在咖啡厅吃午饭的Yazdan Gordanpour说,她和朋友们都在大学里学习英国文学。

“如果西方的年轻人来到伊朗,他们就会看到与他们想象的完全不同的伊朗。”Gordanpour的一位朋友说到。

“我有个美国朋友,她曾经告诉我,我说起伊朗时,他们都很害怕,心想‘好吧,那里不是在打仗吗?’而我就很疑惑,他们为什么会那么想?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他们可以来伊朗看看,感受下我们的文化——当然,喝酒和夜店是被禁止的。”


GET资讯


伊朗逊尼派约占世界穆斯林总数的90%,什叶派约占10%。

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的神权高于一切。宗教的影响使伊朗还保有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因此,在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下,伊朗的古老而富有就更加让人着迷。

 

伊朗是一夫多妻制的国家,伊朗社会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剩女。


铁男春秋




9.11之后12天,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家,生活了16年,从一个学生到丈夫再到父亲,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习惯,什么都看不惯,到渐渐地适应,到把这里认为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真的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同样关于问题也真的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网上有很多游记,都可以看看,基本都是亲身经历的也都基本属实,感兴趣的也可以研究下伊朗历史,伊朗人总的来说素质比较高,很热情,也是咱们中国的友好国家,对中国人也友好,伊朗就是波斯,在波斯语里,伊朗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雅利安人的土地,波斯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古迹,是个值得旅游的国家,伊朗革命后变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层面对宗教的意识比较强,但老百姓不完全是这样,伊朗人在文化上来讲很注重人文精神,从他们的电影上可以感受到,加上工作压力不大以及宗教和法律影响造成人们对刺激型娱乐不重视,人们有时间经常会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这就是他们最放松的娱乐。最后想说的就是如果来伊朗尊重伊朗的法律,不过喜欢还是不喜欢,毕竟你是在人家国家里做客,要尊重人家的习惯,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金东旭1








来了一个月了,我眼中的伊朗。


LDD68188352



德黑兰,设拉子,伊斯法罕等大城市的年轻人开放程度不低,高收入人群的文化教育水平也不逊色于国内。没有太多现代化的建筑,但是依旧美丽,去过七次每次都会一不一样的感觉。个人建议五月去最好的季节,秋冬高原太过干燥。带上各种降火药,食物好吃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想喝酒不是没可能但是看自己了....


心锐-志远32795505


说起伊朗,不得不说的就是一个词就是幸福感,这是我的在伊朗呆了超过五年的生意朋友在讲述他的经历的时候提到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恐慌,恐慌自己的财富增长跟不上这个社会,恐慌别人都依靠在违法边缘铤而走险赚到了钱,而自己是不是该坚守自己内心对于道德的坚守,而伊朗,虽然整体国家的国力不强盛,而且很多基础设施和配备都非常一般,文化,对外来的接受和开发程度都很小,但是你能感受到当地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充满希望的感觉,去到伊朗的一些城市的夜晚,大家都很爱逛夜市,虽然是非常普通的夜市,但是当地人也能逛的有滋有味。

当地不允许聚在一起玩闹,但是大家却还是会找地方一起跳当地传统舞蹈,再加上当地人的宗教信仰,他们对于道德的恪守也是做的非常好的。


蒙歌先生


其实伊朗人和中国人二三十年前的状态蛮像的

首先很热情,特别是对中国人。去年在伊朗呆了半个月,不论是在行车路上,还是在巴扎里闲逛、亦或是在各种旅游景点,伊朗人会对我们呼喊着“qin”(发音同秦,指代中国),会拉着我们各种拍照合影,会很热情的上来用肢体语言和不太流利的英语跟我们交流,当然微笑更是不会少的。

其次就是那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伊朗和中国一样都是文明古国,在古代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明。永远记得在波斯波利斯遗址,讲解员讲解着大殿遗址上的各种浮雕,充满自豪的介绍着当时像大流士臣服的周边国家,民族,虽然语言不通但能够感受到他的那种自豪感。而我们的汉语翻译,则用非常口语化的方式进行翻译:“埃及人服了,带着珍宝来了,亚述人服了,带着牛马来了......”言语中同样充满了自豪,和我们中国人讲起自己国家辉煌古代历史时的表情神态完全是一样的。

再次,伊朗人很自强,在欧美多年的制裁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成为了伊斯兰世界了唯一拥有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这种成就,沙特、卡塔尔,阿联酋、伊拉克和埃及,直到现在也都没有实现。同时在伊朗期间,你能感受到伊朗人骨子里的那种自强,他们坚信自己的国家会越来越好,他们坚信没有欧美,凭借自己民族的智慧,也能创造出幸福生活来。

最后就是那股子倔强劲头,像极了文革时期的中国,不惧欧美长期制裁,敢于和任何国家翻脸,感觉只要是为了伊朗的利益,就算与全世界为敌,也无所谓。

很喜欢这个国家,像极了我们的当年。不过还是希望伊朗的未来也能够和中国当年的发展轨迹一样,去主动的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放下仇恨学会求同存异,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的国家,有着坚韧不拔性格的民族,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