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购的德制军舰定远和镇远有什么缺陷吗?

水原纯2636


在我看来,定远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小。排水量7220吨,长度90多米不到100米,同西方海军同时期万吨级的铁甲舰相比体格相当小,却扛了4门12英寸主炮。


设计这么小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为了省钱,第二就是缺乏天然深水港,不宜把定远造的太大,所以只能造个小号的。

而且定远舰在火炮方面也存在极大的问题。
两门主炮由于船小不值得太近,导致火炮射界受到影响,不能同时向一侧开火。
而且从上图可以看出来,定远舰主炮是多么短了。虽然号称是12寸巨炮,但是由于船体太小以及炮台紧挨着,只能装25倍径的主炮,对射程、杀伤力以及弹种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说,主炮炮管就和长倍径炮弹不配套,只能装原厂的短倍径炮弹,而装不了杀伤力强的长倍径炮弹。不过,北洋海军仍然对此做出过尝试,比如说大东沟海战,重创松岛的那一炮很可能就是长倍径炮弹打的。

镇远曾经命中松岛炮廓,并引起松岛一连串爆炸,一门4.7英寸速射炮炮管因爆炸弯曲。

当然,定远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炮少,全舰只有4门12寸主炮和两门150副炮,剩下的都是小口径机关炮,炮位是非常少的。
下图是日本对镇远舰的改装,将首尾的150副炮换乘成6寸速射炮,以及牺牲向后射击的能力在主炮后部安装两门6英寸速射炮,这就是船体较小给定远带来的劣势。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定远和镇远在甲午海战中以实战来证明了它的舰艇设计的优秀以及德国工艺制造的精良。作为北洋水师的精锐日本一开始就针对定远和镇远,并且定远和镇远作为打头阵的两艘船,一直受到日本海军各型炮火的针对,据战后统计,定远舰被命中160多发炮弹,镇远被命中220多发炮弹,而当时日本的最高命中率仅为2%,那你可以算一算日本总共向它发射多少发炮弹。

定远级是以德国萨克森级战列舰为建造蓝本放大的一艘船,满载排水量高达7670吨,是北洋水师乃至亚洲地区排水量最大的战舰。于1883年在德国开工,1885年回国,1886年初服役。拥有四门1880年制的25倍径305毫米克虏大炮,以及首尾两门150毫米克虏伯炮,四门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57毫米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各两门,还有37毫米哈奇开斯五管机关炮8门。这样的火力可以说十分强大。
听说有人说这门炮短……

如果非要找它的缺陷的话,那只能说305口径这款炮射速太慢,因为建造年代比较早,使用的是架退式火炮射速,仅有三分钟一发。不过相比之下日本为了对付大清定远级战列舰特地向法国自定制的“三景舰”的320毫米主炮,射速远远低于北洋舰队,命中率更是为0。而在甲午海战中,日本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中口径速射炮。这种速射炮在甲午海战前才装备不久,而大清北洋水师也订购了中口径速射炮但是装备的数量不多,只有18门,而日本却高达170多门,所以………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清末从德国伏尔铿船厂订造的“定远”“镇远”号铁甲舰,是北洋海军的主力舰,属于同型姊妹舰,如果要说这两艘军舰存在的缺陷,最为突出和明显的就是火力不足,具体表现则是主炮的威力过弱。

“定远”“镇远”舰排水量7335吨,最主要的武备是每艘军舰装备的4门305毫米口径的德国克虏伯火炮。这种305火炮,一度被认为威力巨大,但是近年来通过历史研究发现,“定远”“镇远”装备的实际上是一种过时落后的低威力版本的305毫米火炮,即1880年前式。

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火炮,在1880年发生了质的飞跃,通过冶金和铸造加工技术的发展,诞生了新式的长身管克虏伯炮(即长倍径炮,火炮的身管长度相对于口径的倍数,就是倍径)。为作区分,旧式的短管克虏伯称为1880年前式,新式的克虏伯则称为1880年式。

(“定远”级原是设计中,首尾副炮原本是1880年前式210毫米炮,后来改为1880年式150毫米炮)

“定远”级铁甲舰订造时,按说刚好赶上了德国1880年式新式舰炮的诞生,应当采用新式的火炮。而事实上,中方技术人员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例如“定远”的初始设计中,首尾两门副炮是1880年前式的短管210mm克虏伯炮,中方后来修正为1880年式的新式长管150mm炮,北洋水师军官刘步蟾还曾就此进行过评价说明,认为虽然口径变小,但是新式长管炮的威力大,150mm新式炮的性能基本上可以和旧式210mm炮相抗衡。

(“定远”主炮的炮管有多短,从这张照片可以感受一下)

不过在主炮方面,“定远”级则延续了原设计中的短管305毫米旧式炮。这一情况最大的可能是因为“定远”级军舰的舰长过短,难以安装新式长管炮。“定远”级军舰从订造之初,北洋大臣李鸿章就特别对吨位、吃水、规模作了限制,认为不应建造得过大,既考虑到成本,也考虑到中国港口普遍吃水浅的情况。

“定远”级的长度不到100米,两座分别安装双联305毫米大炮的炮台以斜联方式布置在舰体中部,受舰体长度所限,两座炮台相距较近。根据2座炮台需要能同时朝向舰首、舰尾以及左右舷射击的要求,炮管过长就会发生碰撞阻碍,诸如撞到位于两座炮台中间的司令塔等等。305毫米旧式短管炮的长度,刚刚能够满足这一条件,而新式的长管炮则不适用于“定远”级炮台狭窄的环境。由此,“定远”级军舰属于是新舰装旧炮的配置。(由于这种环境的逼仄,后来“镇远”编入日本海军后,日本人也对4门尺寸和周边环境非常贴合的主炮无法下手,没能进行换装)

下面列举以下几种不同型号克虏伯炮的主要参数,从中就可以看到“定远”所装备的短管305毫米炮有多弱。

克虏伯1880年前式

305毫米短管炮,穿甲弹弹头重325公斤,弹头装药3公斤,发射药重72公斤,穿甲威力441毫米(“定远”所装备的型号)

克虏伯1880年式

305毫米35倍径炮,穿甲弹弹头重455公斤,弹头装药4.6公斤,发射药重141公斤,穿甲威力682毫米

260毫米35倍径炮,穿甲弹弹头重275公斤,弹头装药3.2公斤,发射药重87公斤,穿甲威力571毫米(“平远”主炮型号)

210毫米35倍径炮,穿甲弹弹头重140公斤,弹头装药1.6公斤,发射药重45公斤,穿甲威力451毫米(“济远”“致远”“经远”等舰主炮型号)

由上述对比不难看出,“定远”305毫米口径短管炮的穿甲威力甚至只相当于210毫米口径的新式克虏伯炮。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火炮炮管短,炮弹发射时的加速距离短,导致初速慢。

另外一方面则是,1880年前式短管克虏伯和1880年式长管克虏伯所配套的炮弹也完全不同,“定远”所用的短管克虏伯,因为炮管短,随之而来的是药膛也短(炮管内填装容纳弹头、发射药的部分),克虏伯公司给这种火炮配套的是一种短炮弹,通常为2.8倍径(炮弹的长度是口径的2.8倍)。而新式克虏伯火炮,炮管长、药膛长,加之炮管的耐压力更强,所配用的是专门改良的长炮弹,通常为4倍径。

这两类炮弹本身的重量区别极大,弹头装药量区别也大,由此导致了打击威力截然不同。

在有关甲午战争的史料中,可以看到一些北洋海军洋员和军官对“定远”舰主炮炮弹的吐槽,主要集中在弹种以及弹型上,后者普遍认为“定远”舰装备的长炮弹太少,而短炮弹的威力不足。

(日本佐世保旧海军墓地中陈列的一枚缴获的中国4倍径1880式新式305开花弹)

实际上,这是一个让人看了感到毛骨悚然的记录,说明了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时,曾试图给“定远”的短管305炮装入长管火炮所用的长炮弹,即4倍径炮弹。由于“定远”305大炮的长度是固定的,硬要使用这种不匹配的弹头,对炮膛伤损会极大,甚至可能要冒炸膛的风险。这种弹头所标配的发射药量极大,而“定远”的短305火炮显然无法容纳,因而只能采取减装发射或者使用燃速大的猛火药发射,前者会使长炮弹的射程变短、威力减弱,后者则要冒着炸膛的危险。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长炮弹的弹道参数等和短炮弹完全不同,意味着北洋海军原有的305火炮炮表不适用于这种新弹药,倘若战前没有进行测试、重新修订专门的炮表,实战中这种炮弹的命中率也是个大问题。

(日本佐世保旧海军墓地陈列的一枚2.8倍径的1880年前式305穿甲弹。这种2.8倍长度的炮弹才是“定远”级的原配型号。于1880年式的新炮弹相比,除了炮弹很短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观特征:即1880年前式的炮弹,弹体上带有上、下两条弹带,而1880式的炮弹只有底部一道弹带)

根据现存的史料和实物来看,“定远”“镇远”舰在甲午战争中主要使用的还是天津机器局生产的原配的2.8倍短炮弹,4倍的长炮弹也有出现,但是数量极少,可能是临时进口的产品,并改变不了短管305火炮威力弱的毛病。


海研会


定远和镇远属于“萨克森”级改进型,是蒸汽主力舰时代早期发展尚不完善的铁甲舰,因此缺陷是比较多的。

第一,航速太慢。设计航速16节但实际上镇远、定远都开不到这个速度(尤其定远只有不到15节),这个速度即使在当年也是偏慢的,结果就是敌人撤了追不上、敌人太强也跑不掉,敌人变阵同样跟不上节奏,上述问题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暴露无遗。

第二,主炮射速太慢、配置不合理。四门主炮分别安放在左右舷的两座炮台中,这样一来它们除非首尾对敌否则无法让所有主炮发挥威力,而这四门炮的射速又极慢(10分钟三发),如果只有两门能发挥威力,基本上就打不到什么了。更要命的是当时战列舰和主力舰编队的战术,是横阵、以舷侧对敌,因为不论更旧式的舷侧炮还是更新式的、沿中线布置火力的炮塔炮,都是舷侧才能发挥全部火力,即便在北洋舰队里,多数巡洋舰也是这样设计的,但北洋舰队却因为两艘主力舰主炮系左右舷配置,需要以首尾对敌,只能采取纵列,偏偏定远、镇远航速还特别慢,结果就容易陷入被动、甚至混乱。

第三,该配置的装备配置不足,无关紧要的功能过剩。这样一艘主力舰,主炮设计不合理且射速偏慢,就应该设置更多的二级主炮或副炮弥补其不足,这也是前无畏舰时代主力舰的标配,但作为试验型舰艇的“萨克森”级中口径炮只有前后各一门单装,炮管数甚至比主炮还少。与此相反,前后设推进装置、舰载鱼雷艇等华而不实的功能一应俱全,实战中并无大用。

第四,奇葩的舰桥构造。“萨克森”级异想天开地将主炮装在固定的炮廓中,实战时主炮旋转而炮廓不转,更要命的是,在左右炮廓上设一个飞桥,而舰桥则设在这个飞桥上,这简直是拿指挥部的安全当儿戏。实战中“定远”号就因为自己主炮开炮震坏飞桥,导致丁汝昌以下全数震晕,全舰队在敌我接近的关键时刻突然失去统一指挥,后果大家都看见了。


陶短房


定远号和镇远号都是晚清政府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设计制造的,两艘战舰都是7000多吨。定远号花费140万两,镇远号花费142万两。是当时晚清政府最大,也是整个亚洲最大的战舰。被西方称为“永不沉没的战舰”,可见它有多少的先进。

世界上任何产品都有优缺点,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防护装甲厚,火力猛,主炮火力大。最大缺陷就是,射速慢,航速也慢。

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但是,在好的产品,也是人在操作。晚清政府对战舰的保养跟不上,经费也是一个大问题。维持战舰的经费,也被慈禧太后拿去用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

当时的统治者和民众完全没有国家认同感,没有契约精神,依然过着天朝上国的黄粱美梦!当西方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政府依然坐着自己钟爱的马车在神州大地上吱吱呀呀的徘徊着。依然穿着黄袍马褂,满口之乎者也。

没有抬头看看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所以,甲午战争注定是失败的,为什么会失败,我们下期再讲。





灵魂走鬼


1880年(清光绪六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向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订造,并派人驻厂监造,该级舰设计时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英国"英弗来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二舰的优点,为"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为二舰命名,"定"、"镇"二舰,同年一起在德国购买的还有一艘2440吨巡洋舰济远舰,二舰于1885年开始服役。

当时的北洋水师成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定远和镇远两艘旗舰,是当时远东最大型的军舰,在当时更是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对手。这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军,而定远、镇远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作为中国海军的象征。

13年后,这两艘重铠巨舰在实战中证明了其价值。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海面遭遇。北海战爆发后不久, “定”“镇”二舰遭遇日舰全队围攻。“定远”舰累计中弹159发 “镇远”舰中弹220发,但其装甲堡自始至终未被日舰击穿,主炮到战斗结束时仍可使用。两舰出航时合计仅携带12英寸主炮弹197发,其中大部分尚为不适于攻击巡洋舰的穿甲弹,共打出172发,重创日军旗舰“松岛”号、使其丧失战斗力。从攻防两个角度看,两艘铁甲舰的表现都足够突出。

可惜,清政府腐败无能,北洋海军经费匮乏,军舰缺乏保养,无法获得国外军火,以至于军舰上弹药匮乏,加上当时海军组织制度冗杂、官兵素质、士气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等原因,北洋海军已基本是吓唬人的腐朽空架子。到甲午战争时,“镇远”和 “定远”虽然吨位大、装甲厚,但存在舰型老旧、缺乏中口径速射炮等弱点。主炮威力虽强,但发射速度慢,加上火炮数量少,整体火力有限。最终,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定远自爆,镇远被俘,其残存的一批军舰被日军作为战利品掳走,编入了日本海军,成为中国海军史上难以消弭的奇耻。


普罗旺斯的狗尾巴草丿


德制定远与振远两舰的当时从裁水量武器装备及速度都还是比较先进的。但任何战争的主裁因素还是人起决定的,中、日海战从天时地利人和来讲是占很大优势,当时清政府虽然政治上极度腐朽坠落,但大清帝国根基还没有完全垮掉,从地理位置看是在中国家门口作战,占地利优势。但由于清政府对当时海军装备武器长年缺失维护,大量军费被慈禧太后占用建园挥霍导致海军装备战斗力严重缺失及军事战术上的混乱等导致中日战争惨败。


叶勇54


晚清皇帝无能。再好的武器军舰都无用。毛泽东时代小米步枪加大刀打赢了美国的精良装备武器的美国大兵,国民党兵,日本兵。


等待162471053


人从古到今:社会科技再发达离了人操作是分不开的: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清朝政府是腐败政府:贪官不计其数:靠卖外国先进东西:买不来:自己制造:创造:才是强国兴邦之道:


用户9096937491796


航速慢,只有14节左右;主炮(305毫米)射速慢,威力不大(炮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