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倡导白话文轶事

“白话文”更省钱

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的时候,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赞扬。这时。一些醉心于文言文的学生不免对他的讲课生出抵触情绪,有一魏姓学生突然站起来质问道:“胡先生,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

胡适微笑着对他说:“肯定是没有的。”

那位同学有些愤怒,激烈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炼,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不一定吧。”胡适沉思了一下,扶了扶眼镜后心平气和地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一位朋友给我打电报,邀请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复电拒绝,复电就是用白话写的,看起来也很省字。你如果不信,那就请同学们根据我的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说完后,胡适让大家拿出笔纸,当场试验。15分钟过后,他让同学们主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出一份用字最少的电文稿。这则电文内容是:

“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讲道,这份电文确实写得很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是,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

“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道:“干不了”就含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了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并不是白话、文言的差别。白话较之文言,更可以省字的。

经过胡适这一精辟的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原本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都受到启迪和教育。

“叫春”的诗

在文坛上,胡适和章士钊可是个对头,他大力提倡白话文,章士钊则积极推崇文言文。一次,两人在北平偶然同席,闲谈之间,却说得颇为融洽,就合摄一影,并各题词于其上。出人意料的是,章写的是白话诗,胡则题了一首七言诗。有人把这比作戏曲演员之“反串”,这也不失为文坛一则趣话。章赠胡的白话诗为:

你姓胡来我姓章,你讲什么新文学,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

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将来三五十年后,这个像片好作文学纪念章。

哈!哈!我写白话歪诗送给你,总算是俺老章投了降。

胡适的赠诗为:

但开风气不为师,

龚生此言吾最喜。

同是会开风气人,

愿常相亲不相鄙。

对于胡适提倡白话文,不满的大有人在。《署期军官训练团日报》(蒋介石任团长)就发表了胡健中讥讽胡适的一首诗:

溽暑庐山胜会开,

八方名士溯江来。

吾家博士真堪道,

慷慨陈词又一回。

对此,胡适回以白话诗:

哪有猫儿不叫春,

哪有蝉儿不鸣夏,

哪有人儿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