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10天拿下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综合素质》!

大家好

今天继续给大家上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综合素质】课程!

10天拿下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的Day2系列

以下是这10天知识点的目录:

目录

Day1.教育观

Day2.学生观/儿童观

Day3.教师观

Day4.教育法律法规

Day5.教师职业道德

Day6.文化素养(历史部分)

Day7.文化素养(文学部分)

Day8.文化素养(自然科技)

Day9.文化素养(艺术鉴赏)

Day10.文化素养(文化常识)

今天讲解Day2学生观/儿童观的内容哦~

记得要区分报考学段哦~

幼儿教师资格

一、全面发展的儿童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一)“育人为本”的涵义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1. 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 育人为本重点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幼儿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 育人为本就是要大幅度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与水平;

4. 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二)“育人为本”儿童观的内容(儿童观若考材料分析题,根据此知识点作答!)

1. 儿童是发展的人

(1)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方向性、顺序性、连续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2) 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快速性、幼稚性和全面性。

2.儿童是独特的人

(1)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

(2)儿童是独一无二的人;

(3)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3.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4. 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1) 儿童和成人具有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价值;

(2) 儿童作为权利主体拥有权利,但不连带与成人一样的责任和义务;

(3) 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特殊性,儿童权利的行使需要社会的教育和保护。

(三)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 关爱幼儿,关注每一位幼儿,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道德、人格;

2. 实现角色转换,教师要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扮演相应的角色;

3. 深入研究幼儿,亲密接触幼儿,仔细观察幼儿,准确评价幼儿,全面分析幼儿;

4. 构建独特环境,创设尊重儿童文化语言、发展儿童兴趣能力、促使儿童进步成功的环境;

5. 利用儿童的思维方式与强项,发现儿童的特点,鼓励儿童的强项,改善儿童的弱项。

(四)优选保教活动方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1. 保教活动的设计原则

教育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渗透性原则。

2. 保教活动的内容设计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

3. 保教活动的组织形式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三、教育公正与幼儿的共同发展

(一)“教育公正” 的幼儿发展观

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方面:一是入园机会均等,二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幼儿的共同发展

1. 幼儿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2. 幼儿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3. 幼儿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4. 幼儿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5. 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

一、 “人的全面发展” 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 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若考材料分析题,根据此知识点作答!)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1. 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语言听觉和语言运动觉发展很快,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的发展。

2. 小学生记忆和想象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无意记忆不断发展;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思维比较发散,想象日益丰富。

3. 小学生情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4. 小学生性格的特点:发展速度不平衡,四年级前发展较慢,为发展的稳定时期;四年级后发展较快,为快速发展时期。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小学教育的具体要求

1. 把握小学教育的本质特征

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

2. 全面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1)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2) 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3) 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4) 汇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

三、 教育公正与小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方面:一是入学机会均等,二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2.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3.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4.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5.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学教师资格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 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2. “以学生为本” 是 “以人为本” 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 “以学生为本” 。

(1)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3)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 “以人为本” 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若考材料分析题,根据此知识点作答!)

“以人为本” 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 “以学生为本” 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1. 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2. 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

3. 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鲜明的发展特点。

(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1.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2. 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主动发展的意识,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3. 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方面:一是入学机会均等,二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2.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3.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4.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5.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这次是这个系列第2天的更新

大家记得持续关注咱们的文章哦

一个系列看完教师资格笔试科目《综合素质》拿分杠杠的!

咱们下次见~

好了,看到这里的同学都是真爱,相信大家都能好好学习并吸收变成自己掌握的知识,祝你能够一次考过,轻松拿证。

更多一手教师资格证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尚德教师学堂】。我们给你更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