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开好一家公司的?电影《中国合伙人》里的成功之道

我是如何开好一家公司的?电影《中国合伙人》里的成功之道

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于2013年。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回忆性质。农村青年成东清两次高考落败,却没屈服于当农民的命运,第三次奋力一搏,终于考上北大。在大学结识了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孟晓骏和自称为浪漫诗人的王阳,之后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新梦想”,实现了事业上的成功。

大家都知道,《中国合伙人》里“新梦想”公司的原型,就是新东方。电影里的标语,与新东方的校训如出一辙:“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2006年新东方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

那么问题来了,这所教育培训机构是如何成功的呢?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奋斗,也离不开历史的进程。正如雷军所说,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上天。在电影里“新梦想”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的大环境。

先从个人的奋斗谈起。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成东清绝对是一个奋斗型人才,不论是从农村考上大学,以屌丝的身份追到自己心中的女神,还是办理补习班、发展公司上市,他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举个例子,80年代的大学很不好考,对农村家庭来说,供人读书,意味着家里要失去一个劳动力,同时还要多一个人的负担,这种生活是艰辛的。

一般人失败一两次,可能就放弃了。比如现在考研,一次不行,二次不行,之后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基本就没人去考了。但成东清不然,大丈夫能屈能伸,跪着求人也要再考一次。这一跪,也让我想到了《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的那一跪,都有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劲儿。

除了个人的奋斗,还有历史的进程。成东清创办的是英语培训学校,为什么当时人们要学外语呢?80年代,各方思潮涌入,“美国梦”成了中国人心中的梦想,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在那个时期,有大量的人员出国,要去美国生活,就离不开英语,所以成东清一个在大学里的普通教书匠,才能够在外面开设英语培训班,因为社会有需求。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东清在快餐店讲英语,在废旧工厂讲英语,人们过着棉被、打着手电筒听成东清讲课,你以为就是人们渴望知识、热爱学习?实质上,则是人们向往美国的生活罢了。现实生活中,新东方今天之所以能继续走下去,不就是搭上了教育的快车,办升学、考研、留学的辅导吗?

成功离不开努力,但也要重视选择。在中国,西部的农民,中部的工人,东部的码农,这三种身份上的薪酬差可不是只靠努力就能消除的。所以说,有时候选择要比努力更重要。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对历史进程的把控,顺势而为,方能有所成就。

你如何看待《中国合伙人》里成东清的成功?欢迎留言,提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