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2018年做得特正确的一件事

新东方和俞敏洪,作为民办教育的旗帜,为几代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工具。

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新东方越来越被人关注,然而即便没有这部电影,新东方在中国很多大学生的心目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东方的成长史、俞敏洪的成才史已经成了某种激励哲学。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一个曾经的留级生,让无数学子的人生升级;他从简陋的教室做到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

2006年,在美国东部时间9月7曰上午9:25,一个通过教育产业成功上市的中国范例诞生了。作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教育机构,新东方催生了中国近10名身价过亿教师,引来教育圈内外强烈关注。新东方成了中国教育界的焦点。

新东方的上市模式能否拷贝?能为中国的民办教育带来什么?它的成功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中国合伙人

从简陋教室到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1993年11月16日,“新东方”在北京西北角的西三旗一间平房里诞生。此时,出国留学的时代热潮正在兴起。就在俞敏洪从北大毕业的198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次年,自费留学的人数便突破10万人。俞敏洪从北大西语系毕业后先留校任教、随后又辞职创立了新东方。好风凭借力,到了1995年,凭借免费讲座和满大街往电线杆上贴广告,新东方小有营收,俞敏洪决定去美国请自己的大学同学王强和徐小平一起做,中国合伙人就此聚首。

俞敏洪2018年做得特正确的一件事

随后一发不可收拾,新东方迅速做大:从1995年起,新东方进入快速增长期。招生人数每年递增100%以上!2001年其学生人数已经达到25万人,而当时全国出国留学人数不过10万人。6年的时间,学生人数由1994年的3500人次,增加到2001年的25万人次。增加约71倍!(2004年全国招生人数达到75万),市场竞争半径伸展到了主要中心城市。

至此,新东方奠定了中国外语培训市场的霸主地位。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2017年4月,市值成功突破百亿。25年时间,新东方从一家语言培训学校成长为集教育培训、教育产品研发、教育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育科技集团。据数据显示,如今新东方旗下控股公司103家,遍布全国各地,最高市值曾达到172亿美元。

成长破局

“大成功后面必是大危机。”新东方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每个成长时期,都遇到了创业者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它们的破局关键,对仍在创业路上的教培人有很大的启发。

2014年,新东方出了些问题。一些管理者认为新东方要想极速发展,不能光靠教学质量,因此制定了快速扩张的战略,一年内新东方增加了200-300个教学点,招聘了1万名未经任何培训的老师,然后开始做大量营销。

最后的结果是,一段时间内新东方收入暴涨70%,但后期却收到大量家长和学生的退款要求。新东方开始出现崩盘效应:家长退费、口碑下降……2014年底,新东方总收入只增长14%,净利润率下降8%,更严重的是学生人数减少11%。因为当时新东方招的一大批老师,既没教学经验,也没好的背景,当然也提供不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俞敏洪深刻明白,任何一个教学点质量差了,3年之内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老百姓上一次当,3年之内绝对不会再相信你了。于是狠下心进行管理变革,组成新的核心管理队伍,通过一系列措施强调教学质量、研发优秀的教学产品:

人力资源对关键人物的考核体系,严禁使用任何收入和利润数据,要考核能让新东方走向健康轨道的指标:

1)学生人数增长,而非收入的增长。

2)老师素质的提高。如何考核?比如教这门课的老师,必须考到一定分数之上。

3)在老师考核基础上,给老师加工资,不合格的老师全部淘汰。

一年内全国老师平均工资必须提高30%左右,要把优秀老师培养出来。

4)考核客户满意度、客户推荐率

1年后,公司收入增长25%,利润增长4%,股票升到40多美元,新东方“起死回生”。

新东方创业成功的背后还有什么未公开的故事?

作为中国民办教培行业的领先者,新东方或许可以作为千千万万教育领域创业者,借鉴和反思的样本,它25年的发展历程、经验,将为教育行业的创业者提供思考。新政元年开幕之前俞敏洪在联盟台开讲,首次复盘新东方系统还原25年成长历程。毫无保留地分享珍贵的创业经验、管理心得,值得每一位教培人学习借鉴。

俞敏洪2018年做得特正确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