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当初为什么不谋反?对此你怎么看?

小涂侃球


谋立储君谁孕姬,巨商贩鬻巧欢时。十年富贵随轻覆,奇货元来祸更奇。


这是宋朝诗人徐钧写吕不韦用“奇货可居”之计却自取其祸的一首诗。

吕不韦当初为什么不谋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已是垂暮之年的吕不韦不想毁了自己亲手栽培的累累硕果。

众所周知秦始皇其实就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子,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列传》之中是这样记载的: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原来吕不韦在还没有把赵姬许给子楚之时,就已经知道赵姬怀有了他自己的后代。之所以把有孕在身的赵姬许给子楚,就是“欲以钓奇”而已,想着早晚有一天他的后代能够得到整个秦国。

不料后来的事情全都按照了他的意愿实现了,他的儿子顺利地成为秦始皇了,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或者是害怕后人戮他脊梁骨,或者迫于秦国皇家威力,吕不韦父子竟然不敢相认。当然,哪有老子对儿子造反的呢?

2、当秦始皇写信逼迫吕不韦之时,吕不韦手上已经没有兵权,根本无法再掀起什么波澜。

吕不韦的倒台是由于嫪毐造反之事而受到牵连的,嫪毐是吕不韦暗中把他在没有净身的情况下送给太后赵姬的。这个嫪毐下身的阳具特别硕大无朋,而且力度惊人,竟可以把正在转动的桐木车轮逼停。

太后赵姬快活得有如神仙,爱嫪毐如掌上明珠,却不料后来瞒着秦始皇生下了两个儿子。有大臣向秦始皇秘密告状,嫪毐乘机造反,被秦始皇杀了。秦始皇的两个幼小的弟弟(嫪毐之子)被装进口袋里活活摔死。

太后赵姬被贬往离宫幽禁,吕不韦被罢相贬往河南封地。此时他的手上已经没有兵权,但是他还是有些自信,认为秦始皇不会把他怎样,不懂得韬光养晦、闭门思过,反而照样和各国使臣往来喧嚣。

这事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秦始皇害怕吕不韦会联合诸侯造反,于是给吕不韦写了下面这封信: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再次迁往蜀地之时,此时手上再无任何兵权,此时就是想造反也无能为力了。

3、被赠贬往蜀地的吕不韦已是年老体衰,没有胆力和魄力造反。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92年,到235年的时侯已经是58岁了。在那个远古时代,这样的年龄已经是风烛残年的糟老头子了,就算野心很大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吕不韦要不是年老体衰怎么肯把如花似玉的赵姬太后推给嫪毐呢?当然他也是有考虑保全自己的,却不料事与愿违仍然不得瓦全。

4、吕不韦功成名就之后只想着青史留名了,不愿意再往自己身上抹黑了。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的巨贾,家中财富富可敌国,光童仆就有上万人之多,钱财和权势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此时的他脑子里想的是“名”。那么如何才能名垂青史呢?

当时战国末年有钱有势之人流行“养士”,比如当时的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等,各人门下全都养了几千人的食客。这些食客都是拥有一技之长之人,往往都能够为主子在某些方面谋得利益。

吕不韦看在眼里也不得心里发痒,于是也开始养士几千人,不过吕不韦却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光辉的,号称“一字千金”的名著《吕氏春秋》。

这部汇集了先秦各派各类五光十色的学说,整整20多万字,其中内容相当丰富,代表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最先进思想,这是吕不韦留给我们后人的富贵遗产。

吕不韦当了秦国11年的丞相,自觉踌躇满志,有功于社稷,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所以他不想在自认为美好的人生旅程上抺上任何黑斑,所以他选择了悄然离去。


总之,我认为吕不韦以奸诈巧计谋取富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王世贞就曾经说过:

自古至今以术取富贵索权势者,毋如吕不韦之秽且卑。然亦无如不韦之巧者也。凡不韦之所筹筮,皆凿空至难期,而其应若响,彼故至天幸,亦其术有以摄之。

人人皆有崇尚富贵之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取富贵应该走正道,若是玩一些阴谋诡计,就是苟然得到富贵,也未必就能长久。“佛说,悖入悖出,相酬之道”,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回答完毕,欢迎评论!谢谢!


农夫看天下


秦庄襄王为了感谢吕不韦的帮助,不忘当初共治天下的许诺,请吕不韦做相国,封他为文信侯。秦庄襄王仅仅在位三年就去世了。13岁的太子羸政继位,就是秦王政。秦国的朝政大权这时候完全掌握在母亲赵太后和吕不韦的手里。吕不韦接着做相国,还被秦始皇尊为仲父。

吕不韦不仅在朝廷上专权,而且据说还和赵太后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甚至传说嬴政就是吕不韦的儿子。赵姬怀上了嬴政后才被送给秦庄襄王子楚的。

随着羸政一天一天地长大成人,自然对吕不韦和赵太后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公元前238年,22岁的羸政相继除掉了吕不韦和宦官鏐毐,亲自掌握了秦国的朝政大权。吕不韦至死没有像嫪毐那样图谋不轨,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主观上贵族阶级观念牢固。先秦时期贵族、士、平民的界限是很清楚的,各国王族为代表的贵族虽然相互攻伐,但是在维护贵族统治这一共同利益上观点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才有“尊王攘夷”的共同理想。士的使命就是为贵族统治服务的,所以作为士阶层杰出代表的吕不韦,根本就是一个高级打工仔,是不可能与秦国的董事长嬴政分庭抗礼的。

二是客观上没有军事力量。自古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兵权就只能任人宰割。吕不韦虽担任宰相多年,但是军权一直掌握在秦王手里,仅靠一些门客是不可能进行军事斗争的。从嫪毐起兵迅速被剿灭可以看出,军队动起手来可是不含糊的。

三是感情上可能也于心不忍。即使嬴政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也是在吕不韦的保护下长大的,对一个尊自己为仲父的晚辈,吕不韦还没有达到为了权势六亲不认的厚黑程度。


言其故


吕不韦为什么不造反?

吕不韦本是韩国商人,因见秦子楚,认为奇货可居,进行重大政治投资,大获成功,晋位秦国丞相。曾经在秦国朝堂一手遮天,在秦始皇嬴政要罢免吕不韦时,或者吕不韦就国河南时,为何不伺机起兵谋反呢?

吕不韦:

原因有几点

1,吕不韦属于外来户,无根基

他的官职权力来源于国君恩赐——丞相,仲父。只要秦国国君把这些恩赐收回来,那么他就仍然是一个白身商人。而他自己在秦国根本没有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政治上最大的助手就是嬴政生母赵姬。

吕不韦和赵姬:

他门下广招的宾客,这些是公开的信息,只是依附他的势力进仕谋生,绝没胆子跟着他谋反的,吕不韦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些人的心思。就国河南后,在河南地方,更加没有熟人和根基,这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准备了。

2,根本没有心思,也没有准备谋反

谋反成功是需要精密的准备和计划的,吕不韦根本没有往这方面想过,所以就没有谋反的准备,比如谋反的亲信兵力安排,谋反所需的军械兵器盔甲粮草,谋反的精密计划,进攻路线等等,他根本就没想过,所以这些就没有考虑过,到嬴政发难,他也只能是呆呆的默默接受。

3,最大成功的刺杀计划,也有投路石去做了

刺杀国君,是最激进,最快速达到政治目的的。可是弊端也是最大的,刺杀成功,固然可以短时间掌控朝廷中枢。但是,此举会招致秦国群臣反扑,就算把群臣也消灭了,外驻的大部军队分分钟拉回来教刺杀者重新做人。

大阴人嫪毐:


刺杀国君是得不到群臣和王室公族承认的,而且属于外来户无根基,只会招致本地势力的疯狂反扑。这是最愚蠢的狗急跳墙做法,而且也有人去做这个投路石了。

这个人就是嫪毐,秦王九年,有人告发嫪毐并非阉人,且已与嬴政生母赵姬太后通奸,并生有两个孩子,嫪毐知道被人告发,惊恐之下,伪造太后旨意,率门下一帮阉人和一些被欺骗的军队攻击蕲年宫,属于临死前的最后疯狂。欲刺杀嬴政,被嬴政派一支军队即扑灭了这场仓促的兵变闹剧。嫪毐兵败身死,并被夷三族。

嫪毐与太后:


受嫪毐谋反影响,嬴政本来想一起诛杀吕不韦,因念其迎奉先王子楚功劳大,加之大量宾客辩士为其游说,才幸免于难。

秦王十年十月,免去吕不韦相国一职,把他放到河南就国,更加远离咸阳他的根据地。

一年后,诸侯各国的宾客以及使者,在路上拦住秦王车架,要请见吕不韦,秦王嬴政见他影响力如此大,怕他作乱,遂写封书信质问他:你有什么功劳于秦国?我秦国把河南给你做为封地,有十万户家庭给你提供税收!你有什么血缘是亲近秦国王室的?竟敢号称仲父。你及你的家属必须迁徙到四川蜀地!吕不韦看后,怕连累家族,遂饮毒酒而死。

秦王嬴政:


从秦王九年嫪毐被告发诛杀后,吕不韦就没有想过谋反,到秦王十年被免相国一职,封地河南,远离他的咸阳根据地到一年后,他被秦王书信严词质问饮毒酒死,中间只有一年时间,他根本就没有准备过谋反。

故而,自始至终,吕不韦都没有过谋反的心思。怕是吕不韦自己心里都认为嬴政是他的儿子。


刚日读史


奇货可居-吕不韦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从一个低贱的小商人,靠自己那独到的眼光、努力,一步步的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秦国的国相、秦始皇的仲父。

可以说是一个励志性人物。

吕不韦在当时秦国的政治影响力非常大,被因为嫪毐与赵姬的事情被秦始皇贬封地之后,各诸侯国都纷纷派人去拜访。


为什么权倾朝野的吕不韦不谋反呢?

会不会是他没有这个野心呢?人心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欲望那个窟窿眼只会越来越大。了解吕不韦的一生说他没有这个野心,估计谁都不相信。

既然他有这个野心,在秦国又权倾朝野,为什么不谋反上位呢?

我想可能只有这四个原因了。

1,他不是王族血脉,名不正言不顺

从古至今,血脉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特别的重要。

赢氏一族在秦国是统治者这个身份早已深入人心,吕不韦虽然权倾朝野,可他毕竟不是秦国的王室血脉,要是谋反的话,名不正言不顺的,根本就不会有人支持他。


2,出身问题

封建社会不像现在,很注重出身。

吕不韦虽然权力很大,可也改变不了他的商人出身,这点吕不韦也没办法,不过他想为自己正名,所以他就大费周章弄了一大堆的事,想美化改变自己的出身,包括他支持撰写的《吕氏春秋》。

地域歧视,我想不仅仅是今天才有,古代也应该有。

吕不韦他对于秦国本地的王公贵族来说就是一个外来户。有功于秦国,权利大或许没什么,但是要是谋反的话,就不一样了,会有很多人跳出来反对他的。

3,吕不韦的权利虽大,不过还没到那种一手遮天的程度,更达不到改变当时人们的思想。

4,最后这个原因是最没意思的,很多人都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说他一个老子不可能谋儿子的反。


当然了本人是不赞同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个说法的,因为秦始皇在我心里是最伟大的皇帝。

个人观点

欢迎讨论。


大唐都护


首先,吕不韦是个商人。经商有道积累千金财富,说是富可敌国也不算是夸张。其次吕不韦主持撰写了闻名于世的巨著《吕氏春秋》,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吕不韦对思想和政治也有很深的见解。

那么为什么在秦始皇嬴政的步步紧逼下吕不韦宁愿选择自尽而不造反呢?这个问题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早有记述。

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史记.吕不韦列传》

翻译为: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

害怕日后被杀所以现在就喝毒酒而死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认为司马迁真正想表达的应该是吕不韦害怕秦始皇迁怒于他的家人所以才喝毒酒而死。

这一点可以从吕不韦进献太后的男宠嫪毐看出,嫪毐当时因为深得太后赵姬宠爱日渐膨胀。一次酒醉竟脱口说出乃是嬴政的假父。

嬴政听说后大怒,杀了嫪毐和赵姬的两个孩子,车裂嫪毐,灭其三族。正所谓兔死狐悲吕不韦看到自己进献赵姬的男宠落得如此下场,更是担心有朝一日嬴政的屠刀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所以吕不韦行事更加小心谨慎,没想到还是被嬴政免去相国职务遣出京城派往河南,最终在嬴政的紧逼下饮毒酒而亡。

要说造反我认为吕不韦不是没有想过,可是纵观吕不韦一生哪有半点带兵打仗的经历,更不要说起兵造反了。

正所谓商人趋利低买高卖,将帅趋胜尸累成山。吕不韦一生都在追逐利益起兵造反可能会成功但失败搭上的是全族人的性命,两相权衡吕不韦也只能在嬴政下手之前饮下毒酒,保住自己家人族人的性命了吧。


前史今说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吕不韦,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累积出千金的家产。



吕不韦曾跟父亲有一段经典的对话:

“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

吕不韦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无数。”

吕不韦说:“如今努力耕田劳作,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拥君建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首先,他不是王族血统。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很讲究这个的。


你非王族而代君自立,名不正言不顺,没有人支持你。

2.他的权势虽然大,但还没到一手遮天的程度。如果他敢篡位,会有很多王公贵族、公卿大臣出来反对,毕竟嬴政不是昏君,没犯什么错误,吕不韦没有将他拉下位的正当理由。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评论。



历史中的故事


吕不伟是古天才的投机商,唯利是图、深谋远虑。不谋反之原因笔者认为有二、首先其不具备谋反的条件:其本人根本没有这个想法,一门心思为权和名,后其主导编写的《吕氏春秋》得到史学家司马迁的高度重视,将之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二是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有一段秦始皇的出生:吕不伟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为此吕不伟绝不会反儿子,如反可能到头是一场空,皇权落于他人之手。


专注很难


吕不韦不反有两个因:一是自身条件不允许。吕不韦结交异人,帮助他登上王位,主要功劳在于投资和跑腿,才能并不高于异人太多,不可能想取而代之。二是秦国执法必严,异人死后,秦政皆出于吕不韦,约十余年。其间,吕不韦没有重大功绩著于史书,却有献缪毐淫乱之举。十年后,秦王政亲政,撤吕不韦相国,责问吕"何功于秦国",吕无奈自杀。


张犁4


吕不韦相权来路不正,用之不明,又阴谋诡计行事。不韦虽才能卓越,铺助秦王治理国家有功劳巨大,乃丞相本份。

当相权自成体系与皇权争执,不韦为相已显得老钝,如何与雄才大略,如日中天的秦王争胜!

秦王嬴政为统一大业,清除了吕不韦为代表的反叛阻碍势力。


手机用户61660323609l


吕不韦当时不在主要矛盾焦点上。正月初五过破五,也是秦始皇生日。是一个叫颜泄的小堂官和嫪毐喝醉了酒打架,嫪毐打了颜泄一个大嘴巴,颜泄愤怒之下去秦始皇那里告了嫪毐和赵妃的状。秦始皇囚禁他妈涉及到了吕不韦,因此吕不韦被秦始皇赶回河南老家。这种情况下吕不韦没有谋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