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杀掉杨修却放过司马懿?

guihang520


可能很多事后诸葛的人都觉得曹操没杀司马懿是曹操的失误,但我并不这么看,先说杨修,详情大家都知道,就不必细说了,这种人在哪个领导下面,估计都是比较讨厌的人,中国职场不同于西方,领导喜欢看破不说破的人,当面挑明和背后与领导私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领导大多喜欢比自己略笨一点的下属,才显得自己英明神武,事事抢在领导前面,这不是让领导很难堪吗?其实曹操还是有些气量的,连续三次才杀了他,放到现在,可能一次就被领导炒鱿鱼了。

再说司马懿,他没有任何被杀的理由,他一直恪尽职守,对曹家忠心耿耿,曹操为什么要杀他呢,做为幕僚,在樊城之战和汉中之战,都给曹操献了计策,虽然曹操并无采纳,但事后看,他的计策都是可行的,曹操能不知道吗?许多人认为司马懿隐藏很深,是个阴谋家,但我觉得谁也没钻到对方肚子里,基本都是根据结果来随便猜测,我想,他司马懿再怎么厉害,也不是神仙吧,要不是曹睿那么年轻就死了,而他却熬过了三代君主,他根本没有机会篡权的吧,这些难道他在当初都能预料得到吗?显然,一切都是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的结果。

因此,对于一个一直忠心耿耿的人,曹操没有任何理由杀他,曹操在能,也想不到曹丕,曹睿都会死的那么快,真所谓造物弄人啊!


纯真的杰


杨修,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人,是太尉杨彪之子,与袁绍家族差不多,也是四世三公,是当时一等一的名门望族。不过,因为东汉时权归尚书,三公已经没有实权,所以杨修父祖任职的太尉、司徒等官职也都成了朝廷的荣誉职位。东汉时,崇尚经义之学,弘农杨氏多以文学显名,杨修也是如此,他为人好学,史称有俊才,在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官拜郎中。如果没有摊上东汉末年的乱世,杨修可能与袁绍、袁术、曹操等官二代、富二代的人生轨迹没什么不同。

(杨修:家世显赫)

曹操发迹以后,虽然也被给予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待遇,但是朝臣清流对曹操的阉宦之后的身份很看不上。作为政治家,虽然曹操的家族起点颇高,但是毕竟名望不够,因此即使曹操心里很不愿意,还是延揽了很多世家大族的子弟入幕,充当丞相府的各级官吏,与汉朝中央的官职是两套体系,借以收拢世族人心,杨修、司马懿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征辟入府。

杨修刚满25岁,就被曹操要过去担任丞相府的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负责打点丞相府的内外事务。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世说新语·捷悟篇》记载了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曾说过“德祖才思快我三十里”(曹操与杨修共同猜谜,杨修顷刻知晓谜底,而直到走了三十里地曹操才猜出谜底,此即所谓才思快三十里)。

(曹操说:德祖才思快我三十里)



杨修可谓名门之后,政界新星,文学娴熟,在当时颇具人望。然而,在汉中之战将告尾声时,却突然以“扰乱军心”之名被杀于军中。作为成熟的政治家,曹操只会盘算事利弊得失,而非是个人情感,这从曹操当年痛失子侄曹昂和曹安民,又失猛将典韦的宛城之战,可最后还是礼遇归降的张绣就可见一斑。那么曹操之所以要杀杨修,必然也有“扰乱军心”之外的原因,所谓的“鸡肋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

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是事实,曹操曾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写信就忿忿地说:你教的好儿子,竟然经常与我作对!杨彪是怎么回复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想来杨彪也不会多解释。因为袁术、袁绍按照姻亲关系得叫杨彪表叔,而二袁是在早期能够掀翻曹操的一方诸侯,曹操早就有心想杀杨彪,只是无故杀害大臣,因此引而未发。二袁先后败亡,曹操一统北方,杨氏一族的政治危机暂时过去了。

不过杨修自诩聪明绝顶,在丞相府做了很多让曹操记恨的事。这些事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的“梦中杀人”三事,这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 但是,曹操杀杨修时,距其去世只有一年了,前面的十多年都能忍下来,为何在最后一年却忍不了了?

人都说人老心慈,多有不忍之心。曹操杀了杨修,回朝后在路上碰到了杨彪,就打招呼说:“几日不见,你可清瘦了很多!”杨彪回答道:“昔日汉武帝的近臣、匈奴贵族金日䃅有两个儿子,汉武帝非常宠信他们,让他们在宫中侍奉。后来金日䃅发现自己的两个儿子淫乱宫中,就一狠心把他俩杀了,免得以后生出祸患。我自愧没有金日䃅那样的先见之明,但毕竟还有老牛舔小牛那样的亲子之爱。”杨彪委婉地表达了痛惜爱子被杀的心情。曹操听后,心里就十分过意不去。

(杨修的执念)

如果说日常生活屡犯曹操所忌还不算大过,那么杨修深度卷入了立储之争,则是属于政治活动范围了。一旦涉及到政治漩涡,基本上都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损俱损了。

杨修参与立储之争,证据确凿。如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为曹植作《答教》等事。前文说曹操曾写信责备杨彪,就是说的这事。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杨修不死,曹植争立之心不死。关键是杨修还才思“快我三十里”,背后又是“四世三公”的豪门家族,这样的能量的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尤其是曹操在公元217年就已经立了曹丕做世子,杨修等人不甘心,一直想再争一争。这样的格局下,一旦曹操去世,难保不祸起萧墙。以曹操的政治敏感度,杨修之死,也是情理之中了,唯一欠缺的只是一个时机和理由。

至于司马懿,则事事与杨修相反。虽然同为才俊,杨修好争胜,司马懿好守拙。谨小慎微的司马懿,兢兢业业,即使曹操发现了“鹰视狼顾”之相,也找不到把柄来杀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错综纷乱的政局中,司马懿虽也参与了党争,却舍弃了争储势头正盛的曹植,选择了嫡长子曹丕,积极为之出谋划策。曹操虽然对司马懿也不放心,但是有曹丕力保,加上对曹丕能力的信任,曹操认为曹丕有能力驾驭司马懿。同时,曹操对孙儿曹睿也是颇为青睐,曾说“吾基于尔三世矣”,曹操可能认为既然曹氏一族英才辈出,量他司马懿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了吧。


(司马懿说:选对人很关键)

出于曹操扶上马送一程的想法,司马懿被作为曹丕的辅政班子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曹魏政权换届的过渡期。

司马懿之所以能成事,也不是在曹丕、曹植兄弟争储时明哲保身,所谓富贵险中求,考验的就是政治智慧。贾诩能有意无意地点拨曹操立储之事,可见朝堂上人心向背,杨修却选择了政治浪漫主义倾向的曹植作为辅佐对象,可见其出于同好的个人情感而非政治家的利益盘算。这样又如何能在处处凶险的政治漩涡里逢凶化吉呢?


而知而行


曹操


曹操是个十分有才干的人,懂得选贤任能,但同时用人的疑心也是很重,总喜欢未雨绸缪避凶化吉。所以做事上都是禀着个人的信条“宁可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的原则,将一切都可能消除于未然。

譬如:曹操的儿子曹冲去世的时候,曹操杀掉了和曹冲交往密切的周不疑,原因就是怕自己无法掌控这位天才。


所以曹操这种处事方式,加上杨修与司马懿做法的不同,导致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下面看下俩人都是“聪明人”,为何只杀了杨修却放过了司马懿。

杨修

杨修为人高傲,总喜欢将自己的聪明展现出来,时常揣度曹操的心思且如肚子里的“蛔虫”一般,屡试不爽。如: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盒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再如:曹操的家建花园,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均猜不出什么意思。而杨修看了以后,对施工的说:“曹操闲门太阔,改窄一点”,曹操见后惊讶的同时,内心也是不悦。

总之,杨修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揣度曹操的做法,对于曹操这种疑心重且有喜欢防范于未然的人来说,无疑是作死的节奏。终于在所谓的“鸡肋事件”上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最后一次是曹操亲自宿营汉中,想要讨伐刘备却因打与不打犯难,夹出鸡肋感慨:“就像这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时传令兵进来训问今晚的口令,曹操随口说了二字“鸡肋”。这事传到杨修的耳朵里,当即想着回账收拾行囊,其余人见了问这事何意,杨修笑着说:“鸡肋不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吗?魏王是在打与不打犯难呢!所以这场战一定不会再打了”

曹操出账看见很多士兵收拾行囊,得知缘由后将杨修以“妖言惑众,扰乱军心”为由下令处死。而事实上,曹操也的确没几天就撤军了,只能说,杨修赶上了让曹操杀的好时机!在看司马懿。

司马懿


这位司马懿和杨修想比的话,只能以一个是王者一个是青铜来形容。

首先,司马懿为人低调做事能忍,没有展示出来自己的野心,也就没有给曹操留下自己的把柄。

其次,司马懿选对了主子,辅助的是曹丕。在曹冲死后,对儿子曹丕和曹植继位问题上深思之后,选择了曹丕。而曹丕也很像曹操的性格,知人善用且又多疑,曹操深信儿子能够掌控住司马懿,再加上司马懿坚定在曹丕身边辅助,为其扫平道路,所以才留了他一命。

不过,让曹操想不到的是这位司马懿具能活,熬过来他、他儿子、他孙子三代,最终取而代之。如果曹操活着能够算到的话,相信也是不会放过司马懿的吧!


大山聊历史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杨修与司马懿的行为:

杨修:恃才傲物、处处显摆自己的文才与知识计谋,还时时处处去和曹操比计谋,社会阅历太浅、而又帮不上主公曹操的忙,他的能力计谋在主公曹操面前都是小儿科。还尽给主人曹操增添麻烦和给曹操增加创造烦恼的人。


杨修明目张胆的教导曹植去争夺魏王世子的位置、犯了对主公对权力交接,对世子的立储施恩立威之情。当曹操正思退兵在进退两难之时,以"鸡肋"为夜值交班暗号,杨修猜出了曹操心事,并且公布了曹操心理,犯了"涣散军心、揣摩主公君主之心"的大忌形为。

司马懿:有文采、有胆有识、懂隐忍,非曹操不问计就不说话,是个有城府有谋略知忍让的人,主公多喜欢用这种人,不给主子添麻烦还能为主人曹操解决麻烦的人。


在曹丕与曹植争储当世子和对曹操出计谋时己尽示出了司马懿的能力、智慧与城府。

两相一对比,显示出了杨修只有文采和知识不懂得为臣下之道、对官场人情世故阅历太少,对曹操家事政务都只能帮倒忙和添乱的人,所以曹操选择杀了杨修。

曹操也经过多方考验认为司马懿对曹丕忠诚,和将来对曹家夺取天下有帮助、是个人才,所以选择让曹丕一边使用司马懿和防范着司马懿。

两个事例一对比,已经尽显出了曹操看人的眼光是非常毒辣和精准的。


武夷山独行侠


这要从两人的性格和曹操的想法来看了。

首先是曹操的想法,曹操是想打破士族垄断的情况,所以他提倡唯才是举,打压士族,但是当时的情况是曹操如果想要维持统治必须得依靠士族并作出适当让步,下面再看看杨修和司马懿的区别。

杨修应该是出生弘农杨氏、其祖为太尉杨震,司马家也是传承至今的世家大族,都属于曹操想打压又不得不用的行列。杨修的性格是恃才傲物,无时无刻不在显露自己的才华,擅自猜测人主的想法,关键每次还猜对了,说实话这厮情商是蛮低的,犯了猜测人主想法的大忌还不自知,还沾沾自喜,到处炫耀,在汉中之战是以鸡肋之说被曹操冠以动摇军心的罪名斩杀,终于把自己给作死了;而司马懿就不同虽然很有才能,确很能掌握分寸,该说的不该说的很清楚,曹操在世的时候也很注意自己的言行,曹擦虽然知道他狼子野心,但一直找不到借口杀他。

在曹操打压士族的想法下,杨修和司马懿都属于要被打压的一类人,但是杨修太自大,被曹操找到借口杀死,而司马懿不愧是一名厉害的阴谋家,平常谨言慎行,让曹操一直找不到借口杀他。


最光阴549


在曹操、曹丕及曹叡三代,总的来说,司马懿还是挺安分守己,没什么出格的事,献计献策,带兵出征都尽职尽责,没有什么毛病。没理由杀他

至于“三马拱曹”是后话,只怪皇帝年幼,曹家后代太无能。例如曹爽,大权在握,却让给了司马懿。别说司马懿,换一个人也会动心。即使司马懿不起心思,也会有人窥视帝位,这利益太诱人了。

如果说司马懿藏得太深,杨修则明晃晃地触犯了大忌。

一,搅进了世子之争。这可不是好玩的。继位,是不是政治、是属国事还是家事,历来都分不清,许多人实力派聪明人都避之不及,话都不敢说。即使帝王问,如有旁人在场也会巧妙推掉话题。分不清的事,有几人敢参和?

二、揣摩老板心思,还到处传唱,搞得毫无机密可言,任何帝王都会起杀心。就是今天我们在上班,谁像他那样随意猜测、传唱老板的心思,迟早也会被炒鱿鱼。

三、动摇军心。军事进展不顺,士气低落,是战是退正犹豫不决,心里正烦呢?他倒好,不出谋划策,不鼓舞士气,还搞得像逃兵一样卷好了铺盖,这让将士哪儿有心思坚守?更没心思打反击了!完全像是刘备派来动摇军心的探子,当然,探子还是秘密传谣,不敢如此公开说撤军。

聪明害人!此时不杀,更待何时!


碧水青山0


杨修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这也是古代才子的本性使然。千不该万不该看破而又说破曹操最见不得人的隐私。曹操的前期尚有容人之量,后期权倾朝野,生杀予夺一人为之,专杀那些与他做对的文人,象孔融、弥衡、崔琰等人皆不能幸免,而杨修却在不断引火烧身,不是在找死吗?杨修看来还不懂政治,哪比得司马懿老谋深算,潜机藏形,把曹操彻底看透,始终不露破绽,找不出杀他的理由。若依伦常论之,曹魏夺人天下,也应遭此报应,没什么可遗憾的。似南朝、五代之短命建号,皆因僭越之因造成的,德不配位者只能昙花一现。


天山月3


杨修这个人太过耍小聪明了,有些事情看透千万别说透,特别是在逆境时,而这个人不但把看透的事情说出来,而且还自做主张鼓动一部分人去按他看透的事情去实施,他这样做不但犯了一个谋士的大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人心和军心,这样的人不杀不能稳定人心和军纪。

司马是一个老谋深算之大谋略家,心中的,看到的,猜透的东西绝对不说出来,而且有些事情上去迎合阿瞒,他虽然想除掉司马而一直抓不住把抦,所以他拿司马没有任何办法。



痴骑朽翁


杨修,恃才若狂,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爱耍小聪明,自以为很有本事和才能,自以为天下老子第一,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曹操忍够了杨修,忍无可忍,无法再忍,公报私仇,杀了自己最得力又有远见谋士,多次不听杨修之言,受到杨修讥讽和打大败仗。可见,杨修的造诣,可以和诸葛亮,司马懿等谋士齐名。曹操错杀冤杀杨修,是曹操最大过错和军事上最大损失。曹操真是蠢到家,自断左臂右膀,不好好利用杨修的聪明才智,可见曹操不会用人为贤,心胸太狭小,容不得能力远远超过曹操的得力谋士,干将,以至于经常打大败仗,好几次死里逃生,差点成为孤魂野鬼,如果能充分利用杨修的聪明才智,曹操早就打败智多星诸葛亮了,还早就统一三国了。杨修,是旷世奇才,是十分著名的谋士,看问题十分独到,正确,远见。曹操不是什么军事家,谋略与杨修比,差远了,差十万八千里。司马懿,太低调,太有心机,隐忍不发,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机会,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要谋朝篡位,曹操早就知道司马懿是十分危险人物,是货害,没法,只有司马懿才能打败诸葛亮,同时,没有搜集到,得到司马懿要谋反的证据,只不过是曹操的猜测,假想大敌,不想,猜测对了,司马懿,曹丕死了,司马懿这个老家伙,老骨头还不死,要造反,要夺曹操的天下,夺得曹操的天下,才安静地死去,才死得冥目。可见,司马懿比杨修更危险,凶险,曺操不杀司马懿而杀杨修,真是愚蠢之极,蠢到家了,没有军事家的眼光,谋略,计谋,胆量,勇气,胸怀,设有谋略和远见,不配当军事家。如果,曹操不杀杨修,反而还重用杨修,以杨修的聪明,智慧和能力,一定能帮曹操打败对手,死敌,强敌,还能争取胜利。如果,曹操听取杨修的忠告和劝告,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如果,曹操能听取杨修的计谋,一定能打败对手,死敌,强敌,走向胜利。还能统一中国。可事实是,曹操痛失杨修。杨修死了,曹操也只好打败仗了。杨修不死,还能帮曹操统一天下。可事实是,曹操杀了杨修谋士,自己接连吃了许多败仗。曹操吃了那么多败仗,才发现自己老了,无力统一天下了。重庆市忠县金鸡镇人黄常成,写于广其结果,东东莞东城|


中国美6220


杨修恃才狂妄,目中无人,做人做事过于高调,锋芒太露。缺少贾诩的城府,郭嘉的奇谋,荀彧的忠谦。反观司马懿,做人四大特点:一是藏,司马懿自幼勤奋博学,但从不在别人面前外露自己的才华。二是装,司马懿知曹操疑心太重,不愿辅佐他,尽管曹操多次召唤,司马懿不惜断腿,装疯卖傻,也不去洛阳。三是忍,曹睿,曹爽多次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仍卑恭鞠膝听从召唤。四是狠,司马懿对自己的敌人毫不手软,曹爽就是典型例子。故而司马懿与杨修有不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