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钱打仗,为何专挑利息高的?

陶海亮


打仗借钱这场战争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也因为这件事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件事要追溯到1864年,在那一年,受到陕甘回变的影响,清朝对新疆的统治力度减弱,在这几年里新疆出现了各自为王各立山头的局面。其中较为严重的是有俄、英两国暗中扶持的阿古柏建立的“洪福汗国”占据新疆大片地区,沙俄也乘火打劫,以新疆局势动荡伊犁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需要俄驻军保护的无耻理由在1871年七月占领伊犁。

之前各“王”割据新疆并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直到伊犁被占领,清朝统治者才开始慌了,这才派出景廉、成禄带军出关围剿叛军,但是二人迟迟不进毫无成效,之后也被左宗棠弹劾一人被革职,一人被调任。到了1874年日本占领台湾,清廷陷入了两难,新疆战事未停,台湾又被占领这让清廷难以抉择,这便发生了“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主张以海防为重新疆乃不毛之地应该放弃,把新疆的军饷拿来当做海军建设之用。左宗棠深知狼是喂不饱的,他认为双防并重,如果放弃新疆陕甘的军力会被长期牵制在西北地区,这等同自毁城墙,更加助长英、俄势力渗透。左宗棠的意见受到众多大臣支持,事后证明左宗棠的决策是对的。终于在1875年清朝下令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择机平叛。



无钱打仗

这场战争清廷只给了左宗棠两百万两,其他的要左宗棠自己想办法,知道失去新疆的其中利害之后倒不是清廷不想给左宗棠钱,而是实在拿不出来。左宗棠想从各省拿钱,那时候国力衰退各省经济大都不佳在这之前还有各种税务不清那里拿的出多余的钱,只能先欠着。这没有办法,按照左宗棠的测算收复新疆每年最少需要800万两,朝廷拿不出来怎么办?只能借了找谁借?谁有钱找谁借。本地银行没有就找外国银行。左宗棠没有关系只能托付好友胡雪岩,左宗棠给胡雪岩写信,请他向外国银行借款,以解决西征军费,他嘱咐胡雪岩此次之战,需速战速决,无需计较借钱之息。胡雪岩旗下钱庄与外国银行有合作关系,又以江、浙、广东的海关收入做担保,先后共借得1870万两。胡雪岩非常懂得为商之道他个人出资赠送了大量药材给西征将士,不仅讨好了左宗棠还赢得了好名声。

不是左宗棠专门挑利息高的银行借钱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收复新疆刻不容缓,左宗棠有抬棺入疆之决心,早已不在意钱财,钱能借了再还,国土不行!


小雨鸣鸣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左宗棠发迹于风雨漂泊的清朝晚期,在外忧内患的情况下,维持朝堂正常运转已经很困难了。再加上之前列强洗劫,清政府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最后国库剩的真没多少了。


左宗棠到底是打的哪一场战争?需要国库筹钱?

提到左宗棠,就不得不说他抬棺收复新疆,保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事情。当然就算借新疆100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反,关键后面是有人撑腰。

趁着中国危难之际,英国与沙俄扶持阿古栢等人入侵新疆,企图侵占我国领土。在国土存亡关键之际,左宗棠主动站出请进出战,希望可以收复新疆。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清政府给钱。

不过他刚刚提出这一建议,立刻就遭到了以李鸿章为首等人的反对。李鸿章等人提出:自从乾隆皇帝收复新疆之后,不仅没有给国家创收,每年还要拨款给他们。

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又是一个累赘。而且如今北方又告急,沙俄与日本等虎视眈眈。倘若拨款给新疆这块不毛之地,等到日后东北战起,如何守护这里?


清政府到底有没有给钱?给了多少?

虽然李鸿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真正拍板决定的还是后面的慈禧。所以左宗棠亲自去找慈禧,向她陈述其中的利弊,希望太后这边可以支持一下。

其实当时左宗棠与李鸿章的矛盾点在于“塞防”与“海防”,李鸿章认为应该安抚为主,最好能够把阿古柏招安,省下的军费可以用于北洋海军的建设。

但是左宗棠认为这样风险太大,倘若新疆地区失守,那么蒙古的后背大开,最后甚至可能形成肩背尽坏的情况。在一番求情之下,最后还是决定了塞防。

为了打赢这一场仗,慈禧从国库当中拿出了最后剩下的200多万两白银。但是这200万两的白银,完全撑不了10天的时间。

因为毕竟有着7万人的部队,尽管真正能够上战场的只有2~3万人。而当时阿古栢则是4万人的大军,只要这边粮饷跟不上,何谈打下去的希望。


慈禧也知道左宗棠为难,就下令全国,要求各省(十二省)交纳协饷300万两。这是当时清政府出台的一项政策,要求全国富庶的省份,已经向国库交纳额定税收之后,留下来的备用部分,用来支援相对贫瘠的省份。

如果要说乾隆年间,江南各大省份,随随便便的拎出来一个,都可以支撑得起这场战争了。但是关键在清朝末年,所有省份是人人自危,谁能拿出来这么多钱。

所以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安慰,最后究竟如何筹到钱,还是要靠左宗棠自己想办法。这也是辛苦了他,做的是为国的大事,却要自己去筹钱。

左宗棠最后怎么筹到的钱?去银行!

既然说到借钱,就不得不提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第一次发迹来自于杭州的王有龄,当时的王有龄担任杭州巡抚,胡雪岩抱住他的大腿,因此发了不少的财。


后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杭州城沦陷,王有龄自杀。一直到左宗棠带着大军收复杭州,胡雪岩又立刻跑到左宗棠那里点头哈腰。从此之后左宗棠又成为了他的靠山。而他后来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财产,当然也离不开左宗堂的“帮忙”。

这个帮忙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当中向银行借的钱。号称是完人的左宗棠,难道会官商勾结?

打仗之前清政府总共只给了200万两,再加上各地协饷将近2000万两。后来左宗棠先是向银行借款500多万两。加起来将近3000万两的军费,才算是稍微有点底气。

不过这些钱还是太少,还是没有撑到战争结束。但是全国各地都没钱了,没办法只能接着借,但是他只找高利息的银行借。

左宗棠为什么要借高利息的贷款?还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

整场战争打下来,总共花了将近5000多万两白银,其中清政府占了3000多万两白银。剩下的将近2000万两白银来自银行(加利息,实际借款没这么多),但是借款银行的利息都要比普通银行高出1~2倍。


左宗棠借钱的时候从来不手软,只要有银行愿意出钱,不管多高的利息,他都愿意要。他这是要卖国吗?其实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当时清政府这样的情况还要打仗,很多外国银行都不愿意去借钱,就算是借也不愿意给多少。当然风险越高收益越高,总有一些银行愿意出钱,不过需要有人出面担保,这个人就是胡雪岩。

有了胡雪岩这位红顶商人在中间搭线,这些外国银行才愿意把钱借给他,当然利息也要比一般银行高出1~2倍。但是战争不仅要钱还要时间,为了快点筹集到钱,左宗棠不得不这样做。

再者左宗棠也是破釜沉舟,因为他每次借钱都是用关税的名义。虽然清政府表面上没钱,但是下面贪官一大把,只要稍微挤一挤总是有的。只有这么高的利息,才能压迫各个省份的贪官,尽快把协饷交齐。

还有人说这些银行基本上都是英国旗下,虽然他们在后面支撑着阿古栢,但是这边也花了不少的钱。如果左宗棠真的没打下来,这些钱还真可能打水漂。左宗棠也是通过这种办法,让英国减少对于阿古柏的支持。
左宗棠专借高利息的银行,也是没有办法而为之。


史之策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左宗棠是一个聪明人,定然不会做有害无利的事情。相反,借这种利息高的,反而是好处多多。

首先先说说军费的问题,清政府当时最多拿出200万两银子,剩下的让各省协办。

这本来没什么大问题,清朝很多时候需要大数目金额的时候,都是让地方筹措的。造北洋舰队的时候,也是这个模式,由各省筹办。

但是很可惜,左宗棠不是李鸿章,没那么大影响力。各省都是不鸟他的。但是出征迫在眉睫,不可能等,只能去找资本雄厚的外国银行借。

左宗棠专门找利息高的借,确实有点匪夷所思。在期限内,利息居然高达24%。也就是说,每借100万两,就要多还24万两。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原因还是比较充分的。

1.这个钱不是左宗棠还。

既然各个省份喜欢拖,那就让你们拖呗。左宗棠借钱的心里一点都不慌,因为这个钱最后实际上是由各个省份来还。

2.利息多了有人肯借

要是借个10万两,100万两,外国人肯定抢着借给左宗棠。因为这点钱,只要清政府咬咬牙,缓一年还是能挤出来的。加上利息,那肯定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是左宗棠通过胡雪岩借款,前后四次借了1195万两银子。这个数目是非常大的,而且左宗棠还不一定能打赢,不把利息抬高,是没人敢借的。

而且,不得给胡雪岩留点利润空间么?

3.借钱的是大爷

还是上面的说法。如果左宗棠打赢,当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要是打输了, 清政府有没有能力还钱是两说。

就凭这点,借钱给他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就得给他各种援助(从武器到舆论)。等于强行给自己拉了个盟友。

喜欢就关注呗:侃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在国家衰落的前提下,左宗棠向外国借贷是无奈之举,向利息高的外国银行借贷更是无奈中的无奈。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左宗棠为什么要借钱?

左宗棠这辈子一共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和李鸿章、曽国藩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二是帮助清朝收复了沦陷的新疆。

1865年太平天国刚刚被平息,北面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之下,悄然侵入新疆,1870年整个新疆都被阿古柏占领。当时是左宗棠第一个向慈禧提出,要出兵收复新疆。

而出兵新疆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国库空虚,慈禧硬要求各省上交战时税,才拿出200万两银子供左宗棠出兵,可是200万两银子,在军中还撑不过10天,军费实在是紧张,根本没有钱支持左宗棠的西征之旅。

为了平定新疆的叛乱,左宗棠没有办法,转战西北十余年,六次举借外债,计库平银一千五百九十五万两,统称为“西征借款”。除此之外左宗棠还向国外的许多银行进行贷款,在对外借款的时候,左宗棠有很多选择,英国、法国、俄国和其他国家的银行都愿意向大清借贷。左宗棠在听过各国的利息和条件以后,选择了利息最高的英国汇丰银行。

这不禁就令人奇怪了,本来清政府赔款就没有了什么钱,傻子都知道借钱要借利息低的,为什么晚清四大名臣的左宗棠还要选利息最高的汇丰银行呢?

其实左宗棠也不傻,他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一是用高利息逼迫各省能够多出银子,尽快还清巨额贷款。

清朝收复新疆以来,多用协饷的办法解决新疆本地的财政支出。什么是“协饷”呢?清朝刚刚收复新疆的时候,新疆本地的财政难以支持本地官府的支出,经常由户部和各省调拨银两维持军政开支,又因为开支多用于军饷,故称调拨银两为“协饷”。从1760年开始,清廷每年从内地调拨“协饷”二三百万银两。

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军起义,国家财政困难,在很多方面都减少了支出。咸丰年间,协饷屡次裁减,数额大幅下降,动摇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给了阿古柏反叛的机会。到同治初年,每年实拨协饷只剩下四十四万两,而且常常拖欠,让清朝在新疆的政府难以为继。在每年应拨协饷中,两江六十万两,浙江一百四十四万两,广东八十四万两,由于历年拖欠,至光绪初年,各省关积欠协饷已达二千七百四十万两。

左宗棠把这些贷款的款项分摊给这些拖欠协饷的省份,让两江、浙江和广东这几个富裕的身份替国家还钱,算是结清拖欠的协饷。左宗棠担心这些省份会找理由拖延,影响清朝在国际上的形象,用高利息逼迫这几个省份赶快还钱。

二是从利息高的英国汇丰银行贷款,可以获得强大的英国政府支持。

新疆是一个形势很复杂的地方,俄国人是阿古柏幕后的黑手,依靠清朝自身的力量很难和俄国抗衡。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左宗棠希望通过从英国银行贷款让英国能够站在大清的一边,支持清朝收复新疆的活动,抵消俄国在新疆的影响力,使俄国人不能正大光明地帮助反叛割据的阿古柏。

而且,英国人的武器在当时最为先进,清军急需要英国人的武器改善西征清军的武器装备,提高清军的战斗力,有了英国武器,清军获胜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很多。从英国人那里得到贷款后,清军可以更为便利地从英国商人那里购买先进武器,不会受到英国政府的阻扰。


无笔史官


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打仗一事着实为难他不少,他一心为国为民,但之后打仗却时常得不到清政府的后勤支撑,先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此时的清政府早已经积贫积弱,为此左宗棠意识到国家发展才是重中之重,遂兴办洋务。

然而作为总督,面对四处祸乱,他不得不自请赴战,先后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建设西北,早在平定陕甘时就已经出现军饷问题,战争靠的就是金钱,没有资金的支撑,就连发动一场小规模战争都不现实,因此他向乔家借过钱,向洋行借过钱。

当然乔家作为晋商,他们借钱为的也是能够借左宗棠之力打通西部地区的通商之路,可以说是无偿捐助的,然而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时,却面临着资金的重大压力,不得已向银行筹款,而银行筹款都要利息,左宗棠专挑利息高的借,也算是无奈之举。

当时清政府本就经过多次战争,国库早已经亏空,道光年间清朝国库就已经收支不平衡,慈禧太后掌权之后,花钱如流水,割地赔款都是向百姓征收,哪里还有钱支撑左宗棠收复新疆,况且朝堂还有个李鸿章极力发对收复新疆。

李鸿章也不是说反对,他认为收复新疆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为后盾,有这些钱还不如放弃新疆,用来发展北洋海军,保护沿海地区百姓,维护近海海域,其实当时两个人的想法都没有错,错就错在清政府的腐败。

不过从今天来看,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至今日新疆已经和中国融为一体,然近海海域中的岛屿几乎没有一个是没有争议的,所以后世文人时常称左宗棠为左公,而这一声“左公”可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

当时的清政府也意识到新疆的危害,倘若不收复,陕甘地区便会长期受到牵制,再者就连英、俄等国也虎视眈眈,渗透新疆,因此下令拨款200万两,其他各省再协助军饷300万两,左宗棠自己想办法筹借500万两。

看似军费十足,实则杯水车薪,左宗棠在兰州建立的“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制造枪炮,造出大量武器,也是要大量开支,此时的左宗棠援引沈葆桢为台湾防务借款之旧例,请求借洋款1000万两,不过遭到沈葆桢反对。

此后左宗棠先后于1877年、1878年、1881年三次向洋行借款,共计1375万两白银,此外还向华商借款846万两,放开华商不谈,洋行借款利息之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据记载,洋人银行的借款利息不仅是之前的好几倍,甚至高达18%。

那么左宗棠面临如此高的利息,他为什么还要借?之后还的上吗?又为何专挑利息高的借?

羽评郡主个人猜想,当时左宗棠一心筹款,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还的问题,收复新疆才是重中之重,他面无惧色,甚至专挑利息高的洋行借款,因为利息高放款就快,兵贵神速的道理左公怕是再清楚不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左宗棠借款并非以个人名义,而是清政府名义,借款利息越高,时间一长就还的越多,所以间接逼迫清政府各省官员还款,左宗棠深知官员腐败,各个省份的贪官自然会拿钱出来。此外还得是著名商人胡雪岩的担保,没有他左宗棠也不可能向洋行借如此多的银两,最终左公如愿以偿,收复新疆。


羽评郡主


晚清时期的中国虽然占地面积非常大,但是却早就不像其祖先时期那样强大。世界上最早学会先进科技的国家们也都盯上了中国这块肥肉。所以晚清战局繁多,且久战久败。几次大型战争也让清政府赔了个底儿掉,不仅把土地拱手让出去,还耗尽了国库钱财。

左宗棠为了打仗而借钱,那么他是为了哪次战争?

而说到左宗棠我们都知道,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守住了新疆这块土地,没有给清朝带来更大的损失。满族人来自于蒙古地区,对新疆一直就是安抚为主的政策,每年都拨放很多的钱财物品给他们。但是英、俄两国为了挑唆新疆独立,从中捞到好处,一直私下支持新疆。在这样的关头,左宗棠主动要求带兵前往新疆。


既然是为国家领土而战,为什么左宗棠要自己去筹借钱款呢?

原来,新疆这个地方自从归入清朝之后,就从来没上交过一分钱。特别是在战后,新疆能得到的扶持越来越少。而且作为贫瘠地区,新疆每年都要消耗掉清朝不少的银子,甚至有许多省份都要分出一些税款接济新疆。对于朝廷来说,新疆无异于就是一个拖累,虽然面积大但是却没有给满清带来任何反馈价值。但是左宗棠为了清朝以后的安定和对内陆的防御,坚持要守卫新疆,这一决定得到了慈禧的支持。但是这个时候,清朝国库已然是一个空壳,根本就没多少钱去支撑战争。


慈禧下令国库拿出最后的两百万两,着令即刻出兵。两百万两看起来多,但是一旦投入到战争中,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一支三万人的收疆队伍,半个月就能消耗掉两百万。但是战争就是靠钱堆起来的,越多的补给就能带来越大的战机。左宗棠实在没办法,只能去找驻在中国的资本银行借钱。

说起清朝当代最有钱的人,谁都知道是官商胡雪岩。早年间左宗棠带兵剿灭天国时到过杭州,胡雪岩为了自己的后路,曾经向左宗棠示好。这个时候轮到左宗棠求胡雪岩。


胡雪岩虽然身穿官服,但本质上是一个成功商人,在商界和政界上有自己不一般的地方。特别是在商界,胡雪岩堪称是清朝商圈的龙头。所以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款的时候,能够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在胡雪岩的面子上。有这么大的靠山来当保人,银行肯定没太大的顾虑。

但是左宗棠借钱的时候丝毫没在乎利息,借的全都是最高的利息的贷款。收复新疆战争中,总共花费了白银大约5000万,其中有四成都是问银行借的。这借款的利息比正常利息足足高了两倍。这可不是左宗棠花钱大手大脚,其实是另有原因。

当时左宗棠时间来不及等低利息的借款,为了战机只能尽快筹到钱,才借了高利息。而且这些外国银行大多都是英俄两国银行。如果战争失败,这笔钱肯定就还不上,这也算是为了成功消灭疆地反叛,阻止英俄在背后捣乱的另一种方法。

所以左宗棠借高息银行,看似愚蠢,实则是很有头脑的一个方式。


篱上青


这件事情,原本是怨不得左宗棠的,可细细一想,根子就在左宗棠身上。

所以特地选了这样一张图

源于1865年,阿古柏入侵了新疆,1871年沙俄又复侵占新疆伊犁。到了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新疆军务,目标是收复新疆。

战前,左宗棠对军费的开支进行了仔细的核算,按照8万人马的总开支,甚至包括每一个士兵、每一匹战马的粮草和消耗,左宗棠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测算,最终左宗棠得出的结论是,此战大约需要军费800万两。左宗棠在打了个埋伏后,申请了1000万的军费。

可是,左宗棠算得实在是不准,开战没多久,各种支出加在一起,就已经接近2000万,足足翻了一番,这还不算完,此战最终的总开支,居然超过了5000万两白银。当时的清政府财政,是无法立即满足全部费用的,战争借款已经不可避免。

胡雪岩就这样走上了这个大舞台。可胡雪岩是个不折不扣的蚂蟥,他借助本次战争的机会,利用左宗棠对自己的信任,开始大发战争横财。

因为新疆的分裂头子阿古柏,他不仅有俄国的公开支持,还有英国人的暗中想助。于是左宗棠在对外借款时,指示胡雪岩要将借款的方向和重点,放在英国人身上,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确,清政府欠英国人的钱越多,英国人就越不能支持阿古柏,否则借款就要打水漂了。可这个一石二鸟的思想,在胡雪岩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发财的绝好机会。

于是胡雪岩在向英国人借款时,给出的利息就特别高,其中相当的利息差,就落到了胡雪岩的私囊中,而胡雪岩对外的解释,是这个巨大的利息差,是其他银行借给的银元,都是缺陵少角,只有英国人给的银元比较完整、好看。

左宗棠居然信了,没追究。

可纸包不住火,这事情还是被捅了出来,朝廷让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去彻查此事。可是曾国荃却对这种“潜规则”非常不屑,只是象征性的调查了一下,就上报朝廷说:“因公支用,非等侵吞”。朝廷里意见那个大呀,要不是前线还有战事,嘿嘿。

这样一来二去,看着居高不下的军费,左宗棠也心慌。就写信给胡雪岩,让胡雪岩寄些武器的样品到前线来,方便让兰州的军工厂仿制。可当时的胡雪岩,正在大吃武器的采购回扣呢,他那舍得放弃这样的好事,于是就随便敷衍了左宗棠一下,拖一拖就把事情给拖过去了。

旧兰州兵工厂

左宗棠于1877、1878和1881年三次为西征借洋款,向洋商借款合计1375万两,还有华商借款846万两,总计借款2221万两。其中由于胡雪岩经手所借的是1710万两。

截至1882年还本833.3万两时,就付利息395.2万多两,相当部分的资金,就在借款回扣和武器采购过程中,流入了胡雪岩的腰包。

左宗棠立下不世的功勋,胡雪岩挣到了大笔的黑钱。

直到左宗棠死后,此事还在被调查,胡雪岩的倾家荡产,和此事也脱不开干系。


圆窗观点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为了筹措军费,曾向洋行借款,借款的时候还专门挑选利息高的银行贷款。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左宗棠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无奈之举,同时也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



阿古柏入侵新疆

1865年,浩罕汗国派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南部地区,此时清政府由于内乱而无暇西顾,所以阿古柏便在库尔勒一带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后来阿古柏还入侵北疆,占领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等地。

1872年,沙俄承认了阿古柏政权,并且和阿古柏签订了通商协议,企图攫取新疆地区的权益。此后英国人看到有机可乘,所以转而支持阿古柏,和阿古柏签订了诸多条约,取得了很大一部分特权。



新疆形势危机之时,东南海疆也爆发了严重的危机。面对两面受敌的情况,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李鸿章主张的重点海防,停撤塞防之饷,匀作海防之饷。另一种是王文韶、丁宝桢等人提出的重点塞防,他们认为沙俄是心腹大患,应该全力注重西北地区。

面对“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左宗棠提出两者应该并重,既要海防也要塞防,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具体办法是优先稳定西北,不然陕甘地区的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无法裁减军饷,助益海防。反而会自撤藩篱,让敌人得寸进尺,威逼陕甘等地。



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

左宗棠的一番论述之后,得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支持,于是左宗棠西征之前,第一次上报了1000万两白银的军费预算。但晚清财政接近枯竭,东拼西凑仅拿出了200万两白银,这点银子对于西征大军而言杯水车薪,于是清政府命令各省协饷300万两白银,其余500万两准许左宗棠以海关税收为抵押向洋行借贷。

战争的消耗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上千万两的白银很快便被消耗一空,因此左宗棠不断催促各地的协饷,但各地协饷很大一部分迟迟不到。于是迫于无奈的左宗棠选择向英国汇丰银行贷款,而且专门找利息高的贷款,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征军费需求数额巨大,而且十万火急,一刻也不能耽搁。因此贷款需要的是资金量大、且放款速度快,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国外有实力的银行,而这些银行的利息一般都比其他银行的利息高出一倍甚至两倍。

第二;以高利息催促各省迅速交付协饷。当时借款的虽然是左宗棠,但左宗棠命令胡雪岩以各省的协饷票据作为抵押向洋行贷款,因此还钱的却是各省督抚。利息高一点可以让各地督抚尽快还钱,而且还可以迫使他们尽快凑齐协饷,避免左宗棠再次向洋行借款。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巨额,以及高利息的贷款获得英国人的支持。实际上阿古柏入侵新疆之后,英国人已经进入了南疆地区,并且和阿古柏关系暧昧,签订了诸多条约。而左宗棠通过借贷大量高利息款项的方法,彻底将英国人绑在了清朝的战车上。最终英国人也放弃了支持阿古柏,转而选择支持清朝,并且供应给了左宗棠大量先进装备。

当然最后一点也有回报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意思,毕竟利息越高,胡雪岩从中获得的利润也就越丰厚,也算是胡雪岩为西征军费忙前忙后的报答。


我是越关


左宗棠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先后参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陕甘回乱,收复新疆,功勋卓著,尤其是收复新疆更,利在社稷,功在千秋。


而左宗棠借款就是发生在收复新疆期间,由于清政府之前历经了太平天国运动,且屡屡向西方列强割地赔款,导致清政府出现了很严重的财政危机,而远征新疆是非常耗费钱粮的,所以面对如此巨大财政空缺,清政府除了令户部拨款200万两,各省协饷300万两之外,其余的也只能默认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款了。

于是在1876年,左宗棠第一次向外国银行借款500万两,之后在1877年,1878年,1881年又陆续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这四次加起来总共借款1875万两,如果再加上向华商借的846万两,那么左宗棠收复新疆总借款2700多万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而且借款利息非常高,有多高呢?

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曾经致信左宗棠,信中说:“此间认借洋款,自不能不照胡道(胡雪岩)办理,以期妥速。然每百万利银至二十四万之多,所耗不赀,我中堂想亦万不得已而偶一为之也。”

也就是说左宗棠的借款利息基本高达24%!即每100万就要还24万,这是什么概念?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所以24%已经是高利贷的标准了,那么左宗棠为何要借那些利息高的银行呢?是左宗棠傻吗?很显然不是,那么他这么做的原因何在?

首先,左宗棠不怕借钱。为何?因为最终还钱的不是他而是各省督抚!左宗棠西征军的军费是由朝廷拨款的,而国库没有钱,那么朝廷就会以“协饷”的方式将军费分摊到各省督抚,而且左宗棠当时借款时是以清朝各地的关口赋税为借贷资本的,所以最终还钱的将是各省督抚们,如此一来左宗棠借起款来底气是非常足的。

其次,利息高的银行出款快。收复新疆刻不容缓,多等一天就会多一份危险,1876年1月西征军的军费还没着落,但决定借洋债后,4月份西征军就出征了,之后左宗棠根据战场需要陆续借款,外国银行也都很有契约精神,很快就把钱打过来了。这速度就跟如今的高利贷一样,你不是急等钱用吗?没问题!签个合同钱立马到账!

最后,通过借洋人的钱强行让洋人支持自己。这一招非常的高明,现在不是有句话嘛,欠钱的是大爷,就像一个企业一样,欠银行的钱越多银行越不想让它破产,不仅不想让它破产,而且在它经营困难的时候还得继续借钱让它度过危机。左宗棠借款也是这样的道理,当时他高利息借英国汇丰银行的钱,在此之前英国是支持新疆阿古柏叛乱分子的,但自左宗棠借了英国人的钱后,英国人便坚决的站在了清政府这一边,不仅如此他们还提供给清军大量的武器装备,所以当时收复新疆的西征军装备精良,气势如虹,打起仗来也非常的有士气和战斗力。


所以,左宗棠高利息借洋人的钱也是自有他的道理,这是特殊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说白了还是国家不够强大,虽然新疆收复了,但我们还是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咸鱼闲聊


左宗棠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英国在新疆的阿古柏分裂新疆,左宗棠好不容易说服慈禧太后答应出兵讨伐,可是军费却要左宗棠自筹。左宗棠的七万大军,都需要粮饷,左宗棠本想让各省拨300万两白银出来以充军饷,可那时候清政府已经穷途末路了,确实很难拿出来。


左宗棠没法,只能向外国银行去借钱。这时候大清朝已经摇摇欲坠,洋人又不傻,这一切都被他们看到在眼里,因此许多银行都不愿意借钱给左宗棠,或者就是只能借很少的银两。

还好这时候红顶商人胡雪岩出来为左宗棠作保,外国银行才愿意借钱给左宗棠,但是利息却比一般银行要高很多,利息为24%,倘若左宗棠借1000万两百银,利息便为240万两白银。



左宗棠也是没有办法,7万大军倘若没有军饷又如何能够开赴新疆与阿古柏作战收复新疆。左宗棠还是很有长远眼光,钱没了可以再挣回来,国家领土一旦有失便很难再拿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