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坐观鄱阳之战成败被嘲笑百年,张士诚真的应该背击朱元璋吗?对此你怎么看?

彭时坚


张士诚本是个运盐的,元末贪官横行无道,民不聊生。张士诚和弟弟等人趁势而起,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们克州覆县,占据江苏高邮、泰州、兴化等地。张士诚自号诚王,国号大周。枪打出头鸟,张士诚此时深得民心,又自行称王。元朝廷自然视其为眼中钉,宰相脱脱引百万大军攻打高邮,元廷内斗,脱脱身死。张士诚趁机大败元军,可以这么说,张士诚为灭元立下了不世之功。之后,1356年,张士诚下平江,占据了江苏大部。朱元璋,徐寿辉在张士诚与元军鏖战时,也趁机发展壮大。朱元璋占据应天和安徽大部,又分兵东向,与张士诚争夺地盘。张士诚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去了王号,向元廷示好。而徐寿辉此时,也占据湖北湖南大部,1360年,徐寿辉被部将陈友谅杀害,陈友谅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汉政权。自此,江南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



这三股势力中,张士诚最富,陈友谅最狠。富的流油,反而消弭了张士诚的进取心。他做起了快活的大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张士诚采用了坐山观虎斗的战略,其实这是正确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妙计。可惜张士诚忽略了一点,要想渔翁得利,必须得行动啊,天天躺在家里看大戏,鱼儿是不会自己上钩的。等到朱元璋打败陈友谅,恢复元气了,张士诚的末日就如期而至了。


陈友谅给张士诚去信,约其共击朱元璋

据《明史》记载,正当朱元璋与陈友谅激战正酣时,陈友谅给张士诚去信,约其共击朱元璋,同分朱元璋的地盘。张士诚却在都城花天酒地,不问世事,虽然答应了陈友谅,然而没有任何行动。


友谅亦遣使约士诚夹攻太祖,而士诚欲守境观变,许使者,卒不行。——明史列传

1363年张士诚确实啥都没干,只是又改称吴王了。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陈友谅兵败身死。朱元璋回头也称了吴王。既然不服,就打呗,朱元璋收拾起张士诚,如秋风扫落叶,经过四年的战争,张士诚地盘越来越小,1367年,张士诚的大本营平江被朱元璋攻破,张士诚被俘至南京,元末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就这样自缢而亡了。其实,摆在他面前的路曾经有很多条,他却选择无动于衷,也难怪后世会嘲笑他,本来大好时机,竟白白浪费。真是应了那句话,天赐不取,反受其咎。但从张士诚的角度看,他又能怎样呢,朱元璋打不过,陈友谅他打的过吗?我看也悬,要怪只能怪乱世英豪太多了,一山还有一山高,张士诚并不是真命天子。


风雪梦不逝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我说,张士诚应该答应陈友谅,和陈友谅联合,夹击朱元璋。

如果这样做,张士诚还有可能打败朱元璋。

但是击败朱元璋,对张士诚而言只是可以趁机分得一些地盘,可以多存活一些时日,但他最终还是会败,不是败给陈友谅,就是败给重新崛起的朱元璋,毕竟鄱阳之战,即便朱元璋输了,也不代表朱元璋从此再无机会。

而张士诚无非可以多存活一段时间而已,因为张士诚的失败是早就注定了的。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个人都是元末乱世中牛逼哄哄的人物,但只有朱元璋和陈友谅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张士诚却是没有的。

乱世中,只有一统天下的人才是笑到最后的人,没有偏安一隅的可能。可是张士诚不懂这个道理,他早就沉迷于自己小小地盘的富足安乐,即便嘴上不承认,他的内心早已满足做一个小小诸侯,割据一方。

张士诚啊张士诚,张九四啊张九四,你的志向也不过如此!

张士诚就是一个私盐贩子,他的身上有明显的商人气质:爱钱,爱算计,重利益。可惜他只是一个小商人,富甲一方是他最大的志向,他没有富可敌国的大志向。

朱元璋起初重视张士诚的势力,主动去修好。张九四居然扣押使者,还出兵攻打朱元璋地盘,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放回使者,还打印每年向朱元璋进贡五十万石粮食。可是,答应了之后,他又食言不兑现进贡。而对于朱元璋,他被打怕了。

后来混的不好,他又投靠元朝,每年给元朝大都送粮食,从此开始安享富贵,可是连元朝都瞧不起他,愣是没答应他封王的请求。张九四,你忘了你最早是为什么起兵的吗?可见,张士诚起兵纯粹是为了反抗盐官的压迫,而不是为了推翻元朝,其实他从最初起步的时候就注定了他最终会在这乱世被人消灭。

起兵没多久,张九四就给自己封了“诚王”,后来又给自己封了“吴王”,看看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张九四的境界差远了。

所以尽管张士诚起初来势汹汹,为灭元事业立下大功,可惜到了后面,他就没什么建树。

当竞争者们拼命招兵买马,扩大地盘的时候,张士诚却开始在自己的宫殿里享受起来。外面的战火纷飞,尸横遍野,他似乎都看不到,居然傻傻以为乱世中真能有不受外界干扰之所。

这样的张士诚,面对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大决战,他怎么算的出来到底该帮谁。他本来就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所以他不会去想战争结束后自己会有什么命运,他只会去算如果他帮错了人,站错了队,他会有什么损失,所以,他算来算去,肯定觉得中立最划得来,不管谁胜利,他都不得罪。

这就是为什么张士诚会淡定的坐山观虎斗的原因。

张士诚也可以算是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了,这人有点意思的。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首先简略介绍一下鄱阳湖大战的背景。

元末天下大乱,长江流域的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股强大的势力,一是位居中游的陈友谅,二是中下游的朱元璋,三是下游江浙一带的张士诚。三人当中,陈友谅的力量最强大,张士诚最为富裕。

三人的势力互相交织,彼此之间征战不断,积极进取的朱元璋向东、向西不断拓展。陈友谅眼看着自己的地盘被慢慢蚕食,忍无可忍,决定教训朱元璋。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亲自率领几十万大军,号称六十万,进攻洪都,也就是南昌。守卫洪都的是朱元璋惟一的侄子朱文正、大将赵德胜、邓愈等人。他们顽强坚守三个月,赵德胜战死,最终仅仅保住了洪都,其它城市陆续被陈友谅夺下。

七月,朱元璋亲自率领大军救援洪都,陈友谅闻讯,率军向东进入鄱阳湖,迎战朱元璋,于是大战爆发,陈友谅最终大败,自己战死。

那么,在陈、朱决战的时刻,第三方的张士诚毫无作为,是不是错失了战机呢?

从今天的角度讲,张士诚确实错过了削弱朱元璋力量的大好时机,但在当时来看,张士诚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第一,从张士诚的角度来看,按兵不动是最明智的。

陈友谅此前就曾联络张士诚东西夹击,进攻朱元璋,这一次也是一样,《明史》中如此记载:

友谅亦遣使约士诚夹攻太祖,而士诚欲守境观变,许使者,卒不行。

张士诚很明白,陈友谅和朱元璋一个是虎一个是狮,无论哪一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下一步都会向江浙用兵,吞掉自己。所以张士诚最希望看到的是他们两败俱伤,所以他选择了观望。谁都没想到陈友谅会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第二,鄱阳湖决战的局面是无意间形成的,事先没有人意识到这场大战的重要性。

陈友谅率领大军出击,只是想斩断朱元璋伸向自己地盘的一只手,拿下洪都,稳定自己在江西的统治。

同年的二月,张士诚的部将吕珍打下了安丰,杀死刘福通。朱元璋不顾刘基的反对,亲自率军前去救援,救出韩林儿。退兵时,由徐达、常遇春率军围攻庐州,但久攻不下。

朱元璋最早的判断,以为陈友谅是要顺江而下,来打南京,所以他迟迟没有救援洪都。拖到七月才召回徐、常的主力,跟随自己前往江西,最终在鄱阳湖形成决战的局面。

做为局外人的张士诚,当然更无法预料到这一点。

第三,朱元璋对张士诚早有防备,张士诚很难占到便宜。

朱元璋接受刘基等人的建议,集中力量对付陈友谅,对张士诚采取守势,派耿炳文镇守长兴,吴良兄弟镇守江阴,汤和镇守常州,紧紧扼守南京以东的门户。

现在,如果张士诚只是想趁火打劫,动作太小,朱元璋可以不理。如果他想大打,进攻南京,那就必须拿下长兴、江阴、常州这些地方,否则会被抄了后路。问题是,张士诚曾经派兵攻打过这些地方,始终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所以,张士诚反复权衡,选择了按兵不动。


于左


不应该,这么说的都是事后诸葛亮

鄱阳湖之战,从战前看,陈友谅的实力远强于朱元璋,可以说,这一战朱元璋胜得极险,甚至开战时看好朱元璋的并不多。

张士诚当时如果有机会,背击陈友谅倒是可以考虑,背击朱元璋能达到一个什么作用,让朱元璋迅速失败?然后张士诚独自面对比朱元璋更强的陈友谅?这就是这些人的看法,这些人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知道了鄱阳湖之战的结果,知道了最终朱元璋获胜来做的事后诸葛亮而已。

在鄱阳湖之战前,谁能预计朱元璋能获胜,并且胜得如此彻底,陈友谅能败得如此的惨。对于张士诚来说,坐山观虎斗,本来就是当时最后的选择。陈友谅与朱元璋两败俱伤对他来说,最为有利。

对于知道事情结果的人,自然可以说张士诚的不是,但如果开战前谁要说联合陈友谅,背击朱元璋,那么只会将局面导向更有利陈友谅而非张士诚的情况。


叶飘刀


张士城坐观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就当时形势来看,是可以这么做,这也只是前期在没有实际分出胜负之前可以坐观的,但是后期在朱元璋打败朱元璋之后就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击朱元璋部,此时朱元璋险胜陈友谅部,精锐也丧失大半,如果此时和陈友谅联合夹击朱元璋部,那么大明江山很有可能不存在了,当时的大势颇和三国时期类似,形成鼎足之势,谁强就会被另外两股势力合击,方可保证形势上优势,但是张士诚却错过了这么好的一个时机,让朱元璋做大,利用陈友谅的水军优势击败了张士诚部,夺得了天下


风徒子


张士诚肯定是怕一起进攻朱元璋后,陈友谅势力更强,趁势收下他,结果没想到陈友谅直接输完所有牌了。所以只能说他缺了开国之主的豪气,若能拿下南京,据江浙之地,未必打不过陈友谅。可惜了,要是张士诚成功,很可能就没有海禁了


古风歌歌喉如花


朱元璋,陈友谅都不是善茬,假如张实诚偷袭朱元璋,陈张联军打败朱,瓜分朱的地盘假以时日陈也会去消灭张士诚的。

假如朱张联合打陈,陈大败,朱张瓜分地盘,用不了多久也会去打张士诚的,因为这两人都有一统天下的野心。

与其得罪两人不如得罪一人坐山观虎斗,可最后张还是没把握好机会,错失良机,或者说张只是盐贩子起家的,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


王沫沫涵


张本想坐观渔翁之利,等朱元章和陈友亮两败俱伤后,不管哪一方胜他觉得趁那时候出击打败对方从而统一天下,一方面张本身就有点胆小,在他们眼里是不具威胁性,谁胜了收拾他都可以手到擒来。如果他要是懂得像三国刘备孙权一样合力消灭一方,那他出击就非常适合了,历史也许就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