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起源是什么?

陶海亮


周族起源的故事: 有邰氏女姜原在郊外踩到巨人脚印,怀孕而生弃。弃长大后因为善于种植被尧帝封为农事主管,名后稷,获封在邰地,弃即周人祖先,以姬为姓。他的后代一直到夏初都沿袭这一职务。大禹治水时也邀请后稷及其部落作为同盟军给予支持。

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应该是母系氏族阶段历史特点的反映。而弃善耕作明显是继承了母系姜原(姜姓炎帝神农氏部落分支)的特长。

姜原 → 弃 (封邰)→...→ 不窋(迁北豳)→ 鞠 → 公刘(迁豳 )→ ...→ 公亶父(迁周原)→...→周文王

邰: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

北豳: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

豳: 陕西省咸阳市彬县、旬邑县

周原: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和眉县

有学者认为周人实出于白狄,这是有一定证据支持的,如建立中山国的白狄就同样是姬姓。后来夏朝政事衰微,不务农事,不窋失去了后稷之职,就流窜于戎狄之间。与其子孙在犬戎之豳地开荒务农、辛勤劳作,开创赫赫宗周之辎基。《诗经》中《豳风·七月》、《大雅·公刘》等篇就是这一段历史的赞美诗。

从祖先源流的相关地域来看,周人即便不是戎狄,也是在与戎狄部落的交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

从前文关于姜原的分析,周人的母系起源应为炎帝部落。华夏族基本是到周朝才基本融合形成的一个民族。在此尤其是夏朝之前,中国有三个部落联盟:华夏、东夷、苗蛮。炎帝和黄帝族融合形成的华夏部落联盟就是后来华夏族的主要源头。据考证,黄帝部落也是从黄河上游地区迁徙到中下游地区的中华文明发源地一带的。

所谓西戎、白狄也是与炎黄部落操同种语言(原始汉藏语)的部族,他们有近似相同的起源,也可以认为是部落联盟的边缘组成部分。夏和周都起源于这一部落联盟。而商和秦起源于东夷。

所以我们知道,戎狄的一些部落和华夏部族不是泾渭分明的关系。

文明在交流中进步:炎黄就是在东迁的过程中与东夷文明充分交融而脱颖而出,东夷部落中与西部文明接触较早的商人也最终建立了殷商王朝。


文字波


我记得前不久回答过一个关于石峁古城的问题,但是关于其性质并未作过多解释,今天在这里似乎又要谈到这座古城。石峁古城是位于陕北的一座石头城,规模宏大,发现的时候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关注,其中寻找周族起源的人也感到很欣慰,因为这座古城的发现为我们寻找周人的起源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周原,大家一个熟知的地方,周人生活的区域范围,那么,在这个区域内,早期的周人是生活在哪里呢?之前大家的工作主要是在岐山下周原寻找,但是寻而不得,后来偶然在岐山内发现了早期周人建造的城址,那么这种传统是从哪里继承而来,我们认为是从那座神秘的古城,石峁古城继承而来的。石峁古城的建造方式也与北方的老虎山文化和朱开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些都属于北方地区的文化是否是一个部落呢?应该是的。北方的这些文化(或者说陕北一带)应该是黄帝部落统治地区,而石峁则是黄帝部落的政治中心。黄帝部落与周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与周人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

黄帝,姬姓,文献记载有“黄帝居姬水,因水为姓”,活动范围在今陕北一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时候,由于气候的变化向渭水流域迁徙,逐步演化成之后的周人。另在《山海经·大荒西经》称:“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大荒北经》则称: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这里的北狄,是白狄所属的古代北方一支比较大的族群,后面的白犬也是指白狄,因此我们认为周人应是起源于白狄。

至于为什么会有起源于夏的说法,文献中记载的关于“有夏”是周人的自称,但是这并不代表周人出于夏。周人姬姓,夏人姒姓,两者的姓氏就大不相同。也许,周人自称夏只是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为之后的反商造势。

纵观全文,黄帝部落也就是姬姓最早是在陕北一带(白狄范围内),石峁就是其政治中心,后由于气候的原因南徙,有了后来的周人。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看法,如若有不同观点,尽情评论,互相学习。

严肃对待学术,认真回答问题,希望大家踊跃评论并点赞。


北大炉炉



关于周族的起源,相当长时间里,是以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的说法为准的——周的始祖是后稷,名叫弃,帝喾媳妇的儿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媳妇是感天而生,和帝喾有没有关系说不准。但是,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周人起于白狄”,这个说法,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同。

司马迁的说法——

太史公在《周本纪》里说,周的始祖是后稷,名叫弃。他母亲属于有邰氏部族,名叫姜原,是帝喾的正妃。姜原在野外看见巨人的脚印,心里一阵欢喜,就想去踩。可一踩上去,便觉得腹中踢动,像怀孕了一样。孩子出生后,姜原认为这小子不吉利,就三番五次要把他扔掉。可不论扔到哪儿,他都安然无恙。姜原觉得真神奇,就把他抱回来养大成人了。因为最初想扔掉,就给他取名叫弃。弃,从小就如伟人般志向远大,还喜欢耕种。长大后,这方面才能更为突出。尧帝让他担任了管农业的官员。舜帝把他封在了邰这个地方,称后稷,以姬为姓。后稷这一族的兴起,是在唐尧、虞舜、夏商的时代,整个一族都有很好的德望。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zhú)继位。不窋晚年,夏后氏衰败,不重视农业,他失去了管农业的官职,于是迁徙到了戎狄之间的地方居住。不窋死后,其子鞠继位。鞠死后,儿子公刘继位。公刘依然致力于农业,使民众的生活大为改善,很多人前来归附他。周朝事业的兴盛是从此开始的。所以,诗人们创歌谱乐来纪念他的丰功伟业。

公刘去世后,其子庆节继位,在豳(bīn)邑建立了国都。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里,记述了周王朝先代的世系: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shù)——公非——高圉(yǔ)——亚圉一 公叔祖类——古公亶(dǎn)父——王季历——文王。

徐中舒先生的“周人出于白狄说”——

徐中舒先生深受恩师王国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学术观点上,也表现在“二重证据法”等治学方法上。上个世纪20年代,他已成为史学领域的青年翘楚。陈寅恪称赞他是“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最好的学生”。

不过,他在1926年的论文《殷周民族考》中,即已不赞成老师王国维“殷、周皆出帝喾说”,认为殷、周非同种民族,周人视殷人为东方民族。后来,他又不断充实自己的论点论据,直到比较系统地将“周人出于白狄说”收入其《先秦史十讲》一书中。徐先生的论证很详尽,限于篇幅,咱们略去论证,只讲他的结论。

1,司马迁说后稷是周人始祖,有他的依据,不是瞎说。这个依据,当是由周人自己传出来的。何时及怎么传出,后面再讲。

2,“后稷乃古代农官通称,并非私名,周之先祖应自不窋开始”——就是说,后稷不是周人始祖,不窋才是。不,同丕,大的意思;窋,通窟。不窋,表示穴居。《诗.大雅.绵》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陶与窑同,古谓之陶,今谓之窑。穴是窑洞,复是半穴居。周人自古,直到古公亶父时还住在窑洞里,没有地上建筑。

3,周族初居邠(bīn)。邠,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豳”。豳是邠的本字。古代的邠,指从甘肃庆阳邠地以东至于山西汾水流域一代,皆为长林丰草野猪出没的黄土高原。豳,本为持杖焚林驱捕之意。具体来说,周人住在邠的沮漆二水之间这块地方。这儿也是农业不发达地区。 4,公刘时期,周人仍居邠。但如《诗.大雅.笃公刘》所说,需要渡渭水“取厉取锻”——取磨石和砧石等石器工具,得以与河对岸姜姓高等级农业接触,使自己的农业水平开始有所提高。

5,邠地,自古居住着白狄和赤狄原住民。所谓白狄赤狄,是以尚着白衣和赤衣相区别。白衣,就是麻衣,又称布衣。古代中国,虽在粗耕时代,也要种麻纺绩。新石器遗址的出土中,纺轮多为妇女殉葬品,证明男耕女织的分工,在中国有极悠远的历史。古人原来穿白麻布衣,后来种棉兴起,就穿白棉布衣。周人属于白狄,其实就是中国北方的原住民,不是外族。春秋战国时期,邠地,仍有许多白狄后裔。 赤狄媿(kuí)姓,后来改作隗,也表示是穴居之人,是鬼方氏之后,以穿赤衣著称,这不是中国人民固有的风俗,当是西伯利亚森林中南下的部族。

6,到了公亶父那辈儿,他率周族迁于岐山之下,看到这里土地肥沃,开始设定计谋以长居于此。前面说到的《诗.大雅.绵》记载了个中内情。周人定居于此之后,这个地方才叫周原,周人亦自称为周了。所以,古公亶父对于后来的周朝,是立了大功的。这个时期,周人与姜姓婚嫁杂居,才有房屋的建筑——终于从地下搬到地上居住了。

7,司马迁说后稷是周人始祖,所依据的应该是《诗.大雅.生民》。这首诗,歌颂姜原(嫄)履踩大人足迹,无夫感天而生后稷。这种无夫生子的传说,本是母系社会现象;后稷无父而生,又名为弃,则表明向父系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古代姜姓部族居于有邰,在周原的岐山之下,汉代时属扶风郡,今属陕西武功县。这里是泾渭二水的下游,土地肥沃。因此,他们的农业得以迅速发展;之后,社会也由母系进人父系,这就是姜原(嫄)后稷传说诞生的时间和地理条件。《生民》这首诗,作于文王全盛时代。其时,周人自邠迁居周原,已将近百年,他们与姜族世代通婚,极为密切。如此,他们就把女方,或者说“亲家”的传说,当作自已的传说写进诗里传播了——这是可以理解的。周人居邠时,穴居野处,既不能产生这个传说,也没有传播这个传说的环境。姜原(嫄)后稷的传说,既非邠地所宜有,所以周初世系只能从不窋开始——司马迁不过是被文王时期的周人“忽悠”了一把而已,但事儿也不算太大。


一老沈一


关于周族起源是个讨论多次的话题了,从前我也回答过不少类似问题。下面举证的是《史记》、《国语》之外的记载。以资各位参考:

《预览》:“周本后稷,姜嫄游閟宫,其地扶桑,履大人迹而后生后稷。”《春秋元命苞》记载:“孔子曰:‘扶桑者,日所出,房所立,其耀盛。苍神用事精姜嫄-----故知周苍。’”《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壡,少昊之国-----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

《竹书纪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汉书律历志》:“使子朱处于丹渊为诸侯。”

《汉书-地理志》:琅琊郡,秦置,属徐州,县五十一,包括:东武、海曲、赣榆、朱虚、诸、梧成、灵门、姑幕、虚水、临原、琅琊、黔陬、云、稻、皋虞、平昌、横、东莞、魏其、昌、高乡、柔、即来、丽、伊乡、昆山、博石、慎乡、安丘、高陵、临安、石山等。-------“赣榆、朱虚:凡山,丹水所出,东北至寿光入海,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维。有三山、五帝祠。”

《临朐县志》记载:“据《竹书纪年》和《齐乘》载,今临朐境少昊世为爽鸠氏、尧帝时代为帝子丹朱,虞夏时期为季则(则字上加艹)、商朝时为诸侯逢伯陵的封地。”

姬周世系:

1、弃(后稷)——2斄尔——3叔均——4田祖——5伏须——6度宙——7陨臾——8不窟——9鞠陶——10公刘——11庆节——12差非——13毁隃——14公非——15夾公——16辟芳——17亟负——18高圉——19侯平——20亚圉——21云都———22祖绀——23徂类——24诸盩——25太王(古公亶父)——26泰伯、仲雍、季历

26泰伯——27休名——28来诏——29仲奕(武王时封于阎乡)

26仲雍——27季简——28叔达——29周章(武王时封于勾吴)

26季历(王季)——27昌(文王)——28发(武王)——29诵(成王)

吴氏和阎氏均是泰伯后裔,远祖是后稷。《吴氏族谱》和《阎氏族谱》均记载了姬周世系,并且《吴氏族谱》记载,远祖居住在东海边;《阎氏族谱》记载远祖是少昊,明朝洪武年间迁民是“奉旨东迁”-------“携谱寻少昊祖故里”。


阿里小泰


周族起源于陕西关中。过去有学者认为周人起源于晋南,还有人依据司马迁《史记》认为周人始祖姬弃是帝喾之子。这些都被陕西武功先周郑家坡遗址的发现否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考古学家们几十年的考古研究,确认周人发祥于陕西关中。郑家坡先周遗址最早距今4500年,大约处于炎黄之后不太久。炎黄二帝发祥于陕甘泾渭流域。最早记载炎黄的古籍是《国语》,《国语》中说,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姜水在宝鸡,姬水一说在武功,一说在是黄陵沮水。炎帝沿渭水向东发展,进入华北江淮。黄帝沿北洛河南下过黄河进入晋南华北(晋南姬姓遗迹,就是黄帝部落经过遗流下来的)。而他们的一部分后裔则留在原地发展,这就是夏人和周人。从婚姻上看,炎黄姬姜二姓世代互为婚姻,姬弃的母亲姜嫄,就是炎帝有邰氏部落的女儿。姬周世代与姜姓通婚。我们称炎黄部落为华夏部落。其实,自有文字以来,最早称华夏的是周人。周人自称华,也自称有夏,合称华夏(《诗经》时代,夏作为地区名称,就指的是泾渭流域)正因为炎黄与夏周是同一族群,所以才称炎黄部落为炎黄华夏部落。从现代考古和炎黄夏周的源流看,周人发祥于陕甘泾渭流域!


至乐无如读书


周人的来源考证从两方面谈,一个是周王族的短期传承,一个是血缘基因来源。

周人是有文字后入主中原的西北部族,所以历史非常清晰。文王远祖从甘肃迁徙到关中,在周原一带发展壮大,数代后武王夺取中原政权,并分封天下。对其族裔的确认非常简单,一则周人重视记录历史,文字记录非常多可互为印证,二则西周分封诸王公的墓基本都在,规制上直接可以判断是否为王室直系。所以近年在甘肃发掘的西周墓葬很多王公级别的,说明远离中原的这里是姬周的发祥地无疑。周王族称自己发祥于姬水,姬姓,也是发祥于甘肃的证据。

由于墓葬很容易辨别姬周王室成员,则现在基因考古可以检测遗骨的DNA,结果是多方印证无疑的检测结果,姬周的YDNA为Q1a。这个Q基因在欧亚大陆很少,现在主要为印第安人的基因,而姬周的基因比印第安人的Q2和Q3基因还古老,是2.6万年前从中亚生成分化出来的人种,属黄种人。

判断其在末次冰期冰盛期结束后的1.8万年前,逐渐迁徙到阿尔泰山一带游猎,与从黄河流域迁徙来的连山燧人氏部落混杂交流,在1.1万年前的仙女木气候突变事件大降温期间,随连山部落迁徙到祁连山以东地区并定居,成为农耕的部落,并失去了火土罗人的生活特征,融入了神农炎帝一系的部族内,也保留了一定的独立性。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周文化对西北强烈的眷恋,是周穆王西游寻找西王母的原因,也是中国人文化里有强烈昆仑山记忆的原因。

周人代商而立时,人口占中原人口比例应该不到0.2%,经过分封和周朝800年的优势发展,今天Q1a也仅占中国人口的3%,主要高频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和甘肃。

周祖说自己是黄帝嫡系后裔,还封黄帝为姬姓,都是政治上的需要,跟清朝黄帝祭拜孔子、宣传五族和睦一样。离开周人对历史的篡改,看商朝和非周嫡系周朝诸封国的史料,就可以发现黄帝是中原部族,在黄河中下游活动,入主过关中留下足迹,但不是那里发祥的。

至于石卯在尧夏时代,不可能与周人有关联,更大可能是半农半牧的犬戎部落的堡垒。非要与华夏扯上关系也不必要,而且更早的牛河梁代表的文化也比中原发育得早,青铜技术也是自北向南的传播。研究历史要客观,不是华夏一定必须领先于外族,现在都是中华民族了。


老农华丹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关于周部族的起源是这样描述的。

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的正妃。这一部落地处甘肃宁夏一代的黄土高原上,一天,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见一个巨人脚印,因好奇踩了上去,十月后生下一个男孩。姜原认为这孩子不吉祥,就想把他扔了,让其听天由命。姜原先把扔到有牲口过的小路上,后来扔进树林里,最后扔到冰面上,奇怪的是,无论怎样这个男婴都安然无事。姜原觉得这太神异了,就把他抱回来抚养成人。由于男孩被扔了多次,于是就给他取名叫弃。弃喜欢种植农作物,深受部落人的喜爱,后来成为部落首领,以姬为姓被称为后稷。这一部落逐渐发展壮大,逐步迁徙到豳(现陕西彬县一代),到商朝末期姬昌继位,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神话传说只是给周室冠以高贵的血统,在母系氏族社会,家庭观念还未形成,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姜原只是在野外发生了一段正常的性事,周室起源于姜原,与神无关。


秦岭深山隐士


周源氏族源于稷。稷,帝俊正妃姜源“履跡”而生,神的儿子,初生下被丢弃于肆、野,故名曰“弃”。弃稷父親是谁?从孩子一生下地接连两次被遗弃,肯定是有原委的,其父是”神”还是“帝”?典籍中对此一定是有记载的。(一)遗弃原因:帝夋怀疑妻姜源怀孕生子。周易屯卦,六二”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其言妻经过证实不孕,十年后突然怀孕;《象曰》“十年乃字,反常也。”故姜源生产后,儿子被责令遗弃;(二)弃稷生父是谁:屯卦整卦言“人皇”事跡,人皇氏族即后来“神農氏“;《诗丶生民》为“周氏简史”,姜源不孕神庙求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此章明言姜源由神父的引導过程,“履帝武“:踏神的脚步,“武”,舞步,神父走路的步态,尸步,“敏歆”:敏,感也,歆,与也;《易咸卦》写下了”武敏歆“全过程!《彖曰》,“咸,感也。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山海經中君子国即神农氏族。上述点滴,足以证实“周氏之源”。本人想表达的,所謂”神話”是有其本源的,那些远古的历史,后来忘記了、模糊了、不认识了,最后才神話了。”神話”,其實是当时圣賢書(纹畫),大家慢慢的去品味去发現吧!


巴人30


看过《穆天子传》没有,周人先祖为赤烏氏!邰是姜嫄母国,后在公元前2121年被封给大司农弃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