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從甘肅天水再到成縣後,是怎樣進四川的?

陋室翁949


【前情回顧】官二代杜甫杜大叔流亡於天水期間,得到了同谷(今成縣)縣令的熱情相邀,於是乎陷入困境的杜大叔毅然攜家前往同谷定居。誰知那縣令是一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傢伙,使得身處絕境的杜大叔作出了他一生最艱難的決定:入川。



【為何選擇川地?】一是有一邦親戚朋友可以依靠,諸如舅氏崔明府,表弟王司馬,彭州刺史高適,劍南西川節度使裴冕等。高適是和杜大叔同遊梁宋的驢友,裴冕是杜大叔任左拾遺時互贈詩文的同僚和上司。再是,川中遠離長安、洛陽等叛亂重災區,還有高山大川的阻隔而顯對相對安全。三是川中號稱天府之國,不僅氣候宜人物產豐饒,而且山川秀美古蹟遍佈,這都很適合我們的杜大叔陶冶情操抒發情懷。當然還可以列舉一條原因,那就是隨著當年唐玄宗“幸蜀”,大批北方貴族和富豪及流民紛紛入川,入川驛站也相當完備從而可以保證入川之行的順利達成。

【入川路線】杜大叔不僅是一位愛國者還是一位君子,不僅是一位流亡者還是一位筆耕不輟的詩人。從成縣到成都的千里流亡,他都在不停寫詩用以紀行,所以,把他詩歌標題中的地名依次提取出來便是入川路線。

同谷(今成縣)——木皮嶺(今成縣和徽縣慄川鄉境內)——白沙渡(今徽縣大河店境內)——水會渡(今徽縣虞關鏡內,在白沙渡和水會渡之間就是有名的青泥嶺。自水會渡進入嘉陵江沿線。)——飛仙閣(今略陽縣接官亭鎮境內)——五盤(即今廣元市朝天區北部的七盤嶺)——龍門閣(今朝天區朝天鎮內,是金牛道上著名的棧閣之一)——石櫃閣(今廣元市城北嘉陵江東江)——桔柏渡(今元壩區昭陵鎮。自此離開了嘉陵江沿線)——劍門(今劍閣市境內)——鹿頭山(今德陽市羅江縣境內)——成都府(今成都。杜大叔初到成都時,在浣花溪邊的古寺裡安家,不久在溪邊建造草堂。)



【入川結果】從公元759年12月1日由成縣出發,到這年12月底抵達成都止,杜大叔不僅用詩歌鐫刻他的千里流亡史,還得到了詩意棲居的福地——杜甫草堂。在杜甫草堂,杜大叔詩意大發詩情潮湧,寫下了諸如《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峰之作。


慕容一汐


杜甫從陝西下來再天水待了一段時間然後出發經過徽縣江洛鎮和泥陽鎮才到到成縣然後在成縣待了一段時間後,出發來到徽縣慄川鄉杜公寺停留了三個月之久,在這幾個月期間上山拾板栗充飢,在我們村刺寧灣後面的元觀峽內釣魚維持生活,至今我們這個村以杜甫為名,小學也是以杜甫為名,在杜公村有後人紀念杜甫建造的杜公寺也叫杜甫草堂,流傳至今的地名有杜公村,杜公小學杜公寺,然後從我們慄川南山下的元觀峽後面的木皮嶺一直沿途徽縣大河鄉在經過徽縣青泥嶺古棧道一直到陝西略陽,在一直下去才到的成都,杜甫在這沿途寫下了很多詩,我就是當地的一個年輕人,對杜甫的事,研究了一番,今天再次特意留下這段文章,


甘肅何向陽


關於杜甫從甘肅到成縣後是如何進入四川的,很多專家學者都從自己掌握的資料進行了研究。主要有下面三種觀點。

一、嚴耕望先生的觀點

古道由秦州出發,沿耤河西行,經鐵堂峽南入西漢水,折西經鹽井、祁山至長道縣。



二、李濟阻先生的觀點

李濟阻先生根據杜甫隴右詩《赤谷》和《鐵堂峽》詩、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記載及實地調查,對這段道路上的赤谷、鐵堂峽的位置提出了不同見解,認為赤谷即耤河支流南河溝,鐵堂峽即今平南鎮與天水鎮之間的峽谷。



三、蘇海洋先生的觀點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應該沿祁山古道鐵堂峽支道而行,即從今天天水市西南出發,南溯耤河支流南河溝至皂角鎮,折西南經店鎮、雲霧山至西漢水上游的平南鎮,再穿越平南鎮和天水鎮之間的張家峽,繼續順西漢水而下,經天水鎮、羅家堡、鹽官至長道鎮。


拾遺補闕論古今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隴南成縣】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

成縣縣誌詳細記錄了杜老爺子在成縣的工作、生活、起居等細節!杜甫草堂【後有修繕】至今保存完好!

歡迎大家更多關注隴南,關注成縣!


開心讀史吧


在成縣,黃諸的乾魚浪現在還有詞在石頭上。


神州七郎


應該是沿成縣徽縣兩當鳳縣到漢中,再入川經江油綿陽到達成都。


Lym4040


反正不是我揹著走的


史泰龍思密達


當然是座馬車走十天高速進四川


凱宏摩托


途經,秦州,同谷等地,然後抵達成都